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的艺术很好地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的优良传统,他多年来坚持深入生活,从生活现实的感受中形成表达的主题,获得实在的素材,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作品的意境营造。另一方面,在水墨写意人物造型上坚持探索,在笔墨上不断锤炼,形成具有优秀品格的笔墨语言,也形成了自己娴熟而有鲜明特征的艺术风格,堪称当代水墨写意人物画传承开拓型的代表画家。
【惠东渔村】
200cm×200cm纸本设色2016年
李洋善于以敏锐的感受捕捉丰富的人物动态,努力运用多种的笔墨语言塑造形象的性格与精神。从早期以描绘陕北高原的农民为主,到后来大量表达都市生活中的人们特别是青春一族,他的艺术表现愈加宽阔。在表达都市人物和时尚生活这一新的主题中,他调动了具有现代形式感的笔墨语言,从笔线、水墨、晕染和色彩运用等方面形成了具有都市文化气息的意境,由此传达出五彩斑斓的都市生活景象和富有个性的青年形象。最重要的是,在充分发挥水墨写意语言与表达具有充分现实感的都市生活时,他的艺术保持了一种不染俗尘的品质与格调。
(文/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傣族小学生】
136.6cm×68.6cm纸本水墨2014年
犹如卢沉所有的学生一样,李洋记住中国画泰斗齐白石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没有沿袭老师的画风,而是把“自立门户”当做自己的奋斗目标。他很快不满足于写实造型的中国画,而进入新的探索。他思考如何确立自己新的绘画理念,在更为广阔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构建新的艺术样式和艺术语言。他探寻到的“画若布弈”的创作思想和苦心经营的“意象色彩”课题,颇有新意,也得到卢沉的支持与赞许。
【版纳集市】
250cm×193cm纸本设色2019年
李洋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挑战自己、否定自己,他借鉴中国古代敦煌艺术,吸收西方现代艺术营养,创作了一批以表现为主导的抽象水墨,距离原来的起点走得很远。然而,迷恋意象色彩的李洋,凭着自己的直觉,更凭着自己的理性,始终认识到生活源泉的重要,他总结前辈大师们的艺术经验,提出“写生作品化”的主张,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他最近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把严谨的造型功力与意象性的手法糅合在一起,赋予写生以创作的品格。这时,画中的人物形象更具有现实感,他原来追求的“意象色彩”已融合在笔墨的情趣之中。
【芦笙汉子滚生拉】
135cm×68cm纸本水墨2014年
把写生与创作割裂开,将写生仅仅视为搜集素材的手段,视为创作的准备,这是欧洲古典学院派的成见,印象派开始打破这一陈规,开写生亦创作先河,推进了现代艺术的历程。近20年来,在中国画界写生与创作之间虽然已不那么壁垒分明,但仍有不少模糊认识,因此明确提出“写生作品化”的主张,对美术教育、创作与评论,都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写生作品化”并不要求一切写生都是一件独立的创作,虽然从“创作”广义的概念出发和从现代艺术观念的角度,写生与创作是无界限可言的。“写生作品化”的观念提示我们,写生不是对客观对象的机械摹写,而要从创作的角度去取舍、去概括、去提炼,这在学生阶段就应该培养这个观念。
(文/邵大箴,1934年10月-2024年7月25日,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书画家)
【幼儿师范学生】
135cm×68cm纸本水墨2016年
在20世纪以来的美术进程中,关注社会发展、边疆建设和日常生活一直是中国画目光汇聚的焦点,这也构成了中国画百年来伴随社会历史进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传统,那就是密切关注现实,由此形成了中国画在现实主义美术创作中富有现实温度的笔墨情怀。作为中国画人物画家的李洋,自他1980年代初期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时代开始,就进入了这一美术观念学院化的进程,在他几十年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创作方式,也完成了大量的水墨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在画家的目光所及之处,凝聚了李洋作为人物画家敏感的关注视角和观察方式。
