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学习绘画艺术的道路,纯属偶然。我既没有从小展现出什么大的艺术天赋,也不具备绘画方面的家学渊源,更不是出生于文化艺术底蕴深厚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一个偏远的美丽乡村,位于闽浙交界处。在那个农村普遍都比较穷困的时日里,我们全家人的生活要靠父亲奔走他乡做手艺、打零工来维持。
由于父亲常年外出打工,母亲照顾我们姐弟四个的学习与成长,对我们的管教像父亲一样严厉。
我们四个也很懂事,从小读书也极其勤奋刻苦。念中学的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常常名列前茅。初中毕业那年,父亲让我选择报考了中等师范学校。
中师毕业后,我在农村的一所小学有了个稳定的工作。但是,现实和梦想不断在内心做斗争,困苦中,我决心考大学。经过努力,三年后,我终于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机会,选择了美术学中国画方向,尤其对写意水墨画兴趣十足。
叶茂林《太行南湾村里人家》
写意花鸟画课程是由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康会永老师执教。康老师引导我们从海上画派名家临摹入手,并研究画谱和画论,结合写意示范,这样塑造了我的水墨写意感受。
山水画课程是由林容生老师来教。上课前,林老师给我们安排好了六个星期的详细课程内容,从临摹到变换临摹构图再到自我创作,以及材料探索和技法创新。
他耐心地讲授示范各种皴法和解读各个山水画名家的作品,让我收获很大。
写意人物画是翁开恩、翁振新、张明超等几个老师讲授。开恩老师的笔墨肆意,潇洒浸染,振新老师的熟练畅快、用心负责,明超老师的冷静多思、讲究笔墨,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老师们讲授的高染法、线条中间走、疏密穿插、虚多实少、以实计虚、计白当黑、浓破淡、淡破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无中生有、视而不见、勾皴擦点染等等,无不在以后的绘画和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让我不断思考、回味和运用。
叶茂林《鬼谷子村村口》
当然,我也努力品读、临摹、研究其他名家的绘画,比如刘国辉的《水墨人物画探》一书,让我了解到人物画基本的发展脉络,学习到基本的线条穿插及其笔墨关系,并对人物绘画有了一定的系统认识。
还有一本宫六朝主编的《中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水墨人物教学对话》,给我很多启发。
该书中 11位实力派教师的画作风格各不相同,我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研读和临摹,从中探寻这些教师是如何在创作中表现自己在课堂上所收获的绘画技法和理论的。
同时,我也探索别的画家是如何表达有意思的画面,比如其中讲述了什么,如何体现点线面,彼此差异在哪里,个人的水墨特征符号化是怎么呈现的。
尤其是王晓辉老师的画作我临摹和研究得较多。我努力思考着每张画的独立表达和如何使其完整,并寻找绘画语言的落脚点,在写生中加入创作的思考。
此外,我也阅读了一些西方油画家的画册,如劳特累克、康定斯基、德加等人,感受他们的色彩、线条。
经过不断尝试和探索,我有了一些与班级同学不一样的绘画感受和画面效果,作品也屡屡被老师张贴在班级课堂上观摩,让我信心满满。
后来,我又先后两次去到北京访学,其经历让我对绘画艺术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刻的认知。
在首都师范大学访学期间我从学于刘进安老师;在中央美术学院访学期间,我从学于王晓辉老师。
两位老师都极富个性,善于追求自我。在绘画创作上,他们力主融合中西,是既守传统又勇于创新的艺术家。
刘老师鼓励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要建立自己的绘画感受和艺术个性,强调中国画的用线,探寻感受,保持画面生涩感。
笔墨上,他强调准确性、个性、品质和深入,要理解了再去画。画面经营上,要把握有意思的东西,把握每一笔,以至每个形都要留得住。
叶茂林《碎拾》
造型是把握全局的能力,要加强感染人的成分,把感觉强化,对形和颜色也要强化。
形象刻画有性格、有亲切感、有幽默感,要画得轻松、不紧张,而且要把趣味性的东西做足。
用艺术方式表现对象,想象力与创造力可以无限发挥。
此外,要保持画面的鲜活性,提炼出画面的变化,不能看到什么画什么,可以适当夸张变形。
他认为,现代水墨绝不是形式的概念而是要在一种新的形式下,让传统的水墨去抒发我们的感情,并融合西方艺术和传统艺术两者的优势,建立起符合我们民族的、创新的主流风格和图式。
王晓辉老师关于造型的理解有:造型不一定追求像,也许像、也许不像,就是在进行一种训练,即对形的概括、扩张;形与形、衣服与衣服、衣服与内在肌肉骨骼之间的变化,既要有主观观察的形,也要有客观存在的形,让它更合理、更强化,显得更有造型。
