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8-06 17:20:43
听新闻

文化视界网报道  8月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吴玉章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张淳和以作品《深海万错图》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展览的青年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张天助一起走进文化视界,并接受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的专访。

氤氲的茶香缭绕于室内,众人心中多了一丝清凉。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董事长梁洪文以茶会友,同张淳院长、张天助博士畅叙书画艺术的无尽魅力。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茶后,众人漫步于“中华艺术空间”,共赏陈列其间的名家画作。梁洪文董事长讲述了每幅画作的来历与其背后的创作故事,众人沉浸于艺术的世界之中。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在两网编辑部,大家一同浏览了两网书画艺术频道里张淳院长的书画作品。随后张淳院长、张天助博士接受了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的专访,分享了自己的艺术创作故事。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园林”新景观映射当代社会发展现状

诗歌与绘画是两个不同门类的艺术表现形式,两者在并行不悖各自发展、保持自身特征和独立性的同时,诗与画日渐出现交会和整合。在张淳看来,“绘画和诗歌有很多相近、相连的方面,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画是不可分割的。中国古代绘画,诗书画是一体的。西方绘画,同样强调绘画的诗意。从我的角度讲,因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所以特别希望自己的绘画中能把传统绘画中的意象、精神表达出来,在很多作品中,尤其是风景、园林、树的题材中会体现出诗的意蕴这一内在追求。”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园”系列是张淳院长的代表系列作品之一。张淳笔下的园林,亭台楼阁、山石流水、花草树木似乎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张淳介绍,“我画园林,主要是因为我对园林很感兴趣,小时候生活在潍坊,常去十笏园游玩。后来在杭州求学期间,经常去苏杭一带的园林。在我眼中,‘园林’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或者建筑的概念,实际上园林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体现,凝聚了古代文人大夫思想文化的精髓。”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如梦狮子林》48x64cm 布面油画 2012年

张淳早期画的主要是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文人园林,只是一个个空空的园子,人在园林里穿梭,借景移步,曲径通幽,从建筑到山石草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符号,具有东方的审美意趣。这是打动他并让他持续关注园林的一个原因。到了后期,尤其是近几年,张淳画的园林跟之前有些不同,他笔下的园林游人如织。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初夏》100×100cm 布面油画 2013年

张淳说:“我觉得今天的园林很有意思,它不再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一个小圈子、一个独处甚至是归隐的居所。今天的园林是一个公共性的、敞开性的,具有东方文化符号的一个公共空间,游客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神秘感的探寻参与到园子里去——大量的游客涌入古典的园林,这形成了一种新的景观。比方说我最近在画的一张画,是一群人站在假山石上,一眼望去满眼都是人,游客也很难体会到过去那种文人归隐的状态。它体现了今天这种社会状态下,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碰撞,既跟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又有一种内在的矛盾冲突,这是具有现实意味的景观。”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烟雨藏书楼》50x10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同样是画园林,古人画的园林反映的是恬静的生活,张淳画的园林与时代紧密相连,反映了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中国画常说的笔墨当随时代,实际上在油画中同样有这样的要求。“见笔见性”就是指一落笔,人的性情、内在的意愿以及想表达的精神性就都有了。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游园》210x200cm 2024年

张淳认为,今人再去画园林,跟古代中国画名家笔下的园林不同,跟油画大师笔下的园林也不同。只有立足于当下,以当下人的视角去体验,反映当代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它才具有价值。

作品呈现东西方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在二十世纪之前的大多数时间里,东西方艺术的发展像两条不可相交的平行线,而今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愿意并开始关注对方的文化传统与艺术发展的现状。在今天这个彼此注视的过程中,“失焦”与“误读”成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一方面,它成为了当今艺术生态的一个分子,另一方面也在“对焦”的过程中孕育着多元视角下新艺术的萌生。

在跟西方的艺术家接触的过程中,一方面,张淳很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东方文化很感兴趣,他们不自觉地探索东方艺术。另一方面,西方艺术家由于自身文化背景、所受教育等影响,导致他们看待东方文化的视角存在差异,是有距离的,甚至是冲突的。

张淳介绍,《对焦——杂花图》一画的创作过程很长,中间跨越了六七年。这件作品以三联画的形式呈现,中间部分以徐渭《杂花图》的一个局部作为蓝本,用手工绘制的几万个色点拼成一个近似像素化的水墨画,展现了西方科技视角下对于中国写意传统的另一种理解;画面两侧是以叠织在一起的写意线条构成的西方艺术家形象,其表情既充满困惑又不失好奇与向往。整个作品以强烈的反差效果与荒诞幽默的风格表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吸引与疏离。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对焦—杂花图》590cm×210cm 油画 2021年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局部欣赏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局部欣赏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局部欣赏

“我想借这幅画来体现当下社会,尤其是身处科技时代,以这样一种西方的科学化的、带有分析学的视角,来凝视东方传统造成的一种效果。它其实是一种矛盾的东西,这些艺术家们一方面向往,但是很难用中国的写意的意境来体会写意绘画,他们用的还是一种分析式的科学式的方法来看中国水墨。”张淳说。

另一幅画《这是从李白故居中捡出的石头》与《对焦——杂花图》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源自张淳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一段真实经历:“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对着一堆黑色的石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据说旁边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居,而这些石头正是捡自李白的故居......”

