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为何如此重要?山水画写生在山水画的教学和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写生,画家能够把课堂学习到的绘画技法用于面对真实的大自然,是检验画家绘画水平的重要方式,在山水画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比重。
中国山水画教材推荐
《中国画山水写生范本》
张捷 著
该书收录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张捷先生20余年来的山水画写生教学示范作品近百幅。
集中体现了作者在“观物与体象”“天地与本我”之间的山水意象和人文精神,也是张捷教授长期在教学一线深入生活,以及观照天地山川、洞察自然万物、表现本体语言的生命履痕。大容量的写生作品集结,充分展现了作者高超的笔墨技艺和扎实的传统学养。作品生动鲜活、题材广泛、技法全面,具有很高的学习、借鉴和研究价值。
作为中国画教程的范本,有较强的针对性、应用性和指导意义,能为广大山水画爱好者、研习者提供丰厚的范式经验与教学参考。
4开超大幅面,细节尽显艺术魅力。全书采用520毫米×370毫米的大幅面高清印刷,保证每一笔墨迹、线条都清晰展现,方便学习者细致观察作品细节,为临摹、创作提供直观的参考。
观物与体象
山水写生注重心之性灵,不为自然表象所约束,以精神的超越性来主宰心象,将心之虚灵的“无对性”自由展开,从而以真情实感直面天地山河,并借助自然形态来传达自我之心性,其笔墨的生成轨迹是依托洞察自然而获得生命含义。因此,不受自然观照的固定观念与约成俗见所束缚,而是超然物象之外的生命自觉和灵魂表征。唐人张怀瓘在其《山水纯全集·后序》中认为,人的“天机”是指“道”所赋予人的自然本性,由此出发,山水画家的心象表征便有了与万物共存的气息,是物象之外的“心智”再现,而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精神恰恰承载了天地之性灵,同时反映对应自然万物的生命自觉,于是,不同个体“心性”的多元思维提供了观照自然的心理转换空间。正如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所言“臻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山水写生重性灵气象的主导意识,摆脱了客观物象的外在纷扰,“心象”成了笔墨精神卧游和自由驰骋的外化,是山水写生中自我情感的落墨写心。
山水写生是自然观照与人文关怀的心灵迹化,自然界变化万千,春夏秋冬、风雪雨晴、朝暮明晦,我们在山峦之起伏,林木之稠薄,烟岚之沉浮、泉流之急缓、村落之隐现、道路之曲直、阡陌之纵横中进行构思立意、笔墨生发,以浓淡、轻重、虚实、徐疾、开合、高低、远近等笔墨属性来为天地万物造境。笔墨的心象表征是“观物”和“体象”的对应性,心境观照中的语境,是反映外部世界的主观超越,其前提是尊重被观察的对象,保持对对象的客观态度,想要认知某一事物,必须将该事物看作为了艺术的本质而存在,客观性并非只是客观地看待对象,重要的在于通过物象来实现主体精神的“格物致知”。如果山水写生的艺术思维全然不顾自然万物的第一感知,就会产生片面思维和主观空洞而带来的偏见、幻想和异想天开,但这种以客观为主体的观察自然的方法,会导致两种可能性:首先,心灵结构会形成单向发展,以至客观的存在价值超过画家的体验能力,从而不能作为被体验的对象而产生心灵影响。体验主体无法从对象中获得情感的超越,而艺术的价值判断则由客观物象来替代,画家就无法从外部世界移植更多的信息和内涵,只能停留在表面的状物刻画,从而导致“ 以物象物 ”式的对象描摹,缺乏内心涌动的无限生机。其次,客观事物是在主体之外所体验到的,那么,本体精神可以超越被限制的实际自我而想象出一种可能性,但它无力将这一完全脱离现实的主观表达变成心灵深处的组成部分,也无法成为对应自然万物的有效笔墨动机。因此,山水写生最忌讳的就是直面自然山川时,只接受到事物的一般观望的行为本能,即“我看到了”而非“我感知到了”。创造性的原动力是观物与体象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物契合和心手相应,从“以物观物”的本相实对,到“以眼观物”的饱游饫看,再到“以心观物”的游目骋怀,是笔墨境界、人文境界、生命境界的逐步递进与提升,“观物”与“体象”不相为碍,两者相辅相成、举一反三,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意念的不断循环往复和转化、重构的过程,如果只是目中所及的存在而不是托物言情,那么就失去了人赋予自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虚灵明觉,以及“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的无限超越。所谓“心象”是由本心体验出发而又超越事物表象的神思无极,即“畅神”的概念。亲和自然本真又与创造者的心性相吻合,“胸中有丘壑,笔底见云山”,面对自然山川的“丘壑内营”,是对客观规律是否符合主观情感需要所作出的心理反应,它既是唯物的,又是唯心的,是主观意念和客观存在的合二为一,而个体心境的差异性决定了山水写生实践中笔墨语言的多元性。
