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秦嗣德|当代水墨的意象表达——我的创作思考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7-26 08:06:05
听新闻

摘要:20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画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借助西方造型观念和手段,对中国的传统笔墨精神进行了变革与发展。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形态已从一个民族绘画的属性融入多元的世界艺术群体之中,具足了当代水墨观念的思想意境和独立表达的审美取向,从古典文人绘画的写意精神走出高堂,走入生活,关注人与自然,关注当下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与时代同行、与世界并行,在传统水墨语境的母体上,现代水墨人物画的语境形式与文化內涵,充分扩张了其绘画属性、精神指向和民族标志。

关键词:当代水墨;人物画;乡土文化;意境

近百年来,现代水墨人物画发展呈现两种形态的并行与存在:一是以古典水墨手段和文人画表达方式,体现传统笔墨的写意性,表现民族文化的内涵;二是借助西方素描造型观念,通过写生体现具象水墨人物,关注当下,与时俱进。其中一个指向传统写意文化的意象趣味与诗意取向,依托传统文脉根基,表现当下感受,以物拟人的热情投入自然世界,突破了图像视觉的时空观念。技巧的运用超越了媒介材质的局限,这既是中国传统水墨语境下民族标志和美学观念的内涵呈现,亦是中国写意精神的深度体验与践行。另一个则是表现当代社会形态的现代水墨。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兴起,中国美术界对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和文化元素的接纳,催生了文学艺术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潮。中国画从传统的题材、样式和观念中走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画的发展现状提出设想,产生系列愿景与理想。其中以徐悲鸿、蒋兆和为代表,大力提倡写实绘画,竭力主张引入西方素描造型,融汇西方写实法则,以准确造型为目的,强化造型带动笔墨的表现方式,注重表达当下社会的历史与生活的时代性,融汇中西,探索中国画的新思路。中国人物画的表现,逐渐从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趣中走出,关注当下的社会状态与生民的现实生活。蒋兆和的《流民图》无疑是这一转换的高峰之作。其立意、笔迹、造型、趣味和形式语言表达,都具备了全新而深刻的美学价值和伦理精神。现代中国人物画,既不失传统水墨的魅力与笔墨技巧,又具有精确的造型功夫,还合乎中国传统画品的审美元素,综合了个人的艺术审美修养和艺术表达能力。这种综合的审美修养与传统的笔墨精神取向,应该是两厢无碍、圆融贯通的,并奠定了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初始根基。

现代水墨人物画最重要的特点是素描造型观念的融入和应用。在以院校为主体的美术教育体系下,水墨人物画教学坚持两种探索并行。并行是当下多元文化结构的并置与同行;并行是具有独立性的延伸与相与,但各有主张和表达,与时代的发展一脉相承。并行在个体与民族文化指向的重构与分裂之中,形成新的观察与表达、新的图像视觉与意境,民族的母体元素与世界的多元性形成一种相互的守望与观照。

当代水墨人物画的探索与发展,在不断实践中逐渐完善自我,并产生新的格局体系。笔者在写生与创作中,更加关注普通个体与社会的交集与困惑,力图反映历史的真实和现实生活的真实。“人”是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核心、主题和本源,写生与创作的交错互动,是人物画渐渐深入由技入道的重要通道。写生重要的是写出感受、写出生气,写出生涩的拙朴之气。写生的现场与对象只是一个假借的媒介,借助对现场的观察与体验,表达自己主观的直觉,在此无所谓写意还是写实,写意与写实在意境表达上没有分别。写意的表达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尚有未达的意象空间,由意象达到境化的境界,是写生与创作潜在画外的弦外之音。

没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体验,是无法达到讲述深度的。写生是对生活的再体验、再艺术的过程。艺术的本质就是对人本性的看法与表述,表达人的悲欢离合,表达对现实的接纳、思考与批判。艺术的格局、品质、样式等,最终是艺术家心性的自我揭示。艺术创作的格局与魅力,无所谓肖像写生,或宏大叙述,重要的是如何去探索人性本身所存在的朴素本性。自然物均有外貌,我们往往只会辨识外貌,即一种基本的形,万千物体在生死中、在生活中、在衰老中、在时空中,不断累积着,最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形。历经岁月雕琢,融进沧桑,悲欣交集。

秦嗣德|当代水墨的意象表达——我的创作思考

秦嗣德《乡恋》纸本水墨

240cm×240cm 2022年

在《老河堤》《回望》的创作中,笔者分别表达了同一阶层生活在两个环境的现代农民形象,写生中汲取了他们各自的表象与内在的特征属性,探索其存在的共性和异同的精神状态。其中,《老河堤》表达了守望乡土、相依为命的留守老人,他们任山风镌刻的面容表现出了平和、宁静与宽容。而《回望》所表达的则是从乡村中走出,游走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流动乡民。他们面对城市的喧嚣是一种对视,面对遥远故乡是一种静默的回望。在当下的社会变革中,个体身份缺失,形成了内在的精神漂移,社会群体正在悄然发生变异。而《理想》则是对两位消防战士的便装像的写生,两位当代的消防战士均有阅读的爱好,并各有心得,他们对未来理想充满憧憬。

