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不断突破传统、打破边界——众家谈“新时代中国版画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7-03 09:48:48
听新闻

版画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精神。从古代木刻版画的发展繁荣,到现代版画的转型与当代版画的探索,中国版画始终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20世纪以来,中国版画的发展传承了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精神,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中书写的重要篇章。进入21世纪,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版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的版画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不断突破传统、打破边界,创作出一大批兼具审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优秀作品。

——编者按



不断刷新自我的新时代中国版画

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回顾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者鲁迅先生曾说过的“……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这也印证了鲁迅先生的先见之明。

当代中国的版画,立足于学科的价值,强调学术的追求,完善话语的建设,在中国美术整体的提速发展中,不断发现着问题、不断辨别着路径、不断刷新着自我。   

不断突破传统、打破边界——众家谈“新时代中国版画的传承与发展”代大权 浪遏飞舟 木刻版画 110cm×198cm 2021年

学科建设重心前移

整体重心前移是新时代版画学科建设的一个重大变化。当代社会,人们对文化多元的需求、对美术观看方式的改变,最为敏感的是青年、最先改变的是青年画家。当代版画也正是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版画创作中,体现了整体的重心前移。从在江苏南京接连举办的全国第二十五届版画展、金陵百家版画展和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版画展区的全国重要版画展事中,这种重心前移让版画年轻了。面对新的时代主题,许多版画家有着独到的理解,将主题性创作视为自我主体性的表现,把对共性认识的客观性与个性认识的主观性结合为表现的积极性,拓宽思路、丰富想象,在他们的这些作品中,共性化的要求与个性化的表现并不矛盾,反而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自洽意识。在这里,主题不再是空洞的概念、不再是规范的再现,而是从个人立场去观照的意识空间。在这一空间中,画家作为创作的主体享有充分的想象自由,在多维度的想象中,主题逐渐转化为以画家为主体认知的客体,而客体的客观存在又决定着主体的主观辩证。

从主题到主体的立场转化,让许多青年版画家把对主题的感受融化在平和舒缓的表现意蕴之中,拓宽了画面的意趣、意境和意义的空间。故事在可有可无之间,情节在如梦如幻之际,不纠缠黑白分明的切分,而是讲究融洽含蓄的包容,画家对主题与内涵的认识也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或某时某地的具体行为或事件。画面主题经过自我的完善、空间的拓宽与时间的延展相依互动,引导观者打破认识的局限,更主动地去开阔自己的视野。

主题或主体的存在对画家、对观者,都不应是口号或标签,而是个别对整体的归依,是个性向共性的靠拢。

青年版画家的创作不仅意味着血气方刚,更有敏锐和直率,同时也让中国当代版画的体位更具动势,重心的前移也带给今天的观者们真切的感动和惊喜。

学术追求更为旷远

版画从印刷中来、从技术中来,印刷孕育了版画,技术养活了版画,但自从版画踏上艺术之路,学术品格就决定着版画的精神品质。在历史的演变中,也曾经对此有过很长时间的纠结和争议,是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当头棒喝,让版画转换了从仆人到主人的身份,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国家巨变,让版画刷新了自我,肯定了本位价值,从上一世纪的创造星火,到今日早已燎原的表现追求,版画的学术性一直是版画技术与艺术的分水岭。谁是手段?谁是目的?不但分界着技术与艺术,也分界着役物还是役于物。历史传承的再现为当代艺术表现提供了可能,却也不时抑制和左右着表现,干扰和诱惑着创造。许多优秀的版画作品都真切地反映出当代版画家的思考和判断。更多地体现了画家努力让技术与艺术在作品中相依互动,界定的标准也必然是学术追求。随着画家对艺术表现学术价值的理解,如果宏大叙事可以与个性表现相融洽,刻板的直率也可以与圆润的含蓄相比较,社会审美的包容度与社会文明的进取心本来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包容与进取不是泥沙俱下,而是水流旷远所必然呈现的萦纡渺弥。

