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曹俊 | 务本之境:转译与融合着世界万物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10-04 08:08:35
听新闻

九月,艺术家曹俊很忙。

在短短的几周里,他辗转美国多个大学,进行了多场学术交流和艺术展示。曹俊先是在费尔菲尔德大学、纽约大学和罗切斯特大学展开讲座和对话,还作为唯一的华人参加了第六十二届存在主义与现象学哲学大会——在这场大会上,即便在国外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曹俊英语早已纯熟,但他依然坚持使用中文进行发言,再由翻译转为英文,只为向西方听众展现出中文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事实上,几十年来曹俊一直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出发“转译”着世界万物。当然,也在融合着世界万物。他不仅是在用画笔创作,更是在用中国文化的语言与世界进行深刻的对话。其艺术穿越了东西方文化的边界,探讨着“存在”、“风景”与“宇宙”的本质命题。“艺术是世界的共同语言,文化的碰撞能激发出最真诚的美。”曹俊在他的最新展览上如此说到。

曹俊 | 务本之境:转译与融合着世界万物

10月1日-15日,《务本——曹俊甲辰作品展》在荣宝斋举办,这是曹俊在荣宝斋继《回归》《融合》之后的第三场新作展,由荣宝斋艺术委员会担任学术支持,共展出76件最新精品力作,涵盖山水、花鸟、书法等内容,在艺术语言上既融合了东方写意、工笔,又汲取了西方具象、抽象与表现主义。展品包括艺术家经典的“新宋式系列”“荷花系列”“抽象系列”,以及10余件经艺术家精心创作的日本近现代金箔屏风画,这些屏风均由曹俊收藏,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尤为珍罕。

曹俊 | 务本之境:转译与融合着世界万物

曹俊 | 务本之境:转译与融合着世界万物

曹俊 | 务本之境:转译与融合着世界万物

曹俊从小酷爱美术,喜欢写字画画。然而出于就业等考虑,曹俊听从家人的建议选择了山东矿业学院的采矿工程专业。但他并未放弃心中的梦想,一直坚持写字画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工作,每日登山写生,反复临摹泰山摩崖石刻。1999年,习作《心弦和泉声》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展出,名声渐起。后来,36岁的曹俊旅居新西兰,从一个工地的小工,渐渐成为了当地最富盛名的中国艺术家之一。十年后,曹俊决定前往世界艺术中心纽约,进一步开阔自己在当代文化和艺术世界中的眼界与创作。2020年,他的名字与马蒂斯、毕加索、克莱因、吉诺并列出现在纽约当地博物馆的海报栏中——“曹俊蓝”就此向全世界再次展现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近年来,曹俊的重心渐渐向国内偏移,是因为他要在自己精力最旺盛、思想最成熟的这十年中集中完成一系列的突破与创造。本次展览名称“务本”语出《论语》,正如林风眠先生曾说“绘画的本质就是绘画”,“务本”正是曹俊对绘画本质与人生根本准则的执着追求的体现。在某种意义上,其艺术旅程如同一场跨文化的精神远游,深植于中国千年的绘画传统,同时汲取了西方现代艺术的丰富养分。

曹俊 | 务本之境:转译与融合着世界万物

他的“新宋式”绘画风格正是这一文化交融的结晶。宋代山水画以其虚实结合、意境深远著称,而西方油画则以色彩层次、光影变化见长。曹俊在其作品中巧妙地将这两者融合,通过泼彩与积墨的技法,既保留了宋代山水画的雅静,又融入了西方油画的色彩与构图技巧,创造出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表达。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新宋式系列”中的一幅画,日前在纽约时代广场巨屏亮相,作为艺术家献给祖国75周年华诞的祝福。

