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晓松的花鸟画创作基于他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独特感受,这幅作品从山水画的结体方式入手,希望突破花鸟画的传统样式,创造一个更加博大、恢宏、静穆、宁静的境界。追求山水与花鸟的结合,工笔与写意的结合,工细严谨的花鸟造型与泼墨泼彩的抽象空间结合。中国画的工笔与写意实际上都是写意的。不同之处在于简笔水墨画可以一挥而就,直接表达和呈现作者的情感和意念;工笔画创作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从而将细腻的情感、理念、感悟一点一滴逐步注入、渗透画面中,营造、构筑完整的艺术境界。莫晓松在对自然的感悟、传统的理解、艺术的表现等方面表现出深厚的修养和功力。
(文/王志纯 点评《栖禽竹韵图》)
下图横屏观看
【栖禽竹韵图】76cm×213cm2015年(纸本水墨)
《雨林雾晓》追求更加博大、深邃、静谧的艺术境界。“静”在艺术创作中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需要画家全方位修炼才能达到:做人、心态、情感表现、审美感悟、形式结构、语言技巧……艺术家必须做足各方面的功课,方能在创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和个人风格,画面才能呈现出特有的境界和格调。
(文/王志纯 点评《雨林雾晓》)
下图横屏观看
【雨林雾晓】67cm×196cm2017年(纸本水墨)
花木蕴美
【清幽朦朦微风静】225cm×170cm2018年纸本水墨
【萧萧暮色】300cm×200cm2019年绢本水墨
莫晓松早年以工笔画见长。工笔画之“工”,乃中国艺术精神里“格物”之谨严、“致知”之精到的视觉反映,体现的则是艺术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感应所激发出的积极有为品格。但工笔之“工”,更需“意”的衬托。若一味追求工细谨严,涓滴不遗,则难免有放逐情感凝聚与思想锐度之虞。莫晓松熟谙此间的辩证妙义——以“工”的态度与风格,“意”在尽精微中臻高远意境。故,他的作品,既有渐行深厚的“工”夫,更有超越技法、形式的精神“意”象、“意”境。工与意、形与神,在他的笔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文/吴为山“灿然逸韵-莫晓松作品展”前言(节选一))
【春到红墙】210cm×195cm2002年纸本水墨
【暮光】300cm×200cm2020年绢本水墨
特别是面对莫晓松创作的用水墨语言转译重构西方经典艺术形象的作品时,我不由耳目一新。画家利用形、墨、色的交融互生,营造出浓郁的诗性氛围,画面笼罩着缥缈的旨趣。在墨韵色章的纷披掩映中,观者可体会由因表现材质、表现对象的文化错位而带来的风雅与意蕴,出人意表,亦在情理之中。毫无疑问,创新最终要落实于视觉。但根本上,新视觉又源于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莫晓松作品的视觉之新,包含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艺术类型的不同处理技巧,其美感属性拓展了传统工笔画表情达意的范围,使之在古与今、中与外的交融语境中弥散出强烈的风格特征。此风格,正拜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所催生。而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的形成,寻己、思远是关键所在。寻己,是理解、明确、守护自身艺术的文化身份与文化属性;思远,是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空间上兼蓄中外文化之气象,时间上共存古今文化之情愫。两千多年前,古希腊雕刻家们在石头上创造了蕴涵着单纯、高贵的线条。这种线条随着佛教东传,与中国的艺术之线结合,形成连结东、西,源远流长且源源不断的文脉。莫晓松选择去表现古希腊雕塑、古希腊瓶画,就是因为感受到这条伟大的文脉,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历久弥新。从中,他体会到超越文化迥异、超越地域阻隔的人文原初境域的无穷魅力。于是,敦煌彩塑、古希腊雕塑,中国彩陶、古希腊瓶画,都在充满中国意蕴的传移模写下,既保留了本有的单纯与高贵,又弥漫着东方的清新、风雅和别致。