中国当代版画的学术标准体现了当代艺术最新的认知与理念,却并不是照搬或抄袭西方艺术,它始终蕴含着东方的审美基因,也始终不失自己的精神涵养,尤其是在版画痕迹的感性与形式符号的理性之间。当代版画一方面通过材质与工具,试图改变着痕迹的发生;一方面通过认知与思考,赋予符号以新的意义与价值。尤其在青年版画家的创作中,更开阔的视野、更精微的细节,都为更新颖的语言和更个性的表述鸣锣开道。而已不再年轻的版画家则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纷繁与曲折,紧紧抓住人性的坚强与宏阔,用更个性的痕迹和更自我的符号去诠释创作。版画从传统文化中来、从印刷术中来,不缺技术、不缺手段,只缺文化的丰饶与思想的深刻。丰饶与深刻是版画学术建设的必然追求,是版画艺术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和历史的深处的必然标准。艺术满园的芬芳源自每一朵花的争春,版画在学术层面的进步,必然聚力成艺术百花的春天。

语言建设日趋完善

完善语言的建设对每个版画家及其创作都是题中要义。版画语言的本质和其他绘画手段一样,都是建构于“痕迹”这一基点,痕迹、符号与节律的变革,是中国版画语言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版画家主观表现的基础条件。每一幅创作都应该是画中有话,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所思所想。形式与技能通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再现什么永远替代不了表现什么,表现什么永远替代不了怎样表现。理所当然的事情不是表现,眼见为实的场景不是表现,客观存在的对象不是表现。表现首先是画面个性语言的表现,语言后面则是画家个性的表现,从艺术表现的本能去思考表现的意义,从表现的欲望去提升表现的能力,从表现的技能去感受表现的意志,从表现的文化去体验表现的精神,这一逻辑递进的过程都离不开表现语言的建设。人与人的比较在精神,精神涵盖了空间的大小与时间的长短,而与艺术同呼吸共命运。艺术的观念在于想象,艺术的表达依赖语言,观念与表达构成了艺术的生命行为,只有用艺术的语言表达出观念,才可能使观念形象化。艺术语言的构成依赖痕迹与符号的相加、依赖节律与修为的调校,语言的调校不但看出艺术水准的高低,更是艺术家个人素质与修养的体现。艺术家的个人性格决定了语言的向度,而修养则决定了语言的品质,体现了艺术家对审美表现的识悟和把握。衡量艺术表现品质的标准,是看艺术家能否在创作中不断地改变和提升痕迹、符号与节律,将这三者的关系统一为自己表现的资源。版画的进步最基本的条件,是本体语言的循序渐进,青年一代的版画家将数码与AI引入版画语言的同时,必须先要明白本体与画种个性的价值,断章取义或革故鼎新都可以速效但不可能长久。因此,当代版画语言的建设不但要左顾右盼,更需传承有序。

中国版画之所以不显老态,并且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越来越青春洋溢,在于新人新作的层出不穷,在于青年一代的版画家不但承续传统,更有着自己的讲究。中国的国戏京剧讲究“手眼身法步”,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从人到事,论事及人,版画创作赋予了版的“起承转合天下事,比兴对偶物生情”,用版承载着天下事,用版表现着所有人,从迥异的风格具体到艺术的个性,都离不开对艺术的手眼身法步的讲究,都是在用实践诠释这五字真经。

新兴木刻的精神之所以常读常新,首先是倡导者鲁迅先生对艺术创作积极入世的艺术观,他将对时代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心、对民众的关怀,悉数注入木刻的精神血脉之中。鲁迅先生在《华盖集·导师》一文中曾说“近来很通行说青年;开口青年,闭口也是青年。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中国版画的事业正是针对要前进的青年,如同20世纪30年代,针对着时代冥暗之际而渴望光明的艺术青年。传统的复制版画因创造性的缺失而无以再继,当代的版画则必须不断赓续和争取新的生命、创造的生命,如此才有版画不断“新兴”的可能。这不仅是作为一种表现手段的版画的新兴,也是中国美术发展的新兴、中华文明发展的新兴。