著名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薛永年曾赞誉曹俊的艺术世界“流金溢彩、宋式今情,神与物游、名不虚传。”曹俊对“新宋式”的探索,是他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独特创举。这种风格不仅仅是对宋代绘画传统的继承,更是对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语言的深度融合。在曹俊看来,“新宋式”不仅是一种技法的突破,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他表示,“宋代的艺术,不是简单的技法,而是一种审美的高度。”在他看来,宋代的简约、优雅和科学精神,蕴含着一种对自然与生命的极致思考。宋代的艺术家在描绘大自然时,强调的是一种极简主义——每一笔都是对自然的深刻洞察,而不是单纯的形式模仿。宋代的美,亦不是形式上的复杂,而是精神上的简洁。曹俊的“新宋式”不仅是对宋代美学的继承,更是他对现代世界的回应。他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简约是一种奢侈,沉静是一种力量。”在其作品中,宋代的审美精神被重新激活,融入了现代的元素。他用极简的构图、精准的线条和微妙的色彩对比,展现了现代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其画面往往空灵而内敛,给人一种沉思的空间,让观者在繁杂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之地。

曹俊 | 务本之境:转译与融合着世界万物

曹俊 | 务本之境:转译与融合着世界万物

确实,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与技术背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AI生成的图像和艺术作品以其高效和多样性,席卷了全球的视觉文化。这一现象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图像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也对传统绘画的意义与绘画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曹俊的“务本”展览显得尤为重要。他通过坚持绘画的本质与深度,回应了当代绘画在数字化浪潮中的独特价值。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图像的生产与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爆炸性增长。每天,无数瞬间通过手机摄像头被捕捉、分享,形成了一种碎片化的视觉文化。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绘画的意义与绘画性被重新审视。绘画不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成为对存在与本质的深刻反思。曹俊的作品正是这种反思的体现。他通过色彩的运用与构图的设置,探讨了“存在”这一哲学核心议题,赋予绘画新的生命力与时代意义。

“存在”在中西方思想中有着不同的诠释。西方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主性与自由,探讨个体在荒诞世界中的存在意义;而中国哲学则更多关注“存在”与“道”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曹俊的“宇宙系列”作品,便是通过色彩的流动与碰撞,表现了宇宙的生成与消逝,既有西方存在主义中对个体生命的探讨,也融入了中国哲学中对宇宙整体性的思考。他曾深入南极与北极,亲眼目睹那些孤寂的冰山与广阔的天地,这让他感受到自然中蕴含的无形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了语言与文化的局限,使他在绘画中追寻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冰山的轮廓与光影的交织,赋予了他创作的灵感,而这种灵感不仅仅是对自然的写实描绘,更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语言。在这位艺术家的笔下,冰山与星辰、远古岩画中的人类符号交织在一起,象征着人类与大自然的永恒连接。曹俊通过这样的表现手法,将“人”的精神世界融入到现代艺术中,让观者在时空交错的视觉冲击下,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曹俊 | 务本之境:转译与融合着世界万物

曹俊 | 务本之境:转译与融合着世界万物

在曹俊的笔下,金色和蓝色这两种极具象征意义的颜色最为常见。蓝色,代表着天空与海洋,是曹俊在新西兰生活时从自然中感悟到的灵感。他说:“蓝色是生命的背景,是大地的呼吸。”在他看来,蓝色包裹着人类的存在,它既是自然的怀抱,也是生命的起点与终点。曹俊的蓝色并非简单的自然景象,而是一种深沉、内敛的力量。他常常回忆起在新西兰的夜晚:躺在没有光污染的天空下,凝视星空,那种广阔无垠的蓝色与繁星交织的景象,让他感受到人与宇宙的微妙联系——这是宇宙的韵律,是灵魂与天地交融的瞬间。当时,市面上的颜料难以呈现出这种蓝色,于是曹俊不惜花费4年时间,从中国传统矿物质颜料中获得灵感,创造了独属于自己的蓝色。

与蓝色相对应的是金色,象征着光、能量和生命力。曹俊常说:“金色是太阳的回声,是生命中最强烈的瞬间。”他将金色融入作品,不仅是为了视觉上的辉煌,更是为了表达自然界中不可见的力量。金色是一种光的象征,曹俊通过它传达了对生命与时间的感悟。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那一抹金色总是带有一种时间的厚重感,仿佛捕捉了瞬间的永恒。他强调:“金色是自然的呼唤,是我们对世界的敬畏与热爱。”

