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惑”
——对水墨人物造型语言的一点感受
如何更加自由的、符合个人情趣的表达自我的笔墨精神,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语言是我们这一代水墨践行者绕不开的命题。
“静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凡画者应以静为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任何事得有一颗平常而坦荡的心;现在的画者缺乏的是关注当下的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思想;变者,凡事皆有变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石涛先生说我有我法,有些事转变了思想,才会明心见性。即“破”;通者 ,变通或理解为通达之理,从心所欲而不欲;通者,变通、通达也,任何技巧归于朴,而朴素之美天下莫能与之争。自然也就不“惑”了。
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有天趣,当然,画也少不了画趣。以心观物,观物取心的表达个人情操与境界,呈现不是目的,关键是如何表达,绘画是技能与技术在内心秩序的表达。要有盲人摸象的精神,这种“象”应该是触摸了自己内心的不与它同的内心感受,是一种主观的个性化的判断,如果大众化了、常规化了、普遍化了那自然而然个性也就没有了。一百个人读红楼、读哈姆雷特......就应该有一百种形象与感受。观物取心而借物象形也,在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中逐渐找到符合自己心性的笔墨语言和图式表达。前些天我观看了“文心畅神——冯今松中国画艺术研究展 ”,感触颇深。冯先生常说:“ 画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 ”,短短几言道出了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精髓。我由此想到了三首关于境界理解的古诗。第一首“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即技术语言成熟后的可解阶段;第二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即面壁十年图破壁,精进语言、找寻风格的不可解阶段;第三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即洗尽铅华历练后顿悟的不必解阶段。我个人的创作与研究也是在试图探寻一种写实与写意、中国传统笔墨情趣与当代视觉元素的有机结合,希望能在创作语言上找到新的突破,以讲究写意精神为宗旨,体现水墨人物画创作语言的写意性与灵动性。
“月出惊飞鸟”,那惊飞的不是鸟,而是画家的心,诗人的情。一线穿动若有声,作品中的一个形,一条线,一块色,一片墨都应该是经由内心过滤后而生发的不与它同情感符号。不要被外街道噪音掩盖了内心最纯真的声音,在创作中寻求造型情感的变化尤为重要,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怀,“以神韵而不以目似”、“目识心记”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风格,“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静贵乎深,不曲不深也。”所谓意境也。笔墨造型语言必须在传承中发展创新,摒弃些惯性的“熟知”,多些朴质的“陌生”,使画者和观者在这层“陌生”面前产生深沉的思考和全新的审美心理活动。 “不破不惑”正是建立在这样的情怀基础上去找寻“心之所向”的心境与画境共鸣的理想境界。
(文/柳秀林)
柳秀林作品欣赏
200*200cm
纸本水墨
2023年
200*200cm
纸本水墨
(来源:珞格美术馆)
画家简介
柳秀林,湖北省美术院中国画创作室主任、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湖北省中国画学会秘书长、省政协书画院院务委员、湖北省书画院院士、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结业于“2016、2021年文旅部全国画院创研班”及中国美协艺委会青年文艺人才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