(文/代大权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



新时代版画传承发展中的学科体系建构

中国版画在悠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两个传统,一个是古代木刻传统,一个是现代的新兴木刻传统。前者以独创的雕版印刷技艺与丰厚的古代文明承载,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后者以新的视觉方式、新的精神魂魄实现了版画现代形态的确立。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冲击,版画转型裂变为多种形态。版画生态的改变与格局的重组,使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的版画如何在传承中拓创,在发展中保持其独特性,如何进行新的学科体系建构,成为版画家和研究者不能不关注的重要课题。

新体系建构所面临的挑战,一个是版画传统的被突破,一个是版画边界的被打破。版画作为一个学科进行正规的、系统的建设,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过李桦、宋源文等两代版画教育家的努力,至20世纪80年代,有中国特色的版画教育教学体系基本形成。但后来在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的版画教学改革,使业已形成的版画教学体系受到冲击,尤其是培养目标的迷失、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的错位,一些盲目性变革使原本初步形成的版画教育教学体系不仅没有得到继续完善,而且受到消解,新的完整科学的体系又未能建构起来。从版画创作的角度看,多元的艺术取向打破了原来传统的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新技法新材料的引入,突破了版画的固有边界,改变了版画的原初样态。而目前版画又面临新的挑战,如就复数性传播功能而言,版画逊于互联网,从图像生产、生成的角度看,又无法与数码 、AI相比,它的传统功能弱化,甚至潜伏着被取代的危机。

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有发展的新机遇,国家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在经费上给予支持,这在过去是不多见的。近年从国家层面作为创作工程的组织实施和大力推动,使历史题材与主题性版画呈现出回归的态势。2012年启动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首次引进版画,版画家们创作的17件版画像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展现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2017年,文化和旅游部启动了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这些举措对中国版画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强大的推动力。但是必须意识到:作为一门艺术,版画的发展单靠政府扶持是不够的,根本在于将其作为一个学科进行自觉的系统建设。首先应该意识到版画已经由过去复制图像的技术转化为创作的一种媒介,转化成一门纯粹的艺术。版画家与版画教育工作者应该强化这种意识,要把版画作为一门纯粹的艺术学科进行系统建设,培养既熟悉传统有传承意识及使命感,又有创新性思维的版画专门人才。而且学科化建设不光靠学校,在美术馆等社会机构,也要把办培训班培养版画人才等活动纳入学科建设中。如此,才能使版画的传承发展进入长远的良性发展的轨道。

学科建构需顺应版画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版画如何发展,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版画的未来不是只有与当代艺术对接一条路,起码不是唯一的路。艺术创作是个体化的精神劳动,艺术取向是由创作主体的内在需求决定的,创作主体的内在需求、智能结构,包括审美趣味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艺术取向不会是单一的,所以版画发展趋势也应该是多向的。我想起码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版画大的发展路向:一个是继承中创造性地发展,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这个转化其实已经实现了,在“85新潮”以后,版画从传统的造型语系和色彩体系中脱出,突破以往的视觉方式,创造出具有现代品质的视觉图像,这条路线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但是现代转化没有完全抛开传统,而是在传承中拓展和创造。另一个发展趋向是拥抱现代科技,突破版画边界。这一点在青年画家的作品中体现得非常充分,这个趋势看来不可逆转,不管你认同还是不认同。近年已有好多版画家以数码技术参与辅助制版,以数码转印的方式呈现图像,还有借助 AI技术、雕刻机等生产版画图像。还有一种取向,就是坚守版画传统,保持其纯洁性。比如有的画家仍然使用拳刀刻,用传统的饾版技法印,作品中保持原汁原味的水印木刻的传统古意,这也是版画传承发展的一种途径。

