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院高地”开场白
高地,即制高点,乃俯瞰万物,把握全局优势之地。
画院高地,即从全局高度,宏观展示画院高水平、代表性作品之地。
这里是中国国办画院画师的艺术创作与思考的展示高地——《中国画画刊》的纸上展览厅。以四季划分主题,循环模式。每期由老、中、青画家三部分组成。
中国画是有“主张”的绘画。从“澄怀观道”“传神写照”“气韵生动”“不求形似”“画中有诗”“书画同源”……到“浑厚华滋”“宠为下”……这是“绘画”的主张。“主张”就是价值观,说到底,它是一种文化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
通过参展画家必须阐明自己对于中国画的文化“主张”并且用文字表达出来,进而用自己的画来证明它。让读者能更好地进入与理解当下语境中的中国画。
每期邀请一位中国画坛具有学术影响力的理论家或艺术家担当栏目主持人,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学术理念在国办画院画师中进行推荐,这是对当今中国画的文化价值观与创作现状评估的学术展示。
让我们携手共同打造这一学术高地,这对于中国画文化价值的确认与弘扬—特别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生态之下,坚守中国画文化价值观有助于走出技术迷茫的困境,对树立文化自信具有特殊的意义。
(文/陈是吾)
栏目主持人 牛克诚
牛克诚,1961年生于辽宁抚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1994至1997年间作为东京大学外国人客员研究员、日本国文部省特聘海外艺术家(画家)在日本学习日本画技法并从事绘画创作。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国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美术观察》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组委员,人事部、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选拔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中国重彩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副会长等。
绘画作品入展“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及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重要美术展,获“首届中国美术奖”、“重彩画创作学术奖”奖等;学术专著《色彩的中国绘画》获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艺术图书一等奖;出版《牛克诚写意山水》《牛克诚山水画作品集》等。
主持人语
作为文化生命体的中国画,自原始彩陶滥觞,历经数千年的工具媒材演进、技艺语言迭代及文化观念积淀,不断成长壮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画机体内部的生长并不平衡。如色彩绘画在晋唐时期蓬勃发展,宋元以后水墨为尚的文人画强劲生长,色彩绘画又趋于萎缩。色彩与水墨的消长并不是视觉的自然反映,而是文化规约的结果,“五色令人目盲”让人们视色彩而不见。“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成为压倒性的色彩观念主张,中国画由此走向清幽玄淡。
进入现代社会,文人的色彩观随着文人士大夫群体的退场而逐渐弱化,现实世界的五彩斑斓及西方绘画的色彩表现,激发起曾经存在却长期受到压抑的色彩感知力及表现意识。在山水画领域,林风眠以调和中西的方略在风景画中注入中国元素,让山水画从笔墨清淡走向重彩斑斓。张大千的青绿重彩、李可染的朱砂积点、石鲁的色彩皴擦、刘海粟的泼彩泼墨等,都重新诠释了色彩的表现可能,拓展了色彩山水的生长空间。
色彩山水是与当代人的审美相契合的绘画语言,也可以说色彩是当代中国山水画语言形态时代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说“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设色……所以补笔墨之不足”的文人色彩观适应了古代文化的土壤,那片土壤中蕴含着道家素朴虚静的审美哲学,那么,色彩山水就是都市文明、信息时代视觉的自然呈现,因为无论是现实生活世界还是屏幕数字空间,色彩已无处不在,并强烈地冲击着视觉,感染着心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笔墨,是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观看与感受方式。当去掉“五色令人目盲”的遮蔽,我们看到与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多彩的世界,色彩山水便是我们忠实于内心也忠实于视觉感动的自然流露。
当代色彩山水继承并发扬了魏晋时期“以色貌色”“随类赋彩”的色彩理论,衔接起中国画的早期思维及方法论,承接着中国画本源的、原初的生命力,因而自由地、开放地、旺盛地生长。在当代色彩山水的格局中,既有晋唐勾染体工笔山水,也有宋元以来融入了笔墨的小写意青绿山水;壁画、年画、织绣、彩塑乃至油画、水彩画等的色彩元素,也都被融入当代色彩山水的创造之中;多样的色相、配色、材料、技法等,编织出多姿多彩的山水面貌。
