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生命的律动,对万物和时空赋予灵魂,在唯美的形式里描绘最美丽的家乡。
童年的孤独,让画家的灵魂附着在一草一木间
家乡、童年、生活环境,都是一个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小时候的我,并不像现在这么开朗、健谈。不过正因为如此,童年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现在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我的美术作品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我早期的作品,受童年生活的影响比较大。我小时候性格很孤僻,很少与人交往,加上自己的生活环境—— 一段很长的放牧生活。那时候我一个人一整天地在山里与羊为伴,时间过得很慢、很慢,特别渴望与人交流,甚至有时会站在山口等一天,等待一两个路过的人,与他们说说话。可很多时候事与愿违,就这样,在孤独中自己养成了与天地、与大自然交流对话的习惯。然而在凝固的时空里,我又经常怀疑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于是偶尔大喊几声听其回音,偶尔也在太阳下看看自己的影子,然后摆出各种身姿与自己逗着玩……总之,我需要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感受自己生命的律动。同时,我也需要寻找自己生命存在的现象以及与大自然的关系。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中,我时常觉得自己与大山里的一草一木或一虫一鸟没什么区别,于是我生命及灵魂深处的感触就附着在这山间任何一个地方。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不仅培养了我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我所有的感知能力,进而用情于万物。在单纯与寂静的时空里,我的一切都变得很敏感,尤其在我的感情方面,习惯了大自然里孤寂地与万物交流生命的感受。当我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顿感与人交流或相处是那么使人兴奋。于是我开始专注于人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我体会到生命的乐趣。虽然很多时候都可能是无意识的,或者是被教化的过程,但这些因素却为我铺下了人生的一切基础。
2003年,老家的家门(边巴 摄)
绘画、泥塑、石刻,都是我表达对生活热爱的方式
说到绘画,我自幼就非常喜欢,好像绘画就是自己放开胸怀表达和展现自己的方式。还有泥塑和石刻,也是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的一种表达方式。至于绘画、石刻以及泥塑的技法与材料都是没法讲究的,只是即兴而已。记得当时我们那个村的教育条件很差,连一张白纸都很难找到。庆幸的是,1985年我考上第一批内地西藏班,离开故乡,到河北师范大学求学,接受系统的美术专业基础培训以及现代高等教育的思想熏陶。在保证学习好其他课程的前提下,我始终都在努力学习西画和中国画,希望以绘画来表现自己和家乡。
2003年,在拉萨乡村文化考察
2011年,在画室创作
之后回到家乡,我又到西藏大学艺术系继续深造
后来,随着西藏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寻找心灵的归宿。在西藏,你不仅会看到黄皮肤黑头发的祖国同胞,更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外国朋友。他们对西藏的历史文化、风十人情,特别是对西藏的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八廓街附近的画廊里,外国游客络络不绝,他们是藏画的超级“粉丝”,他们喜爱藏画,也愿意花钱购买藏画。
曾经有一位比利时的画家在朋友的画廊里看到我的画非常感动,想与我交流。因为语言的关系我们找来一位翻译帮助我们交流,从第一天开始,那位画家就与我对藏画的表现技法、作画手法等技巧方面的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当然我们也探讨西画的技法,这对我来说也很熟悉。有了第一天的愉快交流,又恰巧正值秋季,于是我们相约第二天去堆龙德庆县写生。西藏的秋天给他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临走时他不禁感叹说,你有这么美的家乡,一定要用自己的画来描绘它,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来西藏旅游,彼此的文化也可以相互交融,碰撞出火花!他的话深深地感染着我,正如我的画深深地感动着他。是的,作为一个藏族艺术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用自己的作品来诠释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和家乡的美,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热爱西藏,让更多的人来西藏旅游,不仅仅是促进西藏文化的交流,更是大力地促进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选择用民族的绘法去表达西藏的思维