(文/吴为山 “灿然逸韵-莫晓松作品展”前言(节选二))
【苍茫】300cm×200cm2019年绢本水墨
【花雪飞散红霞中】120cm×120cm2022年纸本设色
晓松他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当中也是与时俱进。他画西方的这些东西这些线条用的非常好,他的用笔,包括他的纸张,包括他的材料都是非常的用性,很有选择性。因为在画这些景物景观人物的过程当中,他在材料上做了很多突破。所以,看他的展览除了刚才讲的视野也好,境界也好,文化也好,底蕴也好,神韵也好,在技术上,在材料上,在艺术的语言表达上,他都有很多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突破。
(文/徐里“灿然逸韵-莫晓松作品展”(节选))
【寒蕴梅竹劲】185cm×175cm 2022年 纸本设色
【浮枝苍石】83cm×113cm 2021年 纸本设色
百年以来的中国工笔花鸟画,经历了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画家从自身出发,做了一些观念、媒材与技法上的尝试,也由此形成了以不同地域特点与个人风格为代表的工笔花鸟画风。在这些不同画风的实践者中,莫晓松是近些年中国画坛涌现出来的成绩斐然的中青年工笔花鸟画家。他的作品既得传统工笔画的精致明丽,又有文人写意画的雅逸清疏,同时兼具源于西北地域性的、苍莽雄俊的个人风神,在同一风格类型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
(文/王明明《静谧与苍茫的张力-莫晓松与他的工笔花鸟画》节选)
【幽石抱秀】113cm×83cm 2021年 纸本设色
【南国秋意浓】260cm×185cm 2019年 纸本设色
晓松以他的宏大气势的花鸟画,一下子在全国成名,又调进了北京画院。他的作品在社会的影响力很大,推动整个花鸟画界中工笔画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困惑,也就是说很多人都模彷,这样就变成了八股套路。你一看,学莫晓松的样式非常非常多,那么这就给莫晓松本人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你该如何去突破自己原来的定势?所以我们大家,都会对他拭目以待。拭目以待的来观看、来期待晓松能够有自己的突破。
(文/何家英“灿然逸韵-莫晓松作品展”(节选))
【寒梅意远】261cm×90cm 2022年 纸本设色
【红花初定雪花繁】186cm×172cm 2022年 纸本设色
他(莫晓松)的画没有一个很固定的形态,都在变化,每年看他的画都不一样。他知道当前的画家应该站在一个世界的高度、东西方的高度来研究自己,来丰富自己,来发展绘画,所以这一点他是成功的。
(文/郭怡孮“灿然逸韵-莫晓松作品展”(节选))
【荷塘如画里·秋月望晴空】230cm×120cm 2009年 纸本设色
在坚守工笔花鸟画写实造境寻趣传统的同时,他始终努力将中国画的写意品性融入其中,这是对传统的突破和拓展。无论是背景环境、意境的营造,还是上水画技法的介入,无不体现着他的追求。他努力消弭写意工笔的界限,消弭精微刻画与写意传神的分野,使得两种不同的手法和谐地统一起来,极大拓展了工笔花鸟画的表现空间和表现技法。同时,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在写实与变形之间,他也自由地挥洒,将一种浪漫情愫与现实主义画风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给人在对比之中收获一种异样的感觉。
(文/王登渤“岁月履痕心迹呈现”(节选))
下图横屏观看
【京华春意浓】200cm×750cm2019年(纸本设色)
【飞花漫天游】99cm×209cm2022年(纸本重彩)
草木不仅有生命,且有灵性,神交自然,逸情草木,表达对草木花禽生命状态的关爱,由细微处臻于认识的澄明和通达,乃人生之大乐。
我从事花卉草木、鸟禽草虫工笔绘画之事近二十载,亲近并细察周边的草木、花卉,渴望回归自然与花草为伴,返璞归真,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远离尘嚣,放弃浮华,寻找本源清净之地,这是我追求的心灵状态。
羡慕松下听琴、林间看泉的通脱潇洒,羡慕柳烟荷影、梅兰绰约的怡然高洁,然而,古人的生活情景已恍然昨日,内心的文人生态是否安在?
