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尚辉:“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中国油画阳光感的发掘与表现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7-19 08:19:54
听新闻

华夏文明的色彩辨识与运用并非纯粹来自视觉感知经验。青、赤、黄、白、黑五色,对应了木、火、土、金、水五行原理规则。彭德认为:“五行五色系统作为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一是具有系统功能,注重通感和统觉;二是具有指事功能,能标志天文、地理、人世和历史;三是具有象征功能,讲究寓意;四是具有控制功能,包括行为控制、等级控制、尊卑控制、自然控制等,从而规定事物之间相生与相克、制约与化解的关系。”对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五色观也形塑了工笔重彩与水墨写意两种基本的绘画色彩表现语言。青、赤、黄、白、黑,或墨分五色,并不只是简单地将三原色无限组合的丰富性归纳为五种色彩或墨的五个色阶,而是把自然丰富的色相变化进行简化,在简约之中表达自然丰博的色彩。显然,中国绘画的色彩观不是对自然光色的再现,而是不受光线影响的主观性的平面简化。油画引进中国开始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理念,但这种改变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色彩观赏经验的制约,较难辨别物体在空间之中的光色变化,也便难以表现丰富而微妙的色彩调性。因而,油画在中国的本土化常常借“写意”或“意象”的中国画审美特征,笔者曾在《意象油画百年》中论及中国油画最初表现出来的意象性“更多是偏重于写意性,即通过酣畅淋漓的笔性和笔意夸张色彩,简括造型”,而鲜有在光色表达上进行突破。油画最早从澳、粤、沪传播至中国内陆,并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率先蔓延,这些地方的西画家引进油画的同时,也都力图使油画传递中国文化的审美精神,但中国油画的色彩贫弱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尚辉:“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中国油画阳光感的发掘与表现

谢森

《北回归线记忆·红土甘蔗》

布面油画

160x200cm 2020年

如何突破中国油画的色彩关,已成为几代油画家探索的课题。相对而言,来自中国北方的画家对光色的敏感度较强,干燥的气候,透明的天空,黄色或黑色的土地,也使得这些中国北方画家能够在作品里敏锐地呈现阳光的温度感,画风也显得强悍、热烈和奔放。与此相对的则是,来自广西、云南画家对亚热带、热带及红土地光色的探索,而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就是近一段时期以来在中国油画色彩表现上具有突破性的创作群体。

尚辉:“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中国油画阳光感的发掘与表现

谢麟

《夕阳彤红》

布面油彩

190x220cm 2022年

这个群体以谢森和谢麟为学科带头人,他们提出油画中的“北回归线”概念,探索北回归线在广西形成的独特艺术人文风貌。他们抓住了直射阳光、绿色植被、民族风情和现代城市生活等这些具有地标性的人文景观,并以表现现实主义作为这个群体的艺术表现方法,使这个群体的80后、90后画家逐步形成了各具个性又相对统一的艺术风貌。作为广西艺术学院的教授,谢森始终追求学院写实造型的人物表现,即便他用简约的画法,仍能体现其深入而坚实的形象塑造能力。其实,他是最早发现并力图捕捉北回归线独特阳光的画家,他画收割甘蔗的果农、拉网晾鱼的渔民,都敏感于阳光在他们身躯上投射出的阴阳变化,他甚至把对这种光色的敏感反射到风景的描绘中,并以此夸张了云朵、山川与草木的冷暖色块变幻,使色彩之间形成戏剧性的对比。作为广西美协富有感召力的主席,谢麟不仅是这个艺术群体最有力、最精心的组织者,而且他贯通水墨与油画的创作实践,使他促进了这个群体对艺术的文化与人文特征的表现。他画作中对于黑色的崇尚与运用,既来自对南丹那些阳光曝晒下幽深的民居生活的感悟,也自来对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神秘感的一种心灵体验。他力图通过平直重拙的宽笔和高浓缩的黑色、红色来呈现一种表现性的生命意识,正像高更在塔希堤岛土著生活获得的艺术灵感与对生命价值的追问。

