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节气廿四卷(拾柒)
栏目题字:梁文博
五月的时候,常朝晖带着山东画院的青年画家去罗马进行作品巡展,看着那些与东方迥异的架上艺术和人间风情,他把“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又认真咂摸了一遍。几个月之后,寒露到了,秋意渐浓,但对常朝晖来说,“断鸿声里,立尽斜阳”的失落和停滞是不存在的,他脚下始终有路,走得不亦乐乎。
“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假,但首先得找到对的路。”常朝晖的“大路”由一条条“小路”集束而成。最初,他在舅舅陈维信的指导下十几岁就临摹古画,也深得舅舅的真传。上大学之后也遇到了很多好老师,给他打开了一扇又一扇大门。就技法来讲,他早就达到了娴熟的地步,但是修养与认知这些关系画面灵魂的东西,需要用一生来积累和提升,这条路,并没那么容易。
《谁能如此住 相对两忘情》
有时候,常朝晖很想回去看看过去的自己,数数灰尘下的足迹,但年少时从挂历上临摹的《万壑松风》《溪山行旅》《庐山高》等等都找不到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仿佛有个声音说,别回头,往前走。
常朝晖画画,在草稿上花的工夫不多,他更愿意与直觉一同探险。这种探险看似毫无准备,其实已经准备了很多年。久经滋养的笔墨是一群精灵,每次幻化成什么都不好预料,有时都能吓画家自己一跳。
这跟画家开放的性格有关,也是他自选的道路和姿势。常朝晖自比跑三千米的运动员,其他画家有百米健将,也有马拉松高手,人和人不同,关键是选择适合的赛道。
《泰山四季》
从未在南方生活过的常朝晖,大开大合的画面中也有江浙笔墨的松弛含蓄和细致精微。群山积墨与小桥流水并不冲突,铁汉柔情最动人。自然界有平衡法则,越是靠近这个法则就越成熟、越高级、越恒久,艺术更是如此。南北宗之间的争论之所以全无必要,是因为他们遵循的本来就是同一个规律。许多大师的画面充满霸悍之气,也总把几丝柔情放进不起眼的小船里、浅淡的人影中、诗意的题款内,是灵魂的静栖、人生的稍息,使笔墨产生了律动和呼吸。
《西双版纳风情》
《深圳大梅沙附近的溪流》
山水无言也无情,它们本身并不具备主题,需要人来赋予。但具体怎么表达,怎么赋予呢?艺术家会苦恼于与理想的差距:想法达到了,手头达不到;手头达到了,境界达不到……外向如常朝晖这样的画家,也难免困扰。这也是谦逊而有追求的画家的特点,他们不肯放过自己,不是为了证明和比较,而是为了心中的高山,是一个人的“华山论剑”。
一个平台有一个平台的风景,不登上最后几级台阶,就无法体会极目千里外到底指的是什么。在常朝晖看来,迈上最后几级台阶的难度难以想象,无数人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双腿抽筋,攀登上去的仍然是极少数。
《竹林中的拖斗》
常朝晖去曲阜孔庙的时候,见到了那两棵两千多岁依然生机勃勃的侧柏,仿佛在告诉他艺术家的一生当如何度过。画画是终身的事业,从萌芽到生长再到枝繁叶茂,需要漫长的过程,然后就是保持状态和继续提升。
“艺术的生命之树是可以长寿的。”常朝晖说的“长寿”是每个画家都向往的,是永不磨灭的信念化为永远屹立的精神,它从沃土滋养而来、阳光普照而来,虽身处高远,但与自然永不割裂、与环境始终相洽。
从事绘画这个永不退休的职业,从一定意义上说,确实是获得了“长寿”。常朝晖会提醒自己,千万不能过了壮年就躺平,还有很多未了之事、未竟之愿。心向往之的那个境界,努力追求了,或达到或不能,皆无遗憾。
《个园》
极目远眺之余,常朝晖也体验“洞里乾坤大”。在《个园》这幅大运河主题的创作中,他选择通过太湖石的孔洞窥探园中风貌。大运河是个厚重的题材,但视线一次只能定格一处,一处加上一处,就成了全景式动图。石的层次比较丰富,颜色最重的地方有很多东西在隐现,表明这里是通的。仿佛跨越了好几度空间,那些交融和纠葛,那些明处暗处的结构,水与墨被吃进去又透出来,形成黑白世界虚虚实实的动人暖调,人的目光不由自主跟随画面有节奏地或跳跃或缓行。谁能想到,石头之美竟胜过春花秋月。画家点染勾擦的时候,笔下十分松弛,胸中是成型的景观,同时又有另外的期待——期待与下一个灵感的不期而遇,期待收笔之后后退十步的视觉惊喜。