版画学科体系是版画传承与发展的基础,科学系统的学科体系建构有助于版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但建构要从上述版画的发展实况出发,应遵循版画的发展规律,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就课程体系结构的更新而言,应处理好版画传统专业课与跨学科课程的关系、传统技法传授与吸纳新科技的关系。比如在凸凹平孔的传统版画技艺的基础上,如何引入数码、3D、AI等现代科技?应该鼓励学生和艺术家尝试不同材料、新技法和新的表现形式,突破传统版画语言的局限,探索新的视觉表达方式,建立新的版画语言体系。但在运用新的科技手段的同时,如何传承与推广传统的版画技法?一些青年学生热衷于探索版画与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以拓展版画的表现空间和可能性。但在突破版画边界时如何注意保持版画的优势与独特性?现在有的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的学生毕业创作不搞版画,如何对待这种模糊版画专业界限、跨越媒介的毕业创作?这些都是版画学科建构中需认真思考与解决的新课题。学科体系建构还需改变以往忽视版画史论教学的问题,我国版画专业的教学结构中,大都未设置版画史论课,系统的版画史与理论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版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来龙去脉,包括印刷史,材料、刻印技法沿革,这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对于其在重温版画经典中吸纳、借鉴、创造都至关重要。

(文/齐凤阁,《中国版画》杂志主编)



新时代版画创作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版画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精神。特别是20世纪中国版画的发展传承了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精神,使这门艺术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广大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并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中书写着重要篇章。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版画艺术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随着中国版画家们在艺术观念以及学术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不断拓展,他们在国际艺术舞台上日益受到关注和认可;与此同时,对于新时代的版画家而言,技术、语言和边界的不断突破,也意味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社会、科技的发展,如何利用新资源作用于版画艺术创作,继而推陈出新,探寻版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拓展的多样可能性,是版画家面临的课题。过去的木刻版画和人们的生活很近且具有直接的功能关系,是艺术走进现实生活的方式。但对于今天的版画家而言,以怎样的姿态和角色融入新时代的文化建构之中,是我们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认为,新时代的版画创作不仅需要加强自主意识,主动融入当代文化艺术建构的潮流,也需要重视和探讨以下问题:

一、传承版画精神。中国现当代版画艺术在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涌现了许多在中国美术界有着影响力的版画家,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版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当下的中国版画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版画创作既需要坚持学术引领,也需要注重大众普及和创作群体的培育,使新时代的版画保持本体语言的纯粹性与思想主题的开阔性,这也是版画的精神力量所在。随着当代多元文化的发展,艺术的表现内容、形式语言以及展示方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版画创作在适应不断创新的时代要求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承版画既有的媒介特质和精神力量,从而在建构当代多元文化艺术的进程中发挥版画的角色和作用。

二、坚持守正创新。新时代的版画家们肩负着推动版画艺术创新、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创新、传承、发展”为主线,推动中国版画的高质量发展。创新永无止境。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为创作赋能,为观念和手段、内容和形式、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融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催生了新的文艺样式,拓宽了文艺表达空间。我们需要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倾听广大版画艺术家的声音,促进版画艺术交流合作,推动版画艺术走向世界舞台。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版画艺术的新形式、新技法、新语言,使版画艺术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提升版画艺术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三、传承责任与使命担当。艺术创作本质上是艺术家个人思想的视觉呈现。新时代的版画家视野应该更加开阔,具备作为知识分子身份的艺术家素养,从而为建构新时代的文化艺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回顾历史不难发现,20世纪以来的中国版画家具备高度的社会主体意识,自觉地以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融入社会文化建设的潮流之中。老一辈版画家对中国版画事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保持着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敏锐思考和深入表现。今天的版画创作随着技术的精进,反而容易出现被形式图像的表面化取代的危险,从而减退原本属于版画创作的内在精神。因此,今天的版画家们仍需要虚心向前辈们学习。

不断突破传统、打破边界——众家谈“新时代中国版画的传承与发展”宋光智 渡船 石版画 85cm×58cm 2014年

新时代的版画家需要传承老一辈版画家的责任与使命担当,薪火相传,弘扬中国版画的优良传统,为建构具有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方式的版画体系而努力。

