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陈孟昕是一个工笔画家,同时也是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在他看来,工笔之工,不是工匠之工,它是一种创作态度,就是画家比较工细。工笔画实际上最早叫密画、细画,就是更倾向于尽精微地刻画。
陈孟昕指着1994年创作的一幅纸质工笔画《一方水土》介绍说:“你看我画的这个画面,就是所谓的密体,实际上是我有意而为之的,画中人后面是云,云后面是植物,植物中又有动物,动物又挨着人……人和人之间的每一个空隙,比方说空隙后边,没有一个地方是空的。这个是我有意的,想把它做得最密。”
陈孟昕有个观点,疏就疏到家,密就密到位。疏者不厌其疏,密者不厌其密。把一个画做到极致,它的个性就出来了。
“我中学的时候就喜欢体育,尤其是初中,一开始喜欢篮球,我们市队只吸收了两个中学生,其中就有我。我在河北师大读的大学,我去的第一年,就创造了河北省大学运动会的跳高纪录,但是后来还是选择了画画,因为画还是我最喜欢的。”陈孟昕回忆道。
陈孟昕从事教育教学已经将近四十年了,他认为传统中国画学习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从无法到有法,第二个阶段是我有我法,第三个阶段是从有法至无法,这是把方法融到自己心性当中的一种自由的表达。“很多理论家说我的颜色是有个性的,有的说是玫瑰色。我的画在色彩上应该说有两个色调,一个色调是把色彩的变化压缩到很小的一个空间里,叫微差,看着是蓝的,但是蓝色里面有偏绿色的、偏紫色的,但是都在微妙之中这构成了一个蓝绿的色调;另外一个色调,就是玫瑰色的色调。比如大家都画冷暖对比,但是我把这个冷暖极端化,冷暖在画面上碰撞,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物体上,让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仔细看一片叶子,一半是红,一半是蓝,但是因为都是纯色,构成了一个紫色、紫红色,或者是叫玫瑰色。我所有的画都是跟客观有距离的,胸中色彩、心中的色彩是符合我审美需要的色彩,是离开客观对象的色彩。”
陈孟昕很多的题材,包括他艺术表达的载体,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题材。在他曾经第一次去少数民族地区时,就特别感动,因为那个地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那种自然之美,那种生活之美,深深地感动了陈孟昕。此次“从北京到巴黎·中国艺术大展行”陈孟昕选送的三幅作品分别是《溪山晓行》《紫色的诗》《花儿时节》,这些作品都取材于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的自然、自由、带有诗性的生活,以此彰显民俗文化之美,也是中华文化之美。这些绘画,释放了陈孟昕想传达的一些信息。
(来源:央视频)
画家简介
陈孟昕,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中国水墨画院副院长等。就职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传媒大学、泰国东方大学等国内外多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和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等。作品参加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四届全国美展,其中获全国性美展银、铜、优秀奖等八次,省级届展金奖四次。完成六项国家重大美术主题性创作任务,百余次参加中国美协及国家级重要美术展览及赴境外学术展览。是第十、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和第九、第十、第十一次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理事,是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委,曾多次担任国家艺术基金复评专家组组长。中宣部、中国文联、社会劳动保障部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享受省政府专家津贴和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