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李前:让历史人物走进现实生活——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10-29 09:43:41
听新闻

历史画创作要求艺术家通过间接体验和研究历史,真实地描绘历史生活。特别是在处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时,更需深入搜集素材、挖掘主题思想,选择恰当的人物形象,从革命视角展现历史本质,使人物和事件得以生动地呈现,进而触动观众情感。油画《工人是“天”》描绘了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建党前夜,深入长辛店铁路工人中开办补习学校,提升工人文化水平,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并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事件。

该历史事件为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但由于距今久远,想要找到可以参照的图像资料相当困难。但笔者很清楚所要寻找的,其实是关于这个题材的场景和人物,即在什么地方,有一些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笔者开始搜集创作素材时,先把重点放在寻找环境上。因为大型历史画创作,就其形式而言,实际上就是要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把人物合情合理地装进去。所以对环境的选择和运用,是一个具体而谨慎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背景的衬托。否则,历史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历史氛围的厚重感就会被削弱。

笔者依据环境资料图片,想象并创作了两幅画:一幅是工人在机修车间听李大钊演讲的场景,机修车间为人物组合提供了彼时的环境特色。另一幅描绘的是劳动补习学校旧址。通过研究史料,笔者了解到教员与工人建立了信任和感情,通过夜校形式对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强调“劳工神圣”和工人阶级的使命。李大钊曾强调工人的伟大,将“工人”二字与“天”字联系起来,表达工人的重要性。这给笔者新的启发,因为它不仅表明了作品的主题,而且还直接描述了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环境:它就是劳动补习学校。

李前:让历史人物走进现实生活——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李前《工人是“天”》铅笔草图


李前:让历史人物走进现实生活——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李前《工人是“天”》铅笔草图


那么,怎样让李大钊走进这个环境呢?笔者把视点从室内搬到室外。室外有一群也想进去听课而没有位置的工人,正挤在窗口、门口听课。而李大钊的形象,只是从门口或者是窗口的工人缝隙中看到的一个身影。这样一来,观看的角度虽然有所调整,但李大钊在视觉上的分量却被弱化了。

创作思维的推进意味着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化。笔者回到文本研究,探索李大钊对工人阶级的赞扬可能发生的情景。工人首次听到“工人是‘天’”时,可能会感到激动,但也会怀疑。笔者想象了新的画面和情节设计:李大钊课后被工人簇拥着离开教室,一位工人询问李大钊:“我们工人真的是‘天’吗?”李大钊对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角色和最终胜利表达了期待。这一情节巧妙地将背景、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统一了作品中的环境和人物精神。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成功和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李大钊的展望已成现实。随着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

创造历史人物的典型性,仍然离不开对历史中现实生活的认识。让作品说话,除去有独特的构思外,还需要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创造。所谓体验生活,无论是表现历史题材还是表现现实题材,就是都要到生活中去寻找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只有寻找到有独特风采的、与主题表现密切相关的人物形象,才能让这些历史人物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历史,让人们感到真实动人。

塑造李大钊的光辉形象关键在于展现他与工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设计特定动作和有个性的造型组合,可以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因此,画中李大钊与提问工人互动:一手搭在工人肩上,同时转身四分之三侧面,以表现他的思想和对工人阶级及革命前途的期望。为了展现李大钊的深邃思想,笔者让他的目光散开,而非集中于一点,并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使用了底光手法,这在描绘革命领袖时是一种创新。尽管底光通常用于负面或恐怖角色,作者起初对此有所顾虑,担心效果适得其反。然而,通过持续尝试和改进,作者确信应从现实出发,真实地表现人物和环境。

笔者将李大钊的形象塑造得如同汉白玉雕像一般,在周围学生和工人的黑灰色的映衬下,他显得格外突出和引人注目。鉴于他是在逆光条件下的形象,尤其是头部,缺乏现成的历史照片作为参考。因此,笔者首先搜集了多个角度的李大钊头像,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以确定他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特别是他讲话时嘴部的形态。一段李大钊在苏联参加共产国际大会时的演讲视频资料,为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一方面,这需要在这些资料中提炼出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特征;另一方面,需要找到一个与李大钊形象相似的模特作为基础,仔细安排光线,观察其形体和色彩的特征及其变化。实际上,绘制李大钊的过程相当复杂,因为要想精确捕捉这一形象,必须超越普通生活中的形象,以及现有历史照片和纪录片中的静态形象,他应当是一个具有特定精神内涵和心理状态的当下形象。在工人群众中,他既是导师、一个慈祥的长者,又是革命者、一个领袖人物。因此,必须综合考虑他此刻的特定气质和形象特征。