尚辉:“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中国油画阳光感的发掘与表现

吕峰

《迎着朝阳去出海》

布面油画

160x180cm 2018年

如果说谢森和谢麟是这个群体的艺术灵魂,那么北回归线油画群体的艺术魅力则需要更年轻一代的画家去践行去开拓。这些年轻画家对“北回归线”艺术概念的发掘,更集中在“阳光”“浪漫”和“表现”这三个特征上。而“阳光”又是这个群体在中国当代油画中最鲜明的艺术标志。这正像谢森在《南方因素》中观察至的:“南方的阳光强烈,四周全是反射光,加上植物蓬勃的生命力,光线似乎从物体本身内部迸发出来,形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明亮透明世界,是一个生命之光无所不在的世界。”“强烈阳光下画人的肤色也许变得暗黑,正午的色调也许变得灰紫蓝……一切完全不像彩色照片般的五彩缤纷,某种强烈的生理感受会压倒其他色彩,呈现出一种较为统一的色调。”北回归线的油画家们抓住了这种色彩特征,他们的作品似乎将人们直接地带到北回归线所具有的独特地理环境中,他们捕捉了湿热气候中那种阳光灼热感的光色魅力,大胆夸张了阳光中所具有的橙色与蓝色之间的色彩互补关系。其实,印象派给人最明确的户外光色表现就是强化画面上橙色与蓝色这一对互为补色关系的表达,但莫奈、西斯莱、雷诺阿等的画面都只是局部或细节运用,而这个群体的画家往往将这一补色夸张到大面积的色块运用上。譬如柳风的《钢铁战士北部湾》,将北部湾码头上吊门和天空、轮船等完全组成橙色和蓝色这两种大色块的对比。在梁群峰画的一系列“新农村”景观中,他抓住了柠檬黄的阳光、钴蓝色的天空以及浅紫色的荫影等可称之为阳光与荫影的光色互补搭配。而覃泽佳所描写的书摊,画面上往往以编织带的书棚为画面主体,蓝色、蓝紫构成书棚表现的荫影主体,其中淘书人群则被简化为剪影式的形象并同样以蓝色或蓝紫来表现。显然,这些画家都曾获得印象派绘画的滋养并在印象派的经典作品里得到光色运用的启示,但当他们面对北回归线的大海、阳光、山川和特色鲜明的民族生活时,又促使他们不断放开手脚,突破既有经典的限制,对这些属于北回归线的独特地理光色特征进行了强化与简化。

尚辉:“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中国油画阳光感的发掘与表现

吴以彩

《明月锄花》

布面油画

 180cm×100cm 2022年

所谓“强化”,是指他们提升了这几种阳光色的饱和度,抽去了大面积的间色过渡;也因不断减少中间过渡色而形成了他们普遍具有形象“简化”的表现方式。也即,整个画面往往使用几种大的色块来增强这些阳光色彩的互补性与对比性,画面也因此显得更加明快和抽象。这便相当于他们把印象派、后印象派的小笔触光色推演为极简主义的色彩格子或色域绘画,形成格式化版或色域版的印象派光色。也因此,他们在色彩设计上显得更加主观,也更加自由。像韦骍的《仲夏夜》系列,在钴蓝之中,还加入了莹光红、黄、紫的色系,以及高饱和的中黄、铬黄与莹光紫、红等构成的跳跃性的色阶变化;而吕峰的《在热辣的阳光下生活》,则把直射热辣的阳光拉成白色;潘新权在《核酸日常》中,直接把阳光画成柠檬黄色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些画家都把怎样画阳光的色彩作为画面的主角,并且把光色的再现性转化为光色的设计性,以此体现北回归线那种灼热的阳光温度,仿佛那些阳光在不同画布上得到了不同滤色镜的折光率,形成一种热成像的光色描绘。

尚辉:“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中国油画阳光感的发掘与表现

柳风

《钢铁战士北部湾NO.7》

布面油画

150cmx150cm  2022年

其实,并非严格再现的光色已揭示了这个油画群体的作品普遍洋溢出来的“浪漫”情调。因为想象的、自由的、外溢的色彩与色调,才是艺术家情感丰富、激情四溢的视觉化表达。与上述这些画作呈现出奔放、强烈的色彩不同,蒋文洁、罗连和韩克伟的油画色调则显得柔和而曼妙。蒋文洁画面上的塔吊、烟囱、厂房、群山,总含有一种淡远的诗韵。她不是直呈阳光,而是把阳光转换为淡雅而轻柔的平光,但在那些极度平面化的物形与莫兰迪式的灰调中却隐隐穿透了橙色的光谱。罗连的画作似从工笔变出,丙烯色料的平整使他不断去掉光线表达的直接性。她似乎始终与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来呈现那种具有书卷气息的丛林花木,并形成碧绿、青灰与淡紫的有意味迭变。而韩克伟敏感于北回归线区域的城市景观描绘,那“围城”式的橙色外观与“前沿”意涵的紫色内景,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阳光对于这些城市里生活的人的特殊意义。色彩的浪漫更能在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氛围里获得体验。吴以彩《明月锄花》《海的那边》等并不以画面具体的民俗场景再现来讲述浪漫的生活故事,而是通过现实就不存在的粉色、浅绿和橙色的色块与笔触来捕捉内心的欢愉与欢快,笔触挥写的色块处处洋溢着艺术家与表现对象之间那种协同性的心跳与旋律。而韦明思《蓝色传说》《行歌坐夜月》等,也始终保持他一贯营造的月夜黑色场域,侗族节庆曙红色的篝火与宝石蓝的月夜,既渲染了民俗节庆的神秘,也表达了善与美的人性永恒。

