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风华——中国山水画作品展”述评
摘 要:潇湘美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影响深远,“潇湘”早已是湖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体现着特有的精神文化气质和独特的美学品格。“潇湘风华——中国山水画作品展”用美丽的中国山水画卷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打造潇湘山水艺术之精品,展示潇湘美学的时代风貌,延续潇湘美学的精神与品格。
关键词:潇湘风华;山水画;时代风貌
潇湘美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其中,衡岳文化是潇湘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其内涵是“上迄衡阳建城,中历两宋建构定型并延续到今的以衡阳市(包括南岳衡山)为中心区域以及所覆盖的周边地区广大民众所创造的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总和”。潇湘美学无论在地域空间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主要是指潇水、湘水流域的广大地区,在历经千年的发展,“潇湘”由地理概念逐渐转换为清远、空寂的审美意象,延续至今。新时代的潇湘美学还含有潇湘之地的人民自强不息,建设锦绣三湘的美好寓意。
在迎接“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之际,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与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潇湘风华——中国山水画作品展”启幕,本次展览是深入实施湖南全域旅游战略之举的重要环节;也是湖南省文联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具体体现。湖南省文联和美协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为时代立传、为时代画像、为时代明德,以满腔热情,匠心独运,创作出一批表现时代风尚的优秀作品,生动展示了三湘儿女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努力拼搏的精神。三湘四水,千百年来哺育着绚烂多姿的潇湘文化。本次展览用美丽的中国山水画卷去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塑造潇湘地域山水画风格,展示潇湘美学的时代风貌,延续潇湘美学的精神与品格。
谭长德 《家乡山村换新颜》纸本设色
240cm×200cm 2024年
新时代以来,美术家用艺术呈现衡岳潇湘山水的人文看点、风景亮点、地域特点,用丹青笔墨描绘衡岳之形象,潇湘之风华,这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旅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践行,以此促进衡岳潇湘“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之盛举。本次展览采用全国征稿的方式,共展出入选的274件作品,共同绘就了湖南衡岳潇湘的自然与人文之景。展览作品题材主要是以山水画为主,作品表现手法多样,精神品格高雅,描绘了艺术家独特观看视角下的审美,无论是在衡岳潇湘文化主题表现上,还是在山水画形式的探索方面,均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平。
“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大国发展的实践表明,文化和经济好比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经济奠定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提供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二者的融合发展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潇湘文化就是湖南经济发展重要的“精神动力”。作为潇湘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衡岳文化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昭示着新时代湖南“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自信与笃定。质而言之,“文旅”的本体是对于诉诸视觉形式的内在文化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文化是视觉体验的根本支撑点,离开文化的行旅,会因内在意蕴缺失而失之肤浅也难以持久。“潇湘风华”内在层面是对于“潇湘”“衡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外在层面是现代艺术对于传统绘画视觉图式的继承和拓展。基于此,必要对潇湘衡岳文化及其与之有关的绘画历史稍作重温与回眸。
李亮 《层峦耸翠图》纸本设色
240cm×200cm 2023年
李彦锋 《黄庭圣境》纸本设色
225cm×180cm 2023年
李丽霞 《逍遥游》纸本设色
240cm×145cm 2023年
杨树旺 《雁城烟霞》纸本设色
215cm×115cm 2023年
首先,“潇湘风华”植根于厚重而久远的衡岳文化和潇湘文化。这在古代诗歌、画论及绘画作品中均有体现。在有关潇湘的诗歌描述中,有南朝梁吴均《望南岳》,“重波沦且直,连山纠复纷。鸟飞不复见,风声犹可闻。胧胧树里月,飘飘水上云。长安远如此,无缘得报君”;唐李白在《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中写道,“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杜甫诗云,“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刘禹锡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刚被召还长安旋即又被发落连州,途经衡山时,曾作《望衡山》,“青冥结精气,磅礴宣地脉”,诗中的“青冥”和“宣地脉”等表现出衡山高耸,连接天地的宏大,概括了衡山挺拔秀丽的风貌和雄伟气势。这些历代文人吟咏衡山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且诗歌的恢宏意境也已成为潇湘衡岳文化在空间上的典型意象。
