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韦辛夷:不是秋叶不赋诗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9-26 10:01:15
听新闻

水墨节气廿四卷(拾陆)

韦辛夷:不是秋叶不赋诗

栏目题字:梁文博

韦辛夷是一位对秋充满感情却不悲秋的画家,他收藏落叶、描绘秋色,也追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酣畅。

人生若以百年计,七十左右才入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画家韦辛夷,当下正沉浸在灿烂的秋天里,享受着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快乐。

自古至今,人们对于春秋的关注总是多于冬夏。韦辛夷曾经梳理过一些有趣的现象:孔子修订的鲁国国史叫《春秋》,这部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还成为后世对东周前半段的定名;形容人正当壮年用“春秋鼎盛”;不切实际的想法叫“春秋大梦”;就连节气,也是只有春分秋分而无夏分冬分。

“春秋”除了具有各种专属意义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又被赋予了更多的诗意。如果用“春”和“秋”作飞花令的关键字,会出现海量的接龙,尤其“秋”字更得文人青睐——从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到二安的各种秋思,再到毛泽东“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以秋为魂魄的诗句总最撼人心。

韦辛夷:不是秋叶不赋诗

《守着窗儿》

韦辛夷没有选择悲秋。他画《守着窗儿》,李清照是一个单薄却坚强的背影;他画《一叶知秋》,老和尚在广阔天地间很放松地沉思。从一片落叶知晓季节的更替,从一声雁鸣收到远行的消息,这和“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表达如出一辙,更可以联想到中国画的意象思维,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完美的整体,诗词、琴棋、书画各自发挥又互相贯通。

韦辛夷:不是秋叶不赋诗

《一叶知秋》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韦辛夷有时幻想这样的场景:一位老僧住在山间,没有日历,没有钟表,每天看着日头月亮估摸时间。某天他正在院中转悠,突然一枚黄叶落在脚前。这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会让内心丰富、感知敏锐的人愣住,此刻虽然身体与神情凝滞,思想却原地爆炸,意象万万千千,正所谓见微知著。

我们每日迎向未知,难免惶恐和茫然。但一叶便可知秋,很多事都是有兆头、有预演、有章可循的,不如去寻找和发现,或可先一步窥见天地间的奥秘,把握前路的一两处玄机。想到此,人不免几分心安。

韦辛夷:不是秋叶不赋诗

《红竹》

秋属金,因此“金秋”一说不光出自这个季节耀眼的颜色。韦辛夷喜欢这种热烈而充实的东西,很符合他万马奔腾、常常撒欢的内心,更可以满足高敏感人群那些不合理却最可能走向真理的想入非非。

当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全无偏爱的时候,就是春分和秋分。在韦辛夷看来,这真是一笔刻阴阳。之后,均衡打破,总有一个半球仿佛走上了下坡路。人为什么容易悲秋呢?除了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带来人体内血清素水平变化这种客观因素外,大概也与秋所代表的年龄感有关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收获之后便是萧杀,让人悲喜交加。

韦辛夷写过一组自称为顺口溜的《舍中观窗外景色有感》:“燕山秋叶片片好,不是秋叶不赋诗。秋叶霜后色更艳,酡色遥指最高枝。”充满了向上的能量。接下来是更多复字的运用,“秋来秋去秋风里,正是秋叶动秋思。秋思才动秋风至,秋意秋情秋满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12个“江”,曹雪芹《秋窗风雨夕》有15个“秋”,韦辛夷这八句诗中也出现了13个情真意切的“秋”,算得上充满激情、才情和自信的文字轰炸。尤其“不是秋叶不赋诗”句,更显人在秋日诗性之浓。

韦辛夷:不是秋叶不赋诗

《太白邀月图》

在《太白邀月图》中,韦辛夷让李白右手持杯转身向左,月亮在他背后。这是个“动态截图”,诗人正转向月亮但还没与月亮对视。由于至少已经八分醉了,他有些方位错乱,需要拧着身子寻找,他的衣裳下摆有风卷起,脸上浮出红晕,目光即将抬起。除了脸部和右手,其他地方都草草勾成。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时候,李白身居长安,在孤独与不孤独之间不断切换,令人艳羡的潇洒形状下,多半是凄凉无奈的自娱自乐。

韦辛夷给了李白更多的灵动跳脱,看起来更像个月下的舞者。月亮没有那么重要了,舞完自己这一场才重要。

韦辛夷:不是秋叶不赋诗

《天凉好个秋》

到了《天凉好个秋》,韦辛夷更加简化了人物的外形,身前一笔身后一笔,辛弃疾就站在了那里。从树叶飘落的方向看,辛弃疾是迎着风的,一向高傲的竹子横在了人物的膝盖以下,也是一种接纳现实的态度吧。对于艺术家来说,“却道天凉好个秋”不失为一种理想状态。剔除那些落寞与寂寥,欲说还休的原因也可能是胸怀舒展,无需再说。王阳明在一首小诗中写道:“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这是韦辛夷喜欢的。很多人总是在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身心俱疲,岂不知坦然地活在当下就是修行。

韦辛夷说:“中国文人有个本事,能把接触到的所有玩意儿都升华为意象,升华为人格。”于是引申出“五德”“十德”之类的东西来。但是最终还得回归到最淳朴的面目,传说中那个叫张打油的人写的顺口溜毫不意外成了极品:“天地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韦辛夷:不是秋叶不赋诗

《稼轩观剑图》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文人所关注的事情大多无用,但真理往往隐藏在身边日常。清人项鸿祚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此句是从张彦远“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而来,总之一个意思,人这一辈子,除了衣食住行,还要多做精神体操,寻找和启发灵性方面的东西,这才完整。发散性思维习惯有时是天生,但也可以养成,韦辛夷在天生爱动脑的基础上,也对自己进行有趣的头脑训练,这让他灵光频闪,可以把很多不相干的事物有机融合,形成体系。这是个孤独的游戏,就像我们之前所说,对于学问,韦辛夷像平头哥一样执着探索,并终生沉浸在一种海獭般自得其乐的满足状态。对他而言,每一天都是收获满满的秋日。

秋在意念中,也要具体化。韦辛夷捡拾很多秋天的树叶,压平了收藏起来。他在上面题诗画画,留下与秋有关的痕迹。儿时的他曾经在秋日躺在杨树下看天,那时总是很高兴。后来读了很多悲秋的诗,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经历,心绪不免起起伏伏。直到看了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四句,秋季的刻板印象消除了。

一切事还是要加上个光明的尾巴,这样真好。韦辛夷这么想。

文/李可可,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艺术家简介

韦辛夷:不是秋叶不赋诗

韦辛夷1956年生于山东济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中国人物画,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1992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刘国辉教授工作室,为首届中国人物画高级研修班成员。曾任第四届、第五届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第五届、第六届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原主席。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书画学会副会长,山东艺术家(书画专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济南终身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责任编辑:孙秀青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