山水画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会天地与本我,融创造与心象。写生为因,创作为果,自然观就是方法论。山水写生是直面山河大地的一次次灵魂感知和情感迹化,是寄乐林泉之喜怒哀乐的释怀。自然形态的客观存在是本体语言和笔墨冲动的来源,从实际的、因果的秩序中抽离本质,不仅仅是为了感知物象存在而还原事物的形貌特征,变化莫测的大千世界是本体笔墨语言生成的源头活水。人类情感的精神活动范围非常自由,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可以是形象逻辑思维,也可以是意象抽象思维,而山水画的造化神功多元而深刻,画家可以从对景写生、记忆写生、文字写生和沉浸式体验中获得多重灵感,极大地激发自我艺术创造才情,在借物达意中追求形神兼备、寓意抒情,求象外之意,笔尽而意远,给人以画外的精神联想,而并非单纯的客观描摹。山水写生历来是重“传神”而轻“状物”,这种超自然的人文理想和境界追求,是在天地往返中获得的智慧才能,是自然形态和笔墨表现双重智性的积累与转换,客观上需要充分了解大自然气象万千的“物理”知性,主观上实现笔墨语言和本体精神的“情理”转化。自然物象是外部世界相对稳定的表象特征,而写生中的主观意念则是“物随心移”的动态变化的意象思维,即“以意取象”所不断生发的生命状态。山水画的“天道”精神具有强大的内在力量,它对“天地与本我”之间的思想资源提供了无限的依据和可能。“知其性”和“正其心”是天理往返回归本源的山水境界,它具有包容世界万物之品质,故而笔墨从心,于笔墨不到之处立言是观自然、立本心的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宇宙情怀、生命本体的原动力和无限超越。历代山水画创作发展和风格流派的演变,都是通过认识自然而建立起来的精炼、隽永的笔墨语言,实现自我境界的价值追求,从而传达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知性和精神本质,抒发思情,寄托襟怀。而“意象妙得”则是建立在对自然山川的真切体验和自我觉行的认知基础上,因此能因景生意、因意立法而赋予灵活多变的笔墨形式语言,这种“独得于象外”而超乎自然的以意命笔的表现手法,是山水写生中最为重要的人文取向,自然界繁杂的景象已被个体的智性体验去掉“枝叶”,剩下的只是那些已被心象迹化了的生命本真。
山水是因人而异的风景,是求道者的山水,更是世界观的山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写生中所形成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是对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下的深切感悟,画家们摄取万物之性灵,妙悟自然,看山觉行,于凝神遐想的人文关怀中构建起独立的精神境界和彼岸理想。
(文 / 张捷)
画作欣赏
纸本设色 2016年
瑞石古洞
纵26厘米 横66.5厘米
纸本水墨 2013年
慧开禅师修道处
纵25.8厘米 横57.8厘米
纸本水墨 2013年
岑山苑
纵47.5厘米 横75.5厘米
纸本设色 2016年
中山古镇
纵46厘米 横69.5厘米
纸本水墨 2019年
许溪
纵47.5厘米 横75.5厘米
纸本设色 2016年
潇湘水云
纵46厘米 横69.5厘米
纸本水墨 2017年
龙湾潭
纵45厘米 横68厘米
纸本设色 2020年
弥勒开怀
纵23厘米 横34厘米
纸本水墨 2011年
蓝家垅
纵48厘米 横75.5厘米
纸本设色 2016年
(来源:一页南山)
作者简介
张捷,1963年出生于浙江台州。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先后攻读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学科建设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画学研究所副所长,《新美术》杂志编委,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西泠印社社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文旅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