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曾国华、何丰妍、胡毅、谭斌、赵炎、朱春林发言集锦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6-09 10:43:00
听新闻

2024年4月26日下午“朱春林的油画艺术和朱春林江西写生现象思考”研讨会在江西省宜春美术馆四楼会议室举办,研讨会由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副主任红梅主持。与会专家分别就朱春林油画创作的艺术实践和思想维度、全球语境下油画本土化的探索与创新、油画创作的时代性、朱春林江西写生现象思考等方面,进行了学理性的分析和探讨。

曾国华(江西省写生学会会长):

谢谢主持人,谢谢朱老师!非常开心在这里又一次见到朱老师。我认识朱老师差不多是在七年前的江西婺源,从七年前到现在和朱老师一直都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是一种缘分,朱老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是一个有求必应的人,你有什么需要他帮助,他总是尽他全部的力量帮助身边的人。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就是我主持的2022年江西文化艺术基金一个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因为朱老师才学深厚,在油画写生领域是屈指可数的领军人物,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我特别希望他能够在江西油画写生人才培养上帮助到我们。2022年的6月,当时情况特殊,全球的人员流通极其不便,然而为了江西的写生事业,朱老师义无反顾的只身一人背着行李从北京赶到江西赣南,为来自全国的三十位青年艺术家做现场教学。在机场接到风尘仆仆的朱老师,有欣喜,有感动,更有敬仰。朱老师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值得敬重的师长!

今天这个写生展览,无论是在江西,还是在全国,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展览。中国油画近百年的历史,到今天,国人对写生有了新的认识,写生不再仅仅被认为是艺术创作的前期收集素材的环节,写生也是表达个体艺术家思想情感和艺术理念的独立创作方式。今天国内很多艺术家都热衷于在户外进行写生创作,冥冥之中与十九世纪的法国艺术风潮如出一辙。今天这个展览的学术水准,决定了其在当下写生艺术领域的高度,是当代中国写生艺术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总结。展厅中陈列的朱老师的静物、人物、风景写生作品对从事写生创作的艺术家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借鉴意义。

当下关注中国艺术、中国油画的艺术评论家、从事油画创作实践的艺术家一直在探寻一个油画中国化的问题,很多艺术家希望能在艺术创作中找到油画中国化的新方向,然而更多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却无比苦恼和迷茫。一个本不属于我们国家原生的艺术形式,究竟怎样的语言才是属于我们中国本土的油画语言?今天我们在朱老师的展览中又有了新发现。朱老师的作品浸润了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欧美艺术家不具备的独特平和气息在里面,这是一种东方的审美方式和人生哲学。它平静宽广,温润而平实。多年的艺术实践,朱老师已然找到了油画中国化的答案,为油画中国化推开了一扇窗。

我说的可能比较片面,艺术创作是个非常私密的心理活动过程,究竟该怎么读朱老师的作品,我们还需要作者给我们做详细解读。看完这个展览,相信观众都非常受益,非常受启发。感谢朱老师把这么好的展览带到江西来!谢谢朱老师!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红梅(研讨会主持人)我们给朱老师留着足够的时间,也特别感谢前面几位能够严格把控时间,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展开。下面请何丰妍老师。您太好了,这给青年学子,尤其是女性大学生,包括我,我们都希望给女性更多的一种社会的可能性。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曾国华、何丰妍、胡毅、谭斌、赵炎、朱春林发言集锦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曾国华、何丰妍、胡毅、谭斌、赵炎、朱春林发言集锦

宜春美术馆志愿者潘媛为观众导览

何丰妍(上饶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首先非常感谢杨老师、朱老师和红梅老师走进江西,走进宜春,感谢朱老师以艺术行动的力量回馈江西,我想今天的现场肯定是载入江西美术史册的时刻。朱老师是我尊敬的长辈,也是我的老师。2017年朱老师第一次到江西婺源写生,期间我到了婺源去邀请朱老师走进我们上饶师范学院做了一场讲座,现在还历历在目。

