展览名称
自然之光——陈建辉水墨艺术作品展
展览日期
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1月18日
开幕时间
2024年12月21日15:30
展览地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
(上海市徐汇区龙文路199号国际传媒港)
主办单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
支持单位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水墨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
特别鸣谢
上海市收藏协会
策展人
寿光武
展览简介
作为当代水墨艺术创作、研究领域的先锋力量和杰出代表,在探究水墨艺术时代语境的过程中,陈建辉以西方绘画学术理论研究和传统水墨技法训练的深厚根基为依托,潜心探索新时期水墨艺术在民族文化传承与融合创新路径上所承载的精神意义和表达方式,在长期水墨作品创作实践过程中沉淀了独特且精妙的个人艺术语言和绘画风格:巧妙融合东方水墨超然物外、向内探索精神世界的意境之美和西方美术对色彩光影神形的精准再现,以极致细腻和挥洒自如的笔墨交织,讲述他对自然界生命体的印象,传递通达明朗、向上生长的无限生机与强大能量,通过作品诠释对人生百态、世间万物的解读和心灵写照。
秉持对中国水墨艺术守正创新的坚持与使命感,饱含对自然的敬畏与真挚情感,陈建辉先生携最新创作80余幅水墨艺术作品于2024年12月21日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精彩亮相,向大众展现他的水墨世界观,以“自然之光”传递万物平和且灵动之美,通过画作探讨人与自然、与世间万物之间深邃复杂又充满奇妙遐想的际遇和羁绊,以笔墨传递广袤空间的气象万千和无限光芒。
策展人寄语
本次展览得此命名,是陈建辉的随心而至,在我看来颇有深意。
他将自己的艺术生涯概括为三个点,“师法古人、师法自然、师法自己”。看似简练十余字,举重若轻,是他艺术创作日积月累的探索历程,也是他循序渐进感悟水墨艺术的结果。
他是思者,“凝神遐想、妙悟自然”。他眼中的自然,是青空流云、草木生息、日月星辰、季节更替,充满生命力;他内心深处的自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理念与禅宗精神,万物之间深藏千丝万缕的关系,构成内在节奏与规律。作为自然产物的一部分,人亦与天地自然共生,相互依存。行走于广袤的苍穹之下,他与生命、自然和宇宙对话,探寻顺应自然获得的美好,也有不断突破与对抗自然力量的修炼,于其间体察万物生息变更、绵延不绝,感悟宇宙万物的内在导向,所有生命生长的根源,是为“天地之心”。人的生命动源与性情指引,亦在于此心,人对自然的向往,看似偶然,实属必然。他曾在创作自述中表述:“自然,就是生命体,是客观事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因果关系,它包含最原始的本能,如两性的需求,精神层面的情感需求,以及对美与爱的向往。”
至此,我看到作为一个画家对“人与自然”这一命题上的深刻思考与哲学思辨精神。我不禁好奇,这种思考是如何形成的?进而深刻影响着他的性格特征、人生经历与艺术创作风格:强烈而细腻,执着而敏感,丰富而开阔,空灵而深奥。
动与变,是陈建辉对自己生命状态的描述与概括,源于个性使然,也有时代造就的影响。少时津门的成长求学经历,塑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满腔热爱与敬仰,中青年时期独行异国他乡,从街头画家到访问学者,期间体尝孤独、煎熬、无奈,甚至恐惧、狂躁、沮丧,随景随情随性,也形成了他性格中纠结和矛盾的部分,既理性又饱含激情。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使者,他以才华叩开西方主流艺术的大门,成为中国美术教育及创作实践改革的先行者。回国后,受到清新活跃的艺术氛围牵动,陈建辉选择定居上海,成为他艺术蜕变和创新的又一个里程碑,海派艺术的发展脉络也由此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是他带来的南北城市气息交织的特质和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新格局。他是自幼习武、有血性的北方汉子,充满阳刚之气,桀骜率性,激情澎湃,又时常表现出南方才子的多愁善感、内敛细致,纳言敏行。于上海生活的二十余载,他体验春日梧桐飞絮、初夏黄梅细雨、深秋银杏金黄、冬日青空暖阳,老洋房、石库门、斑斓陆离的墙面,弄堂深处的鹅卵石,从这个记载了百余年中西文化冲撞融合,时尚与传统兼容并蓄的城市中捕捉灵感和感动,进一步加深了他的北人南相这一特质,这种粗中带细、刚中藏柔的多重性格交织纠结在一起,给他的艺术带来了沉重与虚凌的独特秉赋,他悲天悯人,亦豪情万丈;以孩童之态俯察蚍蜉蜗牛,以鲲鹏之势翻飞崇山峻岭。置身于客观存在又超脱于客观存在,静谧思考,自在惬意。