《普陀多宝塔》
《湖南保靖迎丰村即景》
说到松弛,“手松心不松”是关键。《在希望的田野上》入选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这幅画常朝晖也没有画草图,是在很松弛的状态下直接上了正稿。看似随机而发、走哪儿是哪儿,也有很多的借力打力、抑抑扬扬,但顺应画面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力的表现。所有的创作,越到最后就越严谨到位——心不能松,这是考验功力的。
《在希望的田野上》
虽然常朝晖的笔墨从传统而来,但他的画中有很多现代或者说更接近于人类正常视觉感受的东西。他的满构图、焦点透视以及从披麻皴而来的集束型线条塑造,大块面之外有小精巧,焦墨堆积又蛾眉淡扫,对比强烈却不冷不硬,都使画面呈现一种康健的面貌,仿佛一个人生来强壮坚定,遇事却不用蛮力,不硬刚。
《石板岩车佛沟村》
《有大石头的朱阿村》
从结构关系来说,常朝晖借鉴了一些西方画家如勃鲁盖尔一家以及梵高、高更的东西,而博纳尔的用色也对他产生过影响。但常朝晖的画面只属于常朝晖。积墨之上点缀的纯色是活力之眼,棕红、青绿、藤黄成为跳跃的心情,画的人和看的人都很快乐。
经典一旦成了套路,就会失去辨识度,变得无趣。对于有些画家来讲,重复前人和自己都是很羞耻的事情。但出新,必须遵循艺术规律。虽然大的风格要保持,但因笔下事物特质不同,总要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常朝晖采取了类似焦点透视的视角,区别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这个角度真实又浪漫,视觉体验很舒服,会造成“中国山水还能这样画”的惊喜。观者被撩拨到心弦,仿佛和画家一起看景和写生,画家画出了他想看的,也提醒他去关注那些未曾留意的。
《重游镇远》
常朝晖很喜欢写生——基本上所有的山水画家都爱写生,写生是看见,是历练,是吸纳,是再认识。常朝晖的写生作品没有千张一面的情况,泰山、黄山、太行山各有各的生态和样貌。万物皆可写生,万物皆可归纳。常朝晖的书斋叫开元山房,窗外有两千多棵树,写生却不能画两千棵。疏密、张弛、经营位置,无论对于写生还是创作来说,取舍都至关重要。但无论如何取舍,画面中起支撑作用的东西不可少,常朝晖形容为脊柱或者大腿骨,那是视觉的中心,也是力量的核心。
《古运河畔南阳古镇》
画风和画家的性格总是一致,常朝晖本身就很有辨识度,他真实而活泼,十分热爱生活。当今很多人身处各种困扰,拿诗人卢克莱修的话说就是“如病人不知病因”,正能量的、美好的艺术作品可对此起到一些疗愈作用。不知不觉,画家安慰了自己,也温暖了别人。
画到酣处,常朝晖会想,石涛幸福不幸福?齐白石呢?李可染呢?反正他自己是挺想在体验、成长和收获中享受幸福的。可以说,幸福也是一种成功。
(文/李可可,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画家简介
常朝晖,山东画院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常委,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致公画院副院长,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韩国新罗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山东教育出版社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