在我的画里一直贯穿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同时也融入了当代的理念。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西藏的自然景观,现在则更倾向于西藏的人文景观。最初画油画和水彩时酷爱画肖像和风景,后来发现光画这些不够,要发掘更多内心的东西,要把西藏人民对自然、对生活的感触,对现代社会的看法体现在画里。艺术作品需要历史的承载,也离不开现代文明的融合。
从内地回到西藏后,我画了不少油画和水彩作品,可当我面对民族文化和东方文化时,深感自己画风的局限,总觉得亟需一种符合西藏文化又具有东方文化精神的绘画方法,从表现表象转移到内在的民族精神。这种转变对我来说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因为我作为一名藏族艺术工作者,既接受过现代文明的教育,又处在一个传统与现代文明迅速变化更替的时代,对世界文明之间的冲撞是深有体会的。对当代的我们来讲,应该学会在各种文化现象中取舍,同时捍卫和继承优秀的文化。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责任。
然而早已习惯于西画的我,突然要选择用东方的绘画手法去表达西藏与个人思维,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这意味着我要重新学习藏画,重新学习西藏传统艺术及其精髓,还要融合当代的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因为自己是藏族,对藏文化的理解相对容易。但要将思维表达到画面上依然困难重重。
1998年,与刘国松先生在拉萨留影
历史进程走到今天,我认为西藏的绘画艺术必须回到人间,以人间的喜怒哀乐为载体,同时以西藏的文明去阐释和理解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对我来说,我只是想用画笔述说历史,以美的尺度去丈量历史、丈量时间,在时空隧道中,以美的形式来寻求自己在精神上的一种升华。
在独创绘画风格的前提下,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再加以西画的手法,运用体面造型及自然中的各种微妙光影效果,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重新在画面上加以整合重塑,赋予魂魄生命,使之成为我独有的一种艺术语言。
对一名藏族人来讲,一草一木赋予生命的灵光是西藏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藏族曾是笃信万物有灵的宗教信徒,那么,我把这种宗教情感运用到自己的艺术里,使之成为一种艺术语言,让人们在我的作品里读到一些我自己的艺术感悟,也当是艺术上的创新。实际上我的这种艺术风格是离不开童年时代与万物沟通心灵的习惯的。
2018年,在画室创作中
现在我的西藏布面重彩画算是比较成熟了,但我一直还在寻找一种更好的平衡和融合,一直还在追寻一种更加唯美的表达方式。
(文/边巴)
作品欣赏
《清晨》 2019年 45×60cm 布面重彩
《晨礼》2018年 49×43cm 布面重彩
《景象》 2013年 146×97cm 布面重彩
《有云彩的风景》 2015年 150×120cm 布面重彩
《遥远的风景》 2008年 149×119cm 布面重彩
(来源:李可染艺术基金会)
画家简介
边巴,现任中国美协第十届理事,西藏美协主席,秘书长,中国工笔重彩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协第三届民族美术艺委会副主任。
1999年水彩作品《晌午》入选第九届中国美展;
1999年油画作品《容谷》在拉萨市美术家展中获优秀奖;
水彩和油画作品多次发表于区内外的杂志刊物《水彩》、《美术向导》、《中国西藏》、《西藏文学》等;
2001年水彩作品《加措岗》风景写生在中国第四届《民族百花》奖;
2005年西藏画派新加坡展;
2006年11月影中国文联的邀请参加在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四届“东亚美术交流节”;
2012年参加中国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赴法国巴黎交流学习;
2013年参加由中国文联美协举办的《中国画家眼中的世界》美展;
2013年应国家文化部,中宣部,中国美协之邀组织策划西藏美术作品展参加在加拿大举办的《灵感高原》西藏文化展;
2014年任全国美展壁画组壁画展评委;担任全国美展壁画组评委;合作出版《僧童到画师》夏鲁.旺堆传;
2014年应中国文联美协之邀组织策划西藏美术作品参展在新西兰举办的《感知西部》;
2016年完成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工程”美术主题创作《后羿射日》;
2017年美术作品《遥远的风景》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
2019年美术作品《高原小村》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
2020年美术作品《古城江孜》被西藏美术馆收藏;
2022年主持设计创作西藏自治区博物馆大型西藏布面绘画创作《高原明珠》;
2022年作品《乡村小调》参加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知名画家小型作品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11年创立西藏一年一度的大型唐卡展“见即愿满”精品唐卡展,并担任其策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