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6-12 11:54:59
听新闻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日前,国务院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何家英教授应邀在“上美讲堂”做了题为“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的讲座。在此次讲座中,何家英教授介绍了中国画写生的含义、二十世纪写意画的派别、新世纪水墨人物画的新风格,重点讲述了水墨人物画的写生技法。

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历史演变——历代人物画传统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展示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源远流长。从战国时期的御龙帛画中就已经能看出传统绘画的写意性,这种写意性不仅体现在用笔上,更体现在作品的气韵上。汉代的绘画虽然在精细度上不及后世,但其写意精神已经十分明显。北朝的娄睿墓壁画则展示了更为随意、注重传神的画风。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唐代是中国人物画的鼎盛时期,吴道子的出现将写意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兰叶描、莼菜条等笔法,使写意画有了更强的表现力。宋代的梁楷以简练和概括的笔法形成了大泼墨的雏形,他的作品既有文人画的意境,又有书写性,充分体现了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

元代的王渊则代表了工笔画向文人画意境的转变,他的花鸟画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工整细腻的特点,但在内涵上更加注重文人写意的精神追求。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发展趋势,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素朴的审美取向。清代黄慎早期作品在线条的形式上一波三折,极具质感和形式感,赋予人物以体量和神韵。金农则以其高古的笔法著称,行笔缓慢沉着,提按动作丰富,展现了线条与结构的对比和节奏。任伯年在人物画上的革新将写意人物画推向了新的境界,其画作中没骨的笔墨方式与简洁辛辣的线条处理,布局里疏密关系的安排都体现了其超凡的艺术天分。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北齐磁县湾漳大墓出行图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黄慎作品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任伯年作品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历史演变——二十世纪的人物画新传统

在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近现代发展史中,众多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何家英教授详细解读了这一时期的重要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展现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丰富多样性及蕴含的写意精神。

蒋兆和则代表了中西艺术融合的典范,他受西方素描的影响,用笔墨通过明暗画法表现人物的特征和动态,他的经典之作《流民图》在造型的生动性、笔墨的丰富性和情绪的饱满性上均突破了明清以来人物画的样式束缚,推动了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徐悲鸿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主张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强调明暗对比和虚实的处理,注重写实。其《相马图》展现了其深厚的写实功底,既有现实主义的表现力,又有传统笔墨的韵味。傅抱石则以其文人的气质,呈现出魏晋时期人物画的超脱气韵。石鲁的早期作品带有强烈的明暗塑造,晚期的作品逐渐转向符号化,将主观和抽象的语言运用到画面中,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李斛作为徐悲鸿的学生,其艺术风格受到了西方素描的深刻影响,他的作品从素描淡彩逐渐转变为中国画的风格,其线条不仅表现了对象的结构和气质,更透露出画家的文化修养和内涵。黄胄的《高原子弟兵》和《踏歌行》则是将速写的灵动感与水墨画的表现力完美结合的典范,他的作品在美术界独树一帜,展现了新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勃勃生机。程十发的写生作品展现了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其意象的写意人物画以独特的艺术面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叶浅予的作品则以其经典的线条和书法笔法,极具表现力。周思聪的人物造型能力强,早期作品带有一定的情节性,笔墨清新、洒脱,富有表现力。80年代后她又致力自身画风的变革与探索,在作品中引入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对笔墨加以提炼和强化,使之更为精练并富有意趣。石齐的水墨人物画色彩强烈,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画面具有张力和动感。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李震坚、方增先、周昌谷作为浙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逐渐脱离了西方素描的明暗画法,在继承传统人物画笔法的基础上,同时融入了传统写意花鸟的笔法,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方增先先生的作品《说红书》在笔法上继承了传统线描的表现方法,讲究墨法干湿浓淡的变化,同时造型准确,具有独特的写意风格。周昌谷的写意人物画造型扎实,用色大胆而丰富,呈现出极强的创新能力。而刘文西的《祖孙四代》则以其线条的苍辣和粗犷,以及对墨色运用的精妙处理成为经典之作。杨之光的《矿山新兵》中用笔墨展现了光影的变化和强烈的立体感,反映出西方绘画对其的影响。王子武从油画中汲取灵感,加之对中国画有深刻的认识,其作品既有油画的厚度,又有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展现了中西艺术融合的卓越成就。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徐悲鸿《愚公移山图》宣纸彩墨 143×424cm 1940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蒋兆和《阿Q》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傅抱石《屈原》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叶浅予《藏族舞蹈》宣纸彩墨 68.5×46.5cm 1982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黄胄《高原子弟兵》宣纸彩墨 185×143cm 1962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石鲁 《埃及写生》 宣纸彩墨 49.8x37.3cm 1965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刘文西《祖孙三代》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宣纸彩墨 99×56cm 1955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李震坚 《在风浪里成》 宣纸彩墨 176.5×128.5cm 1972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张德育《岭南风》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王子武《屈原》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周思聪《总理与清洁工》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石乔《迎春》

