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李一 |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摩崖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体会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6-06 08:29:28
听新闻


摩崖书法作为书法艺术的特殊表现形态,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又经岁月之力剥落风化而具天成之美,由此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李一先生延续了写山这一优良传统,历时六载,写刻五山,依次为曲阜石门山摩崖、重庆南山老君洞摩崖、青州南驼山摩崖、临朐齐鲁嵩山摩崖和冕崮山摩崖。其以章草写就的五山摩崖书法,笔力雄强,意趣高古,为自然山水景观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当代书法艺术的表现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编者按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

                                         一一摩崖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体会

书法史上的四山,指山东邹城的四座山:铁山、岗山、葛山和尖山,一千五百多年前北齐僧安道一在四山上写刻摩崖佛经,为后人留下擘窠大字书法。四山摩崖书法是我多年艺术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范本。而五山则是我近年创作摩崖书法的五座山,分别是重庆的南山、山东曲阜的石门山、青州的南驼山、临朐的齐鲁嵩山和冕崮山。从四山到五山,是我从研究摩崖刻经到创作摩崖书法的过程。

我生长在邹鲁之地,得地利之便,少时就常拜观泰峄地区的摩崖石刻。三十多年前开始研究四山摩崖刻经,曾多次到铁山、岗山、葛山进行实地考察,观其整体面貌,辨识文字,测量尺寸,研究字口,椎拓拓片,收集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曾撰写《环境艺术的创造一一论北朝摩崖刻经》《书法与环境艺术》等论文。1990年,应邀至邹城参加中国书协山东分会举办的“北朝摩崖刻经学术研讨会”,与王学仲、邹振亚等与会专家共同切磋摩崖书法的有关问题。

通过身临其境的考察,最突出的感受是,四山摩崖刻经是环境艺术的创造。作为书法艺术的特殊表现形态,四山摩崖有着基本的特征。就直观而言,它与一般的碑帖有着明显的不同:将佛经内容直接写刻于山峦绝壁或巨大石坪之上,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整体规模大,字大如斗,章法上随山就势,结体宽博疏放,用笔以圆转为主,书风高浑简穆,质朴平厚,自然灵和,超俗脱尘,充满山林气、苍茫感。

李一 |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摩崖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体会


李一 |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摩崖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体会


李一 |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摩崖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体会

齐鲁嵩山摩崖 2023年

作为宗教艺术,摩崖刻经的产生是宗教环境的需要。镌刻摩崖刻经的四山为当时的佛教传播之地。据《北史·周本纪》载:北齐北周时代,泰峄一带“山岳佛寺林立,设道场以说法”。出于宗教传播目的,将佛经内容写刻于摩崖是为了传布佛法,宣传佛教教义。而且刻经于山石可长期保存,即所谓“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铁山石颂语)。从刻经的发展来看,由纸本写经到摩崖刻石,有两个明显变化。一是由小字扩展成擘窠大字,二是由纸上书写变为在山石上书写。佛徒在接受方式上也随之变化:由端坐在寺内持卷诵经变为游动在山水之间仰视。这样一来,以汉字为表现媒介的书法艺术的视觉功能大大增加,因为它参与了宗教环境艺术的创造。规模宏大的摩崖刻经,构成了宗教环境的一个基本元件,和寺庙建筑、佛教绘画、雕塑同样成为宗教艺术的组成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对物我认识与关系把握的交替循环起落往复过程及复杂现象的反映形式之一。它对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影响是综合的,因而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狭义信仰的宗教,包括宗教思想和宗教行为两个方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义和教仪。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物化成宗教的文化形式,记录在经典、戒律等经籍内,体现在寺庙、佛堂和摩崖刻经等环境构筑中。教义的传播是宗教传播的根本。教义的本质虽然都是对现实人生苦难的暂时解脱,但对不同种族中的不同阶层,不同环境中的不同个体,其人生苦难的存在形式是千差万别的。如何从不同的位置引导到同一原则中,那就不得不采取相应的传播手段。当然所有的传播都要作用于人的感觉,然后才能在接受的基础上身体力行、出神入化。套用释家的现成词语,不外乎感、觉、悟三个过程,感觉感觉,由感而觉,觉悟觉悟,因觉方悟。镌刻摩崖刻经是造成一种宗教的感觉模式,以便由此及彼的引渡。在布教感觉中,由视觉造成的感觉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要制造布教感觉,宗教环境的构造是十分重要的。把擘窠大字写刻在几百乃至几千平方米的石坪上,对于进山拜佛的人来说,看到它的确“眼界”大开,并由视觉刺激引起一系列心理活动。