通过他多次认真细致的讲课、示范、改作业、批评等,我对水墨人物画“水墨+造型”课题有了精准的认识。
因此,我了解到近百年现实主义人物画发展史,从程式化的人物画到现代人物画的开启,人物画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来追求艺术的高度,以此区别普通的美和艺术创造的美。
叶茂林《飘零的蒙山记忆》
艺术、技术、造型要有新的个性和高度,新的艺术创造才更美。
他还说,写生是不可复制的作画状态;好的人物画家对社会必须有所认识,为了艺术要有强烈的坚持意志力;
艺术家要有超前一点的审美观,对创作起到引领的作用,才会逐渐进步;别重复别人,多点创新与研究,来培养学生;各种前沿创作理念总会前进,因有所不同,探索不同,创造也不相同;
创造审美,启迪全社会,才是对艺术本质认识的更高要求。
以上这些无疑都是我在探索艺术过程中的一盏引路灯。它让我坚定地走自己的艺术实践道路,也让我对社会美育普及多一份责任,对大学艺术教育多一份深层次的思考和担当。
同时,在平时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我也用心向王来文、林宜耕、罗礼平、唐文国、郭东健、康会永、冯东东、张庆国等老师和朋友们请教。
老师们的肯定或建议都让我增长见识、增进学力。
我把这些请教时的学习心得详记在笔记本上,并时常翻读、揣摩。
唐文国老师对我的人物写生和风景写生进行了深刻实际的指导,具体在笔墨、构图、造型、风景、写生表现、教学指导等各个方面,让我在写生中时刻保持清醒的思考,在知不足时能努力坚持。
我也时常向工笔人物画家林宜耕老师当面请教。她对创作中的构图、色彩、线性理解、工笔重彩、造型表现等问题,理解颇深,在学生培养,美展作品创作上经验丰富,给了我很大助力。
在以上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我渐渐明晰了绘画表现和创作的思路。
叶茂林《旗山风情》
在水墨绘画追索的方向上,我认为,画面要融合多种绘画元素,也要有装饰性、平面化、趣味性、材料多样性、故事性,尤其是山水画的抽象性等元素要在我的水墨绘画中进一步融合和表现。
这样的绘画学习经历,使得我在教学过程中思维缜密。
我能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与计划,在每次课程教学之中,通过讲解、示范、临摹等方式,把理论传达到实践之中,并能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我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在我的用心引导下,学生对水墨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对水墨绘画、对艺术观念有了积极和正确的认知,创作上均能有较好的作品呈现,而达到一定预期的教学成果。
当然,我也争取让自己的艺术创作与教学能同国内优秀高校的水墨绘画教育接轨,也力争未来同国际化当代表现主义绘画艺术接轨。
艺无止境。不管这条道路是平坦还是曲折,我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去追求、去探索、去创造。
(文/叶茂林)
叶茂林作品——人物系列
叶茂林《丝路情》
叶茂林《惠女海丝情》
叶茂林《课堂人物组合写之一》
叶茂林《课堂人物组合写生之二》
叶茂林《课堂人物写生之小周》
叶茂林《老陈》
叶茂林《山东庆云的阿婆》
叶茂林《课堂人物写生之周伯》
叶茂林《艺校毕业的小黄》
叶茂林《清春兄弟》
叶茂林《表现性课堂水墨头像写生》
叶茂林《水墨头像图式探索之一》
叶茂林《水墨头像图式探索之二》
叶茂林《女人头像写生》
叶茂林《男头像课堂示范》
叶茂林《怀玉兄造像》
叶茂林《海丝梦》
叶茂林作品——风景系列
叶茂林《蒙山百花峪村口》
叶茂林《蒙山百花峪丛林》
叶茂林《太行秋忆》
叶茂林《秋思》
叶茂林《邵武和平古镇村口》
(来源:众咖空间)
画家简介
叶茂林,男, 1977年9月出生于福建寿宁,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2年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本科毕业,2008年福建师大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国画专业毕业,2014年-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刘进安教授,研修课题《现代水墨绘画的图式与创新》。2019年-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国内访问学者,导师王晓辉教授,研修课题《水墨人物写生与创作》。致力于当代水墨画创作的图式研究和表现,在创作和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保持个性化的创新和创造性,并能把教学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