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真
开尽梨花春又来
1957年,一幅大型国画《八女投江》震惊了中国画坛,画家王盛烈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1964年,已逾不惑之年的王盛烈却因“莫须有”之罪惨遭不白之冤,淡出了公众的视野。那一年,其长女王真真刚满十七岁。
《八女投江》王盛烈(1957年)
两个月前,花季般的少女背着行囊,刚刚从东北的沈阳来到了千里之外的艺术殿堂——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在这所令她向往的校园里,追逐青春的梦想。直至今天,“浙美附中”作为中国美术类院校史上的一个奇迹,依然为许许多多的艺术青年津津乐道。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浙派写意人物第二代领军人物吴山明、刘国辉;油画大家徐芒耀、胡振宇等众多名家相继从这里走出。而王真真当时所在的64班,同学中就有潘天寿之子、后来任国美与央美两院院长的潘公凯。那是一个金色的秋天,南山路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在飒爽的秋风里沙沙作响。突如其来的厄运降临在女孩身上——因受父亲牵连,她被校方勒令退学。一颗金色的种子刚刚撒播在肥沃的土壤里,却被无情地扼杀在萌芽之中!
王真真回到了东北老家,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父母身旁。舐犊情深,慈祥的父亲紧紧地搂着心爱的女儿,眼神里写满了无尽的忧伤……“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唱歌的是那赶车的人。”秋去冬来,在父亲低声哼唱的旋律里,王真真度过了无数个漫漫长夜。
开尽梨花春又来。1977年冬天,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大门重启。王真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父亲曾任院长的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迎来了灿烂的春天。
十三年凄风苦雨,十三年漫长的等待!那双已习惯了在农间田头劳作的双手重又拾起了画笔。父母的基因在她的热血里躁动,脚下的黑土地赋予她无穷无尽的活力。大二时,处女作《秋岸》参加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苹果花开》被收藏。初试牛刀,小有斩获,王真真对未来充满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和渴望。1988年,早期代表作《早春》获关东画派人物画展优秀作品奖,《芳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1年,巨幅人物画力作《打回老家去》获《纪念九一八六十周年》全国中国画大展银奖;《小园》获1996年鲁艺杯全国高等美院教师作品大奖赛银奖;《在阳台上》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1999王盛烈书画邀请展》;2006年6月赴日本札幌举办《王真真中国画展》,七月在大连举办《王真真素描作品展》;《如梦》获2007年美国艾尔赛利度艺术协会第三十一届年度艺术展第一名。一路走来,可谓硕果累累。
《苹果花开》
《在阳台上》(局部)
2007年10月9日,《王真真绘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五号厅展出,聚焦了北京艺术界的目光。徐悲鸿夫人廖静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天祥、赵友萍、李树声,《美术》杂志主编尚辉等重量级嘉宾参加了开幕式,盛况空前。“鲁美”毕业后,王真真长期担任高校的美术教学工作,桃李芬芳。在从艺三十周年之际,她登上了中国最神圣的艺术殿堂。这是每个画家梦寐以求的地方,父亲王盛烈、母亲吕馥慧,两位先生都曾登临过。弟弟王铁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妹妹王平平(远在美国发展的著名艺术家),女儿于晨(沈阳画院院长),均已具备了登临的实力。三代嫡传的美术世家,个个身手不凡,艺术禀赋出类拔萃。在整个东北乃至中国,绝无仅有。
在随后举办的“王真真绘画作品”研讨会上,画坛名宿、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天祥教授称王真真的素描“既概括又简练,又生动,很传神。这样的素描在大师笔下也不多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翟墨先生说:“《早春》这张画画得非常好,简直是画活了。中国画画到这样确实还不多。”画坛大腕袁运甫、贾平西等先生对王真真的绘画作品亦予以高度的肯定和评价。
2007年10月9日,“王真真绘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心系云水间》
《远离尘嚣》
岁月如歌。2013年8月,为了筹备9月初在宁波美术馆的个展,这位才华横溢的实力派画家来到了宁波。美丽的港城让北方的来客心旷神怡。她喜欢海,喜欢栖息在船头的海鸥和一眼望不到边的高高的樯桅。短短的几天行程,她对宁波的人文景观推崇备至。在老同学、油画家韩培生的安排下,临别前夜,在城西的阳光豪生大酒店2211房间,王真真接受了笔者的专访。