直面生活的写生,是对造型和绘画形式语言的训练,自然生成了一种主观的表现形式与视觉规律。写生激活了创作的潜意识,从客观物象中提取某种原始朴素的感觉,与融入其中的原创性并行生长,不断培养明确艺术表达的个人态度。在对不同地域环境、服饰、人物形象特征的表现中,确立了自我的笔墨形式语言的转换。写生现场,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主观表现的创作形态。此时写生的绘画性已超越了现实生活对象原本的意义,主观塑造赋予绘画表现真实的扩张力。

当代水墨艺术的创作思考与体验,离不开对传统的认识和对现代不同文化的辨识。现代水墨人物画写生创作,如果丢失或缺乏了对传统笔墨审美因素的思考,就丢失了中国画民族属性的绘画特征。中国传统水墨中的笔性、墨性、水性的表达,构建了中国画图像视觉的独特性,异于其他民族的艺术样式,中国水墨潜在的诗意情怀外延了其精神的内涵和意境的深邃。中国水墨的写意性,触及写实所不能触及的地方。不是写实不好,是写实表达不够,写实仅仅是忠实了对象,写意是要在能忠实的基础上,还要表达出对象独特的精髓。对这种独特精髓的汲取、认知、理解,所表达出的就是“意”。形有别而意无穷,意象是当代艺术家从朴素的生活中找到艺术本源的所在。

现实主义曾在西方盛行,逐渐被表现主义所肢解。西方现实主义的初衷,核心是表达生活的朴素、乡土和人文情怀,追求自然原始的形态和绘画表达的理想,带有对现实的批判性。现实主义只是一个绘画流派,倘若把一个流派作为完成美术史一样地去完善它,格局的定位似乎太小了些。当代艺术中,新的水墨形态和艺术功能的转向,由入世到出世的转换介入了人的理想,介入了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与批判。当代艺术必须成为一种通感艺术,在这种通感的识别中,却有独立地表述的个性。

秦嗣德|当代水墨的意象表达——我的创作思考

秦嗣德《月光》纸本水墨

260cm×120cm 2023年

艺术家对当下生活的敏感和对问题的关怀,是一种主体主义的换位哲思。在此、在场,便是一种创作的驱动意识。《小哥偷闲》《一手天下》便是此理念下所引发的表现欲望,作品的视觉所传达的是当下生活随处可见的“在此”的现场状态。通过“在此”的状态延伸的却是这个时代信息与碎片文化所肢解了的人的私有空间。从图像视觉上,两幅作品均将人物主体置于半空的悬浮中,使其产生漂移不定的情绪感,此亦是当下社会心态的自省与反观。《干枯的河床》与《逝去的村庄》,是作者个体思绪对过往生活环境的记忆与怀恋,所表现的是渐渐远离了的一种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村庄是人类生息繁衍的重要场所和社会结构,是人类创造文明和发展文明的核心场所。古老的村庄和世世代代在村庄里生息繁衍的人,让村庄充满了故事。村庄是一种秩序,日出而作、日暮而栖的日常填满了生活的温暖与苍凉。在社会不断更迭变换的当下,不断变更着曾经的村庄和村庄里的秩序。村庄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个充满古老色彩和约定俗成的家园。便捷的交通、信息网络的互动,正慢慢地淡化和远退它固有的意义。犹如在干枯的河床之上消失了的潺潺溪水。经年有岁的老人们,还沿用着古老的理发方式。手艺还在干枯的河床上传承着延续着他们的仪式感。人群集会在乡集之上,是对乡土最后的守望。

秦嗣德|当代水墨的意象表达——我的创作思考

秦嗣德《白裤瑶的春天》纸本设色

220cm×333cm 2023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

艺术需要生活和社会的现场与在此,现场是一种切入、观望,在此暗喻了某一种假设和同向与反向的思考维度,也是一种对视和照己的回望。古人的坐望与凝视,亦有如此的文化观照和禅意的情怀表达。《凝视》与《岜沙的忧伤》中的视觉呈现与精神诉求,亦在如此。面对图像的意境,我们和他们是一种相互的对视和远远地遥望。