尚辉:“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中国油画阳光感的发掘与表现

刘瑞森

《人间烟火系列之小蔬摊》

布面丙烯油彩

190x190cm 2022年

富有意味的是,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并不只是地域人文的猎奇,2023年为这个油画群体结集出版的《新现实视角》画册凸显了他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时使用的“新视角下现实主义的多样呈现”学术主题,谢麟为画册撰写的前言中指出:创作主体的年轻化是现实主义多样呈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青年画家的知识结构和对社会的认知、世界观及审美观多元叠加形成的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使他们观察社会的视角与老一辈艺术家不同,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语言的当代性是他们所重视的,‘表现’而不是‘再现’、‘表达’而不是‘叙事’成为他们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这种当代视角的判断,给现实主义油画创作注入了时代的生命力。”谢麟之所以提出“表现”现实主义的艺术理念,就在于他们从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俗文化中感悟到一种非理性艺术的价值。或者说,北回归线的自然地理特征,也孕育了这个地区独特的多民族共生的人文特征。在经济、文化相对封闭的这些热带、亚热带区域,民俗文化始终遗存着一些有关生命本原最基本、最原始的认识形态,而这些正在被现代文明所洗刷、所吞蚀。北回归线油画群体鲜明的艺术特征,还表现在对这些生命本源的民俗意识表现。也即,他们对阳光色系的发掘更深刻地体现在其光色中蕴藏的民俗生命意识,他们把红土文化对于生命的崇拜都通过表现性语言而获得某种复活。这些画作虽具有焦点再现的空间,却并不完全以再现写实为其画面的审美呈现,而往往体现为时空错置的心理真实揭示。苏雪薇的《造船厂》《风雨将至》将天空、船体与铁轨纠合一体,呈现的是工业文明与自然存在之间的一种复杂关系,画面的表现力无疑来自对自然的崇拜。刘瑞森《人间烟火系列之鱼摊》以暗惺红色调涂满画面,有力地渲染了贩鱼、杀鱼和烹鱼所形成的人间烟火,而这些烟火似乎与有灵知的鱼存在着某种神秘性。陈瑶的《林源其境》系列,以一种柔和的笔调描写了灯光变灭中的城市街心花园和林荫大道,光影所改变的日常视觉记忆似乎在暗示着什么。

其实,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于阳光色谱的发掘并不单纯地体现在对油画光色语言的探索上,只有当这种光色具有了艺术家的浪漫特质与民俗文化那种神秘感时,才能真正赋予其光色以生命的涌动与精神的力量,这也才是真正的艺术突破。

(文/尚辉

注释:

〔1〕彭德:《中华五色》,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2〕尚辉《意象油画百年》,三尚编《中国意象油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9页。

〔3〕“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创立于2019年,由谢森、谢麟发起,成员有吕峰、柳风、吴以彩、潘新权、蒋文洁、苏雪薇、韩克伟、刘瑞森、梁群峰、韦明思、覃泽佳、罗连、陈瑶、韦骍等。他们立足红土地,对广西亚热带地域、文化特征做了专题的研究和创作,形成了个性鲜明、艺术面貌独特的地域美术现象。2022年11月27日至12月8日,“北回归线油画群体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4〕谢森《南方因素》,谢森、谢麟主编:《新现实视角》,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23年,第6—7页。

〔5〕谢麟《新视角下现实主义的多样性呈现(代序)》,谢森、谢麟主编:《新现实视角》,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23年,第5页。

尚辉:“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中国油画阳光感的发掘与表现

苏雪薇

《海运船厂》

布面油画

180X200cm 2022年

尚辉:“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中国油画阳光感的发掘与表现

梁群峰

《新农村之回望》

丙烯油彩综合

180X180cm 2022年

尚辉:“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中国油画阳光感的发掘与表现

潘新权

《天桥下的自行车》

布面油画

110x180cm 2019年

尚辉:“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中国油画阳光感的发掘与表现

陈瑶

 《林源其境四》

 布面油画

150x350cm 2022年

尚辉:“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中国油画阳光感的发掘与表现

韦明思

《蓝色传说》

布面油彩丙烯

250x175cm 2022年

尚辉:“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中国油画阳光感的发掘与表现

罗连 

《静物-绿植》

 布面油画

100x75cm  2022年

尚辉:“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中国油画阳光感的发掘与表现

蒋文洁

《中国精神之天眼》

布面丙烯

150x180cm 2022年

尚辉:“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中国油画阳光感的发掘与表现

韦骍

《仲夏夜·之一》

布面丙烯油彩

150x180cm 2022年

尚辉:“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中国油画阳光感的发掘与表现

覃泽佳

《淘书记忆·夏系列六》

布面油画

160x180cm 2020年

(来源:《美术观察》2024年第7期


美术评论家简介

尚辉:“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中国油画阳光感的发掘与表现

尚辉,现任中国美协理事、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学院、首都师大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和澳门科大人文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等。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