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陈永强 2024
又 见 新 作(前言)
每次见到梁智龙的作品我常有新鲜的兴奋,尤其是与2008年他的作品相比,更加惊喜,惊喜他不停地探索、他不懈的执着。 2008年我们一起写生风景,从春天画到初夏,印象深刻。
企沙港船坞 70×80CM 布面油彩 2008
如果说那些风景已经不简单地仅仅是条件色技巧练习,不仅仅是景物的记录,那么,今天他的新作“日记”或“古意山水”,可以说在多年以前已经初见端倪。他的艺术追求比较复杂,既要写生,又不止是写生;既要具体对象,又不止是这一个对象;既要有哲思神秘又不止是玩弄玄虚;既要有构成的意味,又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游戏,他总还是念念不忘真情实感在里面浸润。
早春四月 布面油彩 70×80CM 2017
对绘画语言的选择,在多元发展的今天,梁智龙不肯随波逐流,而是主动地走上一条比较艰辛的路,对于写实因素他并没有简单丢弃也没有一味坚守,对于潮流他没有简单一边倒。而是保持独立思考,千辛万苦去比较,去尝试,努力将那些最接近自己心思的点点滴滴都保留下来,其余一切去除干净。这追求恐怕就叫做“朴素”,本意上的“朴素”。而不是花言巧语,表面上滔滔不绝实际上全是套话,现成话,空话,言未由衷,且不值得一听。
米勒东方城日记 布面油彩 120×150CM 2024
齐白石先生自己心得归纳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关良先生造型运笔的艰涩,都妙趣横生,达到艺术上成熟的极高境界,不只水墨,如今在油画领域里也影响深远。当代的中国人在画油画,画自己的体验,这本身就是一条新路,没有现成的坐标指引,外国的经验不够,自己前人的经验也不够,靠得上的就只有自己不懈的执着。
祝贺梁智龙老师展览成功!
(文/戴士和,中国壁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
追梦香格里拉系列之二 布面油彩 100×80CM 2018
云南泸西日记 布面油彩 120×150CM 2024
心入春江水
梁智龙狂迷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老庄、易经和宋明理学,他爱不释手。在清华大学博士生学习期间,赤诚研读,如饥似渴;他花了大量时间去旁听清华人文学院教授的有关课程。他深感自己的艺术之树长出了结实的文化根基;他作画便更有了胆气、底气、活气,艺术之路伸向蓝天的方向更加明确有力。
黄河壶口日记之一 布面油彩 70×80CM 2015
梁智龙曾被美协评为中国优秀青年画家,几度被公派出国访学。每次回来讲座时,他都感叹:中国艺术应大力发展水墨写意绘画精神;这是中国绘画思想的优长和精髓。为此,本已经是画家和副教授的他,还想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再度返回学生学习状态的氛围中,专心研学中国古典文化之大道,立志往中国文化源头和根脉上理解、感悟,实践中国绘画之精髓。我相信这是他多年来研学中西绘画的又一次飞跃。
故乡的雪 布面油彩 100×80CM 2010
能打通中西绘画的艺术家,必然是走进中西文化深处的人。梁智龙是走在这条大道上的艺术家;他专注、热情、勇猛、博学、精进,其乐观吃苦的精神让老师和同学们无不赞叹。他不炫身、不图利,常在绘画中求新求变,探索,探索,再探索,尝试各种材料和语言。
黎川日记之七 布面油彩 100X80CM 2021
今天,他走进了老庄世界的大门,看到了先祖圣哲体悟自然生命的通灵法门;走向了“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的自由,我相信他的艺术潜能不可估量,将会有精彩的大作不断问世。
(文/刘巨德,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清华大学资深文科教授、清华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请横屏观看)
梦回故园 布面综合材料 110×260CM 2016
读梁智龙的写意风景油画
梁智龙喜欢出外写生,在大自然中采气,他笃信这样才能保持他绘画生命的鲜活、生猛。但他梁智龙又绝非在浪潮中随波逐流,他不屑于那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照抄自然。他是一个独立思考,特立独行的大侠,他属于那种如塞尚那样“与自然平行的工作”的画家,也就是画家的主观经营和客观物象都占同等成分。