冬日浓阴,雾浊似浮粉尘,草木发暗或落叶,看起来就要进入休眠期。隔壁邻家花园,枯蒿和荻花集褐带灰,其下草根枯白,衰草里看不见一片冬性杂草的青绿,而在晨雾的浸染下,一派衰微里也有深沉的棕紫,只是历经风霜岁月的厚重之色。
对草木之爱,不仅是出于习惯的观察,更是本性使然,我钟情它们千姿百态无言生长的本质。在京郊南苑清荷书屋度过的幽静岁月里,花木成为一种情感寄寓,一种象征,一种境界,它是天地的恩赐,也是注定流逝的美好。
(文/莫晓松“观花看草杂忆”(节选))
游迹畅神
【圣殿山遗失的魂魄(二)】83cm×113cm 2023年 纸本 水墨 岩彩
突破时空的维度如梦如幻的穿越
——读莫晓松的欧洲写生
20多年前的莫晓松,一个画工笔花鸟画画家,有很好的线描勾勒的能力,标准的赋彩渲染的水准,造型能力、章法构图的能力都一一到家。对一个美术世家出身的画家,年轻的莫晓松已经有很好的绘画才能和在一定区域里适度的名声。莫晓松当年的作品,虽然常规一些,个性特色不是太鲜明,但也开始呈现出某种后来绘画发展的有价值的苗头。我当时就指出,他在常规的勾勒赋彩的工笔花鸟画中,已经开始出现“水墨性质的色墨处理和大泼墨的效果,晓松别具匠心地把传统水墨的中国哲理意味带入了本来更多地偏重于外在形色美的工笔画中,而使其本来不太相干的花鸟形象与某种深沉的人生哲理象征产生了联系”。这种超现实的主观象征的倾向,使莫晓松的工笔花鸟画“驰骋于工笔之内,游刃于水墨之中,晓松工笔如此浓郁的象征抒情意味,又岂非与水墨写意异曲而同工”?我当时强调的是莫晓松工笔画中的象征抒情意味。
【圣殿山遗失的魂魄(四)】83cm×113cm 2023年 纸本 水墨 岩彩
【圣殿山遗失的魂魄(六)】83cm×113cm 2023年 纸本 水墨 岩彩
如果说,这是就莫晓松这些欧洲写生作品的题材选择的独特角度的话,那么,他在艺术思维上打破时空的维度,在东西方的历史中自由穿越的态度就更为精彩了。莫晓松的这种态度是自觉的。他在一幅画上题跋道:“东西方绘画都有空间与时间之表现。古人看山水画,山水乃是与天地精神相接,养浩然之气。将眼前山川用平远之法,令人有思天地之悠悠之念,……时空让思绪回到庞贝古城遗迹之中,余用山水之笔墨速写此地,用不同理念表达另一种空间。”每个人感受现实的角度不一样。莫晓松用中国山水之笔墨作表现,用中国山水之静谧去体验,在庞贝古城感受到的是宁静:“最伟大之宁静,收藏着天地之魂魄,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山令人幽,水令人远,古人叠石,为成就之风景,可以和宇宙山川相媲美。回味庞贝古城,恍若光阴之轮,栖身寄托山水之情怀。”(《庞贝所见之——垣断》)莫晓松是甘肃人,他那里有很多仰韶文化的彩陶,仰韶彩陶上有很多纹饰,中国彩陶纹饰大多以抽象为主,那是我们四五千年以前的东西。两三千年前的古希腊的陶瓶也是彩绘,所绘大多是具象写实的人物,表现古希腊人们的生活和战争。这无疑是莫晓松对这些古希腊陶瓶情有独钟的原因。莫晓松在一幅标有“穿越之力量”的陶瓶画上这么说,“大约周元王六年(公元前469年),中国之战国时代开始,此时希腊战胜波斯后建筑城邦,……大约在中国汉代章帝时期,维苏威的火山灰永远毁灭掩埋了整个庞贝古城。中国彩陶鼎盛时期是距今5000年至4000年的马家窑文化,希腊彩陶经典时期距今约3000年前”。我们在画册中还可以看到莫晓松用马家窑彩陶与古希腊彩陶瓶做直接的对比,比较它们纹饰的异同及其产生的文化原因。
【圣殿山遗失的魂魄(七)】83cm×113cm 2023年 纸本 水墨 岩彩
【希腊神话之——绕梦玉笙】72cm×54cm2023年手工麻纸水墨矿物质颜料