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版画精品力作;以版画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推动版画国际合作交流和文化传播,建构和提升中国版画在世界美术格局中的地位与话语权。我们要坚持价值引领、学术引领、人才引领,努力推动版画人才队伍建设,举办高质量的版画展览,推动老一辈版画家个案研究,加强版画理论研究,加大版画宣传推广力度,扩大版画的社会影响力,探索版画市场推广、版权保护等多方面工作。

版画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当代版画家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寻找创新的契机和立足点,并以守正创新的精神和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创作更多具有新时代特征和文化高度的艺术作品。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版画艺术事业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宋光智,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水印版画在新时代发展中的文化使命

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国度,我们用什么精神气息与表现形态的艺术作品与国际同行交流,不单纯是一种学术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传播。

“全球化”在文化上不应“一家独大”,而应有文化多样性。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只有多元并存,世界文化大观才能呈现出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与辉煌灿烂。当下,中国应该重塑怎样的文化形象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影响力?中国艺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青年艺术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艺术教育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以版画为例,在版画四大版种中,木版画是中国最早发明并广泛使用在经书典籍插图上的。从敦煌出土的经卷文献中看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以单个佛像为单元捺印的四方连续《千佛名经》,目前有据可考最早的版画为9世纪《金刚经》扉页插图,比西方1380年的“普洛塔木板”早500多年。中国雕版印刷术自隋唐便开始运用在历书、典籍及课本等出版物的刊印中,至宋已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生活领域,并形成了官刻、寺刻和坊刻三大出版系统。明代是中国古代出版业“光芒万丈”的鼎盛时代,其时,不论是出版物的数量或种类都达到空前水平,形成了“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的境地,产生了“冠绝群书”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等彩色套印经典之作。遗憾的是,这样的版画技术史与辉煌的学术成就在西方版画史文献写作中鲜有提及或一带而过。

在西方固有观念里,东方版画的代表是浮世绘,甚至还有人想当然地以为水印版画是由日本传到中国的。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反思,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位,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们自己,我们没有做好自己的文化传播工作,没有讲好中国故事。

因此,水印版画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在新时代版画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还有相当多的版画教育者和版画家对水印木刻的认识停留在粗浅表面的版种分类上,而没有将其当成一种文化活体来看。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明国,也是最早用印刷技术进行图像复制与传播的先行者,在1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技术与审美范式。它绝不仅是一个技术版种,而是一个美学系统、一个文化载体。如果仅把它当成版画中一个版种就太过狭隘,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积淀。

水印版画艺术语言的宽容度和可能性表达是其他版种无法比拟的,因为中国思想本身就具有无比的宽容性和无限可能性。如果我们能从哲学层面去理解水印版画,便能将其从形而下的具体版种上升到一种中国思想的视觉外化与表达,在此认知基础之上,我们便能从更高的文化战略视角来考量传统活化与当代表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中国现代水印版画是20世纪3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原创性版画艺术形式,它一方面从传统雕版木刻中汲取深厚的滋养,另一方面也吸收融合西方套色木刻以及日本彩色木版画技术,经过三代艺术家们的不断探求,最终形成具有现代艺术元素与不同地域艺术风格的现代水印版画。2000年后,中国水印版画艺术创作全面进入了当代语境,具体表现为艺术家的作品不再具有地域风情性特征,纯粹的风景或风情性的描绘作品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艺术家从个人经验出发,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本民族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撞击所产生的深度思考与视觉呈现。艺术家开始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企望从中找到本民族的精神特质和价值核心,艺术创作开始由单纯的个人生命体验融入了民族与历史的深厚情感。

不断突破传统、打破边界——众家谈“新时代中国版画的传承与发展”陈琦 春江 水印木刻 235cm×550cm 2024年

在新时代版画发展的语境下,我们重提水印版画的传承与发展绝不是出于狭隘的民族情结排斥其他优秀艺术形式,而是从学理研究角度指出中国水印版画被忽略的极高文化品格与巨大精神价值,唤醒我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保护与挖掘并进行当代转换的决心。从这个角度看,年轻艺术家的培养以及水印版画的普及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也许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关注与支持:

