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的意味——读蓝威的油画创作
上世纪西方美术学者克莱夫-贝尔在《艺术论》中说“艺术(或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一语道破了东西方美学与艺术创作的真谛。尽管此美学“意味”在今天的艺术创作追求中已被赋予了更多社会人文指向,毕竟东西方的画家都是基于自我成长、滋养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审美旨趣而塑造出个人内在的形式语言的意味,而这些正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个性、格调与作品诗性的来源与表现。
自然,蓝威的油画创作也不列外。虽然,从绘画主题上看,蓝威近十年的油画创作不过“瓜棚、荷花、山水”三个系列的创作;然而,蓝威正是由这三个系列完成了个人形式语言探索的进阶,完成了主题与形式的碰撞、融合、升级,这得力于艺术家本人自始至终地对画面形式语言的探索、研究与发展,并由此而形成的独具个性的形式意味与格调,这不仅造就了蓝威油画创作独特的写意之路,也使其独立于当前“参差不齐”的写意油画界。
© 《 田园杂兴-过雨声 》
200x180cm丨布面油画丨2015年
一、“舍形悦心”的形式骨架
毫无疑问,蓝威的写意油画创作一以贯之地是以形色作为自己创作的突破口,这从他学生时代暑期写生的《瓜棚》系列创作就开始了。然而,蓝威的系列作品所不同于其它同类主题的学院派写生创作的是:对于刻画对象的抓取、选择没有延续传统的自然主义的全景式描绘,而是在画面经营布局、构图上,选择局部特写,且多取中段来提炼、建构画面语言形式,比如在展出的《田园杂兴-夏、秋、夏音微》等作品中,就是通过复杂的瓜藤枝叶的穿插与光色的主观处理与组合,在画面形成了一种“主形”与“负形”的形式骨架,并通过线条的节奏与韵律来营造一种色彩语言的乐章,细看每一个笔触皆是色彩,以此让观众在斑驳陆离的画面形色中来品味艺术家所感受到的夏韵、秋兴、微音、园趣,在舍形、悦心的形式语言处理中来表达一种画面的意味,这或许才是其此前油画作品《田园杂兴·望秋音》之主题能够征服评委,入选 2014 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的原因吧。与此同时,在瓜棚系列创作中,艺术家也运用了传统中国画“知白守黑”的手法语言,通过大、小不同的画面留白,不仅让纷繁驳杂的画面有了呼吸感,也在剪裁取舍中流露出个人主体情感化地对当代形式主义色彩语言的探索。总之,蓝威在形色的主观画面处理中将中国传统的大写意精神与西方后印象以来的主观形色的结合,以此完成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受明朝大写意画家徐渭“舍形悦影”写生观的启发,可将蓝威此阶段的系列形式语言探索、追求归结为“舍形悦心”的形式美学架构期。
© 《 山水蒙 》
230x170cm丨布面油画丨2020年
二、“虚实相生”的形式重构
如果说蓝威此前的瓜棚系列创作只是在写意油画的形式语言探索上崭露头角,那么接下来的山水系列、荷花系列则是艺术家在写意主题上的形式再探索,是从物象局部的形色架构进入到画面整体的形色组合与表达上。首先在主题上,艺术家选择了中国传统诗性文化中文人所偏爱的荷花、倦马、山石等画题,然后通过对物象形的提炼,以及色的对比、调和来进行画面的形式重构。比如在山水系列作品创作中,艺术家打破了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的构图形式、表现手法和审美方式,用一种几何式的形色图形对山水画面进行了大胆解构,重组,再创造。比如在《渡江云》作品中用蓝、绿造“形”,黄、白造“意”,且形有力,意生韵,颇有虚实相生的美感。总之,这种平面化的意象表达形式,让其山水画系列创作既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又流露着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内涵。
概括地说,这种“虚实相生”的山水形式重构画面的表达,与瓜棚系列、荷花系列相比,在形色运用上更饱满丰富,更注重层次。比如《山河》、《山湖》《渡江云》、《山水蒙》等山水系列作品之山皆不追求形体的细节描绘,而是追求一种主观性的创作处理,让画面更有抽象美感,在同一色调的微妙、简洁的形态变化中,增加了线与肌理,尤其是用刮擦肌理的方式打破了形态间的界限,通过抽象分割来追求一种具象与抽象边界跳跃中的舞蹈,从而寻找一种最舒服的状态与色彩。此外,在画面空间处理上,艺术家又采用了颇具中国传统山水画精神内涵的“以大观小”的思维与观看方法,比如,山水空间的形式重构不是以视觉观看的,而是将直觉的景象转换成意象的形,把三维的物象转换为一种具有时间延伸性的画面,运用有限的二维平面空间来表现无限的意象空间,是一种超越了主客体局限的类比、记忆、想象之形的综合组合。这也就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游观式的自由写意的“意象造型”观悄然对接了,由此而生出一种往返、无限的宇宙精神。