秦嗣德|当代水墨的意象表达——我的创作思考

秦嗣德《凝视》纸本设色

240cm×400cm 2024年

现代水墨人物画中的中国文脉元素与东方美学意识中的水墨观念相互滋养,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与标志性。在东西方多元文化并置下的现代水墨形态,开始回到朴素、关注平凡的社会日常,脱离主题的宏大叙事,放任自流的主观倾诉,表达了悲而不伤、死而无怨的唤醒意识,借助传统语言符号寻求对形式的突破。对水墨观念发展规律的重视与回归,是当代艺术家的群体思考和探索的潜在。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并不存在差异,因为艺术不在于风格之间的比较和艺术流派之间的比较,风格和流派事实上是平行的,艺术流派之间没有高下之分,只是风格不同而已,好的艺术真正的价值核心来自艺术家与社会之间,发自艺术家的心灵与灵感,艺术最重要的思想起源于感情,感情有真假,素养有高低,深刻的艺术是有感而发的朴素心声。当代水墨人物画融入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扩展了艺术家对形式语言的再认识,并使其不仅仅以一种程式的方法来创作。

在当下,当大家为艺术而艺术的时候,恰恰丢失掉了每个人的个体精神诉求和自我的精神抚慰。艺术品质与形式的表达,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规律,更是艺术家综合学养的呈现。如果个人文化基因和文脉学养是残缺的,那他的艺术灵魂也是偏执的。所谓风格,是一种艺术家养成的表现方式与表达习惯。风格与绘画形式语言的形成,是从绘画的立意取向和观察物象中生长出来的,而非制造出来的。如果装腔作势地制造了一种所谓的风格,就是在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扣了一个僵硬的外壳。只有当艺术家不再呈现艺术形式本身,用自我的内心去关注当下社会的世事风俗,艺术的表达才真正回到了理想与精神的追溯中。

艺术打动人心的地方叫触点,对情感的表达展现在于艺术私密的细节,细节的表达就是这个触点,创作的私密就是被这个触点击中的,艺术创作靠直觉把触点展现出来。触点是不确定的,却是真实存在的。艺术回归直觉触发的视觉图像,呈现绘画本来的样子,既不离经叛道,也不墨守成规。创作常常是一种虚席以待的期待和约定。艺术的创作过程和行为,是心性在主使着它,心性的背后是一种潜意识的引领,抑或一种神性在指使着你去完成一种根本就没有预设的结果和过程。艺术者的心智、心灵常常背负一种沉重的负担,在一种荒芜的漠然中对理想的渴望,宇宙万事万物是不解的精灵,是老庄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艺术要顺从心灵的需要和真诚,并遵循心的索引。艺术创作是一种个体的、私人的活动,思想决定艺术创作的表达深度,如何使个体的文化思考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解放出来,使艺术的表达更加单纯与纯粹,关注当下社会中每个个体的存在与现实所对应的生活状态,从而表达出主观的艺术态度。

当代社会是一艘大船,一个命运共同体,文化艺术对当下社会中的普遍人格是一种启发和引领。科学进步改变了自然规律的循环往复,社会的表象与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思考,当代水墨艺术的观念早已突破了固有文化边界,融入了世界多元发展的并行行列。艺术所记录的就是展示一个国家、一代人的整个面貌和特殊的历史呈现。在当下时代,如何来定位当代的水墨观念与图像的视觉形态,仍在路上。(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文/秦嗣德)

(来源:美术杂志社)

作品欣赏

秦嗣德|当代水墨的意象表达——我的创作思考

《婚礼》200cm x200cm,中国画

秦嗣德|当代水墨的意象表达——我的创作思考

《广场》248cm x193cm,中国画

秦嗣德|当代水墨的意象表达——我的创作思考

《老河堤》240cm x 120cm,中国画

秦嗣德|当代水墨的意象表达——我的创作思考

《保安》248cm x 129cm,中国画

秦嗣德|当代水墨的意象表达——我的创作思考

《逝去的村庄》240cm x 200cm,中国画

秦嗣德|当代水墨的意象表达——我的创作思考

《一手天下-观山》248cm x 129cm,中国画

秦嗣德|当代水墨的意象表达——我的创作思考

《一手天下-小哥偷闲》248cm x 248cm,中国画

画家简介

秦嗣德|当代水墨的意象表达——我的创作思考

秦嗣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中央美术学院文学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画院研究员。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泰国格乐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作品多次参加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大型美术作品展并有获奖,在北京及全国多个地区举办个展、联展,在《美术》《美术研究》《中国画》《美术观察》《中国书画》等艺术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作品。《青果》《厚土》《西北乡民》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内蒙古美术馆等多家美术馆收藏。出版《并行——秦嗣德现代水墨个案研究》《水墨乡土——秦嗣德水墨作品集》《云淡风轻--秦嗣德古典写意人物作品集》等多部个人专辑。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