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李前:在连贯的情节中找到暗藏的戏剧性——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11-06 08:15:13
听新闻

于2024年的中国美术界来说,每五年一届“全国美展”第十四届的举办,堪称一个大事件,至于最终奖项花落谁家更是成为主流美术界备受关注的焦点。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前的油画作品《工人是“天”》也因此成为大家关注的聚焦之一。由于李前教授是我所就读的山东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的“84级”校友,因此学校近日邀请李教授回到母校,围绕他刚刚获得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的油画《工人是“天”》,举办以“时代背景下的美术创作”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李前教授就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而我作为此次研讨会的倾听者和“记录者”,与李前教授也有了一次简短问答。

李前:在连贯的情节中找到暗藏的戏剧性——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李前《工人是“天”》油画 180cm×230cm 2024年

维克多·雨果曾说“我写作,因而我生存”;卡夫卡也曾说“写作维持着我”。古往今来,不同的写作者,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宣言”。对于人文艺术来说,文学与绘画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作为一名“90后”的绘画者兼写作者,在倾听李前教授的创作体会时,引起我联想的是,作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的李前,在他就读山东艺术学院期间,也恰逢中国美术界掀起“八五新潮”的时期,大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和潮流的引入,对于当时作为在校大学生的一代人来说,其实都有“与时俱进”或“随波逐流”的问题。就像之前我向中国美术学院何红舟教授请教提问这个问题时,何教授回答说他在读书期间也有过一个阶段尝试过其他绘画形式的艺术手段,但最后他发现,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更加贴合他自己的艺术语言。因此,我想问的是,李前教授在他数十年执着现实主义绘画的坚守中是否有过动摇?另外,对于当下AI绘画技术发展之后的艺术,尤其是如今的青年学生依然仍面临着“随波逐流”的问题,又如何选择和坚守我们自己的初心?还有当下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架上绘画?

李前:在连贯的情节中找到暗藏的戏剧性——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时代背景下的美术创作学术论坛

李前教授对此回答说,在他于山东艺术学院上学期间,学校里的老师们仍坚守现实主义教学的原则,因此在他上学期间并没有画过变体练习,但是毕业之后想过——毕业以后也曾想过改变,甚至还会怀疑绘画本身——还要画画吗?对于画画本身的意义也产生过质疑。但是,最后还是要想想看,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否真正喜欢和热爱画画。

李前教授说:“我觉得我还是热爱画画,热爱的程度到了其他任何事情都无可比拟。”因此当下出现“AI绘画”也好、所谓“图像表达”也好,在李前看来,这些都是不能代替绘画艺术的。“AI,据我有限的了解,它在单体肖像乃至双人组合肖像这方面可能有所斩获,因为它画面中的型是从照片发展出来的故而很准,包括造型的结构、解剖关系,都很准确,而且也捏造了很多笔触,尽管这些笔触都是概念化的,但它还是有一定表现力的。不过对于油画艺术来说,对于油画创作来说,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

在李前看来,AI技术于绘画而言仅仅能作为一个单元——“我们油画创作要进入一个规定情境,是一个精神产物,有主题和情感还有灵魂。当然这不是说画多个人物的构图才能凸显画面主题,描绘一个人也可以凸显主题,最重要的是AI没有办法深入你的内心世界,它没有办法代替你去思考——人的个性和创造性难以被替代。”

李前认为,作为艺术家个体,在创作中是有立场的,“我在创作中始终是关注着我的观察、我的体验,它体现我对于世界的思考和形象的发现。因此AI再发达,它可能对于影视产生作用,例如特技之类,但是在油画创作中,尤其是主题性绘画创作中,它基本上是不能形成作用的,因为它出来的很多图片都太简单了。”

个体的立场与形象的推演

就像李前所说,艺术家个体在艺术创作中的立场,尽管是主题性绘画创作,看似是基于历史宏大叙事的艺术性描绘,但实际,其背后也包含了艺术家个体对于题材的选择,而在《工人是“天”》的油画创作分享中,李前阐述了他对于题材的选择推演与主题切入,一种扎根于大题材中的小切口选择,而对于画面主体人物李大钊形象的选择:其一因为这一人物形象目前鲜有人画,其二由于自身作为北方人,对于同为北方人的李大钊先生而言,具有一种形象感受上的把控底线。