快速行走的都市上班族、渔港散坐的渔女、欢笑中合影的农民工、市场上劳作的人物群像、草原上的摔跤手,服饰讲究的傣家女青年,这些身份鲜明的人物构成了李洋作品中的常见形象,也从画中人物的眼神中看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通过“目光”的窗口进入了时代的现场。李洋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学院派造型因素,徐悲鸿与蒋兆和所基奠起的学院传统给予了他大的框架,这赋予了李洋作品中的现实基调和形象的表达方式。他又从李可染的对景写生和卢沉的水墨构成当中找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他在面向现实、面对生活的创作路径中思考和感悟古代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在人物对象与画家感受的相互转化关系中,李洋明确了他的人物画创作理念,即在现实主义人物画的体系中,重视“写生”的作用,重视对现实生活中人物素材的贴近和提炼,在捕捉对象的特征中融入画家的情感因素和理解深度,从而形成造化与心源在现实主义人物画中相统一的主客观互动。由此,李洋在学院教学和创作的探索中提出了“写生作品化”的观念。
【渔家女】
180cm×96cm纸本水墨2016年
中国画的写生与创作一直是学院系统中的重要课题,写生使得画家与所画对象之间建立了一层生动的关系,而创作则要在写生的基础上提炼出更为明确的主题,在构图、人物关系和色彩组织上讲究各要素之间的完整和艺术的均衡。李洋在“作品化”的诉求下完成了一系列大尺幅的水墨人物作品。
在《社会行走》(见下图1-3)中,十位都市女青年以姿态与着装各异的形象走出了时尚生活的节奏,大面积浓重的墨域背景与色彩鲜艳的人物服饰构成了画面中色墨间的独特语汇;在《市场》(见下图4)和《找活》(见下图5)中,朴实劳动者的生活姿态和日常衣着与他们的眼神同构在一起,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在社会空间的现场中与每一位人物发生着真实的关系;在《冰雪大草原》(见下图6)上,游牧民族的冬季服饰为人物形象的刻画增强了现实的厚度,作为背景的骆驼是他们游牧方式的符号,也是牧民生活中的朋友;在《惠风七月》(见下图7)里,海边八位身着鲜亮服饰的渔女构成了一道靓丽的夏季风景,这幅画中生动的人物形象与娴熟的笔墨造型传达着富有地域特色的地理温度,色彩的构成在意象性的视觉系统中与五色的墨韵结合成富有诗情般的画意……
这一系列完整的画面成为李洋和他所提出的艺术理念最真实的写照,他笔下的每一位人物无不体现出作为画家的李洋所关注的目光,这一系列关于民生、民族和社会生活的叙事也凝聚为现实主义人物画领域令人过目难忘的水墨形象。
(文/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
【社会行走】
180cm×970cm纸本水墨2016年
【社会行走局部】
【社会行走局部】
【市场】
180cm×486cm 纸本设色 2010年
【找活】
180cm×160cm 纸本设色 2010年
《缺失已经成为客观存在》
目前的中国画教学出现了问题,从各类全国性的中国画展览中已显露端倪。我从事中国画教学四十余年,参加过多次全国性中国画展的评选,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画现状与中国画教学之间的差异。可见,全国美术院校普遍存在着中国画的传统理论、笔墨技法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缺失的严重现象。导致今天各种展览中,尤其是青年画家中国画作品中传统笔墨语言、中国画造型能力、笔墨表现技法的严重缺失,以及中国画画家中书法修养的严重不足。
【冰雪大草原】
250cm×45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在艺术院校中,教师本人关于中国国学的素养、中国画传统文化修养和创作能力也在逐步缺失。我的老师那一辈先生们,如卢沉、周思聪、姚有多等先生,他们都具备两种造型能力,一个是中国画的造型能力,一个是西画的造型能力,他们的人物画创作中把西画的造型因素和手段融入进中国画人物塑造之中,诸如方增先先生的“结构素描”引入中国画专业的素描课训练之中,解决了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对于“素描”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线面结合的造型方法与中国画的造型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周思聪先生曾创作了很多油画作品,姚有多先生画了大量的水彩人物头像写生。老师们的上一辈,诸如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等先生,他们国学功底造就了他们成为中国画大师的必然条件。是中国画历史上丰碑式的人物。