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见戴士和先生之前,看过先生的画,读过先生的书,浏览过网络上先生的视频,但对先生的敬仰却止步于此,对先生的艺术理解也有如管中窥豹。后来得幸见到先生真人,近距离见过先生作画,听过先生言谈,才对先生笔下的油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戴先生对艺术的讲究,体现在作画时的一点一滴的细节之中。戴先生摆模特时的专注与认真程度是我见过的之最,只有唯一,没有之一。很多人觉得,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画画还不是信手拈来吗?为什么要反复折腾?一会儿让模特站着,一会坐着,一会躺着、一会趴着,好像所有已成定局了,又重来一遍,再让模特调个头,再换个姿势,摆上的衬布,换了又换,却突然推掉重来。这种较真却折射出戴先生对待艺术真诚的态度。
戴先生落笔起形,会像一个小学生,选一支小号的油画笔,如“狮子扑象”般认真地将写生对象勾画出来,画之前,还会慎重地在画布上定几个点,不满意处,还会用纸巾涂抹,勾画的不得劲,还要再重勾一遍,直到连观众看得额头都沁出了细汗,戴先生还是气定神闲,不紧不慢,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书写”,遇到关键处,再蘸上色,着重将它强调出来,这才慢慢进入下一步,丝毫没有很多画家身上的“大派头”和“潇洒劲”。
戴士和先生强调艺术要朴素。先生在《画室窗下》中写道:“出言中肯,不掺‘佐料’ ,不红就是不红,发黄就是发黄,不‘为了什么而故意无视什么’ ,不煽情,不跟风,不客套,不花言巧语,‘朴素’就从这里开始了。”这种强调自然、凝练、坦诚与直白的艺术的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在传达情感和思想方面更具“真意”。
戴先生喜欢现场写生,他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在写生中完成的。不论是主题性的巨幅作品《金山岭》,还是小幅的静物作品《一摞速写本》,他总是以充沛的热情和勃勃的兴致,在平凡的题材中发前人所未见。
他在写生中重视观察和感受,以大自然为师,拒绝套路,根据不同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技法和表现手法。他认为:“‘眼见为实’等同于‘成见为实’ ”。“现成的见解,既得的看法,曾经被验证的认识,不再有新意的角度,各种套话、空话、同义反复的概念,陈陈相因的假知识,往往享用着‘客观的’‘比较实在’的好名声。”所以与其说先生尊重客观现实,倒不如说他更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他认为“写生的本意是打破固有的习惯”。不能只把写生作为练手的手段,更要作为“练生”的好方法。“练生”是为了寻找新鲜感,有新发现和新认知以便更准确的理解对象;“练生”是为了打破旧套路,有新方法和新技巧更准确地表现对象;“练生”,是为了获得创造力,有新语言和新形式更准确地创造形象。
这样的写生态度,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真意”。
戴先生倡导“写意”。他着力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与油画的表现完美地结合起来。他在追求写意性的同时,笔笔瞄准生活的意趣。他通过对自然物象的深入观察和感受,捕捉自然物象的本质特征和生动情态,然后运用中国书法般的笔触将其表现出来。
他的用笔阔略多变而劲健,在塑形的同时传达出笔随心转的感性,在营造画面时多有新裁,创造出生动新颖的视觉结构。这种表现方式既保留了物象的形态和结构,又赋予其更多的情感和生命力,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
他在色彩运用上极为讲究,色彩概括却又丰富,明快活泼却又深沉内敛。通过明暗、冷暖、饱和度等对比因素的精心调配,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变化,运用色彩的写意性,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更使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更加饱满和深刻。
而这样“写意”的表现方式,也使得作品的语言更加富有“真意”。
所以, 读戴先生的作品,我以为先生表现的是真意,而非真实。若还要为此再说点什么,那真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文/艺心慧言,来源:表现绘画)
画家简介
戴士和,1948年生于北京。先后学习绘画于北京景山少年宫,北京师范学院,北京中央美院以及彼得堡列宾美院。
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造型学院院长,中国壁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院长等。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教授,中国壁画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油画学会名誉理事等。作品于2008年、201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个展,并先后在英国、俄罗斯等多国多地举办个展及展出作品。出版有《画布上的创造》《对视阳光》《笔记·三年集》《写意油画教学》《戴士和油画写意集》《戴士和》《苹果落地》《生于北京》《海风扑面》《画室窗下》《画我所要·戴士和2017油画写意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