首先是对中国版画史的梳理与水印版画的本体研究。由于受近代西方文化影响,我们在艺术教育与人文学科建设上基本参照西方学术体系与价值标准,因此始终是学习者与跟跑者。中国的版画艺术要有所突破,就必须建构自己的版画史学观与话语逻辑。没有版画史的参照会使我们的艺术实践变得率性而盲目,既无目标,又无前行路径。没有中国版画史的研究与教学,我们的学生就不知道中国版画曾有过辉煌历史与灿烂的艺术成就,也无从思考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版画未来发展之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其本体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艺术本体指的是艺术媒介、表现语言和技术等基本要素与本质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水印版画传统进行深入研究,既要继承其精湛技术与艺术审美之精髓,又需活化并进行当代转换,使水印版画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极具文化标识的媒介。

其次是关注艺术创作的时代性。我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惑是作品是否合乎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当代性。当代性就是历史语境,它不仅包含当下社会结构的主要矛盾、思想观念、文化融合、审美与价值取向,也包含科技、经济、贸易、生产方式、大众消费等体现出来的共性特性。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语境、今天社会以及今人的情感与视觉经验,水印版画要顺应时代发展步伐,我们期望艺术家能创作出更多合乎新时代文化语境的优秀作品。

最后是水印版画的人才培养,要聚焦高校青年教师和年轻艺术家群体。水印版画艺术的发展和推动离不开年轻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学院教育,他们既是中国水印版画学院派的教育者与传播者,也将是未来水印版画的学术中坚力量。他们既是薪火相传的接力手,也是星火燎原的火种,青年便是未来。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政府、院校、社会文化机构的支持下,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致力于水印版画艺术创作与研究,众多高校水印版画教学水平大幅提升,这一切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水印版画一定有非常美好的未来,也一定能在新时代担当其应有的文化使命。

(文/陈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建构当代中国版画话语体系

版画自古以来是记录和传播人类历史和文明的一种艺术语言,传承着中华文明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气度。在版画的国际交流中,中国版画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世界文化的多元生态和多样性,也为中国版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本参照。版画的复数性、包容性、便捷性,以及制作和展示活动的国际性,让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创作者可以平等交流和同台竞技,因此版画也是最具平等意识和国际精神的画种。在世界文化碰撞、交融的今天,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在版画的语言里有更多可供分享的价值。

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更加需要相互交流、理解和尊重。版画作为具有国际性和大众化的视觉艺术媒介,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当代中国版画是反映中国精神、中国元素、中国语境、中国格调,具有当代中国文化特质的艺术,也是承载和传播中华文明的载体。虽然版画最早起源于中国,但版画是印刷的艺术,世界各大文明也都有自己的版画,各国对于版画艺术均没有外来文化的陌生感。因此,当代版画能够很好地促进各国的“民心相亲”,对中外文化的交融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下国际版画问题的思考

版画本体语言、版画教育、版画市场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版画家如何面对数字化的冲击?中国版画应该有怎样的艺术生态?这些新的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当代国际大型版画展会数码版画的大量参与、数字技术的应用拓展了当代版画的边界,不断引发有关版画概念的争论和思考。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各大美术机构也都争相打造数字化项目。但ChatGPT的应用和人工智能的人性化发展,让人类开始深感忧虑和不安。虽然AI绘画一定会给版画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版画各大版种都有丰富而优良的技艺传承,人们对原创版画的独特美感情有独钟,并对执着于传统技艺的人充满敬意。而职业版画家们对版画技艺的笃定、坚守和执着也给予版画界充分的信心。他们不仅具有尼采所指的“日神精神”的理性和严谨,也不乏“酒神精神”所展示在艺术创作上的原始冲动和张狂个性,他们本身就具有动人的魅力。在中国版画话语体系的建构中,高新科技的介入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而沉醉于版画技艺的“人”是这场洪流中的中流砥柱。