太行山春意 布面油彩 70×80CM 2018
他用他多年练就的一双有色眼睛来梳理、筛选着自然,寻找着与心灵契合的景物,并经过内心的混溶和搅拌,将其升华为带有诗意的“陌生化”视觉图像,跃然布上;在语言技法上,他崇尚冒险,不喜欢重复自己,所以他的画面不是概念的套路化,尽管有些生涩,但这恰恰是他内心的抒放,他自己营造的画面势韵震撼并陶冶着观者,正因为如此,智龙的作品总是犹如一杯浓茶,一经品尝,便让人们回味不尽。
(文/孙建平,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副院长,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请横屏观看)
宁城黑里河群山 布面油彩 60×160CM 2024
延庆百里画廊之四 布面油彩 70X80CM 2021
寄语智龙同道
智龙要在自己的家乡办个展了。
这些作品显示了一位艺术家在自己创作道路上的才能、勇气和敏感,更具有独辟蹊径的能力。智龙的作品充满了朴素但又深邃的抽象意味,同时让人感觉到作品中有中国绘画传统的悠远的影响,但又体现出对当代艺术形式的融合能力。智龙的作品,朴素中充满了感人的朦胧深邃的艺术美,清新中又体现出在抽象形式上的美的丰富面貌。
写意高家台系列之四 布面油彩 100×80CM 2019
有时我会经常问自己,到底是什么作为动力?能让我们在这漫长充满艰辛和荆棘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又坚定的走下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和支持呢?我想,无论时代怎样,真正的画家只能靠绘画来过每一天,每一口气!那怕绘画处于边缘的边缘,无用的无用,画家仍然需要绘画的过程来维持画家的生命。有绘画的过程就足够了!
太阳沟的春天之五 布面油彩 70×80CM 2016
所谓艺术品,看得懂的人,会看得很有趣,看不懂的人,会觉得很高深,但所有看过的人,会久久不能释怀。绘画有两个要素,一是灵性,二是学问。无性灵不能驾驭笔墨,有学问才能表达思想。否则只在画得像不像上徘徊作难,便什么都谈不上了。智龙的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灵性。
崂山渔港 布面油画 70X80CM 2015
八大、石涛有学问有性灵,可称双绝。而现当代的艺术家们则把灵性当做绘画的生命来看。性灵是根蒂,治学当治本,不应治末。用通俗的话来说:艺术应给人以心灵最高享受。如仅仅描摹实物,即使酷似,也不能起到上述作用。看这种画还不如看实物。希望智龙能够在艺术上保持自己的朴素、灵动的特色,同时具有更多的学术深度。
和智龙共勉,一起努力吧!
(文/砂金,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北京当代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
桐树花开 布面油彩 70×80CM 2014
春雨梦江南 布面油彩 100×80CM 2018
致风景
在梵高的画作中,他描绘了一幅背负画具去往风景途中的自画像。在不大的画面中,观者看不清他的面孔,但能分明见到他脚踩大地的着实的步伐,哪怕沉重的画具压弯了他的身体,他的双脚却是那么的稳健。在梵高的传记性电影中,也有令人难忘的一个镜头:在狂风呼啸的原野上,梵高一手紧拽画具,一手握着画笔奋力地将颜料涂抹在画布上,他俨然像正在发起冲击的顽强战士。
百年古柳 布面油彩 70×80CM 2014
这就是风景和行走在风景中的人的故事。风景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能让绘画的人奋不顾身的癫狂其中?人们无法破解这种魔力,只能用神性去解释——是风景的神性和绘画的神性唤起了这种魔力。正是受到这种魔力的驱动,梁智龙背起画箱行走在陕北黄土地上,太行丛山间,江南秀水深巷里,在风中、雨中,在灼烈的阳光下,他完成了一幅幅风景作品。
克什克腾的秋天之五 布面油彩 70×80CM 2014
梁智龙的风景作品得因于自然风景,但又不是自然风景的刻板再现。受东方美学观念的影响,他的绘画反映出“图真”“取象”的艺术格调。他作品的“真”非单纯的感官真实,而是感受之真,是立身于天地间,与天地交感互映的真实。他的绘画往往抽离特定的时空,更显出风景之为“风景”的独立本色。他描绘的古匈奴都城遗址,那些升起的土城,像屹立于宇宙苍穹间的丰碑。
靖边统万城 布面油彩 70×80CM 2014