李一 |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摩崖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体会


李一 |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摩崖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体会

山东临朐冕崮山摩崖 2023年

天然环境的具备和文化地理环境的优良也是四山摩崖刻经产生的重要因素。摩崖刻经,顾名思义是把经文写刻在天然石壁上。天然石壁是书法艺术的物质载体,铁山、岗山、葛山、尖山有着天然的大石坪或独立的巨石,石质均为花岗岩,非常坚硬,不易风化,其表面虽不是光滑如镜,但基本平坦,便于写刻,大自然为四山摩崖刻经提供了天然的物质载体和展示的广阔空间。从文化地理环境上看,四山摩崖刻经出现在邹鲁之地也是顺理成章的。邹鲁是儒文化发源地,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书法史上,出现了著名的汉碑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莱子侯残石》《乙瑛碑》《礼器碑》等均产生于此,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汉画像石亦出士尤多,大量文物证明早在汉代这一带已有相当多精通书艺的文人和刻字技术高超的刻工,也就是说,善于运用石质材料创造艺术是邹鲁之地的优良传统。

我自幼习书,得地利之便,少时就拜观家乡的汉魏碑刻和摩崖遗迹。早在三十多年前研究四山摩崖刻经时,就被那“清跨羲献,妙越英繇,如龙蟠雾,似凤腾霄”的擘窠大字所吸引,被僧安道一以石传经创造摩崖书法的精神所震撼。面对已成文物古代摩崖,边研究边萌生了写刻当代摩崖书法的想法。当时就想,古代需要环境艺术,当代更需要环境艺术,当代应该学习继承发扬光大古代摩崖书法的优良传统。

在拜读有关专家的相关研究成果时,了解到僧安道一是在四十岁左右写铁山摩崖的。相比而言,我写山较晚,六十岁才开始。六十岁前虽然想写,但条件不具备。首先是时间不允许。因写山不同于一般的室内案头书写,写山是野外作战,写完还要镌刻和传拓,是个系统工程,写山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六十岁前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美术观察》主编,工作繁忙,不能脱身去野战。2017年,甲子重周,得以卸任有关职务,才有了野战的时间,开始了写山之旅。说来也是机缘巧合,写的第一座山是曲阜石门山。我出生在曲阜,石门山是家山,少时常爬。石门山摩崖是应当地政府邀请而写的。2016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大力支持下,我在浙江美术馆举办书法个展。展览需要一巨幅大字,为写巨幅大字,我特地从北京回到曲阜,借孔子研究院的大场地创作。一些老同学老朋友前来围观,到场的老同学建议大字应到山上去写刻。这时恰巧石门山旅游风景区负责人找我题写牌匾,并希望我到石门山写擘窠大字,曲阜市领导更希望我为美化家乡旅游风景区做点贡献。我早有写山之想,这样一来,可以说不谋而合,于是故地重游,再登石门山考察,做写山准备,2017年,开始创作曲阜石门山摩崖书法作品。

李一 |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摩崖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体会

曲阜石门山摩崖 局部一 2017年

李一 |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摩崖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体会