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学过西画,只具备中国画的造型能力,而国学功底远不及老一辈人。再到我教出来的学生,包括现在学校教书的这些年轻老师,他们身上又缺失了我们身上的很多东西,不能说他们完全具备了中国画的造型能力和中国画传统文化的素质。从客观角度来看,这种缺失,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是真实的,我们学院中国画人物专业教学取消了人体解剖课、构图课、透视课,至少是没有系统的课程设置。人物专业学生不懂得人体解剖的知识怎么去塑造人物造型?创作课中没有构图学和透视学怎么去搞创作?有责任心的老师还能在课上主动地给学生弥补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惠风七月】
210cm×270cm 纸本设色 2016年
我们去评选展览作品,有时会有一个“破案”的心态。有的参展作品会先在宣纸上喷绘,然后再勾画、上墨、上颜色等,如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来,高科技手段多了,对于评委也是一个考验。评选得多了,我们知道全国有多少个国展培训班,看作品就知道是哪个培训班的学生。这类借助拍照和电脑制作的方式对中国画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一些青年画家不去生活中采风写生,写生训练的缺失造成创作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化”、“脸谱化”,作品中人物形象雷同,像“双胞胎”、“多胞胎”,人物形象缺失感染力。画少数民族是汉族人的脸谱穿上少数民族服饰,这样的作品严重脱离生活,食之无味,像温吞水,没有“味道”。这有什么意思?为此,我提出“写生作品化”的观点,主要是在写生教学中提出这样的要求。在写生当中就把创作的因素融入进去,把作为基本功训练的写生注入创作的因素,让学生在写生当中就能体会到创作的快感。中国画重视写生、重视生活的体验,切忌生搬硬套,靠照片、靠电脑制作,这不符合艺术规律。
......
现在展览中巨幅作品越来越多,我自己也画大画。这种巨幅作品的出现就是近些年中国画的一种现象,中国画历史上没有那么多巨幅的作品,今天出现的这种巨幅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创作是这个时代特色,可以说中国画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画画家重视写生,不光是中国画画家,油画画家、水彩画家都很重视写生,中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画家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写生当中,写生反过来又推动创作。今天写意人物画的这些成就的形成,与近些年来画家重视写生起到的助推作用是分不开的。二十一世纪中国画家的写生对中国画创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看来,传统的缺失对中国画是一种客观存在,以写生来进入创作的这种训练方法,同时是中央美院中国画专业的重要的学术传承。
【摔跤手】
250cm×192cm 纸本设色 2018年
【草原春雪】
250cm×192cm 纸本设色 2019年
【春到草原】
250cm×192cm 纸本设色 2019年
《写生作品化》
“写生”这个概念源于西画,是西方学院体制中学习造型的主要手段,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画进入学院教育体制后借用西画训练方法,移植其素描、速写、色彩等写生训练方法,引进人体解剖学,透视学来共同构造一个造型体系。在建国后的中国美术学院建制里,中国画专业的教学,人物画专业的造型训练建立在这个体系上,把中国画的教学纳入造型训练规范中,写生课作为造型的基本功训练就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把人物模特作为造型训练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国式美术教育的特征之一。
提出写生作品化是在水墨人物写生训练课上提出的概念。是前辈或再上一辈大师们历经多年的艺术实践,以自己的作品实践出一个对于今天的中国画教学现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概念。
【上班族】
200cm×200cm 纸本设色 2015年
中国画的写生与创作一直是学院系统中的重要课题,写生使得画家与所画对象之间建立了一层生动的关系,而创作则要在写生的基础上提炼出更为明确的主题,在构图、人物关系和色彩组织上讲究各要素之间的完整和艺术的均衡。李洋在“作品化”的诉求下完成了一系列大尺幅的水墨人物作品。
......