世界向我们所展现的图景——即“Landscape”作为艺术的重要主题,在中西方艺术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山水画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虚实结合、留白等技法,表达自然的精神与人文的情怀;而西方风景画则更注重对自然的真实再现,通过光影变化、色彩层次等手法,展现自然的客观美。曹俊曾表示,“画画很难,需要下苦功夫,这是一道减法题,就像中国人称‘山水’为‘山水’,而不称‘风景’,因为里面浸满了我们的文化。”这种跨文化的哲学融合,使得曹俊的作品在表达个体存在的同时,也体现了对整体宇宙的关注。

曹俊 | 务本之境:转译与融合着世界万物

曹俊坚持认为,艺术是全人类的,而不是某个国度的专属。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环境、自然的关怀,这种关怀无国界,超越了语言与文化的限制。因此,他也常说,他不仅仅是一位中国艺术家,而是一位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家。其创作旅程跨越了多个国家与文化,每一站都为曹俊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灵感。艺术家的责任是打破文化与语言的隔阂,通过视觉语言表达全人类共同的情感与思想。

“像学者一样研究、像哲人一样思考、像旅行家一样游走、像蒙童一样观察、像音乐家一样聆听……而后倾心描绘,真正找回自己,让灵魂在激情飞舞的笔墨间找到寄托。”此前,虽然曹俊的绘画曾在巴黎卢浮宫、中国美术馆、新西兰布鲁斯梅森中心等地展出,多幅作品也被中国美术馆、新西兰国会、波士顿学院麦克马伦博物馆、洛克菲勒家族第五代传人洛克菲勒二世等收藏,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谦卑与感恩。曹俊认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努力,更是文化的力量。作为一名艺术家,他的使命不仅是创作美的作品,更是通过这些作品传递真诚、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在曹俊看来,艺术如果脱离了“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每一次创作,每一幅作品,也都是艺术家对真理的一次次追求与探索。

对于第三次在荣宝斋举办展览,曹俊认为:荣宝斋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更注重时代精神,与自己的艺术理念颇为契合。适逢甲辰国庆,以自己最新的精品来共襄盛举。值得一提的是,荣宝斋以曹俊的原作为基础,用时2年、雕刻55块木板,创作了一幅限量版的木版水印画;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水印画可与更多公众分享曹俊“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的艺术魅力。

曹俊 | 务本之境:转译与融合着世界万物

曹俊 | 务本之境:转译与融合着世界万物

国内外学者对于艺术家曹俊的评论

中国学者

陈传席(评论家、美术教育家):

曹俊的绘画艺术展现给人的是一种新的精神,也就是说,他的艺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精神状态。艺术展现出一种新的形式,或新的技法,固然已不易,但展现出新的精神尤不易,必须具有非凡的天赋,全面的修养和超常的功力。

陈履生(著名评论家、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显然,没有创作的体会融入到理论的探索之中,没有理论的认识深入到创作的实践之内,都难以成全曹俊。

丁绍光(著名旅美艺术家):

曹俊先生的作品,不仅在创新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他的作品中传统中国画的基因越来越明显,并且与其创新的技法结合越来越完美,昭示着当代中国画在国际艺术语境中的未来。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评论家):

曹俊能够在思想上敢于创新,特别在中国水墨画这个领域里面,在如何从题材到笔墨都能够做出新的时代回答,这样的课题上下了很大的力气,所以他在我们中国画坛可以说是一位创新派的中年代表之一。

范扬(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我觉得这就是曹俊兄在当今中国山水画坛的一种贡献和影响力。贡献是杰出的,是具有时代性、影响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

何家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

曹兄的作品,随性而为,离披点画,得心应手,如入无人之境。画家放得开很重要,特别是你在具象景物时更不拘泥于形制,工写对比,松紧有度,大开大合,气象万千。

李虹霖(文博研究馆员、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

曹俊的作品,为其浓郁的色彩、古典又现代的艺术语言及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深深震撼。其笔下澄澈灵动的蓝、浓烈的红、绚烂的金……格外抓人眼球,其中既有山川大河,也有日月星辰;既有浪漫的宇宙星空,也有灿烂的人类文明。

皮道坚(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中国现代艺术学会(美国纽约)学术委员):

他的作品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和创新性诠释,是艺术家在“澄怀味象”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天人合一”境界,是中国文化独特宇宙观的视觉呈现。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曹俊在美国文化圈获得的认同也正来自其作品对现象学这种体现现代哲学理念的视觉化回应。在他的“新宋式系列”里,人们欣赏的并不简单是所谓“宋式写实”的复现,也不是所谓的“中画西相”,而是作品里不断弥散出的一种哲学意味。