莫晓松是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角度去选择、体验和评价这些西方文化中的经典的。这其实也是正常的观照世界的角度。每个人只能从自身所在的历史文化积累、素养,和现实需要的角度出发,去观照一个与自己的现实世界有很大差别的异质文化。我们不可能自欺欺人地去确立一种超越民族与国家的所谓普世的世界文化的眼光,从来就没有这样一种“世界眼光”或“全球视野”。当莫晓松用自己这种“中国眼光”去观照欧洲文化的时候,他的艺术中反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特色。莫晓松把这种状况称为:“我和世界互动”。当莫晓松观察到古希腊艺术中线的作用的时候,他极为感慨,“这些长袍的疏密相间、动静自如,长线短线,密集舒展、潇洒披拂。这些,和中国古典艺术的白描手法,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适合中国魏晋时期人物画的白描手法,对线的刻画,更是惊人地一致”,“眼前之古希腊陶瓶人像刻画生动传神,无与伦比,赞叹接着思绪,又到宋之李公麟所绘人物造像,不在此之下,行云流水般的线条,飘逸而行止如意,非常具有质感。……国画之白描以画法为基本内涵。吾以为较古希腊人像有更深表达。吾以流畅圆润又凝练劲挺之线摹写之,以达敬意”。这无疑是一个清醒的东方艺术家对西方艺术表达的别致的携手与敬意。显然,这已经不是西方常规美术意义上的写生了。莫晓松经常说,他在观看这些西方文物的时候,经常产生一种在梦中穿越的感觉,他从现实穿越到远古,从西方穿越到东方,从神穿越到人,从宗教穿越到艺术,这种如梦如幻的穿越,本就是东方艺术中的一种特质:庄子寓言中的梦是著名的,《红楼梦》是梦,《牡丹亭》杜丽娘做的也是梦,水墨那种似是而非朦朦胧胧的不也是梦?中国艺术何曾那么自然主义地真实过?东方的莫晓松已经把他在欧洲的游历和艺术上的观照转化为个人的心象和情象。亦如他在圣殿山的写生中所题写的那样:“山非山,是心境;景非景,是心象。归去来兮,如梦如幻,不增不减。”此岂非东方禅学机锋中“幡动风动”之悟么?
【希腊神话之——旧事如流水】113cm×76cm 2023年 手工麻纸 水墨 矿物质颜料
【希腊神话之——烟水茫茫】113cm×76cm2023年手工麻纸水墨矿物质颜料
有这么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主见,面对欧洲艺术如此伟大的古希腊罗马艺术的源头,莫晓松表达的确实是来自东方的敬意。他赞叹于西方艺术的伟大,感动于这些两三千年前艺术中那种生动独、特决不重复的艺术个性,和那些在浮雕艺术中复杂的人物组合和场景的变幻。他用东方意味的线条去传递同样用线条描绘的西方的造型,他也用水彩画绘制场景的方式,结合着中国泼墨与泼彩的方式,对复杂的形象组合作完整的场景式描绘。单纯色彩与水墨的结合,浓烈的泼彩与泼墨的运用,给莫晓松这批欧洲写生带来独特的东方神韵。书法意味的用线给他的这批欧洲写生带来了更多的东方特色,满布画面的大量题跋,不仅使中国书画结合的特色在这批欧洲写生中没有缺位,还使莫晓松即景生情的万千情愫有了画面中宣泄的空间。当然,我更感兴趣的是这批写生作品中那种对物理时空的大胆突破。由于对中国主观意象式艺术造像和艺术思维的娴熟地运用,在莫晓松这批欧洲写生中不仅有多种古希腊罗马的复杂图像的集合,有线描的图像和素描影调构形的形象的同处,有完全不同焦点不同比例大小形象的叠置,巨大的罗马石雕素描式的图形与古希腊瓶画中精巧线描人物在一画之中的复合,作品中甚至还有东方佛像的掺和,佛像和希腊神像可是不同地域却大致同时且有历史渊源的历史形象。
【希腊神话之——茶香弥散】113cm×76cm 2023年 手工麻纸 水墨 矿物质颜料
【古罗马启示——心境双忘】77cm×66cm 2019年 手工麻纸 水墨 敦煌土