我说说在朱老师的画里我学到了什么。我是画画的,关注的是画面的处理和观看的角度,朱老师将西方的现代性践行于传统的写生中,看似丰沛的情感的背后有非常理性和节制的控制力,这个控制力是在画面里面强调平面和形态的构建,追求形式的简化和几何化,将散乱的形象构成秩序化的图像。依靠艺术家的独特观看着力于对物象概括的处理,最大化的主观地呈现,逸趣横生,再加上笔触的丰富性,高度体现了朱老师绘画极高的精神力度。看朱老师的绘画,让我不免想到了塞尚,朱老师也是国内研究塞尚很深的学者,塞尚说过:“描绘自然不是复制对象,他实现了人的感觉”。有人说塞尚的画里面没有政治,没有雄心壮志,不急不躁,不故作深沉,尤其反观朱老师的画面宁静芬芳,真实可触,但其实身后又拥有一个很大的世界,他忠于自己的自然属性,一草一木总关情,安静而充满光芒。

朱老师曾经说过:“沉下心来才能看见绘画的本质。”无论是风景还是静物,他的画面所体现的是静穆深沉的诗意,是作者心象的呈现和心性的表达,心有所属笔下才会喷薄而出,另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值得研究的是朱老师作为中国写实画派的个案代表,他的面貌非常独特,他对油画语言的探索,以及风景人物静物突出的中国精神值得研究。我想是否来自于朱老师老师早年的戏校经历,那里也许是他很重要的精神源泉,并滋养了他一路走的很远。

对于宜春美术馆我也想表达我的敬意,作为年轻的地方美术馆,步伐稳健,成为国内美术馆的先锋力量,相信这次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中国油画学会的合作会开启更大的空间,再次表示我由衷的祝福。最后祝愿朱老师本次的展览,以宜春为出发点,在江西内外一路寻芳,馨香满园。

红梅(研讨会主持人)下面有请在美丽庐山脚下的九江美术馆的馆长胡毅,有请!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曾国华、何丰妍、胡毅、谭斌、赵炎、朱春林发言集锦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曾国华、何丰妍、胡毅、谭斌、赵炎、朱春林发言集锦

宜春美术馆志愿者江宇欣为观众导览

胡毅(九江美术馆馆长):

首先感谢朱春林先生将这么好的展览带来江西,今天展览的开幕必将成为江西美术发展历程中重要的文化事件。在全国地级市的美术馆里许多年没有见到这么好的展览,展览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干净,整个展场扑面而来由如有一束“圣光”。面向二十一世纪艺术发展的未来,今天的这个展览对江西绘画实践者,对江西美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人想用“样式”、“对称”、“心灵”、“圣光”四个词来谈对《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观摩学习之后的体会与启示。

第一“样式”。站在二十一世纪这个时代面前,画画的人都想成为独一无二的优秀实践者,但现实却是如此不尽人意,面对二十一世纪恐难出现新的艺术样式,在无可能再有新的艺术样式产生的当下,是固守传统创新还是面向当代创造未来便成为绘画实践者们从事艺术实践必须作岀的选择,选择就是一种态度,今天朱春林先生的个展,让我们看到了先生的态度。面对传统朱春林先生通过自己独有的工作方法形成了他个人的技法形象,他延着这个个人技法形象不断深入,一直向前迈进,就有了今天整个展场里让我们感受到的那份安宁、温暖以及那一种光。通过工作方法形成个人技法形象并不断深入便是此展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不要东观西望、意马心猿,应该万神归一、滳水穿石,立定精神关注自己的选择,坚定态度,从内心真实出发去找寻艺术的未来。

第二“对称”。对于中国当下绝大多数绘画实践者而言所从事的艺术创作工作都是“对称”的,比如创作一件作品要争着上国展或者与资本对应将其卖出,绘画实践者在各种“对称”里嗜此不疲,少有“不对称”者。为什么今天大家观展能感受到一份莫名的轻松与舒缓呢?这就与朱春林先生近年来在创作主题上的选择,即“不对称”有必然的关系,少有的负载、少有的沉重和宏大叙事。大家知道传统文人画其实就是一个“消解器”,古代文人通过绘画的涂抹将个人惆怅、痛苦、焦虑和迷茫统统扔进这个“消解器”里从而涤荡心灵。然,今天的展览朱先生通过作品主题选择构建一个“在场的消解器”,这个“在场的消解器”不仅能平腹读画者的心绪,还能治愈荡平观者那份尘世的苦涩。因此我开头讲展览是那么的干净,是一方净土。这是展览带给我们的又一重要启示。

第三“心灵”。为什么当你走进展场就能切身的感受到朱春林先生的存在,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我们知道绘画的色彩不是自然的色彩,是感情的色彩,这个感情是人的感情,感情来自心灵,只有用心灵去与万物交互交融交映,才会产生如此温润、明眸、如沐春风般作品,整个展场朱先生就在那里,他用心灵对自然的关照与转译也将我们带到了自然之中。这一点对于绘画实践者而言,从哪里出发?如何切入?这个展览,朱春林先生已经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即艺术最根本的追求是心灵表达。