这丰碑铭刻的不是特定的人和事,而是宇宙间堆聚而起的崇高浩荡的精神气象。所谓“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在绘画世界里,风景绝非隔绝主观的纯客观之物,自然物象皆有物性,物之性与人之性相融,以人之性明了物之性,以物之性觉悟人之性,是东方艺术的观念源头。梁智龙笔下的风景作品犹当如是观。
人行走在风景中,也是风景行走于人的心境中。行走的风景,不仅使绘画有了生命,也令风景生机盎然。
(文/周爱民,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绘画系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丽水古堰的深秋 布面油彩 75×75CM 2013
丽水古镇日记之九 布面油彩 75×75CM 2013
沉寂的笔触纯粹而有力
——梁智龙油画作品的别样气质(节选)
作为一名始终走在思考之路上的艺术家,梁智龙以诗意的同时又十分理性的目光触摸世界,投射出自身的艺术生命能量;以沉寂的笔触和崭新的艺文情境表达世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话语体系,使得其艺术表现更加纯粹有力。他作品中之境为有心者营建,为思索者之情感,为探索者之利器,为创造者之形容词、象声词乃至感叹词!而心,乃是艺术家诗性气质和精神旅途之源头,是其艺术生命景观的生发地和归宿地——正因为此,梁智龙的油画作品,常常呈现出一种实验性、探索性和传统审美意趣共生共融的面貌,为观者提供了宽阔的艺术思考空间与人文精神启迪。
文明远去系列之七 布面油彩 100×80CM 2012
在当下多元的视觉艺术状态中,梁智龙一直在尝试寻求一条符合自己的“中国传统意象与现代表现性油画相结合”艺术道路,努力将现代表现主义绘画手法作为表达自己传统“人文情节”的艺术手段,借用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美学观和现代视觉绘画语言来表达他对现实环境的切身感受。他在常年的艺术追寻中,十分注重承接和梳理西方现代艺术语汇,不断探索新的艺术生发样式,从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创作面貌。
山梨树 布面油彩 50×60CM 2011
梁智龙用沉寂的笔触发声,反映了梁智龙作为当代学院派艺术家的艺术功力所在。在完成创作的同时,他也十分重视油画写生。梁智龙的油画写生作品,大多是对具有历史韵味的边远遗存村落或自然景象的粗犷描绘。幸运的是,在这系列数量不菲的作品中,梁智龙找到了舒缓自己情绪的艺术抒情和创作路径。他让《右玉县城》融入时光,让《杀胡口的老城墙》染上斑驳的色彩,让《雨后的晒鱼场》点缀空灵,让《山梨树》绽开嫩绿的诗意,让《太行山谷》充满陡转翻新的意蕴,让《天井》朝向历史的驻宅浸透命运的气息……
老屋天井的余晖 布面油画 50CM×60CM 2012
近些年,梁智龙一直在以一颗热诚的心真切地关注着这个嘈杂的世界。他将自己的认知、感悟、洞察与想象,毫无保留并有所节制地描绘出来。他在创作中所呈现的细腻的观察、悲悯的情怀、人文的反思和沉寂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学院艺术的学术可能和别样气质——梁智龙的创作之路,必将因其无止境的思考和探索而得以长久地前行。
(文/蔡劲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古树人家 布面油画 100×80CM 2023
临沂日记—马陵古道 布面油画 100×80CM 2024
心 印
—— 梁智龙的行与思(节选)
2016年10月,与梁智龙相识于陕北宜川油画家写生活动中。彼时,我曾经观察过他。他的写生方式有些怪,面对实景,并不是忠实于所见,而是采取一种杂糅的方式,象和面一样,把不同材质和元素混合在一起,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味道,既不失本地气息又有奇思妙想。这种写生其实就是现场创作,既要动手,更要动脑。这一点让我暗为佩服。
宜川日记之一 布面油彩 70×80CM 2015
他的作品类型很多,表现手法也多样化,既有古典主义的着色法和均衡感,也有现代油画的技法和语言。他所涉猎的题材也比较宽泛,从自然风景,到历史风景,社会风景,思想风景,能看出梁智龙技术上的不断尝试,也能感受到他跳跃性的思考与表达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讲,他的作品是以人为先,以人为本,以人为焦点的,更多意义上是人生状态的记录,人生思考的烙印,人生经历的缩影。这种个人的标记更多体现在他创作的行与思上。