对50年代末出生的人而言,陈建辉是幸运的。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他自幼接触到马翰章、刘贵宾、于寓友、郝文彬等绘画名家,打下深厚的中国画基础。70年代末,他考取天津美术学院,亲炙孙奇峰、萧朗、爱新觉罗·溥佐等名师教诲。天赋异禀,加之系统的学习,良好的感悟力,他在写意花鸟创作方面显示出独特才能,笔墨酣畅、气韵贯通、声势夺人。他对中国传统水墨技法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层面的情绪,有一种深以为荣、深以为敬的感情。然而他亦深知自己作为当代水墨艺术创作者和传播者所肩负的“守正创新”的责任:中国笔墨如何进入现代艺术,是这个时代艺术的重要命题。对此,陈建辉有深度的思考和清晰的认识,他去西方寻觅破局之道,崇尚西方结构主义的理论及理性精神,系统地研究欧洲艺术史,广泛接触当代欧洲视觉艺术。在跨文化的比较中,他重新梳理了对水墨艺术的理解与认知,并从中寻求自己的艺术方向。
实验水墨不是简单的叛逆,从他多变的语言中,可以窥视到他的苦心孤诣与挣扎求索。他深受异域文化的审美感受与精神诉求影响,在作品中必然会包含这些元素,同时他又必须把笔墨还原水墨,进而扩充其新的文化表现形制。他时而将笔墨作极简性处理,寥寥数笔,直握机杼;时而大面积渲染,细心勾勒;时而精心设计画面,照应物象的构成;时而回归传统写意,重溯本原。这种“跳跃性”正是探索期思维所具有的鲜明特征。他的作品以墨为主,色辅之,讲究墨色对比,墨因色而明丽,色因墨而沉着。作品层次变化丰富,笔法与墨气浑然天成,水墨交触,气象万千。用水墨于此,从而具有了潜在的自动性。经营位置、新颖构图和“留白”,是陈建辉作品的重要特征,陈建辉的作品不拘泥于传统的题跋方式,把这些题跋横亘于画面中,巧妙而自由,加之印章的精心安排,大面积的留白,使得作品愈加生趣盎然、耐人寻味。他的矛盾性格也充分体现在这些实验水墨中,看似随意,其实相当严谨,容易激动又非常理性,偶尔张扬又非常细腻,简洁而又繁茂,浅显而又隐喻,耐看而有张力。
我认为,陈建辉在艺术转型尤其是实验水墨方面的实践探索无疑是成功和具有代表性的,可以说他的艺术个案折射出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水墨的变革之路。陈建辉的学养和水墨能力始终走在正典的道路上,他的绘画转型有着深厚的学术根基,作品具有独特范式和样本意义,得到当代中国画坛重量级画家和评论家的首肯与称赞,其中包括范迪安、何家英、张晓凌、尚辉、李津等。鉴于在实验水墨上的成就与影响力,他受命先后组建中国国家画院水墨研究所、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水墨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由此开启“以实验水墨构筑跨文化桥梁,根植于传统文化滋养谱写当代水墨新精神,积极推进水墨文化艺术领域的健康持续发展”的新历程。
本次展出的实验水墨新作,从整体艺术格局上呈现了陈建辉水墨艺术探索的新高度,以及他个人艺术语言特色的深度凝练和再度完善,与以往的作品相较而言,他更多的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情,饱含积极乐观、向阳而生的正能量,亦有独上高楼、拨云见日的笃定与坚韧。画中形象源自真实自然界,却又充满奇幻色彩,构图极富趣味性与象征意义,在具象与抽象表达之间游刃有余,大胆的用色脱离现实却在精神和意象表达上有所依托,加之他标志性的极致细腻刻画与潇洒随性笔触,亲切温暖却又神秘深邃。游丝般的抽象线条,细密蜿蜒自由延展;淡淡的水墨氤氲富有节奏的流淌,给人一种抚慰心灵的温柔和宁静的禅意。蜗牛、青蛙、蜥蜴、兔子、狐狸、十二生肖,在抽象或具象的画面中出现,或憨态可掬或俊逸灵动,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享受并体尝着这个大千世界的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这些实验水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他日积月累、潜心探索的丰硕成果积累和层出不穷的新意:从结构、形制,到笔墨、技巧上发生的根本变化。
艺术是陈建辉存在于世的重要慰藉,他的作品充满对宏观宇宙与微观生命的感悟,力图解释他所认识的世界,也有对纯粹潜意识的表达。他用画笔表述他的自然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表达他的迷茫、思索与顿悟,独具一种跳出小我格局的气质与气魄。透过“自然之光”,我看到这位成长于新中国的水墨艺术家一如既往的不懈追求和耕耘,难能可贵的热忱与使命感,以及由此迸发出的强大能量,坚信带着这股力量,陈建辉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定能释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文/寿光武,《自然之光:陈建辉的当代实验水墨范式》,2024年12月)
展览自序
在我的创作生涯中,过去到现在,也包括未来,传统水墨的技法和精神如同“血脉压制”般影响着我的当代水墨语境表达,我并不认为它是一种拘束,深以为荣,唯华夏子孙才可拥有如此这般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不解之缘。
“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手中墨块划过石砚,在水的浸润下透出浅浅的松烟香气,是跨越三千载的华夏文明之念,青松化墨,以水调和,挥毫载墨于纸上,顺势而为,写世间万物,记人间风土,以象言志,以物陈心。一切顺应自然的变化,在水墨创作中得到了极为显著的表达。