作品将带着观众与画面中的游客一起,在对于传统文化、异域风情的崇拜与误读中游弋,并试图在貌似平淡的叙事中,以及诙谐荒诞的意味下,表达对于文化传统继承的反思。

与传统的画面相比较,整个作品更像是一幅不断修改中的大草图,反复重叠的勾线,漂浮的黑色石头,以及不断涂改所留下的痕迹,替代了传统绘画中对个体人物形象刻画的关注,最终引导观众摆脱陈旧的叙事模式,并进入具有超现实意味的思维路径与空间中。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这是从李白故居中捡出的石头》270×18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中西融合的艺术探索之路

不同于父亲以油画的语言呈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碰撞,张天助穿梭于东西方文化环境中,走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张天助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他的爷爷张洪祥是著名油画家、艺术教育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是山东第一代油画家的杰出代表,也是山东美术教育界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学术带头人,首批“山东省技术拔尖人才”。他的父亲张淳是著名油画家、教育家。张天助回忆道,“我小时候会接触到大量的画册、绘画作品、绘画材料,这些信息的输入让我很难不对艺术产生兴趣,这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会在艺术上给我提一些建议,也跟我有一些探讨和交流,不过最终我走向了一条与他们不同的绘画道路。”

本科在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求学的经历拓宽了张天助的视野,增强了他在审美上的包容性,他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不同的艺术形式和作品,甚至超越艺术,达到文化体系的层面。这些部分反过来也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对我个人来说,绘画跟音乐、电影、诗歌、写作等艺术形式一样,都是一个人表现自己真实内心世界的一种途径,这种自我表达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它可以将自己有时不愿意口述的情感或思想,以一种不太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让其他人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张天助说。

本科的前三年,张天助约束自己只用不同颜色的纯粹的线条构成画面,这些线条不是粘连在一起的,而是独立存在于画面本身。它们更多像树叶或者藤条,编织起一张彩色的网。后来,张天助试图在作品中融汇一些身边的形象,甚至有两年的时间,他也画身边的物体、场景和人物,最终过渡到了专注于以海洋生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为主要内容的创作。研究生期间,他大部分时间在用油画和丙烯材料进行创作,题材内容方面也偏向于纯粹的抽象形式,画面中不包含任何具象的动植物和人像,仅仅是由线条和色彩构成的。

张天助认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在画油画和丙烯绘画,他们中的很多艺术家是个人难以比拟和超越的,有时候感觉仅用那两种材料很难充分地表达出想表达的一种视觉效果。于是,他开始了新的绘画语言的探索。

在创作中构筑新形态的绘画语言

 日前,张天助的作品《深海万错图》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展览。对他来说,这幅作品意义重大,这是他使用全新的绘画语言创作的第一张作品,是他绘画生涯开端一个重大的尝试和突破。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深海万错图》180×90cm 综合材料绘画

在《深海万错图》的创作中,张天助使用了几十种针管笔进行创作,创作时间超过了一个月。在这个过程中,张天助对画面的结构、色彩构成以及形象的内在穿插产生了更深远的思考,他结合从小对自然生物特别是海洋生物的兴趣,将它们的形象平面化甚至是有点涂鸦和卡通化,又结合了个人对一些艺术史上有过类似绘画的艺术家的作品的理解,将它们融合成了这样一种形象,把它们布置在180×90cm的画面上。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局部欣赏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局部欣赏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局部欣赏

张天助认为:“我觉得这幅作品是一个新的开始,此次我使用了针管笔进行创作,这些笔的色彩超过四五十种,我会把它们搜集起来,旅行的时候在纸面上画,有时候把纸张裱到木板上再画。就视觉语言来说,它有一种金属的刻线感,每一笔画下去,在纸上会有一条横线,千百条横线密密麻麻地编织起一个画面。我这幅作品可能远看是一些色块,但是走近看会发现金属笔头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这是我觉得特别酷的一件事情,是软质的毛刷或者油画棒、喷绘等材料很难达到的效果。这个灵感来源于我本科时期做铜版画,在此后进行了绘画语言的新的探索。”此外,这张作品本来是一个竖向构图,即采取了偏向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方式,画面中呈现出空间的流动感。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局部欣赏

通过画面,我们首先可以看到张天助对海洋生物的喜爱。他回忆道,自己从幼时起就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在张天助看来,这些生物的形象与人类及其他哺乳类动物的形象有巨大差别,观看它们的时候能让他处在一种非常放松,甚至游离于人类世界的一种感受。其次,这些绘画体现了张天助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的践行。“人类有时候太关注本身的东西,会忽略其他物种的存在,它们生存的环境可能遭到人类行为的破坏。现在越来越多人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注重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此外,这反映了张天助对海洋生物形象视觉层面的兴趣。“人类整体的形象从视觉的角度来看是相对一致的,但是海洋里的生物有成千上万种,有各种各样形态的生物,它们的色彩、形态更为丰富。我是非常关注视觉效果的一个人,关注任何事物的视觉效果。它们对我来说像是自然界的艺术品或展览品,人很难仅凭想象去感知它们,只能去自然中探寻。”张天助说。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张天助认为,画家的绘画风格都是在变的,在现阶段,他暂时找到了一种绘画语言,接下来想在这个范围内创作一系列作品。“画家往往很难控制自己风格的演变,可能有一天起床后发现自己不想画这样的东西了,就可能会跳到下一个阶段。”

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张天助希望自己的作品承载着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艺术元素,创作的画作给国人乃至全世界的观众以美的享受,带给他们一些乐趣,这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张淳院长、张天助博士走进文化视界的活动就此结束,最后众人合影留念,并期待着老友的下次相聚。

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画家张淳、张天助父子一同走进文化视界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孙秀青

摄像/徐智勇  摄影/王雅晶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