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市紫竹院公园管理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国画院主办,北京皇家园林书画研究会、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写意画研究会协办的“大写意小画展 | 墨缘·坐忘一当代中国画写意小品展”在北京紫竹院公园问月楼举办。
此次展览共展出了崔振宽、郭怡孮、谢志高、郭全忠、刘永杰、唐勇力、田黎明、杨晓阳、李孝萱、李晓军、何加林、陈鹏、姜怡翔、尚可、张捷、贾广健、刘西洁、刘万鸣、朱尽晖、林蓝、王兴华等当代中国画名家的小幅大写意作品40余件。
每位画家的艺术风格讲求“一人一品”,有明确的个人学术定位与指向性。展览展出的大写意作品讲学术,重品位,求意境,既传承了传统写意文脉,又具有新时代的创新性与探索精神。
“水墨”与“笔墨”
从“中国画”到“水墨画”称谓的变化,标志着中国画打破国界的概念;从“水墨”到“当代水墨”标志着水墨画从传统向当代的转换。“中国画”和“当代水墨”称谓的产生,都是以西方艺术为参照。故提出“当代水墨”即意欲与西方现当代艺术对话。
中国当代水墨要与西方艺术对话,必须要有中国特点。中西艺术的各种不同因素,从艺术的最高层面多有相通,诸如写实、写意、具象、抽象,反映论、表现论、本体论等等。而中国水墨画中的“笔墨”则是中国所独有,所以,发挥“笔墨”优势,发扬“笔墨精神”,创造既有中国特点的,又有艺术家个体特色的当代艺术,应是发展“当代水墨”的第一要义。
(文/崔振宽)
画家简介
崔振宽,陕西长安人,1935年生于西安,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协艺委会终身委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名誉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陕西国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崔振宽作品欣赏
崔振宽 2022焦墨设色小品之八 50x32cm 2022年
崔振宽 2022焦墨设色小品之十七 50x34cm 2022年
怡园艺话
我喜欢重彩的浓丽绚烂,喜欢石青、石绿、朱砂、石黄那天然矿物质材料的原始材质美,对其在绘画方法上的装饰趣味和工艺过程也有偏爱;但我不满足于工笔重彩着色方法的常规程式化,不喜欢那过于刻板不能妙合自然的一面。我在保留重彩特色的基础上,试验着把重彩淋滴洒脱地挥洒上去,使其随着情感在画面上宣泄流动。在填色、分染的基础上,又泼染、罩染、撞色、撞水,尽量加入写的笔法和自由渗化的技巧,色彩在笔下披离点画,浓淡挥洒,自然显得更加丰富。有工细精致之处,有蓊蓊郁郁之处。色彩与写意笔法、墨法自然融合,尽量体现色墨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美。
(文/郭怡孮)
画家简介
郭怡孮,1940年生,山东潍坊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画学会首任会长,中国文促会国画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郭怡孮作品欣赏
郭怡孮 熏风朱霞 123cm×143cm 水墨设色 2011年
郭怡孮 咏梅 123cm×148cm 水墨设色 2020年
“画家风格成熟的标志是其创造的图像语言连续性与独一无二性的统一。连续性说明他有所承继、有所延续;独一无二性,说明他的创造和发挥。没有连续性的独一无二性,容易把艺术创造引向过分荒诞,而失去“控制”。缺少独一无二性的连续性,又几乎是创造性品格的丧失,于艺术发展无益。”......传统中国画的美学原则是“贵在传神”,是以线为主要造型语言,要经过提炼和概括,以找到适合表现人物的线条。而在技法方面,人物画主要是从古代山水画、花鸟画的笔墨中汲取营养。
(文/谢志高)
画家简介
谢志高,1942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省汕头市。196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1998年起连任三届中国美协理事。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国文促会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谢志高作品欣赏
谢志高 春雨136cm×136cm 1989年
谢志高 岭南多佳荔 68cmx68cm 2010年
画家简介
郭全忠,1944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西安美院客座教授,陕西国画院原人物画家、副院长。自1979年以来,多幅作品先后参加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举办的第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其中《万语千言》获二等奖(1979),《选村官》获铜奖(1999),《早读》获铜奖(2003)。2007年获《2006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造型艺术]奖》大奖。
郭全忠作品欣赏
