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价一个当代艺术家时,欲为其定位无疑是件难事,毕竟这本该属于历史的任务,或者准确地说,是未来历史的任务。然而,艺术评论的根本任务是作出美学判断,引导和提升观众的艺术趣味与感受力。这种审美判断可以说即是对艺术家的“定位”。在我看来,真实而行之有效的定位方式便是将所评作品与历史上的杰作或相关流派的代表作进行比较评估。艺术没有逻辑标准,唯有以杰作为参照才能对新作品进行恰当地评价,得出合适的定位,否则便会沦为无原则的吹捧或贬压。
从明天起幸福的生活 180cmx200cm 2020
记得第一次偶然见到闫平的作品时,尽管当时我对作者的情况一无所知,但所见之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觉这是在国内见到的最好的表现主义油画作品,而这种直觉判断即来自我对中西油画史源流的基本理解。如欲对闫平油画作出中肯的定位,也必须参考这样的坐标系。为了这个明确的目标,本文将观看她的具体作品的权力交付于观众,仅通过定位问题为欣赏闫平的艺术提供一般美学参照,这也是上面所说的艺术评论的核心任务。
苦情 200cmx180cmx2 布面油画 2021
在完全摆脱性别成见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说,闫平是中国杰出的女画家,将其作品与中国近现代著名女性油画家潘玉良、方君璧、关紫兰、李青萍、丘堤、蔡威廉等进行比较,便可证明此点。而其画风属于表现主义范畴,以此范畴评价,她堪称国内迄今为止无可匹敌的表现主义女画家,与欧美当代同类有影响力的画家相比也毫不逊色。最近英国出版了一本畅销书《没有男性的艺术故事》,假如该作者有机会看到闫平的作品,必定会因失载闫作而颇感遗憾。试将闫平的绘画与欧美现代女画家如阿尔玛·托马斯、珀尔·芬、伊莲·德·库宁、玛丽·阿伯特、格蕾丝·哈蒂根、琼·米歇尔等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闫平在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上,在绘画语言如光、色、形、笔触线条和构成的处理上,在作品的创造性和视觉冲击力方面,无一不可与这些艺术家匹敌。
你是人间四月天 200cmx180cm 布面油画 2019
然而,假如过分强调前述艺术家的性别,并以此作为其作品的某种内在属性,那么肯定会遮蔽甚至贬低其真正的价值。不可否认,女性在历史上,甚至在当今一些社会中,承受着各种习俗和偏见的限制。然而,也必须承认,性别并不是决定艺术优劣的根本因素,更不能将性别视为评价艺术的标准。李清照的诗词、简·奥斯汀的小说、管道升、卡萨特以及本文提到的中外女性艺术家,之所以能进入历史,是基于其艺术的卓越性而非其性别。
《无尽的夏》布面油画80 x 100 cm,2021
任何新问世的艺术作品一经放入经受了历史检验的杰作序列中,其优劣立刻显露无遗。闫平深知其理,她心中始终持有一把严格的标尺,鞭策她不断思考艺术问题,反思自己的创作方式,从中外艺术经典中吸收营养,从生活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以防止任何陈旧形式的侵蚀——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阻挡住自我走入熟悉的套路”,正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使之心灵、眼晴和手中画笔永远保持清醒、敏感和新奇的状态。
在此,我们不妨自我作故,暂用“诗性具象表现主义”这样一个说法来总括闫平艺术的独创性特征。表现主义艺术源于欧美,在20世纪初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了一种国际趋势,衍生出不同的流派,其中有两大主流:一为抽象表现主义,它重视色彩层次、笔触姿态和自发性表现;另一为新表现主义,它注重生动笔触和强烈色彩的交织变化。然而,这些不同的探索遵循了一个共同的宗旨,即试图摒弃形象描绘,力求表达情感体验。闫平的表现主义既入于其间又出于其间,开辟了一条堪称“诗性具象表现主义“的新径。
《大海与少年》布面油画180 x 360 cm,2021
在闫平的作品中,丰富的色彩交响和强劲的笔触撞击既是主题也是形式,而在这抽象表现之中始终隐含着承载象征性具象元素,在此,情感是主题而非所表现的母题形态。因而,她的每一幅作品似乎都保存着创作过程的思想与情感记忆。有时她自我警示:“扔掉程式,净化心灵,放纵于冲动和感知。”有时她自我领悟:“光、色、形和空间并没有先验的前提,让心灵和手笔自由地体验一瞬间可能自发的点滴刺激吧。”有时她自问自答:“真实和象征、可视和不可视、无限和有限的界线到底在哪里?怎么定义?哦,原来它们都消融于画笔之间,消融于色彩,尤其是蓝色和绿色,消融于整体构图中!”在这里,我们仿佛听到了德国表现主义的久远回声:“我们所称之为艺术的整个作品群体,不关心边界和国家,只关注人类……这种深奥的能力存在于蓝色中。蓝色越深,它越引诱我们走向无限,唤起对纯洁和超感知的渴望。它是天堂的颜色,就像我们听到‘天堂’这个词时所想象的一样。它赋予了无尽的深意,渗透到所有事物的深沉严肃之中,那里没有尽头。”
《女人与猫咪》布面油画80 x 100 cm,2021
闫平的作品告诉我们:艺术的力量来自鲜活的生机与自发生成的完美协作。每一个充满生机的瞬间都蕴藏着奇迹。蝶蛹破茧而出,野外飘来一阵花香,树枝蔓延着,水面上涟漪荡漾,远方天空闪过一束神秘的光芒,夜空挂着一弯银白的月牙,少女脸颊上微笑的柔情,原野上奔驰的白色骏马,以及画家心灵中朦胧而奇妙的梦幻世界,青春的荷尔蒙、艺术般的情人、莫名的痛苦……。所有这些,包括记忆中的激素和当下的刺激,都不断增强和激发着画家的敏感性。它们既是其作品的题材,也是其创作的动机和手段。正因如此,她的作品呈现出宽广而多重的情感表达,有梵·高式的困惑,席勒式的性与渴望,蒙克式的狂野,康定斯基式的神秘灵性,德·库宁式的抽象架构力,马蒂斯式的明亮浪漫,当然还有中国画式的写意与诗情。这些意境绝非画家刻意设计的结果。对于闫平来说,创作时无需预设蓝图,更无法预测结果。画笔在即时的原始冲动驱使下,引导着心灵与手自发地在画布上运行。换言之,创作是一个在画笔与情感自然生成过程中浸润于感知的把握行动。