淄博日记之远眺海岱楼 布面油彩 100×80CM 2024
一个艺术家的行,既有身体的移动,也有精神的迁徙。梁智龙出生于内蒙古包头,那种风吹草低的北地苍凉感是与生俱来的。而在精神世界里,作为70后的梁智龙身上仍然具有比较浓郁的理想主义气息。他非常热爱中国文化,也对西方美术史有着深入的体悟和感受。这种拉开距离的中西文化参照和对比既影响了他的思考,也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对油画本体的思考,对人性本能的探寻,对文明世界的诘问,对现实生活的矛盾成为他观察身遭一切的起点和动机。
巍山日记之古城 布面油彩 80×100CM 2019
他是带着情怀出发的,所以他的行带有鲜明的节奏和强度,并不是信马由缰的驰骋,而是经由他的艺术表现出了一种属于不同时期不同心境和不同强度的心灵曲线。如他画的陕北统万城主题基调是“泛灰”,苍凉沉郁;山西太行山系列一派春色,是“粉绿”的舞蹈;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又秋色迷人,“金黄”耀眼;江南的水乡则斑驳迷蒙,杂花生色;而海边的海草房,梭鱼台老船厂,太阳沟的风景,宜川壶口瀑布都在一个主色调下寻求着多样化的表达,伴着个人的心绪和主观意志。这些画都接续着梁智龙的思考,里面有一种打开视野的观察,敞开心胸的接纳,以心印心的交流,可称之为行走的风景。
克什克腾的秋天之一 布面油彩 70×80CM 2014
这种行走的风景因其多样和变幻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既体现了梁智龙的捕捉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但也因为不能定焦而有飘忽之态。不过梁智龙的艺术理想并不是执意于做个自然风景的画家,他行走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抵达思想的彼岸,所以这种行走的不确定性和探索性是对应于他思想的流淌、汇聚、迂回和奔流的。梁智龙有很强的中国画情结,所以他的油画尽管手法多元化,多有寓意化的哲学之思,却仍然有一种优雅的散淡。中国画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说,梁智龙作品的行与思其实暗合着这一艺术规律,成为他油画的一种底色。
瓯江待渡 布面油彩 75×75CM 2013
如今的梁智龙仍然处在四处出击、剑在鞘中的状态,并不急于风格定型,或给自己一个时代定位。他同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和勤勉的思考力。这可以算作艺术家最为美好的状态了吧。他无须停下脚步等待别人的肯定和时代的归纳,正如他所说:当你把人生写进画里,画就成了。反过来说,当我们欣赏梁智龙的画时,他的人生已在画中。
已然绽放,何须踯躅。
(文/冯国伟,专栏记者、艺术评论家、资深学术观察人)
文明远去系列之五 布面油彩 150×110CM 2008
故乡的正月 布面油彩 110×130CM 2014
游走于风景之间的感觉
——— 风景写生杂感
关于风景写生的感受只有在置身于对自然的物我两忘的状态下你才能够感觉到。我是喜欢出去画画的人,尤其是在画室创作久了以后,那种想走出去的冲动就会愈加强烈。我算是幸运的,家人支持和工作的便利使我每年都能够有机会走出去几次,或是自己独行或是带学生写生。每次面对如此情切又陌生的自然,就像好久没有回家的孩子那样激动。对我来说,写生总是伴随着开心和留恋:出发的激动,离别的感伤,掺合着沉甸甸的作品;而我接下来会又一次的期盼下一次什么时候能够再出去画画。这种眷恋在过去的几年里周而复始,这应该是每个酷爱写生的人都会有的情感吧。
朗乡日记之一 布面油彩 80×100CM 2023
说起写生,我觉得那是一种瘾。一种如同好酒之人无法回避酒香诱惑的那种感觉。每当置身于山林之中呼吸着沁人的空气,听着鸟鸣虫吟,感受着淅淅沥沥细雨,嗅着带有土味的氤氲山气;或是置身于百年的皖南古民居,依着狭长幽深的街巷听着屋里老钟摆的滴答声;或是置身于西北荒漠掩埋下的匈奴古城,感受着身边呼啸的风沙和漫天烟尘,或者是站在南国炎热的海滨,头顶烈日闻着带有咸味的海风。对我来说这简直是一种享受。因为写生会让你忘却自己的存在,会让你灵魂出窍。我能感觉到的那种由此所转化而来的激动、感动、惆怅、或一种宣泄,一种无可奈何又充满挑战的诱惑。它驱使着我着了魔般的扑向自然的怀抱,面对空白的画布绞尽脑汁思考如何抓住这种感觉。
宜川日记之三 布面油彩 70×80CM 2015