人与世间万物的羁绊,在意料之中,也出乎偶然和意料之外,当知识与知觉成为与周围沟通最重要的媒介和条件,对于尚未被认知和体察的自然界,我深感其存在并充满好奇和期待,于是小心翼翼地呼吸、触碰,凝神观赏并静心刻画,于细微变化中收获感动与惊喜。生命体表皮的斑斓色彩和神秘纹路,生长、爬行或跳跃的灵活姿态与傲娇神情,枝叶、翎羽或毛皮在气流和呼吸之间的起承转合或逆风飞扬……它们无一不在讲述自然的力量和时间的故事,如同远古神话中能够远隔重洋通话的蓝鲸,让今天和未来的人们听到那些古老的海上遗音,令人为之动容,令我震撼,并由此激发一股深远而强大的力量,鼓励我勇敢并坚持突破客观现实的束缚,用心体察我所存在的自然界,以笔墨传递广袤空间的气象万千和无限光芒。
从最初尝试以东西方融合的视角,借鉴西方美学思想及理论赋予我的水墨创作以时代语境开始,在传统和现代、继承与叛逆之间的游走如同探寻未知世界的冒险,不断带给我新的惊喜、感动与收获,或是迷茫、纠结和沉思,无论结果如何,痴迷于这样的求索之旅,不知疲倦。于我而言,将中国画讲求的“气韵生动、天人合一,但求自然流露,把握天地精神以得‘道’”和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形式与物质结合,强调美的主体性和客观性”通过创作得以关联,是自然而然的变化过程:自幼接受传统水墨绘画训练的扎实根基,中青年时期游历海外,探究西方美学理论体系和叙事方法在绘画中的应用,回国后从事艺术教育研究及水墨创作实践,加之由北向南的工作生活轨迹……东方艺术精神与西方美学思想的汇通潜移默化的与我的人生际遇相关联,也映射和构筑了我的水墨世界观:崇尚自然而然的发生和真情流露的表达,虚实随心,放之则鲲鹏展翅,无拘无束无邪洒脱,存之则历历可数,有棱有角真挚灵动,以敬畏之心,辅万物自然。
“笔墨当随时代”源于清初石涛,其顺应变化继承发展之意是二十世纪历史语境中艺术创新借鉴的重要观点之一。时至今日,当代中国水墨不断变化和延伸,已经形成了多元面貌和丰富的表达,由当代水墨概念和边界泛化带来新兴艺术形式和市场的成长发展,却也为中国水墨的审美价值、文化意义和现代性转型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制约。水墨艺术“中国性”建构的本土价值在于顺应自身语境的塑造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回归,在表达当下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的过程中,对传统的借鉴与继承不可或缺。我受命筹备组建中国国家画院水墨研究所、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水墨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强大动力,亦源自对水墨艺术在当下和未来守正创新的坚持、期待和梦想。
时代脉搏跃动带来日常变迁的频繁,我欣赏时代变化带来的进步与变革,却时常惦记和怀念来自过去的声音;徜徉于喧嚣都市灯火阑珊处感受人间冷暖,却也十分留恋野径空谷中的清脆鸟鸣与草木芬芳,幸得有墨为伴,绘天地事,存赤子心,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些被速度和效率所模糊掉的或远或近的自然之光,值得我们驻足回望,静心观想。
(文/陈建辉,《自然之光》,2024年12月)
展出作品欣赏
《无上清凉》纸本水墨,42cmx42cm,2024
《绿野仙踪》纸本水墨,42cmx42cm,2024
《无事小神仙》纸本水墨,42cmx42cm,2024
《天长日暖且陶陶之一》纸本水墨,42cmx42cm,2024
《天长日暖且陶陶之二》纸本水墨,42cmx42cm,2024
《山中人兮芳杜若》纸本水墨,42cmx42cm,2024
《自在心高远青松伴岁长》纸本水墨,42cmx42cm,2024
《长年大贵》纸本水墨,42cmx42cm,2023
《连年有余》纸本水墨,42cmx42cm,2023
《和风抚翠访斜阳》纸本水墨,扇面,2024
《草深无处不鸣蛙》纸本水墨,48.5cmx39.5cm,2024
《伴之一》纸本水墨,48.5cmx39.5cm,2024
(来源:画家陈建辉)
画家简介
陈建辉,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实验水墨研究所副所长兼秘书长;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水墨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房四宝协会高级顾问;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会员。曾任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院长、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学副院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常务理事主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艺术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任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孙奇峰先生入室弟子。现居上海,长期从事传统写意水墨和当代水墨作品创作。水墨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文史档案馆、朵云轩等国内外美术馆、画廊和收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