郭全忠 南泥湾记忆 草图 44.5x16.5cm 2009
郭全忠 日军投降 草图 2006
我说小品画
如果中国画艺术是笔墨的艺术,那么中国小品画就是中国画中的精英。小品画虽小,但它却包含着中国画的主要艺术特征:如造型上高度概括、以少胜多的智慧;用墨计白当黑墨分五彩的辩证思维;用笔的刚柔轻重显示着作者的人格气质;墨色的浓淡的变化形成笔墨趣味。这些都是中国画艺术品格的精华。所以小品画画小意不小。
(文/刘永杰,2024.8)
画家简介
刘永杰,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原国画系刘永杰工作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陕西美协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文化艺术促进会国画院研究员。国务院“文化艺术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专家”。
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二届美展。曾获首届全国中国人物画展铜牌奖、首届全国壁画展佳作奖、全国第七届美展壁画(合作作品)金牌奖 。
刘永杰作品欣赏
剑舞 68x68cm 2021年
苗家妹子 68X45cm 2019年
关于人物画创作
对“意象”造型,我认为应重新加以认识,澄清其内涵。“意象”之灵魂是人的“情思”,它不受物象本身实体的质量、形态、结构、时间、空间的约束。画家是用心灵、人生去感悟认识对象、把握客观实体的。造型作为一种移情媒介物,是画家在感悟对象中产生的视觉形象,这个形象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不似之似”,更是现代审美观念的产物......古人绘画尚意,讲究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立意”是求理足,虽无常法但有常理,故画面“气骨”、“神韵”并存。绘画在发展过程中,“意”增加了另一种含义,那就是造型的随意性。在表现客观对象时,不以精心思索的理智状态为主,而是对客观对象彻里彻外观察判断,视觉角度不在一点上,而是作环行整体观察后即兴纵笔。随意造型对不同物象可以各取所需,接接组合,互相渗透,随意而成,显出造型的不定性。
(文/唐勇力)
画家简介
唐勇力,生于1951年4月,河北唐山人。1985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1987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留校任教学副主任,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文促会国画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及中国画系主任。
唐勇力作品欣赏
唐勇力 敦煌之梦-绿色的希望 136cmx135cm
唐勇力 大唐盛世 180×180cm 绢本设色 2003年
探寻具象与意象的融合之道
这种人文精神还体现在观察方法和把握意象的方式上。比如李公麟就是从青铜里找到了弧线作为参照,来和他画马的结构线条进行融合。李公麟画马注重一条线,从马背开始到马的臀、腿、蹄,它基本上是一条线连下来,但是这条线它有顿挫,他借用了青铜的弧线造型使得马的造型达到了一种在极简当中产生厚重感的韵味。这种大弧线的、极简的造型方式,影响了后来中国画许多的造型理念。曹不兴的“曹衣出水”,衣纹贴在人体上像水纹一样;还有周昉的“琴弦描”、吴道子的“吴带当风”,这都是观察方法,而这种观察方法都是以意象的方式来把握的......在写生当中做到具象和意象的融合,能够体现出一个画家综合的素质,体现出作画者人文的认知、人文的体验,还有基本功的呈现、对笔墨个性的独特理解,以及在传承学习中所获得的一种稳定的基础。这种体现由于时代的不同,其艺术表现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文/田黎明)
画家简介
田黎明,1955年生于北京。1989年考取卢沉教授研究生,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文促会国画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田黎明作品欣赏
田黎明 童年·泉影 49cm×69cm 纸本设色 2010年
田黎明 远山 66×88cm 1996年 纸本设色
论大写意
在绘画中的“写意”是通过“象”来表达的。“象”与西洋人讲得不一样,他们讲“形”,中国人讲“象”,但在中国“象”、“形”都有。所谓“大象无形”,中国人的“象”是超越西洋人的“形”的。“形”是可看的,“象”是超越这个可看的自然,最后造出来的“形”。不是自然“形”,不是看到的“形”,而是加工过的“形”。这种“形”已经上升为一种“象”,称之为“大象无形”......“大象无形”是中国特点,观念是思想的结果、结晶,是一种哲学层次、“道”层次的形而上看法。“大写意”是一种“观念”,是经过思想沉淀的,在中国艺术大的范畴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象”和“形”的观念是不同的,它是一种表现性的客观,表现“意”、传达“意”。所以这种表达意的对象不是原形,是一种人工造出的形即为“象”。
(文/杨晓阳)
画家简介
