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王天德 | 与古人相交,与今人对话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7-03 08:45:07
听新闻


王天德 | 与古人相交,与今人对话

▲ 王天德《远山高隐图》宣纸、墨、火焰、拓片 73.5×88.2cm 2023

作为狂热的石碑及碑帖收藏家,王氏视其收藏为良师,同时也是好搭档。从他往往将碑文拓片融汇到自己的山水作品之中,可见碑帖对其影响之深。王氏作品的编排布局或会令人将画上铭拓联想成一般书画中的引首或题跋,进而尝试解读,但拓片与王氏作品的主要关联在于两者都是以减去的方法塑造线条:图像经烧炙于纸上跃现,就如文字经雕凿显露于石碑表面。王天德喜将古典书画与自己的画作并置,由此引发观者从崭新角度重新思考传统与当代艺术的关系。王氏的视野之所以富前瞻性,是因为它超越了今人对传统的两极取向:一种是掌握“笔墨”这种艺术语言,以此与古人相交;另一种则是向古人挑战,摒弃因循(其中包括断然拒绝)中国书画传统中的“笔墨”、固有型制及物料。因此,不少当代艺术家通过吸收及挪用前人作品中的各种元素进行创作;也有现代艺术家创作灵感源自古典艺术品但毫不相似的作品,皆因艺术家往往不受同一法则束缚。若然如此,以“笔墨”见长的艺术家能否能同时运用新的艺术语言,令自己的艺术免于受“笔墨”掣肘、流于为“笔墨”服务呢?这正是王天德给自己的一个重要题目。

王天德 | 与古人相交,与今人对话▲ 王天德《林泉问道》宣纸、墨、火焰、拓片 221.5×121cm 2019

王氏以香烟在纸上烫灼出一个个文字和图像,不单为了建立属于自己的风格,而是他了解到若要超越“对书法的起笔、收笔、转折都有精到的理解”的自己、以及与古人看齐,就需要掌握全新的艺术语言。然而,王天德要达到以上目标并非易事,因为他以烧灼痕迹构建而成的艺术语言带有一些先天不足之处。

王天德 | 与古人相交,与今人对话▲ 王天德《薄雪读碑图》宣纸、墨、火焰、郑簠书法 166×80cm×4 2019

首先,纸张燃烧时产生的化学作用会从根本上改变它的状态及降低其韧性。纸质的变化令王氏的作品不适宜重裱,所以初次装裱对它们来说非常关键,其寿命亦因此难以估计。再者,比起浓淡分明的墨色,王天德的灼痕可能略显单调。王氏本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他多年来一直尝试把带有灼痕的纸张叠于水墨图像之上,让后者从镂空的洞痕间透现。这方法看来直接简单,但真正的难点在于将灼痕和水墨和谐地组合起来,让两者产生联系、互相依存。王天德的近作大概最能向观众彰显自己长久以来的付出,从中可见他终于能纯熟掌握由自己研发的新艺术语言。在这些作品中,王氏不单邀请观众从前景的山水拾步至背景的远山,更透过烧灼的痕迹巧妙地建构出不同意象——树木的轮廓、嶙峋群山的质感,抑或是山峰的积雪,无不让观众沉醉其中。从设计角度而言,底层纸张的墨色均匀透现于满布灼痕的纸上,产生如同古典书画中点苔般的装饰效果,这些手法皆令王氏的作品墨韵弥漫,令人玩味。对王天德而言,创新乃通往终点的途径。与大部分人一样,他相信艺术应能为人提供荡气回肠、超凡脱俗的体验。以心灵之眼,王氏师法古人,学习他们创制杰作之道;以自己的双手,他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启蒙下创作出崭新酷炫的艺术品。王天德的作品远追南宗大师,其中包括黄公望、文徵明、“清初四王”以及“非正统”的八大山人,这对中国艺术爱好者来说当然再清楚不过;与此同时,他的艺术亦能向现今较少接触中国传统艺术的观众展现个中之美。王天德虽然扎根于中国文化传统,但他并没有被其所限,更为中国文化的革新和发展指出新的方向。

(文/姚进庄

王天德 | 与古人相交,与今人对话▲ 王天德《平山读碑图》宣纸、墨、火焰、拓片 221.5×121cm 2019

王天德的艺术生涯一直在寻求一种能够阐释传统中国文化深厚底蕴与层次的艺术语言。虽然这种在中国数千年文化历史中寻求创作灵感与认同的方式自古有之,而王天德也由此出发进行自己的探索,但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个阶段,这种方式对中国艺术家来说是非常困难并极具挑战性的。在20世纪60至70年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与资产阶级相关的一切都被摧毁,其中也包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水墨画也被认为是落后守旧,无论是书画作品还是相关的技艺与知识,大都丢失与遗忘了。

(文/林似竹

王天德 | 与古人相交,与今人对话▲ 王天德《晚看雪霁》宣纸、墨、火焰、拓片 160.5×115.5cm 2019

在作品的形式(format)方面,王天德的作品也得益于水墨作品的形式构成。虽说古代就有了正方形的斗方和圆形的团扇(“天德制造”产品中,也有这种形式),但在卷轴书法和卷轴画中,横向的手卷、横披和纵式的立轴、屏风都是长方形,无论是水墨山水还是书法也因这一长方形而有了观赏中起始和收尾的时间维度。在王天德的中国服装系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特点,修长的白色旗袍,与立轴相似,香烟烫出来的、毛笔书写的文字时隐时现地交错在一起,似乎在引导我们做由上而下、自右而左的“阅读”。而这一传统的阅读方式同时又被一些倒写的字所颠覆。

(文/白谦慎

王天德 | 与古人相交,与今人对话▲ 王天德《后山图——郭尚先行书书论》宣纸、墨、火焰、郭尚先书法 196.5×132.5cm 2017

王天德在二十年的水墨创作中,一直尝试把传统水墨媒介转化为当代艺术语言。王天德也是第一个尝试用水墨媒介做‘装置’的艺术家。在这方面他是一个先行者,同时又是一个温和的改良者,而非以破坏为先的激进革命者。

(文/高名潞

(来源:《国家美术》杂志微信公众号


艺术家简介

王天德 | 与古人相交,与今人对话

王天德,1960年出生于上海,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后于该院书法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教授。

曾在今日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广东美术馆等重要美术馆以及北京、上海、香港、台北、纽约、旧金山等城市重要艺术机构举办个人艺术展。曾被邀请参加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等国的重要联展,包括:“上海美术双年展”(上海美术馆)、“蜕变·突破——华人新艺术”(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等)、“开放的时代”(中国美术馆)、“上海摩登”(德国Museum Villa Stuck)、“水墨:中国的书写艺术”(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新水墨艺术”(香港艺术馆)、“红旗——中国当代艺术展”(蒙特利尔博物馆)、“现代中国画展”(大英博物馆)、“水墨艺术在当代中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墨境:中国现当代艺术”(斯坦福大学博物馆)、“水墨之梦”(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术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蒙特利尔现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巴黎赛努奇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香港艺术馆、苏州博物馆等国内外重要美术馆收藏。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