如果只是用“墨分五色”的笔墨山水,就不能生动地表现出红艳绿映、柔黄染青带给我们的真实视觉感动,这是我们钟爱并坚持色彩山水的朴素理由。如果色彩只是“补笔墨之不足”“墨韵既足,设色可,不设色亦可”,就抹杀了色彩的情感表现力及其形式魅力,这让我们不约而同地树立起探索色彩山水奥秘的学术志向。
自然造化之色彩、材质萃美之色彩、笔底芳华之色彩,在山水画中融聚、呈现……
太行霞蔚 180cm×97cm 2021年 牛克诚
范扬,1955年1月生于香港,祖籍江苏南通。1972年入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曾任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院长。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艺术院聘为院士。2013年被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艺术院聘为院士。2014年在法国圣爱美隆市接受鲁德拉骑士授勋册封。2019年在北京获得由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亲自颁发的顾拜旦奖章。
青绿山水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色泽。
浙江历来是中国画重镇,浙江画院推出青绿重彩专题研究,顺应时势,搏浪弄潮。举红旗于之江,踏巨浪于钱塘。遍邀青绿高手,网罗天下豪杰,汇聚佳作,检阅成就,是为适时之举措,画坛之佳话。
云自谷起,水到渠成。名家佳制,聚于一册,是为大观也。
今日何日?如此青绿哉!
梅山水库泄洪坝 范扬
小小金山望湖上 25cm×28cm 2023年 范扬
拾得羡山一角回 62cm×50cm 2023年 范扬
色即是墨 墨即是色 80cm×35cm 2022年 范扬
许俊,字畅之,号黑山扈人。1960年生于北京。198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4年毕业创作获叶浅予奖学金。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国画及书法、篆刻的研究、教学和创作,2000年被评为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国画院副院长。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作品曾参加第八、九、十、十二、十三届全国美美术作品展览,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展览。出版个人专著专集有《青绿山水画技法》《许俊解析王希孟》《青绿山水画临摹范本》《人美画谱·王希孟》《青山问道·许俊中国画展作品集》《四萍斋诗稿》等。主编《敦煌壁画分类作品选》。
中国的山水画强调的是心灵之寄,它是作者悟性的载体和情感的符号,是作者个性、气质、修养的综合体现。山水画特有的境界使其本身自然地带有了神秘感——让人向往、让人崇敬,这就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情怀——山水精神。
对于山水画的研究与创作,首先要悟得其中的奥妙,所以悟性是为根本,也需不断修炼才能有所得。若浅尝辄止,或人云亦云,或自以为是,必将永为门外之人。
山水画应该是同观者的真情对话与平等交谈,而不是给观者以教导或灌输某种观念,只有对话才是心灵的交流。中国山水画就是在这种平等对话的气氛里,与观者同入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我即是山水,山水即是我。
黄山桃花溪 许俊
秋高图 68cm×45cm 2008年 许俊
夏山图 68cm×45cm 2006年 许俊
正值秋风时 240cm×200cm 2022年 许俊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尽管有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创作倾向与重点,我的艺术创作始终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那就是对“天地人和”的理想追求与阐释表达。中国的“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问道的路径有千万条,但在大道的顶峰上,则是殊途同归的……我心中理想的写照:乾坤有序、宇宙无疆,天祥地瑞、各美其美,百家和鸣、美美与共,大道不孤、天下大同……
草稿 卢禹舜
覆天载地四方八极六合九州大道不孤天下大同系列之二
273cm×136cm 2022年 卢禹舜
覆天载地四方八极六合九州大道不孤天下大同系列之三
272cm×138cm 2022年 卢禹舜
覆天载地四方八极六合九州大道不孤天下大同系列之四
248cm×193cm 2022年 卢禹舜
张桐瑀,1965年生于吉林临江。199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2003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博士学位。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作品《冬月》获全国林业美展铜奖,作品《寒山千里碧》获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作品《独拔群峰外》获“2007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