如果想要绘制得贴近历史的真实,一方面,借助想象,依据真实的历史照片进行造型上的逻辑推理;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并表现人物的精神特质。由于推理占据了较大比重,一段时间内笔者总感觉所绘人物形象似乎缺少了些什么,无论是特征还是精神气质,都不尽如人意。最终,笔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方法,寻找与画面人物角度相似的照片,并运用网格放大技术重新定位五官的左右位置,仅作细微调整,李大钊的形象便显得栩栩如生。在特定精神气质的刻画下,底光的运用也并未有最初的疑虑。

李前:让历史人物走进现实生活——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李前《工人是“天”》色彩草图


一段时间里,笔者想象着李大钊手中握着某本书。在最初翻阅的历史资料中,并未发现任何相关线索。后来,与李大钊交流的工人们手中的号志灯给了笔者灵感。笔者查阅了更多资料,发现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已经问世,李大钊在给工人授课时很可能已经使用了这本书。这本著作与工人们手中的号志灯在画面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各自占据了左右两侧的中心位置,宛如“画眼”,对作品主题的表达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马克思主义正是引领中国革命的明灯。

戏剧性情节的营造赋予了构图中每个元素独特的意义。无论是环境道具的设计,还是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搭配,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工人是“天”》这幅作品的场景并不宽敞,仅限于老北京正房的一个门口和台阶上。过多的人物描绘并不适宜,但其独特的三个台阶结构为笔者提供了巧妙安排人物节奏变化的良机。因此,在这幅作品中,除了与李大钊交流的工人外,笔者还在他们周围精心设计了十余个人物形象,包括李大钊引领的北大学生和工人兄弟们。在人物组合的安排上,特别注重了人群与主人公之间的关系,确保了人物设置在变化中寻求统一。整个画面的构建,从人物到环境,再到二者的融合,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在这些人物组合中,至关重要的是展现人们情感上的相互呼应以及思想上的共鸣。通过人群中的黑、白、灰色彩对比,传达主题意图和节奏感,以达成创作初期设定的造型目标。为了赋予人物个性,必须注意人物形象之间的差异性,无论是对人物的性别、年龄、身高等外在特征,还是对人物的背景经历、精神风貌等内在特质,都应进行深入研究。

李前:让历史人物走进现实生活——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间接画法的底层绘制


在《工人是“天”》中,笔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种绘画技巧,勾勒出十几个身份迥异、形象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不仅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个性特征,还通过动作和位置巧妙地暗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例如,画面左侧下台阶的男女学生与右侧向前行进的工人,他们的动作揭示了主题情节所处的时间并不持久,活动范围也相对狭窄。这样的布局安排,旨在创造一种人物动作的对比效果——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只有在画面上恰当地运用这种对比,才能营造出构图上的节奏感,而这种节奏感赋予了作品的生命力。

李前:让历史人物走进现实生活——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李前《工人是“天”》油画 180cm×230cm 2024年作品选自“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油画展”


《工人是“天”》这幅作品因为要表现晚上的情节场景,所以如何运用灯光就尤为关键。灯光效果有着很强的油画味,如果画得好会起到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而在灯光的光源映射下,加之多人物组合的场面,如果不进行现场的实际布置,单凭想象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在灯光这种点状光源下,人物组合的光影关系是非常具体、肯定而鲜明的。人物间的遮挡关系,以及局部的光影变化、造型特点、色调转换,凭逻辑推理很难处理。为了捕捉真实感和现实主义的画面,笔者精心构思了三个光源,并精确地安排了模特的位置,引导他们进入角色。在那个时代,老北京的黄包车夫主要使用煤油灯进行照明,但煤油灯的光线过于微弱,若忠实地描绘这种光线,画面将会显得过于昏暗,无法满足主题的需求。因此,笔者增强了黄包车夫手中灯光的亮度,使其成为画面的主要光源。经过这样的光线调整,人物的面部特征得到了鲜明的展现。顶光的巧妙运用进一步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并丰富了光线的变化。此外,从房间内透出的微光也承载了象征意义,仿佛是革命火种的初现。

在暖色光源下,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暖棕色调,仿佛电影制作后期着色一般,也有欧洲古典油画所特有的暖色调性。在春寒料峭的夜晚,中国最早的铁路工人和李大钊先生心中都怀揣一股暖流,共同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理想的未来抱有热情的期望,而这不正是笔者想要在这幅画中所要传递的核心思想吗?

文/李前,来源:美术杂志社)

画家简介

李前:让历史人物走进现实生活——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工人是“天”》创作谈


李前,男,1964年生于山东,1988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199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七届创作研修班,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油画创作高级研究班。201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全山石油画创研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曾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第十一、十二届上海美术大展暨白玉兰奖优秀作品奖、佳作奖,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等重要奖项。代表作品有《支部建在楼上——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党建生活纪实》《光明在前——中共七大召开》《芦荡火种》等,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油画艺术馆、上海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等机构及海内外人士收藏。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