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 宋小敏、邓锋、俞小飞、胡仁仁发言集锦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6-05 08:21:35
听新闻

2024年4月26日下午“朱春林的油画艺术和朱春林江西写生现象思考”研讨会在江西省宜春美术馆四楼会议室举办,研讨会由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副主任红梅主持。与会专家分别就朱春林油画创作的艺术实践和思想维度、全球语境下油画本土化的探索与创新、油画创作的时代性、朱春林江西写生现象思考等方面,进行了学理性的分析和探讨。

宋小敏(宜春市美协名誉主席):

谢谢红梅老师。那天翻开画册,我确实觉得画的好,画得安静,让人爱不释手,我没有考虑怎么措词,只是将直接的感受说了。每一幅都画出了独到的感觉。我平常画中国画,感觉到朱老师画里面有中国文人绘画的一种学养和意趣。了解到其7年9次来江西,把我们江西画得这么美,这让我想到平常说的一句俗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江西这个西施美,更主要的是出自朱老师的眼里,出自朱老师的心里。我觉得朱老师具有这样一种美的文化的情感,一种已经升华了的文化情怀。

他老家安徽,靠近我们江西这个地方,到了这里有故乡的感觉,那么这种故乡的情感也是深化了的乡情,看朱老师的绘画,他确实具有很明显的当代性。我们通常理解的农耕文化,是江西的一种自然景物,朱老师已经把它升华到现时的艺术审美的层面去表述,去观看。所以我觉得在这个画展里面能看到朱老师一种安静、美好的心境。一个具有深厚油画功底同时又具有中国文人品质的画家画出的油画,确实值得品味。

刚才第一个发言的老师说,看到朱老师的作品,让小地方的人也会觉得有一种绘画的希望,它的确是这样,因为我们平常看到江西的风景司空见惯,我们天天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朱老师7年9次来,9次来跟我们天天在这里的人对美的感悟和发现为什么会有不同呢?这个不同当然是由于朱老师的情怀,朱老师的学养造成的,是这样一种升华以后的观看,才能够传达出这种美。这有待我们去学习和实践。

刚才油画家罗老师说到朱老师的画面从油画的具体语言、色彩、笔触包括笔触跟画布产生的肌理印迹等方方面面都做得很精到,一看就感觉到这是一个很有功力的人,是在各方面具有很深研究的人才做出来的事情。朱老师没有有意去做创新和哗众取宠,但我们仔细欣赏时,看到画面是充满深情的,他里面所有符号的选择,包括里面的色彩、笔触等等都贯穿了现代艺术家的感受。甚至画面上出现写生中不好回避的一条柏油路,一片水泥地面,他都用很有意味的油画语言作了轻松的处理,各种物象都能转换成有机的抽象符号和视觉元素,使画面具有一种当代感,而这种当代意识跟传统文人的审美取向又是不一样的,只有具有当代视野、深厚学养和中国文人情怀的人,才能产生这种美的感受和美的传达。我就讲这些,谢谢!

红梅(研讨会主持人):太感谢宋老师了。下面我们就请中国杰出的艺术史家,我和朱老师我们都非常非常尊重的邓锋老师,他对中国明清及民国以来的中国艺术史有非常精微至广的深入研究,学术等令我非常的感佩,也是我的学兄。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 宋小敏、邓锋、俞小飞、胡仁仁发言集锦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 宋小敏、邓锋、俞小飞、胡仁仁发言集锦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参观展览

邓锋(中国美术馆研究员、艺术品修复部副主任):

特别惭愧,特别感谢红梅的邀约,我还记得大概两周前我和朱老师在贵阳说到有这么一个展览,我们就约定了,就如约相聚在宜春这么美好的城市,所以要感谢宜春美术馆给我们呈现这么好的展览。

我自己虽然并不从事绘画艺术实践,但是又跟很多艺术家交往接触,再加之在工作中涉及到修复和美术史研究,从物质材料到史论研究,应该是贯通的,所以我想先就朱老师的作品谈几点直观的感受,再谈两点启发。

第一个感受,庚子年可能对春林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谓“庚子之变”,是一个创作的转型期。春林兄最早是以写实人物画为大家熟知,但是在疫情三年里面,大家都出不去,外界干扰减少,但内心又有很多想表达的,回到内心,从内心散发的那些光芒再去观察自己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的艺术创作便开始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内在化、意味化、语言的真诚感、单纯化都在安静之物中体现出来。这个过程也包括了大量的阅读与思考,从《谦卑与朴素》这本绘画札记可以真实的感受到,这些都沉淀为春林兄以后创作丰厚的滋养。