国际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国际化和个性化,还有数字科技的强大功能,让当代艺术家面临太多选择而犹豫不决、患得患失。但是如果有人能够不忘初心、笃定前行,那么一切都会变得简单而确定。纵观全球版画界,真正令我们感动和想要无条件去支持的,还是那些对艺术付出所有真情,做人和做艺术上都特别真诚、纯粹的艺术家。

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一直到当代艺术的多元共存,人的主体性在不断崛起。基于不同文明的现实考量和不同视角,艺术批评也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阐释。近年来,在中国版画乃至中国艺术的活动中,所邀请的国际艺术家、评委、批评家往往都是认同优秀的中国文化,对中国有好感的人,这与在中外媒体上出现的赞扬中国的声音一样,值得我们维护和珍惜。以中国文化的深厚和旺盛,我们拥有真正的文化自信和大国气度,会更有利于中国版画生态的良性发展和国际交流中话语体系的建构。

不断突破传统、打破边界——众家谈“新时代中国版画的传承与发展”李康 秋夜微凉暖月光 木版套色版画 178cm×357cm 2022年

建构契合时代发展的话语体系

中国版画需要从艺术创作、国际交流、学术建设等方面入手,建构一套契合时代发展的话语体系。在版画创作方面,我们首先需要珍视中国版画自身的传统与优势,在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此作为建构新时代中国版画话语体系的基石。其次,话语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对当代艺术语境的把握。当今国际艺术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格局,各种艺术形式和观念相互碰撞、融合。中国版画应积极融汇国际文化来丰富自身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在国际交流方面,有效的传播渠道和平台是建构话语体系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打造高水准的交流平台,通过高质量的展览活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的艺术精神和价值。同时,我们还应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版画艺术中心,从而整合国际版画机构资源,建立具有国际性的话语体系。

在学术建设方面,我们首先应建设国际性的版画资料和文献中心,世界上每年出版不少高质量的版画书籍,这些书籍因其当代关怀而具有更多可读性和分享的价值。另外,电子书籍的阅览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版画书籍的双语化和数字化,还有国际性的书籍交换和交流都非常有意义。我们更要加强中国版画的学术研究,积极参与国际版画的学术交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版画理论体系。另外,我们还应加强对版画专业人才的培养,让中国的版画教育和优秀的国际版画资源互相链接,以此促进中国版画教育高质量、国际化发展。

总之,当代中国版画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争取在未来的国际文化格局中,有更多来自中国文化的份额、有更多中国版画的贡献。

(文/李康,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在守正中创新——新时代主题性版画创作的探索与实践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中国版画发展至今日,其发轫与弘扬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合力滋养。于笔者看来,中国当代版画话语体系的建构须以守好中华文化的根和源为前提和基础,以寻求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在版画领域的创新为指向,即在“守正”中寻求“创新”和发展。

回顾中国版画发展史,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不仅为中国传统复制版画奠定了技艺基础,更赋予其清雅脱俗、工致隽秀的美学气韵。这些独特的文化基因,使版画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在民族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刻,版画凭借其独特的复制性和便捷性,成为革命宣传的有力工具,开启了中国现代版画的新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版画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版画创作得到了空前的稳定和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受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潮的影响,中国美术界掀起了一股现代主义美术运动的热潮。然而,中国版画界却显得相对理性和守常。在探寻版画本体性语言的过程中,一批青年版画家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传统版画技艺和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创作中,以独特的方式对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进行当代转述。

进入21世纪,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版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版画家们面临着与新媒体材料的融合与碰撞,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然而,正如历史所证明的那样,只有正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守正”,版画艺术才能在时代变迁中求得“创新”并不断发展。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中国版画家们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任。我们通过主题性创作的方式,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的点滴变迁,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黑龙江版画创作者,我深刻感受到地域文化对版画艺术的影响。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和尝试。新时代以来,我将主题性创作作为研究方向,开启了个性化的主题性套色木刻版画创作之旅。