出版专著《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宾虹》《中国书法艺术大师.黄宾虹》《影响中国绘画进程的100位画家》《从写生到创作—嵩山笔墨表现》《中国画五讲》《书画同源·黄宾虹》。
青绿山水随佛教东传传入中国,其原有的写生色彩学渐变为装饰色彩学,进而与中国五行色彩学相融合,向着法式化推进,成为中国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画科。
在形成法式化的进程中,青绿山水原有的写生色彩学成分逐渐消弭,本由现实中观察而来的设色方法被工艺的程序化、敷色的规定性所替代,这使得有千年历史的青绿山水日趋式微。
在新时代中,青绿山水的再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我们应该探求传统画种的本源,寻找可重新发芽的灵苗,让传统画种焕发出新的能量,进而带动中国山水画冲出发展的瓶颈,完成山水画形与色、笔与墨的共同提升,缩小水墨画与设色画的画科矛盾,推动中国山水画的时代之变。
素描 张桐瑀
空山无人自悠然 240cm×120cm 2018年 张桐瑀
一池春水 240cm×120cm 张桐瑀
祥云起天池 240cm×120cm 张桐瑀
刘文东,1971年生于广东广州。199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博士后出站。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学校美育工作专家,深圳青年美术馆艺术顾问,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当下,科学早已使寻仙愿望破灭,而实验室的实证也代替了天马行空的想象,知识的探求取代了文本的幻想……对未知领域的探求与臆想业已不再是一种美好的期盼。青绿山水画被要求真实地再现对象,山岳不再有神灵,敬畏之心也无从探寻。对景写生的教学提升了对景物的描摹能力,同时也限制了想象力的延伸,但艺术可以多元化,卧游与对景的并进未必就不是一种良策。
写生 35cm×29cm 刘文东
山城话语 171cm×230cm 2024年 刘文东
蓝空澄澈 178cm×194cm 2019年 刘文东
山云水合 32cm×41cm 2020年 刘文东
云舒云卷 32cm×41cm 2021年 刘文东
王跃奎,1972年生于四川泸州,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副所长、研究员、青年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泸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教育部咨询专家,全国中国画展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库专家。多次在全国大展中入选和获奖,曾获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天地、生命、故乡、亲情是我艺术创作的主题。植根中华文化,沿着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建构新气象,开拓新路径,为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添砖加瓦,这一直是我奋斗的目标。我主张从语言与形式出发,探讨如何拓展当代中国画的审美范式与媒介边界,以及风格与语言在构筑不同审美维度与精神世界中的可能性。反思当前中国画的创作和展览现状,分析传统艺术语言如何开拓新风,创造新的绘画语言,体现时代气息,表达当代精神。自2014年以来,我致力于中国画在色彩造型和意境营造方面的探索,在材料上大量使用色彩,保持中国写意画的高雅格调和中国味道。立足写意画本体,探讨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重思中国画。
高峡平湖 34cm×45cm 2022年 王跃奎
大河奔流 240cm×200cm 2021年 王跃奎
仙乡巴马 136cm×68cm 2019年 王跃奎
佛光 39cm×53cm 2021年 王跃奎
秋村夕照 34cm×46cm 2023年 王跃奎
李月林,1974年生于安徽蒙城。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当代青绿山水画创作方向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理事,重庆市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项目)主持者。
我尝试从青绿山水画创作本体与艺术史相结合的视角出发,注重自然山水之意与传统材料之美在当下的视觉性表现,并试图在全球化语境下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征程中,建构出一个既思接传统意境又意表山水精神的新的青绿图式。
创作手稿 李月林
游春图 225cm×185cm 2023年 李月林
石头记(五)42cm×190cm 2016年 李月林
石头记(六)42cm×190cm 2016年 李月林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218cm×176cm 2020年 李月林