田黎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

他把中国画倡导的人文精神注入了画面的组合构成和色彩当中,呈现出了独特的纯粹感。而且这种纯粹,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观照,以及人与自然融合的精神境界。所以,曹老师的作品,我看了以后,非常有感触,也很受启发。

邵大箴(著名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

写实与虚构,具象和抽象交融,这是他作品的特色。走自己的路,画自己的画,朝这个方向继续不断探索,他未来创作的前景将是无限的。

夏可君(哲学家、评论家、策展人):

曹俊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转化的范例性,而且具有跨文化交流的启发性。

薛永年(著名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

流金溢彩、宋式今情、神与物游、名不虚传。

杨光(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研究院副院长):

所以只有像曹俊老师这种能够驾驭了西方的油彩的这种大师才能够画出这种所谓的讲着普遍性语言的作品,然后一下子直观,我们现象学讲直观,就是我们先不看他画的是什么,就是单纯的色彩组合,你知道,这是一个色彩大师,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就像恋爱一样,第一眼印象很重要。

张晓凌(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曹俊的绘画将为一系列重大文化命题——中西跨文化互鉴、民族文艺复兴、传统资源的当代性转换等,提供不可替代的典型范例。

西方友人及学者

约翰·基(时任新西兰总理):

艺术家曹俊先生已成为新西兰的杰出符号!

托尼·布朗(时任新西兰驻华大使):

曹俊作为一位著名的新西兰华裔艺术家,用中国的笔墨描绘着自己对新西兰的感受,创作了一批能让西方人看懂并喜爱的中国画。

雷米·艾融(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功勋艺术家):

在曹俊的绘画中体现精准和诗意的形体构造,或者说在抽象方面向我们展现了绘画的精深与博大。这些技艺与才华并存的美学新方向与中国画的传统一脉相承。

史蒂文·洛克菲勒二世:

曹俊之所以在全世界都受欢迎,是因为他用自己的国际化绘画语言,传递给了人们以神秘的东方之美。

约翰·戴维斯(著名美国哲学家、缅因州立大学教授):

曹俊的许多画作都符合康定斯基的建议:运用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翱翔于两者之上的方式完成构思。在这一点上,它们可以与康定斯基的一些画作相比较,包括对康定斯基主要作品的几个研究。

亚历杭德罗·阿图罗·瓦莱加(智利哲学家、俄勒冈大学哲学教授):

正是在加强与大自然和谐互动这一点上,西方的抽象绘画与曹俊的作品交融起来:他为绘画并在绘画中找到新的生动性和动势,并为自己的画家伙伴和观众留下一条通往诗情画意之传统和视野的道路:为了今天,也为了明天。

约翰·赛里斯(著名哲学家、批评家、波士顿学院教授):

在中国的艺术家中,曹俊是最能体现西方哲学并且能保留中国原汁原味的文化的画家之一,其艺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以他的方式将古代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现代欧洲的抽象形式以及美国绘画的特点融为一体。我要告诉世界我发现了曹俊!

德莫特·莫兰(国际知名现象学家、现为波士顿学院哲学系讲席教授):

这个丰富性的另一个体现就是,一方面他是一个自然的画家,比如说画山水、植物、动物,我们在波士顿还看过他画一些狮子老虎之类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抽象画家,这个抽象和自然这是21世纪艺术最重大的主题,他能够很自如的切换和融合在一起,这也是他的丰富性的一个体现。

(来源:凤凰艺术)

艺术家简介

曹俊 | 务本之境:转译与融合着世界万物

曹俊,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国画专业博士生导师,旅美艺术家。先后获得巴黎卢浮宫国际艺术沙龙展金奖,纽约、洛杉矶杰出艺术家称号。作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展等中国重要展览。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美国波士顿学院美术馆、北京荣宝斋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十余次。代表作入编中、美大学教材,及《荣宝斋画谱》。作品《春消息》悬挂于人民大会堂;《荷语凝香》等作品陈列于新西兰国会及多国使馆。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