莫晓松这位在中国画坛只画花鸟的画家,到欧洲以后,人物、动物、器物、建筑、风景……总之,莫晓松在现场所看到和感悟到的一切,不论是时间上的过去与现在,空间上的东方与西方,具象的物象与抽象的思维,一切的所感所悟,莫晓松都自由地随心所欲地绘入画中……莫晓松这种从东方观照西方的态度,仅仅从他为自己这批写生作品所取的题目上就可以看到:望海之神像取名《小窗愁黛淡秋山》,具有情节性特征的浮雕被取名《雅典感怀——多少事,欲说还休》,一位睡着的裸体女神叫《雅典感怀——薄雾浓云》,行进中的女神被称作《雅典感怀——景行行止》……莫晓松这批画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一个神庙遗址和山一般的古希腊石刻人像及人像局部组合而成的作品《飞云过尽初遇圣殿山》。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没有任何一位在国外写生的画家如此处理过画面。近景是线描的古代神庙的遗址,而背景却是超比例巨大的古希腊石雕神像,而最令人慨叹的处理,是莫晓松居然把某希腊石雕的满是服饰褶皱的局部,以更为超比例的尺寸构成神庙遗址后的巨型山石,那复杂的衣纹褶皱里的大理石肌理,犹如中国画山水中的“皴法”与“点苔”,加上山腰与山脚积染留白的云雾,使这一组欧洲历史文物的奇特组合愈发像一幅异质的中国古典山水画……乍一看,这的确就是一幅风景画,但仔细一分析,这却是人物、服饰褶皱和神庙遗址不成比例的组合。是这些古希腊的神庙和石雕引发了作者思古之幽情?还是石雕那复杂的褶皱,引起了画家对中国山水皴法的联想?抑或是作者要消弥东方山水与西方风景间的距离?或者干脆就是,这多种想法兼而有之?不管怎么说,这幅画的出现,是莫晓松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式意象思维的运用的结果。
(文/林木)
【静观青铜——黎明边缘渐淡的梦境】113cm×76cm 2023年 宣纸 水墨 矿物质颜料
【断雨残云】90cm×80cm 2020年 熟宣 水墨 粉质颜料
【教堂之影——粹美】121cm×142cm 2019年 熟纸 水墨 矿物颜料
【教堂之影——寂静】236cm×147cm 2019年 熟纸 水墨 矿物颜料
【教堂之影——逸伦】112cm×88cm 2019年 熟纸 水墨 矿物颜料
【雅典感怀——断岸千尺 英雄无觅】113cm×83cm 2023年 熟宣 水墨
【雅典感怀——雾浓霜滑的山径】113cm×83cm 2023年 熟宣 水墨
(来源:墨轩臻品艺术)
画家简介
莫晓松,祖籍甘肃陇西,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北京画院副院长、艺委会副主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美协理事,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北京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北京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画作品先后参加全国七届、八届、九届,十届美展,百年中国画展,获全国当代中国花鸟画艺术大展金奖。
2022年9月在北京数字频道美术馆举办《寻迹思远一一莫晓松水墨作品展》
2023年5月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灿然逸韵——莫晓松作品展》
从2005年开始为人民大会堂、中央军委、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外交部、国家大剧院、北京市委、中央党史馆创作巨幅工笔花鸟作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卢浮宫、澳门博物馆、马来西亚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画院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或联展。出版有《寻迹缪斯一一莫晓松水墨作品集》、《春花秋草一一莫建成、莫晓松作品集》、《清和我心一一莫晓松工笔花鸟作品集》等多种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