笔和画布的碰撞是有声响的,它的节奏同自然的风声、雨声和鸟鸣声是一致的。调色盘里的颜色也是有生命的,它必须和自然的呼吸同步否则画就会形同死尸。自然也不总是慷慨,写生有时得跟它较劲。面前的风景就像一个被武装的密不透风的城池,面对如此复杂的景致如何开始绝对是个挑战。面对自己的无奈,不如索性当一回关公,将笔和色彩的大刀抡开来先再说。然而如何把自然的生命气息赋予你的写生过程,如何把凌乱的线条、复杂的色彩、动荡的笔触为我所用可是个大难题。为了达到感觉,作品被一遍遍的画了刮掉再画,再刮了再重画,一次一次的反复。伴随着痛苦的失败和无情的煎熬之后,自然的真实开始慢慢的显现在了画布之上。
吉祥三宝 布面油画 100×80CM 2020
这种真实不只是形状,它更是一种同一频率下的线的舞蹈、造型的碰撞和色彩的和声;当与自然同呼吸的感觉跃然于纸上时,画就有了生命,自然也会慢慢地吐露出它的本真。心的轨迹就是画的轨迹。那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正如禅宗偈语所云:风没动而是我的心动。令我心动的正是那充满无穷变化的自然,生生不息的自然,永远为师的自然,以及始终醉心于自由游走于风景之间的那种感觉和状态。
(文/梁智龙)
布拉格的记忆之一 布面油画 110CM×90CM 2019
布拉格的记忆之四 布面油彩 120CM×90CM 2019
名家艺术短评
梁智龙是北龙。北主水,梁智龙总怀一份写意之风。他的静物似乎从莫兰迪脱出,却自有一种生动的感性。他近年来为人们关注的作品,仿佛用一种拼贴的方式,将漂亮的灰调拼缀在一起,看似卡通的平面造型却飞越众生万象,把我们带入生存世界的严肃命题。在梁智龙的童话般的生活世界中,总有和谐升平中的一份简约却又触目的警示。
——许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梁智龙一直以他特有的视觉去观察、感悟和表达当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困惑。他的作品以象征的手法在较为宽广的意象上展开,多向度的寓意深刻的视觉形象,经过他富有表现力的率性的绘画语言组织和塑造,既很好的传递了作品的精神性,也展现了艺术家的绘画技巧。
——尚扬(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梁智龙的作品重视视觉符号的选择和组合,以求从中传达出准确的含义,并与笔触、色彩的审美趣味相结合,强调优化语言的本土审美转化。在此基础上,他酣畅的运用油画语言来表达他对中国当代文化状况的看法,将碎片化的语言与碎片化的文化对接,传达他对当下中国文化生硬杂糅和谱系的扭曲、断裂的个人看法。
——杜曦云(当代艺评家、艺术杂志主编,策展人)
梁智龙的绘画,像一首清雅含蓄的散文诗,画面题材信手拈来,但又蕴含深意,带给人一种轻盈,也带给人一种莫名的伤感。
——杨卫 (艺评家、策展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在梁智龙的作品中,有绘画语言趣味是一种能力。他很好的把握了语言与表达的相互渗透,尤其他懂得意象处理与象征化叙事之间的融合关系,从而较为巧妙的将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杂揉在一起,理性的描绘了一种可供想象的现实。
——孙磊 (画家,艺评家,策展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梁智龙写生照 (张静瑶女士拍摄)
‘行走的风景——梁智龙写意风景油画展’ 巡展将于2024年 10月12日至27日在内蒙古美术馆(8号厅)开展;敬请关注。
(来源:智艺术WiseArt)
画家简介
梁智龙
1975年生于内蒙古包头市
现为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70油画公社社员,清华大学在读博士。
2005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
2008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2010短期研修于英国剑桥安吉利亚▪鲁金斯大学
201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2012完成奥地利驻地艺术家交流项目
2018入选第十批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计划,赴捷克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