杨晓阳,195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3年毕业,同年考上研究生,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主任;1994年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1995年主持全院工作;1997年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至2018年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六、七、八、九届副主席;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文联全委,国家三五人才一级,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博士后导师,教育部高教名师,全国美展总评委。
杨晓阳作品欣赏
杨晓阳 陇南旧忆·其一 65cm×68cm 2019年
杨晓阳 陇南旧忆·其二 65cm×68cm 2019年
从容的选择:笔墨
中国写意画经历千余年的发展,经历无数次革新变法都没有改掉笔墨。它依旧跃动在宣纸上,一直神秘地、令人难以揣测地发挥着它潜在的功能,且生命力愈来愈强。可见,这其中一定有着巨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才使它延续不衰......从我个人的感受看,笔墨在流动中所带给我的精神愉悦,至少在挥运之间呈现的那种穿透力、渗透力和玄化的特性,都使我的固定经验得以破坏,都不能按既定模式去安排、去设想,都必须遵循感觉和感受的需求。而从中体味到的那种表现性、不定性、抽象性,均使我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文/李孝萱)
画家简介
李孝萱,1959年生于天津市汉沽区,198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5年调入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文促会国画院研究员,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李孝萱作品欣赏
李孝萱 百巧千穷之一 纸本彩墨 47×46cm 2020年
李孝萱 百巧千穷之二 纸本彩墨 47×46cm 2020年
中国的写意画着意点不在精神的展现在于人格的表述
中国的写意画着意点不在精神的展现,在于人格的表述,强调人生生命状态在中国式的笔与墨中放弃功力之心的真切的自然流露。 功夫在画外的另一方面所指是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融汇到绘画之中......写意,写是实践方式,意为载道原则。即以书写的方式在文字和绘画中修行自己的品格和人生。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写意画强调与物的通融,不在形;绘画则强调物的表现,故与人常有分离。梅兰竹菊之于画界几百年来形式不变,然而却幻化出万般风采。风采之处无不闪现着人性的光茫。中国绘画中的“技”亦是“道。只以“技”视之似陈腐不堪。遵之以“道“亦知修途无尽。
(文/李晓军)
画家简介
李晓军,1960年生于北京。曾任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研究员,中国文促会国画院副秘书长、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中国书法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市西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
李晓军作品欣赏
李晓军 翠黛临风 90cmx96cm
李晓军 春暖 45cmx50cm 纸本设色
论“意”
“意”,在中国画的审美中是一个灵魂,其无大小之别,只有高下之论。『意』的提出,正是中国画在近三十多年的文化开放中,外来艺术的营养过盛造成了中国画自身开始出现畸形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又一次的文化自觉......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画对物象的把握掌控在对形态的点到为止的尺度上,更多的功夫用在了画外的修养和笔墨的境界上,而西方绘画在其文化的影响下,对物象的把握掌控在对其形态客观的真实空间里,更多的功夫用在了画内。前者重意象,后者重形象。前者取意,后者取物。前者求意境,后者求理趣。前者重知取象,后者重受取象。前者悦心、悦性, 后者悦目、悦情。若以西方的文化来影响中国画,智取,则中国画可以获得额外的滋养,物取,则中国画的根器动也。
(文/何加林)
画家简介
何加林,1961年生,浙江杭州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文促会国画院研究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何加林作品欣赏
何加林 沐雨听风 68cmx68cm 纸本设色
何加林 辰龙出世 35cmx35cm 2024年
(来源:综合中国文促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