这批江西写生作品是由室内走向了室外。刚才很多专家已经谈到了他作品当中的一些特点,比方说在保持油画本体语言的特性的同时,还具有中国画笔墨的意味,很多人也谈到了光,在我看来,除了油彩物质材料本身的光,还有室外写生的外光,更有一种源发于内心的光,是物质与精神、内在与外在的融合。具体到画面表现,油彩厚薄的处理,笔触顿挫的不同,物形边缘的断续变化,有意识地留出一些空白,留出透气的空间,让画面充溢着生命的呼吸感。而且我们会看到他的用笔用色越来越有独立的书写意味,有的地方颜色特别润,就像浓墨、重墨一般,而行笔也慢而有韵,整体笔墨意味越来越强。从作品名称来看,很多作品颇有深意,如《浮云》《葬花》《三博士》《不敢高声语》等。画面看起来单纯宁静而朴素,但是蕴含的意味丰富含蓄而内敛,耐得住慢慢品味。

我很赞同上午杨老师所说的,春林的作品越来越走向精神性,而且在这种精神性里面,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个体的心灵安放,再自然地向外释放、流淌,令人感动。所以我想到了三个字,“宜”,适宜、惬意,一种度的拿捏和把握,作品有一种宜人之感。第二个是逸品的“逸”,逸是逃脱,是兔子跑了,躲起来了,但正因为是躲起来你才超越,这是越来越走向内在精神性。宜春是陶渊明的家乡,隐逸之代表,春林兄的作品里面就有这种超越性,在宜春展览更是非常契合的。第三个字是“返”,老子所谓“返者,道之动也”,返回是为了重新出发,春林兄以寻的方式重返生活、重返内心,也是寻根、寻真,这是回返往复的螺旋上升的内在动力,也是其写生“寻芳”创作方式的重要特点。

接下来谈两点启示。在当下时代,架上绘画无论是中国画和油画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困难。西方油画如果从扬凡爱克兄弟算起,至今600多年,中国画如果从宋代文人画算起,至今上千年。二者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各有发展之途,仅从材料来看差别就巨大,在材料差别的背后其实更是文化选择的差异、是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寄托的差异。举个简单例子,在油画修复中,至少要分五个层次,内框层、布底层、基底层、颜色层、光油层,一层一层是可以剥离开的;而中国画是没有办法的,笔墨渗入纸绢,完全融合在一起。一个复杂叠加,物质性强,一个单纯简约且合一,从材料的使用就可看出两种文明形态的差异。从材料出发,两者背后的技艺观念也完全不同,比方说西方用“造型”这一概念,而中国画更多是“取象”;西方走向现代形态强调“表现”,而中国画在后期文人画偏重“书写”(写意)。差别非常多,无法一一展开。我想,在当下各文明互鉴的情况下,需要从形而下层面两端深入,从形而上层面去融会贯通。比如这几年“写意油画”盛行,是个好趋势,但要注意不是甩上几笔、有滴淌感就是写意,而更要去深入体悟背后的文化精神。中国油画的进一步发展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场、文化精神作支撑的,否则不能行之久远。我们不仅要研究油画材料、技法,更要以自己的文化去“化”之。今天,西方大谈“艺术的死亡”,因而走向观念、走向多媒体和虚拟世界,而被中国文化“化”之的中国油画能够提供给全世界怎样的精神启迪呢?西方艺术从宗教走向科学,中国艺术从自然走向人文。中国的自然和人文精神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这是从春林兄油画探索想到的第一个启示。

第二个启示,则是如何重新估定艺术的功能以及艺术与人的关系。中国文化讲无用之用,讲“游于艺”,讲“画如其人”,以艺术的方式来塑造人、安顿人,这是极为高明的。春林兄这些年的艺术追求也正是如此,以艺术的方式自我安顿,甚至实现内在超越。这让我想起陈师曾所说文人画四要素: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绘画不能脱离主体,人才是艺术的根本。

最后,我想用德国哲学家本雅明谈论“灵韵”的一句话来结尾,这特别适合于对春林兄及其作品的描述,他说:“在机械复制时代里面,灵韵是对生命的呼吸,是每一种物质形态都散发出来的,他冲破自身而出,又将自身包围”。谢谢!

红梅(研讨会主持人):谢谢邓锋兄,非常感谢,他说了很重要的关键词,含蓄,这是中华古典文化里面其中一个独特的跟世界的文化不同的含蓄,内敛、间接,四两拨千斤,就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世界文化之灵的很重要的特点。邓锋先生捕捉到了从语言到艺术思想上升到美学和文化的高度,所以很感动。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 宋小敏、邓锋、俞小飞、胡仁仁发言集锦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 宋小敏、邓锋、俞小飞、胡仁仁发言集锦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参观展览

俞小飞(上饶市美协主席):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下午好!我的感受就是朱春林老师他的作品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语言,这是很难的事情,因为我们从事油画实践的人都知道,油画600年的历史,每个时代,每个流派都有它非常鲜明的风格和特色、特点。我感觉朱春林老师他的画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既有西方的,又有中国的,这就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从他的画面当中不能够非常肯定地、清晰地看出他是哪个路的,当然春林老师是在中央美院非常传统的教育下面出来的一位艺术家,但是当他从事自己创作的时候我揣测,他应该非常清晰他该怎么走的,当然最后会成什么样,他自己也不一定准确的预见到,但他一定是在兼收并举,在不断的向大师、向经典学习,甚至向中国画学习,刚才邓老师也说了中西绘画有巨大的差异性,我们从春林老师的作品当中、写意性当中,可以看得出他把中国绘画的语言,那种笔墨的语言很好的融入到油画当中,是非常难的。这是我对春林老师作品艺术性的感受。

