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美酒靠的是陈年的缔合与平衡才得以香醇绵甜,一饼普洱要的是时间的流逝与发酵方得以茶气香陈,一把老壶美的是岁月的摩挲与浸泡而得以包浆出现,同理一位画家看的是文化的沉淀与岁月的凝练,方可得厚积薄发,笔底流华。故而画家不是训练出来的(训练出来的只能是画匠),画家是“养”成的。
怎么“养”?养酒、养茶靠时间,养壶、养石靠把玩,画家的培养靠的是文化。画在画外,功夫在功夫外,“君子不器”,方成才。
文化的缺失,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重表象轻内涵”是当下中国画发展的一个现象。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是穿个长衫,拿把扇子就有文化了,更不是头发留长了就是画家了(开个玩笑,绝无所指,如有朋友“中枪”纯属偶然)。
看古代文人生活状态,饱读诗书,提笔落墨,品格高洁,携琴访友,归隐山林,于是便有了徐渭的疯癫和八大山人的“个相如吃”,也就有了“竹林七贤”的肆意酣畅和刘禹锡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文雅,更有了谢安“东山携妓”出行的潇洒。皆文人大家,诗书画无所不能。再看今人,生活节奏变快了,知识获取的途径多了,书丰富了,网络知识的传输速度更快了,生活过程、状态与古人完全不同了,书写不再用毛笔了,汉字简化了,写文章用白话文了,“四书”“五经”不再是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今人习画的难度也比古人增大了,选择的范围比以前宽了,也更复杂了,比如宋人临摹古画,往前学临个唐就行了,明人师古也不过宋、元,而今人师古,如若要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名作都临一遍可能人这一辈子就没了。于是人心浮躁、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跑了,甘于寂寞、勤学苦练的人少了,诗词文赋、把笔著述的学者难找了……
那么当下的画者应该怎么办,“文道合一”“技道合一”,正如石涛所言“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习古通史,以养自身的学识;修身律己,以养自己的品德;赋诗撰文,以养自身的文化;游历感知,以养自我的性情。以真情、真知、真境激发文化的“内美”。
(文/冯朝辉)
书画创作作品(选登):
2020年
冯朝辉作品 晨曦
尺寸30X19CM 纸本设色镜心
释文 辉之 钤印 冯(白)画禅(朱)
2022年
(来源:综合《山东商报》、艺道逍遥)
画家简介
冯朝辉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东北大学 艺术理论学科 博士研究生导师
辽宁省文物博物系列研究馆员
辽宁省书画类文物鉴定专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辽宁省美协理事 理论艺委会执行主任
沈阳市政协委员
沈阳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曾以中国艺术家身份旅居日本16年。归国任教后于《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发表A类论文三篇,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教育部、全国艺教委、辽宁省教育厅、科技厅、社科联等教科研项目,连年主持辽宁省决策咨询和新型智库委托研究课题。个人绘画作品被辽宁省博物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沈阳故宫博物院等国家一级文博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