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淮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淮安市美术馆(书画院)承办,淮安市美术家协会、北京国图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协办的淮安市美术馆名家系列工程:“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在淮安市美术馆开展,并于当天上午10:00在淮安市美术馆1号展厅举行艺术分享会。
主讲嘉宾
于文江,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艺术委员会委员。一级美术师(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
作品连续参加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其中获第六、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获首届工笔山水画展一等奖;获“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获第三届全国当代工笔画大展金奖,获首届中国画展铜奖。
2009年,完成国画《血痛·抗日战争中受难的中国女性》,入选“全国重大历史题材工程作品展”, 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2018年创作《马克思童年时代的特里尔城》,参加“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作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020年,完成国画《哈萨克迁徙——春的牧场》,入选“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作品展,作品由中国国家画院收藏;2021年1月,完成国画《日出东方·李大钊 陈独秀》,参加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由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并长期陈列。
高云,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一级美术师,政协江苏省第八、九届委员,第十届常委,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中央监委。
曾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江苏画刊》主编,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巡视员(正厅级)。
中国美协原理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兼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研究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南京十竹斋画院名誉院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
出席此次活动的还有于文江院长的爱人周莉老师,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许长坡,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仁梅,宿迁画院院长张凡,浙江画院创研部副主任罗小珊,深圳书画家肖王琰,淮阴师范学院教授、淮安市美协副主席翟明帅,淮安书画院全体书画家、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学生以及美术创作者、爱好者等。
交流会现场
分享会由淮安市美术馆(书画院)馆(院)长李德会主持,活动现场于文江院长和高云会长相继分享了有关展览、创作过程、创作心得等一系列问题。此外,还针对现场观众的提问作出了回答。
首先,谈及创作经历,于院长回顾了他的艺术之路,从初涉中国画坛,以中国人物画为起点,到如今广泛涉猎山水、花鸟,他始终在追求突破与创新。他认为,人物画家不应局限于人物,而应通过多元题材的探索来丰富画面语言。在平衡传统笔墨与现代造型观念上,于院长认为,既要深刻理解和传承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也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于院长还分享了他深入生活、寻找创作素材的感悟。他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无处不在。从消防员、警察到护士、社区服务人员,这些鲜活的形象都是他笔下生动的素材。
高会长表示于院长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分享了于院长画作的四大亮点:一是造型精准,远超当下许多画家在透视上的不足,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二是创作能力强,他能够巧妙地构思并呈现出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画面;三是色彩运用好。中国画在色彩处理上往往容易陷入匠气或江湖气的窠臼,但于院长却能巧妙地协调色彩,使之雅致又沉着,既保留了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又吸收了西画在色调处理上的优点,实现了守正创新的完美结合;四是他的画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意趣,反映出他积极向上、阳光正面的生活态度。画如其人,于院长的画作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其次,谈到对对方作品的评价,于院长表示他看过高云的一幅作品,是对法国古典油画大师安格尔的致敬,通过现代工具语言重塑古典之美,展现了画家对造型与线条的独特理解。安格尔的线是压缩的量,而中国画之线则具有独立审美价值,这种差异与融合,体现了高云在艺术创作上的不断探索与突破。他不仅坚守古典油画的精髓,更在题材上广泛拓展,从历史到现代,从都市到山水,每一次尝试都是对自我边界的跨越。传统与创新,是每位画家必须面对的课题。真正的艺术创造,需在传承中寻求突破,形成个人风格,要有品格、品位、品质,而非简单模仿或跟风。高云正是这样一位画家,他坚守自己的审美追求,勇于创新,不随波逐流,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引领时代潮流。这正是当下画家应具备的品质,也是艺术创作的真谛所在。
高会长分享了自己的艺术理念与创作实践。他提出了“三不画”的原则:不重复他人,不重复自己,不依赖科技打稿。高会长认为,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新的探索与尝试,需要不断突破自我惯性操作,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他还强调,艺术不仅服务于个人发展,更应推动研究与传承。好的作品需要经得起专家认可、大众接受以及历史的检验。中国画自延安文艺座谈会起,强调艺术为人民服务,艺术家的价值在于社会的认可与关注。现今,中国画家享有优越的创作条件,应珍惜并努力提升自我。于院长的画,其细腻工笔技艺高超,源于生活,值得学习。学生与画家们深入生活,汲取灵感,避免空洞与主观的风格追求。真正的艺术,是那些能够触动人心、传递温暖与力量的作品。我们应向于院长学习,以艺术为人民服务,创造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
在现场,李德会馆长向于文江院长和高云会长请教了关于美术馆与书画院在艺术创作与工作方面的建议。于院长回应指出美术馆与书画院合并成为趋势,但两者应明确各自的侧重点:画院应聚焦于艺术创作与人才培养,而美术馆则更多地承担艺术推广与普及的职责。美术馆需引进优秀人才,强化创作队伍,以提升对外影响力。同时,他强调创作与推广需并重,即在不断提升艺术创作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艺术作品的展示与推广。在艺术创作中,要融合传统与现代,对话中西,体现时代精神。美术馆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其艺术作品的质量,更在于其人才、战略、管理以及时代精神的融合。只有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到位,美术馆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会长则从展览质量、典藏管理、艺术研究和公共教育四个方面提出了美术馆管理的核心要求。他认为,展览是美术馆的灵魂,需注重策划与呈现;典藏管理是美术馆的基石,需妥善保存和展示珍贵艺术品;研究能力是美术馆的支撑,需承担起艺术研究与教育的责任;公共教育则是美术馆的使命所在,需通过丰富的活动提升公众的艺术素养。画院与美术馆合二为一后,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既要满足画院出作品、出人才、出品牌的要求,又要兼顾美术馆的展览、典藏、研究和社会教育功能。这种双重要求促使我们不断追求卓越,确保两者在融合中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最后,对于观众的提问,于文江院长与高云会长均给出了深刻的见解。他们强调,每位画家都应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绘画方向,勇于突破自我,逐步建立起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应被传统画种所束缚,而应敢于创新,不断拓宽艺术的边界。面对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画家们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历史证明,相机等现代技术并未能完全取代绘画的地位。相反,绘画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视觉创造力,持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直接映射,更是连接观众情感与心灵的桥梁。艺术探索之路是一个不断尝试、调整与突破的过程。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展出的是于文江院长的近些年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多为表现少数民族女性形象为主的题材,这不仅是单纯地去画肖像,而是把人物形象赋予情境之中,赋予风景之中,赋予日常生活的叙事之中。展览于2024年9月3日至9月17日在淮安市美术馆1、2号展厅展出,欢迎大家到馆观展。
合影留念
部分作品预览
《聆听风吟》 162cm✕138cm 2007年
《回家》170cm✕150cm 2011年 纸本设色
《吉祥高原》 260cm✕160cm 2015年 纸本设色
《金色青稞》 185cm✕185cm 2014年 纸本设色
《午后斜阳》 180cm✕170cm 2007年 纸本设色
《哈萨克迁徙——春的牧场》 2020年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参展作品 190cm✕367cm 2020年
《春风拂过坎尔洋》 192✕143cm 2021年 纸本设色
《布衣老人》 136cm✕68cm 2023年 土纸设色
(来源:淮安市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