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璞石造山——品读张志民的水墨艺术(上)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11-10 10:58:25
听新闻

张志民以国际化的水墨作品风貌,在中国美术界以及中国画学术领域形成个性化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以传统书法的线条为形式美,结合传统水墨表现的基本元素,在视觉传达层面打破传统山水绘画的固定程式,以抽象的笔墨元素形成现代水墨表现主义的新语言样式。

20世纪80年代初,张志民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并留校任教。后又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专业的学习。系统的中国画学习以及对南北山水绘画的深入比较与研究,为他的艺术远足积淀了丰厚的美学储备,并构建出影响深远的学术空间。

1993年张志民凭借作品《路遥遥》在“全国首届中国画展”中崭露头角。次年作品《将军出山》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作品接连受到中国美术界的认可以及大众审美的褒扬,张志民这块即将大有可为的璞石真正“出山”。

彼时的张志民并没有满足于学院派教学体系所带来的成功,相反以“出山”后的视角重新审视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山”。对于传统绘画的重新审视因此而展开。他从中国绘画史的长河中寻找粼粼璀璨的波光,精研中国山水绘画的沿革脉络以及方向,探寻着属于自己的精彩表达。

画面之内的强烈视觉冲击,与画面之外陶冶于观画者的意趣绵延,是张志民作品的标志性样貌。山因势而造型,石、树、草就山势而生,执着体现作者排除自然形态的冗杂,在拙朴中见大智慧。强调情怀与认知的表达,看山似山而不是山,在似与不似中诠释着中国传统绘画的极上奥义。

张志民将书法笔墨结构的先天审美作为画面的基本逻辑框架,发挥水与墨的本真特性。凝练并抽离山与石的精神元素,因循中国画精神本质的意象化作为缘起,师法自然。以表现主义为原则构造秩序的重塑和组合,讲求中国传统绘画空间分割的布局观念,以及线条疏密与墨色五彩变化相互作用下的光感、动感以及水墨绘画特有的色彩感知。结合黑与白之间辩证关系的彼此成就,形成山水绘画特征外化的气韵。在作品精神内核与刻写物象存在之间,契合视觉与意境的输出。

“借助胸中之天下奇峰,构建理想化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精神本质。张志民将南北山水的精髓提纯并为己所用,以北派山水的雄浑奇险与南宗山水的温婉氤氲融合,相映成趣,浑然一体,极大程度地使视觉感知得以丰富的同时,也启发了大众审美,以兼包并蓄的大格局观作为对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致敬。

张志民灵透绚丽的水墨世界中,山与水充满着勃勃生机。他将动态绵延的山脉固定化,静态兀立的峰峦生长化,在大气奔迈的形式之间恪守着金石笔墨的文人书卷气。水墨纵逸,厚重却灵动如铁流奔放,不羁却无跋扈张扬。

(文/波涛)

张志民作品欣赏

璞石造山——品读张志民的水墨艺术(上)

璞石造山——品读张志民的水墨艺术(上)

璞石造山——品读张志民的水墨艺术(上)

璞石造山——品读张志民的水墨艺术(上)

璞石造山——品读张志民的水墨艺术(上)

璞石造山——品读张志民的水墨艺术(上)

璞石造山——品读张志民的水墨艺术(上)

璞石造山——品读张志民的水墨艺术(上)

璞石造山——品读张志民的水墨艺术(上)

璞石造山——品读张志民的水墨艺术(上)

(来源:中国书画报)

艺术家简介

璞石造山——品读张志民的水墨艺术(上)

张志民,号张大石头,1956年2月生于山东阳信。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政协第十一届常委、省政协教科文卫体主任,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导师,中国文促会国画院研究员,中国长城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画院艺术顾问,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名家,山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第六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第三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美术分委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与艺术设计分委会委员,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