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写生,如何既体现出笔墨的审美价值,又体现出对真山水的情感表达,这是一个关于“熟”与“生”的学术命题,十分值得研究。
山水画写生自李可染开始,风气日盛,发展到当下,已成为学院教学的必修课程。由于年轻画家的知识结构比前人更加多元,进而形成了一种迥异于黄宾虹、李可染,更注重形式语言和观念变化的写生模式。这种模式与每个人的知识构成与绘画背景有关,有传统型,有中西合璧型。
首先说传统型。现在的传统型画家,其传统文化并非像黄宾虹那样是“养”出来的,而大多是“补”出来的,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比不上黄宾虹,无法获得像黄宾虹那种超越笔墨的文化境界。他们的写生手法,往往是直接将学宋、元、明、清的方法融入对客观物象的刻画中去,少了些文心经营,缺少真诚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气象,在写生中很难再见到“生”。但他们大多从学院中走出来,受过各种系统训练,因此单从绘画技术层面上讲要更丰富和全面,这使得他们在写生中既保留了对笔墨的观照又善于去描绘客观物象。
何加林 记忆的碎片 200×180cm 纸本设色 2014年
款识:记忆的碎片。浙东南有西川古村,历史悠久也,若不保留,将逝去矣。甲午仲夏,加林忆写。
钤印:何加林之玺(朱)
再说中西合璧型。这类后学的画家由于有更多的机会见识西方的各种画风和流派,他们的山水写生已不满足于李可染式用西画中素描的明与暗和油画的光与影来合理改造山水画,而是将西画更多的画法巧妙地转借到山水画写生中来。由于西画审美注重图式与视觉感受,将其画法融入山水画必然会消解传统笔墨,从而剔去了能承载人文情怀的笔墨表现,山水画写生越来越疏离传统。由于这类写生更多的是关注对客体的情感揣摩,写生中常会被客体所感动而时有“生”机出现,但又缺少了传统文化特种语境中沉淀的审美“熟”,显得缺少笔墨的韵味和文化的厚度。
如此看来,这两种类型的山水画家在写生中所产生的“生”与“熟”,皆与笔墨和情感的失衡有关。前者重笔墨而失情感,后者重情感而失笔墨。如何平衡好这两种关系,使前者达到“熟”后“生”,使后者达到“生”后“熟”,我想,读书与审美、游历与实践是唯一的方案。
何加林 太行山秋色 144×366cm 纸本设色 2015年
款识:太行山秋色。乙未冬月,加林画。
钤印:何加林印(白)
先说读书与审美。山水画家读书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对画论的研读。画论是古代文人画家对中国画理论与创作的精辟见解,读画论能帮助你理解画理与画法。比如明代画家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世人妄指烟润为生动,殊可笑。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而生动处则又非韵之可代矣。生者生生不穷,深远难尽。动者动而不板,活泼迎人。要皆可默会而不可名言。”他说气韵生动并非表面作气氛渲染那么简单,提出要以笔墨层层生发写去,使画面鲜活意深,让我们明白作画的重点不是把画面画得如何漂亮,而是要用笔写出一气呵成方是要领。而要做到“生动”二字,山水写生又何其重要,这就是画理。又比如他在提到画水口一节时说:“一幅山水画中,水口必不可少,须要峡中流出,有旋环直捷之势,点滴俱动,乃为活水。”这种细节须从写生中观察才能明白,这是画法。第二境界是对文学书籍的研读,这类书能让画家增加无尽想象和文心。第三境界是对哲史类书籍的研读,而这类书能让画家端正价值观,找到追求艺术的正确方向。读书之外还须审美,审美重要的一课即读画。读古人的画可以学方法、明画理、正笔墨、养气格、求品味、得境界,读今人乃至西方绘画可以拓眼界、广汲取、择定位、判优劣、辨流派、别风格。
何加林 古寨清岚 179×179cm 纸本设色 2016年
款识:古寨清岚。丙申秋月,加林。
钤印:何加林之玺(朱)
再说游历与实践。游历是画家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遍游名山大川、造访各地高人,使画家既开眼界又长见识。自然山水千变万化,画家游来万千丘壑尽在胸中,作画时自然笔底块垒,纸上烟霞。各地名家山外有山,画家访来取长补短,作画时自然胸有成竹,厚积薄发。而实践又是画家将所学知识用于写生与创作的行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消化所学,不断磨砺笔墨,即石涛所谓将“一画”变成“浅近功夫”。这种实践包括画家平时的“日课”,即每天练练书法,画些画,尤其是写生实践,更能让画家面对生活获取灵感,并将案头笔墨与自然山水反复磨合,推敲出一套既不同古人又不同今人的新笔墨语言。
何加林 老寨新韵 200×200cm 纸本设色 2020年
款识:老寨新韵。庚子春月,加林。
钤印:何加林之玺(朱)
总之,只有将读书与审美、游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增加画家的见识和自我觉悟的能力,才能不惑于眼前的既有成绩,而在写生中纵情放怀地去发现新的境界、去挖掘新的个人潜质、去探索从未表现过的新的笔墨样态,使写生由“生”到“熟”,再从“熟”到“生”,如此往复地达到笔墨与情感的对立统一,彰显写生的真正价值。
(文/何加林)
何加林 秋岩叠嶂图 244×122cm 纸本设色 2015年
款识:秋岩叠嶂图。我赴云台秋已残,红黄绿紫点苍峦。百家岩下刘伶醉,一斗水边神女餐。红石峡中泉吐玉,溪云谷里巘成丹。最奇潭瀑沟间壁,雄崛巍峨见范宽。乙未冬月,加林。
钤印:何加林之玺(朱)
(来源:《中华书画家》杂志)
画家简介
何加林,杭州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先后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文化和旅游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美术馆馆长。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品先后入选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品《汉中古道行》曾获全国“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银奖(1988年,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作品《秋气嶙峋》曾获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金奖(1993年,合肥,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作品《居垅含氤》获97当代中国画坛百杰奖(1997年,北京,中国文联主办);作品《山色空濛雨亦奇》曾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2004年,北京,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