《易经》日:“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这是古代人的空间意识。宗白华也说:“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结构就是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而这也许正是蓝威在山水系列油画写意创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形式意味吧。
© 《 小 荷 》
120x120cm丨布面油画丨2022年
三、“ 删繁就简”的写意之道
简单说来,蓝威的油画创作走的无疑是一条写意油画的形式美学探索之路。原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河野元曾认为中国艺术的“写意”有三种形态:(一)描写对象大意的“客观写意”;(二)表达画者意趣的“主观写意”;(三)注重笔意优先的“技法写意”;且认为“中国这三种“写意”形态是阶段性、逐次发生的。”若由此来看,蓝威此前的瓜棚系列作品的形色语言还是一种“写物之生意”的客观写意、笔法写意,而荷花、山水系列作品的创作则进入到了“主观写意”的意趣阶段,由此完成了从主题到形式,再到精神的“简化”。
总之,蓝威在山水系列作品中所探索的这种“删繁就简”——“简形”的形式美学追求,是强调个人直觉的鲜活,重视表现艺术家内在的情感韵味,不拘泥于与物象的形似。而将这种具象的造型转换成意象形体的“简形”美学是通过三个形式语言法则来完成的,即(一)以大观小——将视觉的观看转换成意象性的想象;(二)虚实互用——将空间的内在结构层次转换为平面色泽的疏密、深浅;(三)知白守黑——将布局的大小、高低、开合转化为无形之形的对立统一。因此,简要概括蓝威油画创作的写意之道,就是运用直觉体验的方法来认识对象,通过“简形”来“取其大要”,最终达到“意兴”或“写意”的艺术追求。
最后,笔者借用歌德的一句名言作为结尾,以此希望大家能读懂蓝威油画创作中内在的形式意味。
“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歌德(德)”
(文/康文,英泽艺术馆馆长,2024年5月)
(来源:英泽艺术)
画家简介
蓝威,1989年出生于广西融水
2011年本科毕业于南昌大学美术系综合绘画专业
201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昌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
2014年至2016年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油画高研班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特邀创作员、江西省美协实验艺术艺委会秘书长、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江西省文化艺术基金2021年度资助人才、洪城文化领军人才、南昌市高层次人才、南昌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昌画院创作部副主任、八零油画学社成员。
作品曾参加原文化部主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展获奖提名、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展获进京作品,并入选过中国美协及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精神·图式——第二届中国写意油画双年展、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全国大芬(第一、二、三、四届)中青年油画展、2013年全国油画作品展、研究与超越——第三届中国小幅油画展、大路西行——中国油画作品展、可见之诗(第一、二、三届)中国油画风景作品展、绘画的品格2013中国油画展、最绘画(第一、二、三届)中国青年油画作品展等全国各项展览30余次。
主要研究有瓜棚系列,山水系列,荷系列等作品,作品分别被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北京国子监油画艺术馆、英泽艺术馆、江西省美术馆、江西日报社、吴冠中艺术馆、南昌美术馆、宜春美术馆、合艺典藏等机构收藏,另有多幅作品被企业、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