曲阜石门山摩崖 局部二 2017年

从2017年到2023年,受当地政府和有关方面的邀请,六年中共写五山,依次为曲阜石门山摩崖、重庆南山老君洞摩崖、青州南驼山摩崖、临朐齐鲁嵩山摩崖和冕崮山摩崖。五山均为旅游风景区,各有特点。曲阜石门山可称为儒家之山,位于曲阜城北二十五公里处,山青水秀,花木长荣,树苍石古,人稀景幽。两千多年前,孔子曾在石门山传《易》,三百多年前,孔子六十四代孙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此结庐读书吟诗撰文。重庆南山位于长江南岸,群峰拔地而起,草木茂密,山上的老君洞道观素有“川东第一观”之誉,始创于汉而盛于唐,布道传经,福佑四方,至今香火颇旺,属于典型的道家之山。青州南驼山居海岱之间,嘉植延苍,境界清旷,多古今佛教胜迹,可称为佛家之山。而临朐的齐鲁嵩山和冕崮山,属于尚未开发的原生态之山,齐鲁嵩山是临朐境内第二大山,山峦峻拔崔嵬,壑深谷幽,清泉碧溪,秀幽险奇。冕崮山山顶平而陡峻,仰视其顶部,状如帝王之冕。如顶戴帝王之冕,面南而坐,山前弥河如练,如帝王腰间锦带拖于足下,周围群山,恰似众臣下伏朝拜。五座山,座座风景如画,徜徉其中,仰望着耸立的崖壁,创作欲望油然而生。心情如刘勰所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李一 |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摩崖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体会

重庆南山老君洞摩崖《是谓天地根》局部 2017年

李一 |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摩崖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体会

重庆南山老君洞摩崖《道铭》局部一 2017年

李一 |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摩崖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体会

重庆南山老君洞摩崖《道铭》局部二 2017年

就我本人的书法创作历程而言,写山是走向自然的尝试。年近花甲时,请冯其庸先生题了新斋号“开元室”,“开元”意为一元复始,重开新境。提醒自己做学问、搞创作都应重开新境,写山也是为了另开新境。已在室内案头写了几十年,感到斋室隘陋,无以尽吾意。研究美术史,发现石涛好野战,潘天寿也好野战,很佩服他们走入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于是在书法上也想走向自然。走向自然有两层意思,一是走向自然山川,二是追求艺术的自然境界。前者指在书斋写了几十年,应该到山野中呼吸空翠,挥笔书写,创造自然生态中的环境艺术。后者指艺术追求的目标。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家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最高境界,我想通过写山去追求去体检自然的境界。

摩崖书法有其特殊性,创作上有选址立意、文本创作、攀岩书丹、镌刻传拓诸环节,既要学习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又要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创造。

选址和立意是摩崖书法的首要问题。选址要学习古人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传统。作为环境艺术,摩崖书法具有影响周边环境的作用,也能赋予环境以视觉秩序。创作者应从新时代的高度,从有助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有利于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的高度来认识,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美化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艺术创作观念。地点要细致考察,精心选择,注意作为书法载体的崖壁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与一般书法创作不同,摩崖书法的载体是不可移动的山石崖壁,因而选址非常重要。摩崖书法镌刻于天地之间,跨时代而长存,是山水中的书法,更应强调立意和意境的表现。能否表达主题思想,拓展自然山水的意境,关乎创作的成败。我所写五山,选址均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都有相应的主题。曲阜石门山是儒家主题,重庆南山老君洞是道家主题,青州南驼山是佛家主题,而齐鲁嵩山和冕崮山则从自然景观的角度考虑主题思想和意境的表达,追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在选址的同时琢磨立意,酝酿文本内容和艺术表现。以齐鲁嵩山为例,所选的二十余处摩崖,根据自然山色特点,总体上以野逸峥嵘、清旷幽籁为主题,以临朐丰厚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嵩山特有的景色为表现对象,草拟文本内容,考虑表现手法。

李一 |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摩崖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体会

重庆南山老君洞《集虚》

李一 |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摩崖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体会