潇湘衡岳在画论中亦多有提及。如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曰:“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唐朝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对此做了记述,“宗炳‘善琴书,好山水,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结宇衡山,怀尚平之志’”。画论是绘画实践的理论思考和总结,潇湘衡岳在画论中出现标志着此地已成为较为常见的山水描绘对象,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题材。
姜枫 《如画是家山》纸本设色
230cm×160cm 2023年
陈向丽 《家山开新颜》纸本设色
240cm×165cm 2023年
以“潇湘”为题材的绘画大致始于五代时期。从历史文献来看,董源所作《潇湘图》可能是现存最早的以“潇湘”为题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北宋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图》则可以看作“潇湘”题材之延续。宋迪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朝廷罢黜,于嘉祐八年(1063)三月,来到潇湘之地,恰逢长沙建八景台,于是绘八景图于其上。苏轼在《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诗歌之应和,使得潇湘及衡岳题材渐为传播和普及,“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长。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会有衡阳客,来看意渺茫。落落君怀抱,山川自屈蟠。经营初有适,挥洒不应难。江市人家少,烟村古木攒。知君有幽意,细细为寻看。咫尺殊非少,阴晴自不齐。径蟠趋后崦,水会赴前溪。自说非人意,曾经是马蹄。他年宦游处,应话剑山西”。
自此之后“衡岳”及“潇湘”作为一种绘画题材原型,尤其是“潇湘”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视觉图式而渐趋发展和流传。宋代之米芾、牧溪、玉涧、王洪、马远、夏圭等无不有潇湘之创作。与衡岳结缘的画家更是数不胜数,如元代张远,明代衡阳人谢宇、长沙朱铨朱鉴兄弟、萧云从等,清初湘潭人王岱、湘乡人易祖栻,另有韩季思、罗定之、寄禅和尚、髡残等。上述画家或生之于衡岳或画之于衡岳,潇湘与衡岳文化之久远与厚重可见一斑。“潇湘”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被文人画家反复描绘,其内涵意蕴也随之被不断叠加与生成,久而久之,潇湘题材原型逐渐超越了物理空间和地理特征的限制而走向文化意象的构建,潇湘由此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原型和母题,精神文化层面的“潇湘”亦由此而诞生。
马晓宁 《潇湘洞》纸本设色
240cm×200cm 2023年
肖山 《造化钟神秀》纸本设色
200cm×220cm 2023年
刘开峰 《一洗千尘秀》纸本设色
220cm×170cm 2023年
范晓燕 《西灏》纸本设色
164cm×198cm 2023年
其次,“潇湘风华——中国山水画作品展”是在新时代对于传统潇湘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对新时代衡岳文化的激活与升华。衡岳山水源远流长,其山水艺术风格大致形成于清末民初时期,南岳衡山的萧俊贤是南岳山水画风格的奠基者。“萧俊贤及其高足张大千、吴澍良、胡小石、汪采白、吕凤子、姜丹书、马万里、施南池、奚逸俊、钟秀芝、周抢元、谈云观等近代著名山水画家所形成了一个山水画派,它发迹于衡阳,主要活动在南岳、北京、南京、上海等地,之后被世人誉为‘萧派山水’,亦称为‘南岳画派’”。
可见,衡岳山水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笔者生于南岳,长于南岳,“在数十载的南岳生活和绘画实践中秉持‘心师造化’,在写生和创作中追寻南岳‘林泉之志’,着力表现南岳山川之意境,并有意识地将‘北势南韵’之意境特质形之于画作之中”,在中国山水画研究和创作中,笔者不遗余力地表现衡岳山川之秀美,将潇湘衡岳山水作为自己的研究创作专题,如《绿水青山好人家》《绿水青山群峰秀》及新近的《家乡山村换新颜》等,均是以南岳衡山为题材的山水画创作。当代以南岳衡山为题材的大量作品诞生,使得南岳山水的轮廓逐渐清晰饱满,画家群体也逐渐从自发转向自觉。传统文化中潇湘或衡岳的意象也由此而被充盈和丰富,由传统的婉约含蓄转变为雄奇得兼、清刚有力的风格与意象。
进入新时代以来,湖南本土画家在潇湘和衡岳题材创作上持续发力,“王金石、石纲、旷小津、石劲松、谭长德等艺术家组成的团队创作了《锦绣潇湘·南岳衡山七十二峰》长卷,将南岳绚丽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山水画的传统精髓与新时代精神有机融合,通过‘水脉’‘山脉’‘文脉’的交织,在深入生活、实地采风写生的基础上分别创作了线描长卷与青绿长卷,完成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尝试与突破”。传统潇湘文化的时代脉动已经被激活,衡岳潇湘文化再次展露出神采与风华。
贺同行 《潇湘印象》纸本设色
230cm×145cm 2022年
常春辉 《秋园佳处》纸本设色
215cm×155cm 2024年