第四“圣光”。刚才大家都谈到从朱先生作品中看到“一种光”,我理解大家看到的是眼睛镜像里即作品图式上“物理的光芒”,与此不同则是通过展览让我看到了朱春林先生作品中来自另一个维度的“圣光”。N年前本人曾经读过荣格写的一本小册子叫《金花的秘密》,其中有这么一段表述“多维空间与艺术、神学一样都是人类的幻觉,是我们沉浸在自我存在的满足感中的产物。吕祖曰: 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两目。修行其实就是修光,从这个意义上,视觉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后天返先天的越狱路径。人一身精华,上注于二目,以阴阳分,则全身为阴,唯二目为阳。天人合一,合则通,所以感而遂通,庄周梦蝶,是有情通有情,他还可以梦石,以有情通无情,虚明则万物所以通。”事实便如此,任何一个艺术家的修行不就是为了寻得另一个维度这束“圣光”么,这束“圣光”不是靠勤奋、努力、搏激而来,它是天降大任,今天朱先生的展览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这一点,因为这个展览让我们看到朱先生的那个通道,由这个通道让其进入只属于他的生命本来,来自另一个维度上的圣光。谢谢朱先生!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曾国华、何丰妍、胡毅、谭斌、赵炎、朱春林发言集锦

志愿者活动现场

谭斌(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感谢邀请来参加本次展览开幕,我大概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因为这个跟我后面说的有点关联。我现在是在景德镇做陶艺,但是我原来是在学习油画,我在上学的时候就很喜欢朱老师的作品,因为上学的时候经常会去中国美术馆去看展览,那时候就发现朱老师的作品就有独特风格,甚至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都有很大的吸引,很亲切。那时候就感觉他的画面就有点消解崇高和神圣感。所以我对朱老师的画,一直以来都是感觉纯朴、亲切。

这次来看到朱老师画的这批写生作品,给我的是一以贯之的印象,和他以前的创作表达的风格是连贯的,画面是很松动而自然的感觉,信手拈来,而且色彩明亮。还给我感觉就有点像我们唐代的田园诗一样的感觉,使用的都是很日常的词语,很简单的,不需使用华丽的词藻,但是你能读完以后回味无穷,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你可以一层一层的剥开去欣赏,传达出朱老师对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的思考。这就是中国文人式的绘画,用笔是非常写意而传神。

关于朱老师的油画作品的技法,以及所受中、西方油画风格流派的影响,前面的嘉宾讲的都非常多。所以我大概的就只谈一下我对朱老师的作品,包括本次展览的一个大的印象,作为同是创作、实践性的人,今天我进到展厅里面,看到所有的作品都非常有感觉,使我很有也提起画笔去写生的冲动。所以这次来到宜春非常值得,也特别特别感谢朱老师能够把作品带到江西,带到我的家乡,我是江西余干人。谢谢!

红梅(研讨会主持人)我还说一会儿补充呢,忘了介绍您是江西人。谭斌老师是余干人,是中央美院壁画系毕业的。下面我必须用隆重这个词,因为赵炎老师是中央美术学院青年学者里面整个学院都非常重视的一个很重要的青年学者,他的学养很深,所以他是世界美术的编辑,是副教授,硕导,多个学院都请他做开课、必修课、选修课,虽然他非常的年轻,但是他在艺术史目前也在当代艺术这块有很深的独特的视角,所以胡仁仁馆长等他们一见如故,下面我们就有请赵炎老师。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曾国华、何丰妍、胡毅、谭斌、赵炎、朱春林发言集锦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曾国华、何丰妍、胡毅、谭斌、赵炎、朱春林发言集锦

宜春美术馆志愿者赵文静为观众导览

赵炎(中央美术学院硕导、《世界美术》编辑):

谢谢红梅老师的介绍和夸奖,过奖了。非常高兴能来到宜春,我第一次来到这么美丽的城市参加朱老师的展览,我是来参观学习的。刚才胡仁仁说越到后面发言已经没得可说了,我是最后发言压力更大。其实很多问题前面的老师们都已经讲得很透彻了,我是以自己的视角就我所关注的一些问题简单谈谈。我想说三点:

