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10-15 08:54:07
听新闻


风景画,作为对于“风景”的视觉观照,蕴含着两层意思,首先,风景作为不再是纯然的客观存在,意味着人类对于外在世界的“改造”与“修饰”,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彼此互动的过程中对于自我本质的反观,意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承载;次之,在视觉层面上,则是经人类“进化”后的风景经由审美的眼光而生产的“表征”,于是,作为视觉文化的产品,风景画又意味着人类审美价值的变迁。

而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范畴内“风景”这一概念的日趋“社会化”和“景观化”,以及人类视觉生产的“逆架上”趋势,使得油画风景画创作逐渐失去了活力,更不必说“风景写生”这样一种更为传统的创作方式。而在我看来,风景画于当下的这样一种现实困境并非没有消解的可能,而是具有一种更为看似再寻常不过的“当代”出口,这个“出口”便是“重回写生”。

“感官至上”——当代风景画的精神出口

如果说对于风景画最大的诚意便是像印象派那样将对景写生时的即时感受真实地呈现于画布之上,那么,我所谓的“重回写生”大致也是基于这样的初衷,但又不仅限于此,而是在与“风景”的感官互动中寻找超越“现实空间”特质的可能性。

90年代以来,关于社会空间的一个重要命题即在于“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运转”。都市化的不断扩张促使全球化语境下的“城市景观”正在加速进入一个“同时性”和“并置性”共存的空间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空间的不断延展和无限延伸正在以次方的方式打破以往“空间”与“空间”之间本有的“区隔性”与“封闭性”。

交通的极为便捷致使人们在一天之内辗转多地成为轻而易举之事,空间变换的高频次在不断挥发着人们对于空间中风景的“文化认知”的热情之外,也日益更新着人们对于某一特定场域的“感官体认”。同时,摄影、电视、电影等图像技术的提升也使得对于“风景”的传达开始透过现代传播的方式以异常清晰和美化的显影呈现于观者面前,而其背后实质上隐藏着机器体制的更为深层的、冷漠的支配。而更重要的,则在于,空间,作为一种“政治”的生产,其实已经演化为一种“策略”的表征,其规划和布局开始转向一种“均质的”“同一化的”“去差异性的”设计。由此,对于都市景观中风景的再现逐渐被置换为“概念化的空间”。它以理想化的方式存在,却不是观者能够进行空间实践的最终形式。

于是,人们对风景越来越欠缺了最为值得珍存的情感维度,在不断流动的空间之中,对于某一处风景的情感依赖被无情解构。至此,人与自然之间正呈现出一种不断亲近,却又无比疏远的关系,而这样一种深刻变化便成为我近来风景画油画创作的主要关注点。也为此,我意于以风景写生这样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切入于这一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中。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月牙丝路梦 120x150cm(入选第七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外交部收藏)


幽远与惬意——写意青岛

洁白无暇的沙滩,碧蓝见底的海水,随风摆动的树枝,充沛热烈的阳光,即使再喧闹的世界都会有一处静谧的地方。这是青岛最迷人的魅力,也是我从这自然中抽离出艺术构成的重要触点。

于是,我将这座城市化已经相当深化的海滨旅游城市以近乎剪影的方式构建出来,令时光在轻松休闲中穿行。在作品《五月青岛系列之一》中,除了经营近、中、远的横向平面透视空间,还同时经营着上、中、下的纵向空间:被树叶遮挡的地面空间、近景处的大面积树枝与远处绿色带相连而形成的中间空间、作为第三空间的灰蓝色天空……整个画面的空间在彼此交错中融合而又分离,而时光就在对角线构图牵引下缓缓地向远处延伸……金色的沙滩、碧蓝的浅湾、赭色的石头、翠绿的植被以层次多样的块面勾勒表达出来,而面积大小各异的色块则错落有致,形成有序的节奏。海边推童车的青年夫妇以重色块的形式出现,与植被、绿茵相呼应相融合,不仅仅是语言的统一,更是在画面寻找一种和谐——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与此相反,在油画《五月青岛系列二》中,横向排列的沙滩、海水、天空被观景台穿行而过形成十字构图,进而经营一种凝固静谧的意境。海滩、海水、草屋、蓝天被流溢在“蓝色”与“黄色”彼此交织的、纯粹的主色调之中。在力求规整的横向块面的交叠之下,刻意设计的“构图”演绎出纯净辽阔的天空、蔚蓝眩目的大海,以及洁白如银的沙滩的排列,加之一对身着深蓝色衣服的情侣侧卧在海边的小屋外远眺大海,从而使画面释放出天籁空灵的气质。