而对于画面主要人物在题材中发生作用的情境,则通过三个不同的侧面进行思考:其一,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以及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其二,李大钊到北京长辛店铁路工人中去开办业余劳动补习学校,传播共产主义;其三,李大钊和陈独秀一起筹建中国共产党。

就是在这样对于史料的不断梳理和阅读中,逐步确立了画面生发的情景。他最后决定画李大钊先生到长辛店铁路工人中去开展革命工作,因为共产主义思想只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才会有中国革命的未来!而在艺术表现上,他说一幅画就是要表现一个瞬间,它如同电影的过场镜头——一幅画面承载了整个故事的前因与后果,不同的是电影“空镜头”是流动的,而画面仅仅是一个瞬间的停滞,因此画面浓缩了事件的发生过程,将电影几个小时的内容、小说几万字的篇幅,仅凭一幅画面而呈现。其实,画家在构图与描绘中,也承担了导演的作用。

李前认为,历史题材创作需要阅读大量史料,不断从题材中整体把握、概括领会,从而提炼出主题思想。在他看来,油画的主题性创作最重要的是需要进行联想并善于发现主题,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切入点,但是这种切入点的情节瞬间的选择是困难的,需要在一个连贯性的情节中找到其暗藏的戏剧性,再从中寻找到一个想要描绘的瞬间。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逻辑思考推演,而构思与构图在这个推演中是齐头并进的。李前说:“不要认为我们的构图还不成熟就放弃这个形象思维的可能,即使不像样也要记下来,因为那是我们形象思维的一个轨迹,只有这样才能引发我们的创作动机,虽然这个过程是一个逐渐寻找且漫长痛苦的过程。”

李前:在连贯的情节中找到暗藏的戏剧性——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李前:在连贯的情节中找到暗藏的戏剧性——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李前:在连贯的情节中找到暗藏的戏剧性——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李前《工人是“天”》部分铅笔草图

画家的视点与照片的作用

“一张主题性绘画,主人公形象作为主体及其动作的形象解决后,这张画基本就完成了一大半,因为主人公的形象动作在多人物构图绘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李前如此说。在李前看来,油画创作是不同于歌剧等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因此画家在进行创作过程中对于画面主人公的思考应是多视点的——人物之间的节奏、运动关系、身份属性等等,对于人物所存在历史事件的整体考察,通过人物的形象语言要最大可能性地以油画艺术语言的方式进行,要展现油画艺术所特有的魅力,即要善于发现和塑造不同性格和特征的人物形象。

李前强调,创作是需要扬长避短的,而习作则是需要取长补短的。油画创作的思考首先是从构思出发,而不是面对照片思考,照片仅仅作为构思的补充资料。创作的整体确立都是建立在艺术家个体对于题材的理解中去进行的,“情节中见戏剧性,戏剧性呈现人物的形体与动势”,这样的思考逻辑需要发挥画家的自身创造力。

李前所描绘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实是一种基于他理解之后的历史人物,其中也包含了一个二度创作的问题。李前认为,主题性创作如何创造画面情节,创造情节中的戏剧性是重点,其中不能排斥文学性、戏剧性和电影的启发。对于《工人是“天”》中李大钊形象的创造,李前画的是他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画面中底光的使用是面临挑战的,如何在底光的基础上反映人物的正气与对未来的展望,还要符合现实主义绘画的规律,如何从生活到艺术,其中就包含了一个对素材的选用需要创造性发挥的问题。对于《工人是“天”》中李大钊的形象研究,李前从照片推导到逻辑思考和模特寻找,期间经历了许多“打破”与“重来”的过程。

