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沂东的大多数作品是沂蒙地区的人物和景色,都来自他对故乡山水的真切感受。
1955年,王沂东出生于山东蓬莱。1982年他从中央美院毕业,留校任教。次年,他创作了直面沂蒙老区的《沂蒙山组画》。该组画包括《母与女》《1946年》《王玉贞》《歇晌》《赶集》《沂蒙人家》等。因为他很早就留心过田野里勤劳敦厚的农民,组画集中体现了他对农民和农村的看法,是他向“写实主义”风格迈出的坚实一步。《母与女》中的母亲弓身背负麦秸,女孩跷脚用力上托,母女深情溢于画外。该画于1984年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王玉贞》中的少女眼神羞怯、身形疲惫,展露着农家女的善良、朴素和坚强,该画于1984年参加了“法国第十六届世界艺术节”。《古老的山村》中的金色麦垛、红“福”字以及学骑自行车的青年,充满乡民对祥和生活的企盼、对山外世界的渴望,该画于1985年获“全国青年美展”银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春袭羽萍沟》
《村姑》
《家书》
但王沂东并没有一直关注农民的艰苦,因为他发现“乐观地活着”是农民最根本的品质。王沂东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的《新娘、婚礼系列》,营造出农民的欢快气氛。
童年的回忆,是王沂东感触最深的灵感来源。2006年,在中国嘉德以341万元成交的作品《初雪》,便有一段感人的故事。1991年,他和两个弟弟去看望二十多年前的母校。他们找到唯一保留下来的教室,在院子里堆放的旧桌椅上,小刀刻下的痕迹仍然清晰,童年的情景立刻浮现眼前。《初雪》正是他以6岁的女儿为模特,回忆儿时踏雪的声音。此外,他于1988年创作的《微风》,1990年创作的《惊蛰》《远雷》,1991年创作的《春寒》《惊鸟》《风停了》,1992年创作的《天边的云朵》,1994年创作的《早春的雪》《沂蒙娃》等,也都以女儿为模特再现童年记忆。
《蒙山晨雾》
《扑克牌》
《融雪》
《三月雪》
王沂东称自己“并非完全的现实主义,而是带有一点浪漫主义,也带有一点理想主义”。
为了让作品中的人物妥帖地表现主题,王沂东选择模特时相当苛刻,构思好的形象经常会沉淀一两年,再根据需要去人群中“抓取”。在他看来,模特的品位及情绪表达是作品成败的关键,不同主题必须由有不同个性的模特完成,绝不能替代。1992年获“中央美院20世纪中国回顾展”优秀奖的作品《蒙山雨》,即是如此。1991年春节,他再访沂蒙山的一处村庄,冬日的暖阳懒懒地照在黑色巨石上,他脑中突现一幅奇妙的画面:山峦上两位姑娘,一倾头注视远处山谷,一双手上举、呈祈雨状。他当时的构图极为清晰,甚至想好了人物的衣着。直到第二年,他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就餐,面前闪过的一个女孩正中自己的构思。后来请女孩做模特,果然与想象非常契合。
集中寄寓了王沂东唯美理想的少女,是他作品的主角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陆续创作的《少女系列》相继拍出高价。
《我心中的远方》
《心愿》
《新娘》
《杏花飘香时节》
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一直让王沂东激动和兴奋。他说:“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是句老话,但的确是真理”。他扎根沂蒙山画家乡和乡亲,体验着山里人“视而不见”、城里人“听而未闻”的美好,表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浓重的乡情。工业文明和商业文化不断侵蚀着古老乡村,他的描绘却像一首悠远的歌,吟唱着对纯朴文化的留恋,唤起了每个人挥之不去的故土情。
王沂东作品的色彩特征极为鲜明,成交的前40件中以红色为主调的达30余件,“中国红”是他最突出的特色。
为了回避画面的情节,王沂东创作了大量肖像和人体作品。西方油画大师作品,给了他许多营养:他从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人》中,感受到窗口漫射光的微妙;他在莱勃尔的《不相称的夫妇》中,体会到轻松笔调下的严谨造型。他创作于1984年的《历史系大学生》,以平面装饰方法与人物气质融合,展示出纯正的古典画风;他创作于1986年的《刘二叔》和《铁蛋》,是直接学习伦勃朗的结果;他创作于1988年的《穿锦缎衣服的妇女》《清代女子肖像》等,模糊了人物的身份与背景,力求用写实技法建立画面的抽象性。