这是青岛这一独特的城市空间所赋予我的感知所致,它不是从一种固定的本意出发,而是来自一种偶然的机缘。我将来自西方的油画媒介从以往的偏向具象写实,逐渐强调对象的概括、提炼和加工,从而半抽象、抽象形式的探究,以求画面意境天成。而这恰恰也是由于我对于青岛这一典型都市化风景的诗意体会使然。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青岛的夏日 90x150cm



厚重与落寞——深意威海

如若说我在画面中所呈现的青岛是一派令人心旷神怡的轻松之地,那么,威海龙胡须岛所展现在我面前的却是一个历经工业时代之后,残存的、富有荒蛮气质的大自然。

作为胶东半岛最东端的海岛,这里的经济以海洋渔业为重要支撑,同时还是通往香港、韩国、日本等多条国际航线的海运港口。因此,龙胡须岛的景致有着工业时代之后,开始步入后工业时代的“厚重”与“落寞”。这种“厚重”来源于老轮船、货仓和码头历经多年沧桑于“外在”积累的痕迹,而“落寞”则投向于一种内在的感受。

因此,在将这一潜在主题转译为图像符号的过程中,已经不再是透过偏于机械的对于“自然”的复制来表达对于“自然”的观念或是对于“自然”的欣赏,而是将一种直接的经验移植于与“自然”的对话当中。

在《十月龙须岛系列二》中,基于构图的刻意安排,我将大笔触的笔意使不同色相的绿色塑造为块状的不断叠加,由此,色彩形状的大小、方圆以及同一色彩之下不同色度之间的冷暖对比,形成了对于海边葱郁树林的完整塑造。这是与自然同心感受之下,所诱发笔色的自然力量,也让原本应该如青岛那般惬意的海景变得更具有年代感。加之,大笔线条所勾勒出来的、闯入画面厂房与礁石的轮廓线,逐渐凸显出画面中的显性结构。

继而,于《十月龙须岛系列四》中,渔船之间的错落有致在短平用笔之下营造出偶然的杂乱感,再经由无数船桅的彼此交叠,结构出整幅绘画冷峻的工业感和鲜活的生活气息。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油画作品《布鲁克林的周末》 120x150cm


古朴与敦厚——生态婺源、庆元

相较于青岛的“轻快”、龙须岛的“厚重”而言,古村落婺源与庆元的风景则是“淳朴”的象征。与经历过城市化的过程不同,婺源和庆元的景色则是一种从未沾染过“铅华”的存在,其中所充斥的是一种原汁原味的风景。

因此,在这样弥漫着古色古香气息的原始村落面前,我将一种得以跳脱日常都市生活的原初的“本我”,在画布上力求以极简却又精妙的平涂描绘,借助于宏大或短促块面的交隔与叠加,概括物象的形体与质感。

于是,当五月被花海包围的婺源石堡村进入我的视线后,我选择在画布上将其写生为银灰主调的江南民居,加上青岱翠柳以及黄色的油菜花,其内旨便是要凸显出这片景色的灵动隽秀。仅剩下几十户常住人家的村落,居住的也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没有了炊烟缭绕、鸡鸣犬吠,却在午后的阳光下更显静谧!而这样一种徘徊在现代都市化景观之外的村落该在社会变迁中如何存留、适应、演变以及再造,也就此被裹挟进对于形式美感的独特感受与构造当中。