写生的功能大致有三:搜集素材,训练基本功,直接创作。搜集素材和基本功训练归根结底是为创作服务。
写生的功能既为创作服务,那么,我们在写生过程中就强调创作因素的贯彻和运用,在捕捉对象的激情和速度中,写生是最为直接传达画家感情的方式。在写生中舍弃对自然对象的模仿,追求心灵的真实,面对客观对象,反对“理性的”、“准确的”模仿对象结构、比例的形似,进而追求意象造型之美。“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象,那么自然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艺术家在把握住对象那一顷刻中就是在创造对象,因为他从对象中取得了具有意蕴,显出特征,引人入胜的东西,使对象具有了更多的美的价值。”(歌德语)。对对象加强主观感受,强调想象力和主观情绪表达的加强会使写生向着创作的层面更接近。同样创作因素的融入也使一张写生更具作品化的需要。
【城市风景】
200cm×200cm 纸本设色 2015年
写生作品化的要求是给学生一个概念,以往的写生主要是基本功训练作为主要内容,强调的是结构,比例等造型上的能力,水墨人物写生训练中还有加入笔墨的知识和技巧,要达到写生作品化的要求,首先要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基础,在具体实施教学中主要针对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创作经验,对创作有一定的积累和认识。其实,学生在进入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时才是真正进入专业化训练的阶段,这时候的基本功训练提出作品化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作品化”顾名思义,指一幅完整的作品,即创作。把写生冠名作品化,是要求在写生同时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中国画教学有个特点就是用创作带动基本功训练,这是中国画系教学传统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手段。八十年代初我在美院读本科时,当时任教的卢沉先生就明确要求学生每天要画一小方尺的创作,一来练习构图,二练人物造型,三练笔墨,这实际上就是创作练习,我那时有一方闲章,篆“日课”两字,每天画完一张小画就钤印上,日积月累创作能力不断提高,在画创作时你会发现基本功训练有哪些地方不足和欠缺,就在基本功训练时有目的地加强和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创作带动了基本功训练,使基本功训练产生效果,从而使写生训练和创作产生密切的关联,使学生在以写生作为基本功训练为主要手段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创作的审美意识与情感之中。在写生训练中创作与表现会不断壮大而成为主导,让学生在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接触到创作练习的内容,沟通写生与创作的桥梁,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创作的因素和手段融入写生训练之中,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自觉地融入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抱着创作的观念去对待基本功训练的任何一门课程,创作无处不在。
【小城工地肖像】
180cm×146cm 纸本设色 2012年
写生作品化的要求是改变中国画人物画教学中几十年形成的写生与创作相脱节的弊病,其实在老一辈大师的教学实践中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徐悲鸿,蒋兆和先生的大量作品已经观照出老一辈先生对着模特进行创作的创作方法。在作品化的要求下学生面对模特会更主动地选择对象,选择你所需要的内容,具备了选择的能力,造型的提炼。笔墨的概括能力随之生发出来。在作品化的要求下,抛弃描摹对象的陋习,打开束缚造型的手脚,借助情感的表达提升学生对意象造型审美的渴求。借物抒情,以形写神。意象造型具有提炼,概括,夸张的品格,它是表现理解了的形象,所以它必然会舍弃许多表面的,非本质的,次要的形象因素,给笔墨的表达汲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写生中就已经在探索中国画的美学核心即写意精神。
(文/李洋)
【写生作品化】
222cm×216cm 纸本设色 2012年
【混搭季节】
180cm×160cm 纸本设色 2009年
【养路工】
180cm×97cm纸本设色2015年
【苗族老汉】
136cm×68cm纸本设色2016年
【傣族演员】
134cm×68cm纸本设色2014年
李洋速写作品赏析
(来源:墨轩臻品艺术)
画家简介
李洋,198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