第一点是关于这次展览所呈现的江西写生作品的整体感受。我是做美术史研究的,在面对艺术作品的时候会涉及到如何理解一种特定风格的成因和出现,特定风格的形成是和特定的地域环境有关系的,这就是丹纳在《艺术哲学》里面讲的问题,一个艺术家的风格形成离不开特定的地域,就像我们在美术史上看到的吴冠中画苏州,苏天赐画他广东的老家,或者是黄宾虹画浙江的风景等等,他们的风格形成和特定地域风貌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朱老师这个展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他在江西的9次写生,构成了关于江西风景的一种个人面貌,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个人风格的变化,这个变化很重要。

朱老师之前的作品我也见过一些,这次展览的改观很大。一个直观的感受是非常放松,画面很松动,很随意,但这种随意不是任意的随意,而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随意。我还特意仔细观察了一下,画面处理得不是特别厚,却有一种厚重感,这种薄厚的差异性很强,这是直观的感受。但是,细看以后,我认为这种画面处理显示出艺术家有很多思考,这些思考得益于传承。刚才有老师提到油画民族化的发展,要和西方的绘画在主题、技法等方面拉开差距,但是今天不能单纯地称之为油画民族化,而是在当代的油画艺术创作中找寻和继承一种东方文脉,这个东方文脉其实是有传承的。在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发展的历史文脉中,比如说林风眠、吴冠中、苏天赐等等,都是挖掘和探索这条历史文脉的重要实践者。我为什么要点出这几位重要人物呢?实际上通过展览中的画作能看到其中有很多相关元素,都是对于中国传统文脉的追寻和探索,朱老师是在消化、吸收、沉淀和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转化,最后形成了他自己的东西。刚刚有老师谈到写意的问题,我也很认同,但是这些画作首先是基于写生,从写生到写意,核心在“写”,这个“写”字背后就有“意”的含义在里面,也是多年来的积累带来的文脉沉淀。

我想谈的第二点是关于朱老师创作的这批静物画,我将其概括为:寻常物的崇高。为什么叫做寻常物的崇高呢?或者说寻常物怎么就崇高了?因为寻常物作为日常生活之所见往往是被我们忽视的东西,而我们一直关注的都是崇高的东西,但是崇高的东西不需要再证明它是崇高,而当我们能在寻常物里面看出崇高就是不一样的视野。朱老师的画传达出了一种“安静”的感觉,我认为艺术史上有一位艺术家能够跟他形成精神上的对话,就是17世纪的西班牙画家苏巴朗,他和委拉斯贵支是同时代的,他的作品里面也有不少静物画:三两个水罐、几个柠檬、一枝花……,题材很简单,但是画面中那种安静、那种静谧、那种精神性是能够在朱老师的画里面找到共鸣的。应该说,这就是一种寻常物的崇高,是一种能在日常平凡中发现伟大的独特的艺术眼光。正好我们今天手里拿到的朱老师的画册名为《谦卑与朴素》,我觉得这个名字起的特别好,正好和我刚才所总结的关于寻常物的崇高问题构成了呼应。

此外,通过展览中的静物画,能够看到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变化。如果我们看朱老师早些年的静物画,比如展览中有一件2017年创作的《老宅厨房》,这件作品主要是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方式创作的,但是到最新的2024年的《浮云》,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后者强化了一种观念性。关于观念性的问题,有人认为艺术创作不能观念先行,不能思想先行,但可能这还不是先和后的问题,而是关于创作意识的问题。在艺术创作中要想追求新的语言变化和个人艺术面貌的形成,一定要有一个意识的突变,这种意识的突变,在展览中的《浮云》这件作品中是能够看到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对这件作品特别感兴趣的原因。艺术家在选择这些物象进行组合的时候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静物画的层面,其中有着两个层面的含义:表面上是诙谐幽默,借用了我们通常说的一句话:一切都是浮云。但是背后却表达出了很多深厚的东西,有大量明显的历史文化符号,涉及到多个层面的文化来源,比如说原始主义、民间美术、油画艺术的传承、传统和当下的关系、现实的感受、当下的境遇和感悟等等,这些东西都糅合在一起,因此这件作品带给我们的思考非常多。由此我认为艺术家的这件作品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我特别期待未来他能在这个方向有更多启发我们深思的艺术探索。