青州南驼山摩崖《南驼行记》

文本内容应重视而不能轻视。书法创作主要有两点,一是写什么,一是怎样写。写什么即内容的问题。四山在北齐是宗教场所,要写是佛经内容。而今天的五山是旅游风景区,应从人文的角度考虑文本内容。文本内容应与当地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相关联,突出地域特色。五山的文本内容,均为特撰的自作诗文。曲阜石门山摩崖写的是追和清初乡贤孔尚任咏石门山律诗,借此展开古今对话,以求文脉相传。重庆南山老君洞摩崖写的是《道铭》和《集虚跋》,以道为主题,阐释道家思想的博大情怀和审美境界。青州南驼山,崖壁数折,峭拔摩空,微风导径,梵唱停云,因喜其境清旷,故撰《南驼行记》以抒怀。而临朐齐鲁嵩山的二十余处摩崖,则以“桃海闻钟”“嵩山多柿”“一线天”“嵩高遗峰”“天镜”等为题,或以诗,或以文,或以赋,写景抒情,歌咏齐鲁嵩山特有之大美景象和神韵。冕崮山的七处摩崖,或以少字点题,或以诗歌赞其“一峰孤耸,峭壁摩天”的壮美。

攀岩书丹是摩崖创作的重要一环。一千多年前,僧安道一是怎样写四山摩崖的?史书没有记载。是直接用笔写还是双钩或者用其他工具写,用墨还是用其他涂料,至今仍是个谜。我写摩崖,经尝试,用斗笔蘸炳稀颜料书丹。书丹时的切身体会是,攀岩书丹的执笔运笔大大不同于案头书写,书写姿式也大异。摩崖的天然石壁高低不平,凹凸起伏,书丹时要随山势而行,左手牵安全绳,右手提斗笔,两脚前后上下左右随时移动。头或低或举,臂或弯或直,腰或躬或挺,身体或随石壁旋转,或随山体蜿蜒,整个身体的姿态要随时调整。运笔时最深切的体会是对涩笔的理解,笔锋与崖面的擵擦声,声声入耳入心。五山书丹的书体也较丰富,篆、隶、楷、行、草都使用并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前人写摩崖,以隶、楷居多,亦见有篆书,行草罕见,而章草摩崖,古未有之。我习章草几十年,感觉章草书法古朴雄浑,适于写崖壁,于是率先用章草写摩崖。曲阜石门山的《追和孔东塘诗》,重庆南山的《道铭》,齐鲁嵩山的《海岱山光》《离尘松作伴》,冕崮山的《万仞晴苍》等诗文,均以章草写之,这或许成为我摩崖书法的特点之一。

李一 |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摩崖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体会


李一 |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摩崖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体会

李一在书丹

李一 |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摩崖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体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院研究生观摩齐鲁嵩山摩崖 2023年

从古至今,摩崖书法都是集体创作工程,众人心血的结晶。书丹仅仅是开始,镌刻则是摩崖之所以成为摩崖的关键环节。镌刻使空间的二维变为三维,平面的书丹变为立体的石刻,使书法嵌入山石,与大山融为一体。从某种意义上说,镌刻是书法艺术的二度创造。我写的五座山,请的均是富有经验的石刻能手。我们一起研究摩崖的具体刻法,鉴于四山摩崖尤其是铁山摩崖因当时凿刻较浅,历经千年风吹雨淋日晒现已漫漶不清。五山摩崖的凿刻,均加深了字口,已求长存。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就我个人而言,是从研究摩崖到创作摩崖的转变。若从摩崖本体的角度看,则是从宗教艺术向人文艺术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有了不小的收获。六年中能写五山,能提斗笔,攀岩峦,驭长风,追至境,怀抱通于管锥,钩画系乎天地,真快事也!笔下所写,已与山同在,成为自然山水中的景观艺术。在增添了自然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拓展了当代书法艺术的疆域。苍崖飞翰,不亦乐乎!

(文/李一,2024年5月21日于京华开元室

(来源:中国书法报

书法家简介

李一 | 从“四山摩崖”到五山写刻——摩崖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体会

李一,1957年生于山东曲阜,博士,美术史论学者,书法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理事。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美术观察》主编。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