而更进一步地,在面对浙江庆元的古村群落时,更将置身于纯真自然的释然幻化为西方形式结构与中国意境韵味的有机挥掷。在此,山峦叠嶂的幽幽之景,错落别致的山间老屋,各种色彩的激烈碰撞全线提升了我对风景画的艺术灵感。于是,我更热衷于以一种画面的抽象性去提炼庆元在我视网膜中所留存的形象和内在的感知,从强调对象的跨面切割和轮廓入手,去刻画大型的画面架构,继而用不同明度的色彩去展现每一个切面之间复杂而又纯粹的关系。

因而,对于错觉中造型构成的捕捉,又受控于画面整体节奏的指挥。而这种碎片化的图像是否又在潜意识中受到我们如今所接受的支离破碎的空间维度的影响?那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潜意识中的视觉经验与现实风景所带给我们的即时客体之间的强大反差便又产生了一个关乎“风景画”的重要问题。

就当代风景画创作的脉络而言,很明显,传统的写实技巧和再现现实的能力已然不是衡量作品的必然标准,观念的传达往往被人们视为超乎视觉力度的存在。这是风景在当下社会的“异化”发展使然。但也正因此,我希冀既不舍弃视觉的外观,也不疏离于观念的传达,而是将对“风景”最为原初的观感体察置于中心的位置,唤起对于“现实风景”的内在超越。这不再仅仅驻足于对自然本身的简单“模写”与“再现”,而是在“移步”的不同风景之中,不断杂糅进对于“当下风景”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文/徐晓伟


油画作品《假日系列》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假日系列一 110x130cm(入选中国十艺节全国作品展、山东省美术馆收藏)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假日系列二 110x130cm(入选最绘画——全国中青年美术作品展、第六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假日系列四 130x150cm(入选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假日系列五 110x130cm(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美术馆收藏)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假日系列六 130x150cm(入选第二届中国女美术家美术作品展)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假日系列七 130x180cm


油画作品《皖南系列》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皖南系列——盛开的油菜花 130X180cm(入选可见之诗——中国油画风景展已收藏)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皖南系列——五月 68x80cm 已收藏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皖南系列——石堡村 60x80cm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皖南系列——石堡村 60x80cm(入选可见之诗——中国油画风景展已收藏)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皖南系列——石堡村 90x130cm


油画作品《青岛记忆系列》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青岛记忆 40x50cm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青岛记忆 40x50cm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青岛记忆 40x50cm(已收藏)


艺术家简介

徐晓伟:“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徐晓伟,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协理事;1996年本科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9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10年至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6届助教班。

作品重要收藏

2017年油画《月牙丝路梦》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七届北京国际双年中被中国外交部收藏

2013年油画《假日》在第十届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中被山东省美术馆收藏

2012年油画《假日系列六》中央美院研究生作品展中被中国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收藏

2012年油画《静静的海边之七》在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中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创作活动与展览

2019年被选入参加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90位中青年美术家共同向人民汇报作品展”炎黄艺术馆展出

2018年被选入参加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三十位美术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基层”主题实践活动及作品展。炎黄艺术馆展出

2017年油画《月牙丝路梦》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丝路与世界文明”第七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7年油画《月牙泉系列二》受邀参加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十省名家写生作品展”全国巡展

2015年油画《蓝色家园系列二》入选中国美协主办“记忆与梦想”第六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5年油画《春山如笑》》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第二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5年油画《月牙泉》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第九届中国西部大地情》

2014年油画《四月石堡村系列二》入选中国油画学会主办《可见之诗—中国油画风景作品展》

2013年油画《假日》入选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第十届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山东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3年油画《寂寞中的美丽——月牙泉》入选中国美协主办《首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3年油画《蓝色家园系列一》参加《第二届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中国妇幼儿童博物馆展出

2012年油画《假日系列之二》入选中国油画学会主办《最绘画——中国青年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展出、全国巡展

2011年油画《假日》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美术馆展出并选出参加全国巡展

2011年油画《日照浴场》入选中国油画学会主办《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展出、全国巡展等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