还有一个,我对他的勤奋,真是太佩服了,因为他在江西7年9次的写生,特别是在上饶的弋阳、广丰、婺源、玉山等地基本上都去看过朱老师,无论是刮风下雨,无论是春夏秋冬,冬天已经冷的我们在边上看的人都受不了,穿羽绒袄都冷的打抖,他还站在那里写生。古今中外没有哪个艺术家是轻轻松松把画画出来的,真的非常的敬佩,非常受教育。谢谢!

红梅(研讨会主持人):我自己都特别受感动,一个是勤奋,一个是严寒酷暑,我想对青年学子是非常重要的两句话。我们请苏州寒山美术馆的胡仁仁馆长,他的美术馆也非常的美。他是安徽人,是朱老师的小老乡。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 宋小敏、邓锋、俞小飞、胡仁仁发言集锦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 宋小敏、邓锋、俞小飞、胡仁仁发言集锦

宜春昌黎学校师生参观展览

胡仁仁(苏州寒山美术馆馆长):

各位嘉宾,大家好!非常感谢红梅老师的肯定,来宜春美术馆参加朱春林老师的展览,对此我感到非常激动和期待。作为一家现当代美术馆负责人,我们平时的工作更多地涉及当代艺术和社会性对话方面的展览,对于写生这一领域,我们可能还比较外行。在此之前,我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朱老师的作品,但油画这种艺术形式,不看原作确实很难感受作品的微妙,今天上午到展厅参观后,我感到非常新奇和震撼。

朱老师的画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友好,画面干净,有一种让人沉静下来的力量,大家都说朱老师画如其人,这种描述确实非常贴切,在他的许多画作前,分明可以感受到艺术家本身的那种赤子之心。今天在展厅中,我注意到了两张特别的作品,它们都不是写生作品,而是分别创作于2022年和2024年。这让我感到朱老师在艺术创作上可能正在经历一种转向,尤其是在2024年的作品《浮云》中,我看到了一种特别的表现手法,有点超现实主义的意味,让我想起了上海摄影艺术家马良的作品,他也是通过摄影来构建故事的,朱老师的作品似乎也在构建画面之外的某种叙事性地表达。

此外,我还发现了朱老师作品中的一个有趣的小细节,那就是绿色的小毛驴,它在几幅作品中都有出现,这可能是朱老师的一种艺术图腾或者内心隐秘的一个自我符号。虽然我没有全面地了解过朱老师的所有作品,但这些2022年以来的作品给我一种感觉,朱老师正在尝试探索另一种自我风格的可能性,可能每一位好艺术家都会在创作周期中经历转向和蜕变,每当这个时刻总是特别令人期待的时刻,很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朱老师更多新的作品问世。

在今天的展览中,各位前辈已经对朱老师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我想补充的是,朱老师在2024年的作品中所展现的转向,让我感到非常感兴趣。我很好奇,朱老师未来会朝着什么样的艺术方向继续发展。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展览中的作品,它们似乎正在向更为当代的图式方向发展,这让我对朱老师未来的创作充满了期待。

刚才李馆长提到,艺术家的学养非常重要,我非常赞同这一点。因为真正能够走得远的艺术家,他们的学养都是非常深厚的。但我认为,除了学养之外,思想也同样重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逐渐启发出新的思想,然后再将这些思想融入到艺术创作中。这是一个实践和思想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以思想为主导去创作艺术。最后,我要再次感谢朱春林老师和红梅老师,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了这么精彩的艺术作品。同时,我也要感谢主办方宜春美术馆,聚集这么多业内的有识之士共同交流。谢谢大家!

展览信息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 宋小敏、邓锋、俞小飞、胡仁仁发言集锦

宜春美术馆展览系列之名家邀请展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

主办单位

中国油画学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

中共宜春市委宣传部

宜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

宜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宜春美术馆

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宜春市美术家协会

学术主持

杨飞云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名誉院长

策展人

红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副主任

艺术家

朱春林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

展览统筹

易乐

展览执行

龙芬

策展助理

余雨航

公共教育

付殷樱

藏品管理

黄祖力

宣传推广

余雨航 付殷樱

展期
2024年4月26日至6月30日
地点

江西宜春美术馆1号展厅

(来源:宜春美术馆)

画家简介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 宋小敏、邓锋、俞小飞、胡仁仁发言集锦

朱春林,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一级美术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1968年,生于安徽桐城。

1988年,于安徽黄梅戏校毕业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画室。

1992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任教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

2000—2003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首届高级研修班深造研习油画。

2005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任职至今。

[ 责任编辑:徐智勇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