吴建福,1978年生于福建诏安。现为福建省画院专职画师、二级美术师,美术学博士,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山水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青年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工笔画艺委会副秘书长、山水画艺委会委员。
山水画艺术风格样式的形成源于一定的地域地理特征。早期青绿山水的形成大抵源于西部绚丽的色彩,水墨画风格的形成则源于江浙的风景风貌。艺术传统只是一根拐杖,而非艺术风格的源泉。真正的艺术风格应是源于艺术家所熟悉的生活现实,来自其所在区域的阳光、空气和土壤。因此,当应用某种技法创作时,就必须考虑其是否符合表现眼前所见的地域景观。
当然,中国画的品评与格调还是应恪守传统的审美标准,但它应是开放性的,应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拓展的。
下党速写 27cm×19cm 2024年 吴建福
九候胜景 240cm×240cm 2024年 吴建福
行走的风景之远方 240cm×200cm 2021年 吴建福
遇见系列 180cm×45cm×4 2021年 吴建福
边凯,1981年生于辽宁辽阳。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教师、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理事、青年艺委会副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2017年10月参加首届武汉水墨双年展之合:融汇与变通。2018年3月参加《中华家园》美术创作项目;2018年12月参加“和风屏山——第五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2019年4月参加“第十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2019年9月国庆70周年献礼《垣上人家》《燕京八景》共九幅作品展示于天安门主席会客厅与衣帽间;2020年9月参加“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展;2021年7月参加中国国家画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邀请展“山河锦绣——山水画名家作品展”;2021年10月参加“刘国松水墨艺术奖”并获得金奖;2022年1月参与北京冬奥会主题创作,作品《冰梦飞扬》展出于冬奥会主新闻发布中心。
作为一名中国画画家,我始终坚持传统出新这一艺术道路。每个人对“传统”的界定和理解各不相同。在我看来,“传统”既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尚象”的传统,也代表了明清文人画的“笔精墨妙”;既包括“绝地天通”之前的浪漫化表达,也涵盖了唐宋之际“应物象形”的理性追求。我试图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建立一个“大传统”的概念,这样的构建使我认识到传统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方法论,让我受益无穷。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同时,也是我作为一名中国画画家自我认知的过程。
创新对我而言,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一种自然生长的过程。我觉得真正的创新源自对传统深刻理解后的自然延伸,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通过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将其内化为自己创作中的一部分,实现艺术的自然延续和自我表达。
下一站桃花源 150cm×150cm 2024年 边凯
演真 119cm×119cm 2021年 边凯
山·海 190cm×704cm 2020年 边凯
逍遥 200cm×750cm 2022年 边凯
付玉峰,1984年生于河南洛阳。现为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郑州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与综合材料艺委会主任、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
古代壁画如同一束璀璨的光,给我的青绿、重彩山水画探索带来了许多启示。厚重的天然矿物质颜料与酣畅淋漓的水墨结合,在画面中碰撞出别样的质感。高纯度的平面色块鲜明而热烈,浓郁而沉稳的绿,艳丽而高贵的黄,交织在一起,释放出无尽的活力与激情,追求着壁画简洁明快的视觉冲击力。肌理色彩的融入增添了画面丰富的质感和层次,同时也使作品具有更多虚幻元素,增强了神秘的意境。我在创作中依循画面需求,随心、随意赋彩,让作品充满奇幻的色彩和灵动的韵味,充满自由的气息与鲜活的生命力。青绿、重彩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山川的描绘,也是对中国画色彩艺术的传承与升华,更是对“道”的理解与演绎。
速写 付玉峰
净土 160cm×156cm 2019年 付玉峰
神游物外之二 240cm×181cm 2023年 付玉峰
神游物外之三 147cm×38cm×4 2021年 付玉峰
(来源:浙江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