第三点我想简单谈谈对寻常物的关照与当代绘画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艺术表现中寻常物的崇高?来源是什么?可能首先是日常经验,因为日常经验就是碎片化的,就像我们在《谦卑与朴素》中看到的那种绘画日记,是关于日常碎片化的积累和感悟,但碎片化的朴素并不意味着卑微,相反这些才是构成最终的崇高与宏大的基础,所以日常的碎片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无论对于艺术家来说,还是对于研究者而言都是如此,我们研究一个艺术家和他的作品就需要关注他的视野、视角和方法,尤其是他看待和理解日常的方式。

最后是关于当代绘画的问题,上午杨飞云老师在发言中谈到了对当代绘画的忧虑,当代绘画在今天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同质化、纯粹追求视觉、娱乐化、为观念而观念等等,但是艺术是需要传承、积淀和沉思的,而不是快销品,我想通过今天的展览,通过朱老师的画册和他长期在绘画上的沉淀和思考便深刻诠释了这一点。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红梅(研讨会主持人)谢谢赵炎老师。刚好还剩18分钟,也就是给朱春林老师9分钟,给易馆9分钟。先请朱老师。因为20位学者,美术馆人,还有艺术家朋友们他们这真挚的在8分钟之内,每个人都对着您,和您交谈,您回应一下大家。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曾国华、何丰妍、胡毅、谭斌、赵炎、朱春林发言集锦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曾国华、何丰妍、胡毅、谭斌、赵炎、朱春林发言集锦

宜阳学校师生参观展览

朱春林(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博导):

非常感谢,占用了大家这么长的时间,刚才我在听每一位学者,每一位老师发言时,我是诚惶诚恐的,如坐针毡,尤其各位在褒扬我的时候,我觉得我真的不配。这么多年九次来江西写生我觉得是机缘,当然内在的我觉得可能也是在寻找,像刚才很多老师说到的寻找文化根脉。第一次来江西的时候我自己还没有觉察,我出生在安徽桐城,在安庆长大,我的家乡无论是人文还是地理环境跟江西是非常接近的。我上大学去了北京以后,这么多年写生创作基本是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周边北方地域,北方给我了我很多的滋养让我在这么多年当中受到熏陶,对我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当我2017年第一次来到江西的时候,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在此之前2016年我是到了安徽查济写生,因为油画院的教学需要,我们每年春天和秋天都会组织学生到各地去写生,我主动承担一次到南方的写生,另外一次有其他老师带队到山东或者是北方的某一个地方写生,这样就让我每年有一次南下的机会,每一次南下的时候我童年记忆里面很多东西好像被唤醒了,我觉得这就是文化血液基因中的根脉,而江西更是滋养和浸润我,吸引着我一次次来写生,我对江西的亲近感甚至超过了老家安徽,我觉得这是特别感恩的一点。

刚才很多老师谈到我绘画当中的一些具体特点,这些东西我创作时都不去想,也没有刻意的追求一种放松。这是由于过去中央美院油画系比较注重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绘画对我产生的影响。我第一次对这个问题有一点反思是我在大学毕业之后,1995年在中国美术馆有一次傅抱石的大展,他也是江西人,当时给我的触动特别大,我1992年大学毕业,1995年因为看了傅抱石的这次大展,开始意识到中国画里面的魅力太迷人了。其实早在我大学学习期间比较迷恋巴尔丢斯的绘画,他继承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同时也钟情于东方艺术,这些都潜移默化在他的画里面有所呈现,我那个时候自觉不自觉的也会关注到这一点,但是真正被触动还是傅抱石的那次大展,这是一个转折点。后来我持续关注中国绘画,前一段时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石涛、八大山人的作品时候,又认真仔细地拜读。我觉得中国文化文脉中,江西可以说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代表,未必只是汉文化,我觉得中华文明的一些精髓在这个地方是有集中体现的,无论是从历史的传承,还是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变化发展当中都能找到典型案例。

每次写生,我看到的,也希望表现的尽可能的还是生活当中极为平常的、普通的景物,因为那种完美的、壮美的山河已经不需要我们再去表现了,上天已经赋予它极其完美的视觉体验,让我们每个人在里面都会感到震撼。但是作为艺术创作者来讲,生活当中那些极不起眼,或者是极为平常的对象,如果能通过我们的视角,通过我们的画笔重新赋予它美的价值,我觉得这似乎更有意义。我看到无论是塞尚的绘画,还是梵高的绘画,他们所表现的对象,不一定是很入画的,但是恰恰在他们的笔下却成了最经典的画面,这也是我这些年思考和努力付诸实践的。