“文化提供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之功效开始凸显。湖南省以美术创作践行习近平主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的要求。同时,本次作品展也彰显新时代中国画艺术的“守正”与“创新”,展览作品充分体现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潇湘风华——中国山水画作品展”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鲜明突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了湖南地域美丽的自然人文景观,充分展示了潇湘文化风采。当然,展出作品也不乏潇湘文化之外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之描绘。本次展览从表现题材上大致可以分为新时代自然山水景观类表现题材、传统人文景观类表现题材、新时代城市人文类表现题材和新农村类表现题材,以及其他类题材的意象表现五类。当然,上述对于展览作品题材的分类是相对的,绘画题材之间本身也不是彼此完全绝缘的。
第一,以自然山水景观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这一类历来是中国山水画作品展中的大宗。该类作品主要描绘自然山川之气象,天地造化之风华。例如,江程的《南岳入青云》在画面构成之间将南岳山川的秀美与厚重并置呈现,苍山云海、塔楼禅寺、耸入云端,衡岳之美在作品的描绘中得到充分彰显。张晶梅《俯瞰翠微恋屿低》主要描绘自然山水之物态,路径穿插其间,连通点景之屋舍,立于画前,可入可游。张林媚《烟岚云岫》主要也是对于自然物象之描绘,但多了些许园林建筑和公路车辆,古今之意兼具。
第二,传统人文景观及古村古镇类表现题材。衡岳潇湘乃中国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这在本次作品展中再次得以体现。对于衡岳潇湘人文景观的描绘有李彦锋的《黄庭圣境》,该作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墨与现代观看视角结合,以纯水墨的手法展示了南岳衡山黄庭观之静谧幽深、空灵秀美。仇君君的《古村遗韵》房屋田舍,由近及远蜿蜒曲折向上延伸之苍茫远山,描绘传统村落建筑之幽深静远,展示出传统古村落的质朴和韵味。曾诚的《素园清悦》主要描绘中国古代传统园林之山水,画中湖山叠石、亭台楼阁渐次展开素园之清悦。马龙喜的《村落》以颇具现代构成和装饰意味的画面凸显隐藏于大山脚下的村落,青瓦白墙,飞瀑溪泉,古木翠华,层层环绕,重重叠叠,村落之美跃然纸上。
第三,城市人文类表现题材。这类题材随着现代城市兴起而出现,以城市人文景观、高楼建筑、轨道交通等具有标志性的现代社会景观为表现题材,或以城市中的人民生活为描绘对象,城市人文山水凸显现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发展。城市山水在形式上多以方折直线、规则有序为特点,画面大多较具构成感。这一类作品如徐艳丽的《时代乐章》,画面中高耸的楼房,蜿蜒穿越于高楼之间的立交桥,以及停车场、绿化带、川流不息的车辆,构成了一曲新时代城市山水的交响曲。
第四,新农村类表现题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类表现题材所展示的就是农村在上述几个方面所取得的硕果。这类作品有肖芹的《最美湘西》,画面展示了现代湘西的生机与活力。湘西古镇建筑在远山、桥梁、高铁等背景的衬托之下,更显传统建筑之特色;同时也寓意了湘西古镇在新时代的兴盛和繁荣。王云的《回望家山气象新》将山川、田地、村舍等相间排布、次第展开,村落建筑作为点景镶嵌于自然山水之间。在这些作品中,新时代新农村之新气象不言而喻。
黄海明 《胜境》纸本设色
230cm×145cm 2023年
曹先兵 《潇湘坐观云》纸本设色
195cm×179cm 2023年
旷文玲 《雁城新雨》纸本设色
240cm×200cm 2023年
何英 《大地回响》纸本设色
215cm×185cm 2023年
第五,意象类的题材表现也不乏佳作。朱怀中《风起云飞》、孙荣洁《禅林幽居》、贾少波《书为心画》、俞建立《丘壑松风》、黄海明《胜境》等皆是这一类题材中的代表之作。《风起云飞》画面构成大开大合,所绘山川物象云气浮动、天云相接、气势宏大。足见其对“风起”意象之匠心经营。《禅林幽居》中苍松翠柏之间隐约看见的禅寺坐落其间,幽居之意可见一斑。《书为心画》中书法占有画面较大空间,其所书“夫画者从于心者也”洋洋洒洒,与画面之山水相映生辉。《丘壑松风》笔墨胆大奔放,丘壑在大块的笔墨经营之中隐现其间,倾斜的松树似有风动之意蕴。《胜境》亦是如此,并不以某一具体地域之称为描绘对象,而取其山川之意象。以山水表达某一类意象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也极为常见,由此可以看到在当代绘画中的继承和延续。除上述的题材之外,本次展览也不乏展示其他地域自然人文景观之画作。诸如燕天池的《幸福西藏》,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在红绿的映衬和对比之中,描绘了西藏布达拉宫之美。
“潇湘风华——中国山水画作品展”以多元化的题材展现大美中国的山川气韵,尤其是衡岳山水的风姿与神貌,这既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展示了祖国各地的秀美山川。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山水画传统的隽永与高雅,还可以直观地体验到衡岳潇湘人文精神的深沉与厚重,衡岳潇湘文化的质感和意蕴。“潇湘风华”展览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立足新时代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萃取与提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全面展示新时代衡岳潇湘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当代山水画家正在不断地将衡岳潇湘文化激活,此次展览将潇湘文化、衡岳文化的挖掘和传播推向新的高度,衡岳潇湘文化也将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迸发出新的活力。(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文/谭长德,来源:美术杂志社)
作者简介
谭长德
南岳衡山人
中国国家画院硏究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文艺家
湖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