李前:在连贯的情节中找到暗藏的戏剧性——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李前:在连贯的情节中找到暗藏的戏剧性——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李前:在连贯的情节中找到暗藏的戏剧性——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李前:在连贯的情节中找到暗藏的戏剧性——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李前:在连贯的情节中找到暗藏的戏剧性——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李前《工人是“天”》部分色彩草图

画面的情绪与情节的创造

在李前看来,有冲突才能引发事件。因此对于《工人是“》的情节涵盖了直接冲突与间接冲突的选择,而作为“冲突”中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的经历、个性和特点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画面形象的丰富性——“人群的出现会丰富人物作品的多样性,符合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于李前而言,草图是没有百分之百确定性的,寻找素材需要进入生活,看到素材中的所有要素本身。因此在《工人是“天”》的绘画过程中,他奔赴横店进行了现场寻找演员的布置拍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让演员人物作为绘画素材静止站立,而是让演员们动起来,给他们设置情境,让他们演一出情节中的“过场戏”——“这就会产生很多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超乎想象的,它会丰富你的创作与构思,让你发现意想不到的偶然性,以此再进行油画的创造,对于画面人物进行梳理,整个绘画过程的推演都是在建立一个明确逻辑关系下的主动推演。”

而对于画面情绪的设计,是需要色彩与构图来衬托的。李前认为,风景绘画对于创作的意义,除了训练对色彩和构图的把握外,可以提升对创作环境的把控力,且画面环境对于人群组合的构图是具备决定性意义的,不同的环境下存在不同的人物组合与人物情绪。对于主题性创作来说,前景多道具,可用适当的节奏描绘静物以衬中景人物,“一张创作妙在如何画前景,因为这占了画面几乎百分之三四十的面积”。

数学的美感与理性的生动

李前说,当一个画家对于一个题材深入理解之后,对于画面的构思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就像德加的《舞女》系列,可以立足一个主题进行多视点、多角度的描绘,而在艺术创作中,道具的参与有时候是可以点破主题的,就像《工人是“天”》中的提灯和李大钊手中的书——当时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一对具有深刻含义的设计,它向人们说明,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革命的指路明灯。至于李大钊脖子上的黑色围巾,除了作为画面形象的一级对比以凸显视觉吸引力外,也暗示了李大钊后来的牺牲。

李前认为,人物组合就在于烘托主题,但当下一些年轻创作者并不注意人物组合的问题;而人物组合又是主题性创作中的很大问题——其实包含了奇偶对比的美、数字的美和数学与艺术的关系。且对于人物形象的描绘,也有关于心理学的,人物形象的具体动作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具体反映,因此每一个人物都要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形象,而这就要挑战一个艺术家的创造性。

李前:在连贯的情节中找到暗藏的戏剧性——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主题性美术创作是中国油画创作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历史性题材的描绘,容易陷入历史的“漩涡”而难以自拔,而在这样的一场基于“时代背景下的美术创作”主题论坛的分享中,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作为画者、作为艺术家个体的主动性——主题性美术创作仅仅是一种作为艺术家个体的表现载体,其背后所承载的,还是艺术家个人对于时代、对于历史的认识、回顾与展望。

李前:在连贯的情节中找到暗藏的戏剧性——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侧记”

文/薛寒冰,来源:山泉art)

作者简介

李前:在连贯的情节中找到暗藏的戏剧性——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薛寒冰

雅昌“艺术头条”专栏作者

《美术报少儿美育读本》专栏作者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特约作者

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

山东艺术学院2022级油画硕士研究生

著有艺术评论集《去往想象之地》《隐蔽的召唤》等

画家简介

李前:在连贯的情节中找到暗藏的戏剧性——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李前,男,1964年生于山东,1988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199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七届创作研修班,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油画创作高级研究班。201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全山石油画创研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曾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第十一、十二届上海美术大展暨白玉兰奖优秀作品奖、佳作奖,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等重要奖项。代表作品有《支部建在楼上——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党建生活纪实》《光明在前——中共七大召开》《芦荡火种》等,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油画艺术馆、上海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等机构及海内外人士收藏。

[ 责任编辑:孙秀青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