《阳关与我同行》
《吉祥烟》
王沂东艺术风格的重要转折点,是1987年赴美国访学。
在美国,王沂东认识了西方绘画积累的技巧,领略了西方油画语言的精髓。他穿梭于纽约各大美术馆之间,对西方古典油画爱若至宝。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100多平方米的墙上,只挂着一幅维米尔的《弹吉他的人》,他赞叹道:“整幅画无一处废笔、败笔,节奏和韵律的控制都恰到好处”。不过旅美一年多,因为失去了创作赖以生存的土壤,他非常苦闷。虽然他曾努力适应环境,但找不到一点乡情、听不到一点乡音。在美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即使唐人街也少有中国的感觉。看过了精美绝伦的大师作品,也看到了大量被“忽悠”出来的垃圾,他更加自信:中国的东西不差,未来在写实路上一定能达到很高水平。1988年,他毅然放弃合约,提前回国。
《山里的新娘》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迎春》
王沂东坚持认为:“画中国题材,还得在中国”。
回国之后,王沂东对写实绘画道路更加坚定,创作出一批反映民族内涵的作品。他借鉴中国绘画传统的墨、线、平面感、晕染等技法,把古典情调和现代意识融在一起。他创作于1988年的《江南女子》,借鉴了中国传统壁画、民间年画的趣味;他创作于1989年的《冬天的阳光》,运用中国画墨法描绘山石,产生了沉郁深厚的效果;他创作于1991年的《蒙山雨》,嫁接了中国画的“积墨法”和“积色法”,营造出朦胧意境;他创作于1992年的《有这么一个小院》,在自然形态中注入了更多的形式因素。
《雁鸣》
《约会春天》
王沂东借鉴最成功的中国元素是色彩。
红色是王沂东的最爱,几乎在所有作品中都有体现,金、白、黑与红的对比和渗透,成为整体布局的一部分。从1990年开始,他反复借用民间年画中的红色,与强烈的阳光交织出强烈的冲击力。王沂东作品大量富于层次的黑和白,则直接传承了中国水墨画中的“墨色”变化。三种典型的中国色彩,使中国观众倍感亲切。尤其在他的《新娘、婚礼系列》中,光线与明暗的巧妙分布,既充满了伦勃朗式的庄重,又强调了东方式的喜庆。
王沂东作品的亲切感,来自中国的现实和本土传统,他以中国人的服饰、手势、动态为载体,浓缩了“属于他自己或者他那个人群的一股劲儿”。王沂东将中国民间的平面色彩,融进西式写实绘画的三度空间,对应着唯美、宁静和温情。实际上,“靠具体的形象来说话”只是王沂东绘画之表,在他写实的内里,还蕴藏着很深邃的抽象感。这种抽象,不是纯粹地追求色彩或者线条的感官刺激,而是在糅合中西两个古典传统之后,获得的深刻品质。
除了油画作品外,王沂东还画了大量的人物素描,这些作品以古典主义的形式来表现现代人的风貌、心理和意识。画面往往光线柔和、笔触细腻,尽量舍弃多余的层次,力图使古典油画方法与中国的平面装饰法相结合,特别是有些肖像画的处理,吸收了传统画工笔重彩的装饰手法,与人物精神气质融合,透出东方式的内在、温润的美感。
王沂东素描作品欣赏
(来源:千舟艺术空间)
画家简介
王沂东,1955年出生于山东蓬莱,1968年考入山东临沂第一中学,1970年在山东沂源柴油机厂当车工,参加工厂演出队的演出,绘制厂内的宣传画、演出队的舞台背景,1972年12月考入山东艺术学校美术科,开始系统学习绘画,1975年毕业留校任教。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2004年调任北京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现为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曾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与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举办个展,其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美展中获奖。2004年与艾轩、杨飞云发起成立了“北京写实画派”,2005年3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写实画派”。王沂东是当今中国最具实力的油画艺术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