写生的意义与方法

何家英教授指出写生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广义是指中国画对写生的认识与方法,而狭义则是指以西画素描为基础的对人物的直接写生方式。而当代中国画教学中的写生则要实现两者的统一。中国画把绘画称作“写”,充分体现出其写意的性质,而“生”则是指活脱脱的生机。写生不是画标本,是向自然学习的根本途径,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和表现的过程,是绘画过程中完善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也是创作必不可少的搜集素材的必要方式,既要格物致知,又要澄怀味象。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强调,写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模特样貌的描绘上,而应该更加注重对象的观察和理解。这种观察和理解不仅仅是对形象的捕捉,更是对对象精神气质的把握。在写生的方法上,他提倡学生要超越传统的课堂写生,对人物进行全面地观察。他认为速写性的写生方式可以帮助画者在短暂的时间内,无法顾及更多细腻和准确的描绘时,捕捉到对象最为生动的一面。这种写生方式虽然在形象上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却能更好地表现出对象的写意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20世纪以来,西画素描的写生方式对中国画的写生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何家英教授指出,素描不仅是表现明暗关系,而是一种观察方法。通过素描训练,学生可以培养出深入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这对于人物画的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何家英教授也提醒学生,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强调的是笔墨的运用,而不是单纯的明暗处理。因此,学生在学习素描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笔墨技法的掌握,因为笔墨是水墨人物画的灵魂。

水墨人物画写生技法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深入讲解了笔法和墨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强调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核心地位,认为笔墨不仅是造型的基础,更是传达画家情感和艺术理念的关键,笔墨的掌握和运用体现了画家的性情和对艺术的理解,不同的艺术家会有不同的笔墨语言形式。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介绍: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笔法包括勾、皴、擦、点、染等多种笔法,这些笔法来源于花鸟、山水画的用笔。线条是中国画的核心,它不仅用于造型,更强调绘画的精神面貌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线条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中锋、侧锋、逆锋、散锋等。线条不仅要立得住、提得起,还要有变化和节奏,从而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画家的情绪。他提到即使是极细的线条,也能通过笔法的运用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气韵,如傅抱石作品中细腻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以及蒋兆和画作中如锥画沙、干裂秋风的线条,都极富韵味,体现了线条的骨力和灵气。皴、擦、点、染等笔法用于塑造结构、概括形象、烘托气氛以及活跃画面节奏的作用。泼墨强调自由和气势,而没骨则是一种无线条骨架的造型方法,更注重笔触的力量和精气神。枯笔效果粗犷、苍烈,是含墨较干的用笔效果。他鼓励学生首先学会用干笔勾线,因为干线条能够支撑起造型的骨力,并且变化无穷,这样在后续使用湿墨时也能得心应手。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黄胄《春兰》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墨法指画面中所呈现的墨色形态,包括墨色的浓、淡、干、湿等,以及这些墨色之间的对比和演化效果。何家英教授讨论了墨色的浓、淡、干、湿、焦的运用,以及墨色之间的演化和对比变化。破墨法即浓破淡或淡破浓,是写意人物画常用的技巧,通过先用淡墨再用重墨的方式,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变化。泼墨法既是墨法也是笔法,通过大胆的墨色运用,创造出松动而有节奏的画面效果。何家英教授还特别提到了没骨法的运用,它与线条勾勒形成对比,为画面增添了力度和结构感。另外,他展示了通过枯笔和焦墨的运用表现头发的质感和面部的沧桑,使画面更加生动和有表现力。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徐展画

何家英教授介绍了写生的方法步骤:第一,整体观察与构想,通过整体观察获得对模特的造型与精神气质的感受,分析对象的主次关系和节奏关系,设计笔墨的表现形式。第二,取势、定位,根据整体构想确定笔墨布局,大胆落笔。第三,根据构想的笔墨布局开始作画,可以从头、眼睛、头发或身体开始。第四,写生过程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充满激情和即兴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介绍了当代艺术家在水墨人物画领域的新探索,例如姜永安的水墨表现方式、赵建成的笔法探索、施大畏的积墨积色技法等。这些对传统水墨人物画的创新与发展不仅丰富了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手法,也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赵建成 先贤录——闻一多 宣纸彩墨 260cmx126cm 2010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范治斌 云想衣裳之五 137x68cm 2010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写意画作品

何家英教授在讲座中展示了自己的多幅写生作品,这些作品追求工写结合,既注重线条的工整与严谨,又不失写意的灵动与自由,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更体现了他对水墨人物画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的作品《春城无处不飞花》展现了他早年对水墨人物画的探索。在作品《杨开慧肖像》中,何家英教授运用了丰富的笔墨表现手法,结合线条的勾勒以及光影的表现,创造出既严谨又富有情感的作品。特别在处理主要人物与背景时,采用了泼墨和破墨的手法,通过墨与线条的组合,巧妙地构建出丰富的空间关系。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在《毛泽东北戴河吟诵图》中,何家英教授呈现了更为工整的写意线条;《彝族人物》画则通过干笔的运用,展现了朴素而淡雅的美感;在丹巴地区的写生作品中,何家英教授使用了矿物颜色,通过明暗关系的处理,表现了画面的厚重感;在海南的渔民写生中,何家英教授通过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成功地表现出了渔民的朴实与沧桑;在贵州的写生作品中,何家英教授直接以干线条勾勒,创造出一种空灵而淡雅的画风;而在塔吉克的写生中,他通过特别干燥的线条与湿墨的对比,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韵味。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春城无处不飞花 宣纸彩墨 240×155cm 1980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杨开慧 宣纸彩墨 102×165cm 2011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百合依依 197×142cm 宣纸彩墨 2015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教授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审美需求,因此,水墨人物画的发展需要结合时代审美观不断地探索新的风格。他鼓励学生们要有开阔的视野,勇于创新,推动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来源:上美讲堂)

艺术家简介

何家英教授在“上美讲堂”作“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专题讲座

何家英,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工笔画研究所所长、天津画院名誉院长、天津美术馆名誉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

代表作品有《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马嵬》《秋冥》《朝·露·桑》《舞之憩》《杨开慧》等。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