平和率真间透着浓浓的关东豪情是画家给我的第一印象。见我落座,真真教授热情地递上去火的苦丁茶,背过身去,从床头拿来厚厚的三大本精装画册,让我过目。洋洋洒洒凡九十余件精品力作,凝聚了画家毕生的心血。题材广和作画方法不拘一格是她的一大特色。从激情四射的速写,落笔爽利的慢写,到笔线精湛的巨幅工笔力作;无论是白粉笔、金色粉笔、褐色粉笔,还是纸本水墨、纸本重彩、纸本淡彩,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拿捏得恰到好处。激赏之余,我直言:“您的速写,完全是在下意识的状态下,极其自然地糅合了门采尔的严谨、黄胄的洒脱、珂勒惠支的张力。没有足够的天赋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历练,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而《远离尘嚣》《在阳台上》《梨树》三件力作则充分表达了您对生命本身的深刻思考和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以“人”入画还是以“树”入画,您几乎都能巧妙地从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中,为我们捕捉并呈现生命的内涵。那坐姿女人忧郁的眼神,睡姿男女无可名状的倦容,抑或在乍暖还寒的春风里肆意狂舞的墨褐色枝干以及开满枝头的洁白的梨花,分明在默默地诉说莫名的忧伤,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也许是我的表述触动了画家的心扉,她动情地告诉我:她的画来自生活,普通人和身边的事物往往更能打动她的内心。小时候,每逢梨花盛开的季节,父亲总会带着他的学生们来到自家的院子里,围着梨树写生。她也会煞有介事地跟在后面涂鸦。与父亲一样,她从小爱梨花、画梨花,对梨花情有独钟。在寒冷的北方,盛开的梨花昭示着春天的来临……
一个星期后,真真教授从沈阳给我寄来了她的两本画集,其中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真真画集》,收录了《远离尘嚣》《早春》《清风徐来》《大雁落脚的地方》《在阳台上》等多件力作。画集封面上五个笔力遒劲的金色行草是父亲王盛烈先生的手迹,笔痕间充盈着浓浓的爱意和骄傲。
读王真真的画总令识者感悟深刻的人生。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心灵的歌者,不愧为名门之后。
王真真近影
与同学合影(左二王真真)
2024年6月6日,“同学仍少年”国美附中68届作品展于位于宁波南部商务区的纳得美术馆隆重开幕。参展名家中,与我久违的王真真的名字赫然入目。6月14日晚间,在传播甚广的“大河奔流”公众号上,我读到了王剑波先生撰写的画展特稿《一群少年在歌唱》。节奏昂扬的旋律一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久久地在我心里激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梅雨时节,于四明山麓老家的溪边小筑卜居久矣。6月28日晨,细雨绵绵,闷热。为了一场义薄云天的重逢,为了与画家王真真再续前缘,为了那一群曾经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我毅然下山。雾锁山道,溪上风景独好。逆雨而行,驱车一个半小时,于上午十时许,抵目的地。
国美附中64届当年的老班长潘公凯与纳得美术馆包佩君馆长是画展的策展人。二十几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形式,大致可分国画、版画、油画、设计、书法等几大类别。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有备而来,我径自驻足于王真真的三幅画作前——那件魅力四射的大画《苗族舞女》立即吸引了我的目光:婀娜柔美的舞姿,摄人心魄的媚眼,飘逸的裙摆与瑰丽的银饰相映成趣,散发着迷人的苗乡气息。以线入画;以线为骨;以线传情达意是该件作品的最大亮点。每一条线都是“活”的。那是生命的律动!窥一斑而知全豹:画家以线造型的传统功力已臻化境。睹画思人,我偕画家十年前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策马由缰的那份豪情重浮眼前。
《苗族舞女》
移步吧台边上临窗的咖座小歇。我左手握“拿铁”,右手将厚厚的画册翻到第126页,上面有王真真的署名文章。其开头这样写道:1964年6月,17岁的我第一次独自出门远行。在沈阳南站登上开往上海的绿皮火车,其实我要去的终点站是杭州……
一个甲子前的绿皮火车,寄托着花季少女全部的光荣和梦想。命运多舛,几乎是国美附中68届所有同学的真实写照。当我在展览现场读到画册上那段朴实的文字,瞬间泪目。耳畔仿佛响起台湾歌手齐豫那深情款款的歌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一颗啊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
(文/叶亦波,2024年6月30日于四明山麓)
(来源: 大河奔流工作室)
画家简介
王真真,1947年出生于沈阳。1964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77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获文学学士学位。历任沈阳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沈阳师范学院艺术分院副院长、责任教授,国家三级教授,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培正学院美术设计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临沂大学客座教授,辽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简介
叶亦波,资深媒体人。1982年开始,先后任职于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和宁波广播电视集团。1997年荣膺中国报业贡献勋章。自幼酷爱文学艺术。工作之余,向以收藏为至乐。2004年9月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深造并涉足艺术评论。2014年出版美术文论集《开尽梨花春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