我这次来宜春展览用的这个题目“寻芳”是跟红梅老师商议的,其实我的作品只是展览的一个素材而已,大家看到的这个展览是红梅老师的作品,因为她是导演,是她对整个展览精心策划和安排。我到江西来,这么多年的寻芳,不单是在寻找文化根脉,同时也是在寻找自己,因为我对自己也是处于一种懵懂、未知的状态。一次次踏上这片土地,我会逐渐清楚我在寻找什么,这是我这些年来到江西最深刻的一个体验。

我特别感动的是每一次来到江西都有很多朋友给我关爱和帮助,今天有很多到场的老师,这么多年每次都会给我很多的关怀。因为大家给了我这种春风般的温暖,让我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让我愿意来江西,今年的春节就是在玉山过的。我觉得不光是江西人杰地灵,更是因为这里有这么多的好朋友,让我特别感动,让我更有创作的激情。

谈到绘画当中具体的,比如说展厅的一幅画《烟囱》,那幅很小的作品,当然它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构图,也是极其平常的,烟囱的形式感很像方尖碑,这让我联想到生活当中平常物给我的触动,哪怕点滴的触动都会让我从心里面悠然生发敬意。

我来这儿并不是希望听到大家对我多么的肯定,我到这儿来做这个展览的目的是希望我们通过这样的交流,彼此之间有互动和启发,也希望对我们未来的油画事业能够做到这么一点点的推动或者是我们将来一起携手往前走,我觉得这个是我最真心期望的。

还有一点我想说的就是“光”,画家对光的理解都有很深的体验。我说的不是物理的光,是生命的光。我特别喜欢泰戈尔的一首诗《用生命影响生命》: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请保持内心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请坚守内心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请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为相信你而选择相信了自己。每次默念这诗的时候,我觉得它会激励我,刚才每位老师的发言也都是在鼓励我、激励我。这次有一幅展出作品叫《铺路石》,我在画这幅画的时侯,心里也在对应着我的老师和前辈,他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指引了方向。包括今天上午你们也感受到杨先生他那份对中国油画的思考,对中国油画未来的期盼。其实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变迁,我们用艺术的方式把我们对现实的一些思考和感受呈现出来。在这个时代的发展当中,我们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的石子而已。我看到这些先生们、前辈们,都是在中国的油画事业中为我们做出铺垫,我们这代人也需要尽我们的本分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希望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未来有一个光明的前景。我们的艺术工作其实在世人的眼里是微不足道的,是无用之用,但是它又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推动,需要靠我们精神生活的充盈。我在画画的时候,也不是刻意的追求轻松感,我只是觉得现实已经很沉重了,我希望在作品当中能够保留一份轻盈的东西,不要让观众在画前感到那么沉重和累。我觉得艺术作品,不只是我们业内的交流,我也希望我们的作品能给普通的、非专业的观众带来思考也好,气息也好,虽然我做不到震撼心灵,但是我尽可能去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在做到绘画赏心悦目的基本前提下,我会朝这个方向努力。

虽然是在江西,很多老师也是远道而来到宜春参加展览开幕式和研讨会,这也是让我特别感动的,在此感谢各位,谢谢大家!

红梅(研讨会主持人)太感人了朱老师,真是画如其人。每一位的发言仍然在我的耳畔回荡,我们就完美的收场吧。  

展览将展至6月30日,欢迎广大朋友前来参观。

展览信息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曾国华、何丰妍、胡毅、谭斌、赵炎、朱春林发言集锦

宜春美术馆展览系列之名家邀请展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

主办单位

中国油画学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

中共宜春市委宣传部

宜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

宜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宜春美术馆

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宜春市美术家协会

学术主持

杨飞云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名誉院长

策展人

红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副主任

艺术家

朱春林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

展览统筹

易乐

展览执行

龙芬

策展助理

余雨航

公共教育

付殷樱

藏品管理

黄祖力

宣传推广

余雨航 付殷樱

展期
2024年4月26日至6月30日
地点

江西宜春美术馆1号展厅

(来源:宜春美术馆)

画家简介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曾国华、何丰妍、胡毅、谭斌、赵炎、朱春林发言集锦

朱春林,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一级美术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1968年,生于安徽桐城。

1988年,于安徽黄梅戏校毕业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画室。

1992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任教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

2000—2003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首届高级研修班深造研习油画。

2005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任职至今。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