闫平这一代艺术家接受过严格的写实基础训练。她前后受过整整七年的素描和油画专业训练,并通过阅读当时环境下难得寻觅到的中外艺术史书籍,对一些欧洲的古典艺术、现代艺术以及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有所了解,其中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以及后印象派梵·高和高更的作品对她产生了特别的触动。为了提升自己,她经常阅读往昔大师的传记,从中吸收他们的艺术思想与创作经验。1983年,她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毕业创作《拉次煤的女工》入选了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荣获优秀奖。在那个绘画人才济济的年代,这是一项非常难得的成就。从那时起,她的作品经常入选国内外的重要展览,并获得了许多殊荣。
《看春天》布面油画180 x 200 cm,2022
闫平绘画风格的变化始终建立在情感宣泄与具象隐喻的融合之中,后者的构形奠定了前者表达的潜性基础。许多因素造成了她从原有的写实模式转向表现主义,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她在创作实践中对艺术与世界的真实关系产生了新的认识。与许多伟大艺术家一样,她逐渐领悟到,艺术的真实实则源自抽象。正如莫兰迪所言,世界上没有比我们所见更抽象、离真实更遥远的东西了。正因为如此,艺术史学家将欧洲文艺复兴至印象主义的绘画称为再现性艺术,并赋予其“错觉主义”的名义。事实上,眼见所及皆为谜,世界和我们,包括画家本身,皆是谜一样的存在。闫平在为本次展览准备新的作品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变化的活力和创造力,而人的生命除此之外,还能通过运用现实中普通的材料来构建独特的精神世界,并用这种‘生命之光’去照亮现实。生命的艺术力量来自无限丰富性所构建的千变万化的精神世界,只有‘真实’的生命才能述说‘真实’的世界。”
《起风了》2023年,布面油画120×160cm
试图依照个人视觉所见描绘周遭世界反而容易陷入不真实的陷阱。唯有从深入的主观性体验出发,艺术才有希望把握世界真实的一面。在这种努力中,表现性的色彩、笔触和构图有助于我们摆脱对主题描绘的依赖,从而专注于捕捉情感和经历,充分表达艺术家的感受和感知。通过这种方式创作的作品具有独立的真实生命——它既独立于所描绘的可见世界,也独立于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意志。真正的艺术必会超越物质世界、个体经验和艺术语言本身,就像婴儿在离开母体后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一样。
琼·米切尔和卡塔琳娜·格罗斯各说过的一段话,必定会在闫平心中产生共鸣,同时,它们也触及了本文开端提到的艺术定位之难点。米切尔的话大意为:我的绘画并不关乎那些所谓的艺术话题,它仅关乎某种感觉,是我对外界景观的心灵直观感受。格罗斯说的则是:绘画是一门有趣的智性形式,它并不在于视觉取悦,但它有一种美。在你来不及应对的时候,原始的冲动已经瞬间将你推入其中,色彩至关重要,会侵占你全部的感知。而她所自述的创作状态,犹如出于闫平之口:在作画过程中没有事先设计应遵循的蓝图,也并没有考虑过结果应该如何,仅仅追随某种特定的自然轨迹……
《那一刻我很爱你》布面油画160 x 200 cm,2019
从格罗斯的话中可见,其创作方法和意图与中国画家闫平不谋而合。然而,正如前所述,闫平的绘画具有一种独特的品质,超越了西方表现主义的一般抽象特征。她巧妙地在抽象表现中保留了具象要素,这一点与我国杰出的表现主义油画家罗尔纯的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闫平的作品更加具象抽象化和抽象情感化。此外,闫平的艺术表达没有西方表现主义那种紧张气氛。在她的作品中,即使是隐含性或暴力的主题,也无不带有东方式的柔情诗意,而表达阳光、乐观意象的画面更是洋溢着这种诗情。这归功于画家长期以来在两方面的不懈努力:她力图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气韵和那种“雄鹰俯冲下来叼哺活食”般的独特笔力融入表现主义油画特质中,并将两者天然地结合在一起,以消除任何生硬的痕迹, 从而强化了油画语言的表现力。这种尝试无疑为中国油画民族化的理想提供了一个启示性范例。由此可见,闫平的成就与本文开头所设想的定位名副其实:她的风格在油画表现主义的国际坐标系上增添了一个全新的刻度——诗性具象表现主义。这是一种淌溢于自然力量、生命力量、情感力量和智性力量的天然合力,铸就了独特的艺术表达。
(文/曹意强)
《胶东湾》2023年,布面油画180×200厘米
(来源:综合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艺术家影视视频号)
艺术家简介
闫平,1956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1991年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2005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第二工作室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油画家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出版有《中国当代油画精品集——闫平》《名家名品——闫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