在我的主题性版画创作中,色彩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我深受北大荒版画的影响,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北大荒版画以其浓郁丰富的色彩和蓬勃向上的劳动激情,展现了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火热生活。在色彩运用上,我通常采用具有二至三种互补色的搭配,这种搭配方式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明。我尤其喜欢使用灰度比较高级的复色,即所谓“高级灰”。这种色彩不仅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细腻度,还能够传达出一种沉静、内敛的情感。在我的作品中,黄色系、橘红色系与蓝色系、紫色系、灰色系的对比是常见的色彩搭配方式。通过不同色系的对比,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使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情感的冲击和共鸣。例如,在《金秋时代》这幅作品中,我运用了色彩对比法。以深蓝色系背景与金黄色系人物搭配,突出了人物的闪光点。无论人物大小,他们的造型、神态和动势都会因色彩的对比而被逐一关注和细致审视。

在我的主题性版画创作中,板材的肌理效果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注重通过不同的板材和刻制技巧来营造不同的肌理效果,从而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选择板材时,我会根据作品的主题和风格来做不同的选择。例如,在表现粗犷、豪放的主题时,我会选择木质较硬的板材;而在表现细腻、柔和的主题时,我会选择木质较软的板材。不同的板材具有不同的纹理和质感,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在刻制过程中,我会运用不同的刻刀和刻制技巧来创造不同的肌理效果。例如,在需要表现粗糙、斑驳的效果时,我会采用大刀阔斧的刻法;而在需要表现细腻、平滑的效果时,我会采用细腻的刻法。通过不同的刻制技巧,可以使板材的纹理和质感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雪域温泉》中,我运用了水印木刻技术来展现板材的天然纹理。这种纹理与作品的色彩和主题相得益彰,使作品更具自然和原始的美感。同时,我也通过细腻的刻制技巧来营造出水波荡漾、云雾缭绕的效果,使画面更具动感和生命力。

 在我的创作实践中,“构想法”是我多年积累下来的一套创作方法。它是我在大量考察研究和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的,旨在帮助我更好地构思和创作主题性版画作品。“构想法”的核心在于对画面的整体构思和布局。在创作前,我会对作品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明确作品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情感。然后,我会根据主题的特点和需要,进行画面的整体构思和布局。在构思过程中,我会注重画面的构成和视觉效果,力求使画面既能够准确传达主题思想,又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近年来,我的版画创作主题方向从地域文化转向国家形象。在创作《天下飞梁》和《凤凰展翅——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作品时,我运用了“构想法”来进行整体构思和布局。通过精心选择色彩和板材,并运用不同的刻制技巧来营造不同的肌理效果,成功地展现了泱泱大国的气势和风范,作品也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在我的主题性版画创作中,也开始积极探索和融合数字技术。今年我创作了《一曲飞千年》,该作品把神舟十号航天员2022年正月十五的太空演奏与敦煌飞天壁画中伎乐天演奏的情景进行意象关联。一曲穿越千载,还将飞向新的千年……以此表达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同时把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融合展现在世人眼前。画面打破传统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通过解构性时空变换融入画面元素,并加入一些埃舍尔矛盾空间符号作为装饰和暗示。画面左右两侧采用二维空间概念,敦煌飞天人物的平面性表达;中间部分着重三维空间表现描绘航天员的太空演奏,由于敦煌飞天人物的平面性,进而把航天员也进行平面性的主观处理,并融入宇宙飞船的出舱状态;画面人物和太空舱主体采用大透视角度,在体现太空中人物失重感的同时,极大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敦煌壁画中伎乐天的演奏与航天员的太空演奏在共有画面中形成相辅相成、相汇相融的态势,宛如同一乐队的组合,天地协奏古今共鸣,一曲飞天交响,将历史的深度贯通未来的高度,以悠久的文化底蕴链接当代的科技成就。

不断突破传统、打破边界——众家谈“新时代中国版画的传承与发展”沙永汇  一曲飞千年 套色木刻 97cm×167cm 2024年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坚守传统之根,同时勇于探索与创新,让中国版画在新的历史阶段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毋庸置疑,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但我坚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中国版画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文/沙永汇,中国国家画院版画所所长)

(来源:中国美术报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