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叶喜欢读书,也肯动脑子,狠练功夫,又结交有不少道合的朋友。年轻人一旦有了眼界,便会重新生发出自己的心性来,并孜孜以求,尝试去开出一番新的境界。于是,她的画笔有了心思,有了性情,有了精神。她开始用自己的创作去探讨,古人讲的“文质彬彬”,如何见于自己的画笔,那“可徐徐归矣”的意境,又如何转化为工笔与意笔的关系,在传统中寻求一种新的面貌。
状物以见性,观物以类情,是中国画的真谛所在。工笔讲究“随类赋彩”,也常常将“五彩”对应于“五行”、“五时”、“五方”甚至“五音”,通过一幅画卷,来呈现一个整全丰富的世界。中国特有的“五色观”,也是一种世界观,由“五色”及其调和而成的“间色”,成就了自然万物的姿态。天叶用色,有自己的想法,她要用“柳”的形态来搭建色彩的关系。俗话说:“画工不画柳”。这意味着,“柳”是一种挑战、一种探险,就像萧绎的诗所说的那样:“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柳丝和柳叶的多重变化,会将形态和色彩的多变组合推向极致,将“文”与“质”的韵律和机理充分展现。随此,人的性情也于其中得到生发,如摇曳中的欣欣之情,垂落中的寂寂之意,各种心绪,连同它们的色彩,一并流露出来。
天叶的发现,还不止于此。她不断追问工笔的逻辑,认为若从自然生发与造化的来理解中国画的法则,那么传统意义上的“留白”,当然就不是一种衬底,一张素纸,而是由阴阳化作的黑白关系;换言之,画面中潜藏着的黑白转化,必然会调动出多向度的对比生成系统,实有与虚空、绽放与收藏、聚集与消散等等,在动静、开合之间,发生着永恒的变易。由此,天叶做了一项大胆的尝试,她要在“负阴抱阳”的多重层面上来表现自然的生机,在“留白”中发现“黑”,在“留白”中发现黑白之间的张弛,在“留白”中发现生动的气韵。
正是因为将“白”理解为“生气”,天叶为工笔增添了意笔的气息,是整个画面流动起来。我们不免从中发现,所有的物象,皆因“留白”中的气息而发生新的关联,时紧时松、时隐时现。或偶尔,观者也会产生一种错觉,黑白幻化的意中之“气”,时而沉潜,时而浮现,花与叶相间其中,甚至消失了边缘。以往那种工笔的完整塑形,反而被“留白”破了边界,完满和残破的转换就发生在一瞬间……
我不可得知,天叶的这些灵感和妙思从何而来,会去往何处;我只晓得,对于有着千年传统的中国艺术来说,或许年轻人的这些想法不过沧海一滴而已。可这一滴水,却已然蕴含有了生命力,它散发着光泽,也映照出了世界的样子。
(文/渠敬东)
玉带凝霜
扫尽尘霾见青天
扫尽尘霾见青天(局部一)
扫尽尘霾见青天(局部二)
扫尽尘霾见青天(局部三)
草木蔓发 春山可望
孤山遇雨图
湖上春早
檀栾映雪图
拨尘见天
入昼禅
玉碟纷纷落春深
乐秋天
无竹有梅梅独醒
无梅有竹竹无朋
香浮霭霭
无端片片
庭階笑
淇园春
湖上(一)
湖上(二)
湖上(三)
湖上(四)
(来源:浙江画院青创中心)
画家简介
赵天叶,女,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系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青年委员,浙江省社科联青年课题负责人。现任杭州国画院副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
参展
作品《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获浙江省第十五届美术作品展铜奖。
作品《勇立潮头,走向辉煌》入选浙江省第十四届美术作品展览,并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作品《扫尽尘霾见青天》入选浙江省第八届青年美术作品展。
作品《丹竹寄忱》“伯年国艺”全国写意画花鸟画展。
作品《向阳花开》入选“泾上丹青”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玉碟纷纷落春深》参加“姹紫嫣红时代意向——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主题创作学术邀请展”。
作品《坚韧不拔》参加首届马约翰艺术大展。
2021年 北京奥加美术馆举办“彬彬与归——赵天叶中国画作品展”。
2022年 杭州国画院美术馆举办“赵天叶中国画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