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印迹·石峰速写手稿展”在大连中山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26日。本次展览共展出石峰先生从艺40多年来的速写和水彩作品共300余件,这些作品不仅是他艺术创作的珍贵记录,更是他艺术生涯的生动见证。
画画画中的人
在石峰的写生水彩画中,常见一些在画画的人物,或隐或显在风景当中。
你在看风景画,画风景的人在看风景,画在画风景的人在看着画风景的人。沿着这条视觉线索,你看到画家之眼是肉身在场的绘画世界。这种绘画不是刻意为之的“摆拍”,也不可能是写实现实的“抄写”,它是此在描述:抛入存在的活的现场,那种穿梭往返于往昔与现在之间的视觉。我们看到那双双曾在观看之眼,那种娓娓道来的生活笔迹,就像诗人所讲的,我抓住了可塑的日子。
这是一种观念,那种真实亲和的观看。石峰就在那儿看你画你,那些哥儿们。这种观看没有过分发力,不是那种占有欲的凝视,更不是理念先行的东西,而是那种以柔软的笔触,着浅淡的颜色,用温暖的心力,带出缠绕线条看你画你。朋友之间的关怀,如画中风景沐浴阳光,却相忘于光源。
石峰的名字冷峻,但他的性格里却富有温情,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和力,大家喜欢和他在一起,都是最爱的朋友,而且是且行且珍惜的友情。对于画画这个事儿,石峰也如同朋友那样对待艺术,把自然当作朋友,敬重自然描述自然。这世界观,中国画论亦有类似云云,如画竹要成为竹之友,画梅则如爱人如此等等,画家把自然物象当作朋友,充满了深情厚谊,那种即物即画的艺术观念。
一画十多年!石峰和他的画友们这期间来来往往无数次于旅顺太阳沟,无比熟悉这儿的每一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棵树,甚至每一只猫狗,这些都在画家的眼里闪现并内存,在其笔下流变生成。一如画家所讲:“旅顺太阳沟的独特性在一次次的写生中显得魅力无限,而且每一次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即使是每次面对相同的景色,它的百年时光的积淀,各种独特的建筑与数百种植被间的相互交映,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中散发出让人心灵悸动的生动气息。小动物与鸟儿俨然已是这里的主宰,而为数不多的居民似乎也只是这里的过客。我们这些外来的画者只是这里一切的见证者。”
这正是冥冥之中,画家对写生一往情深之内在动力,年年月月将“速写”积累成“慢写”,将割舍不断的情结转化为“深度写生”。这与现在流行的只要写生就行的风气不同,或只停留在形式化的套路不同。其实在作画时,画家的心理状态对于绘画过程的作用是非常十分重要的。我们如何去理解画家,理解他的艺术呢?显然画作是记忆和想象的沉淀物,一切可以想象的东西本质上都是记忆里的东西。对于画家而言,画作是要寻求理解的,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部分,在某些情形才得到有效表达。这个过程是非常有满足感的,如果其意图给人带来理解,而且在其过程中逐渐实现和丰富,即“深刻的同情”的创造性参与的理解,就会有一种“在家”的感觉。
看石峰画画轻松自如,表达松弛坦荡,其实这种状态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在他能画的时候才画,从他自己那里出发去画,通过涂抹勾描染洗,达到画面材料感觉。这种感觉会打动我们,我们能够在这些事物把自己推向并接触我们的范围内与其沟通。从身体通向感知物,通向深度延伸到表面。
水彩画有一种特有的经久不衰的魅力。有一种特别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哪个时代,艺术家如何声名显赫,那些用油彩的,石料的甚至金属的作品总会有一种“过时”的感觉,而其水彩或手稿却依然如此那般鲜活,就好像刚刚画完的那个样子。或是因为,水彩或手稿属于艺术最原初最鲜活的意图,这是过分讲究的“成品”所无法达到的东西。用一张纸承载一段难以言喻的感觉,是最具有绘画本质特征的艺术形态,它看起来亲切亲近,我们有可能感受到画者的气质气息:纷然叠加,寥寥踪迹,蜿蜿蜒蜒,浩荡攒动的节奏。当然,唯有当我们的内在节奏与在世界中之节奏共振,我们才被世界穿越。
石峰在“两个朋友”之间做维护:一个在于自然之间,一个在于朋友之间。他的艺术以一种朴素表达和一种亲切感受平和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维护着阅读从被动到主动的平衡。艺术归根到底还是寻求理解人,能够理解一个时代的人,也就能理解另一时代的人,而且希望理解另一时代的人。
(文/蔡枫,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版画系主任)
画画要有一颗愿意等待的心
4月25日下午,我随大连大学统战部组织的“同心讲坛”活动一同参观了大连大学美术学院石峰教授的“印迹·石峰速写手稿展(1982——2024)”,很受感动,遂将观展感受速记如下,以回馈画展的辛苦付出与一个下午的美好时光。
重建观画时空的启示。作为外行的我,过去看画,往往只向画里面走,也就是习惯性地将自己投入画布构建的时空之维。然而,当石峰教授站在一幅幅似水流年的展画前、娓娓道述每一幅画作其时其地的速画情境时,我突然意识到,观画的行为不仅要能观入画的内时空,还要能转身观向画作的外时空。即看看那个画画的人,看见他挥笔画布的那个下午、那个黄昏或者清晨……。若此,画作、观者与画家最终构成了交错时空的统一与汇合,完成绘画艺术空间的立体重建。而这三者的汇合与统一是可以让人无限回味的,因为,这是被画的人(与物)、画画的人与观画的人之间一场隔时隔空的会面,这个会面促成了不同时空中的生命对话,并以此让时间与空间在此得以延伸、得以演绎。
“我的人物都是等来的”。在整个讲解中,画家对于画作的光色、构图与线条并没有着色太多,但却对每一幅画当时的时空情境、画中的人与物做了生动的回顾。画家好几次告诉我们,他画作里的人物都不是虚构的,都是生活中的身边人,而更多的则是画家在某个下午、某个上午坐在某个地方静静地等来的。“我的人物都是等来的”,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也深为感动。某年某月某个下午的某个街角,画家等在那里:水彩中是两辆卖苹果的小货车,画中的几个人物生动鲜明又平凡无声:一个摊主坐在自己的摊位前——眼睛永远望向同一个方向,持烟的姿势也永远不改变;另一边是穿着蓝外衣的女摊主,她正站在板凳上从车上为顾客装苹果;二者之间则是那天下午那个时刻经过那里的几个路人……同样是浮沉在生活尘埃里的无名之人,有几个会被看见、会被关注?又有几个人愿意去看见,愿意去关注呢?然而,画家就耐心地、静静地在那里坐着,耐心地等待在那里,终于等来了穿梭在苹果摊之间的那些人物。有人问画家:这些人物是不是虚构出来的?画家回答:“如果要虚构,我就在家画就好了,何必要到外面去等那么长时间呢。”真正地回到生活、沉浸其中、流连忘返,这种创作方式在今天的智能化时代已经不被推崇。今天的创作者也很难体悟其中的深意。石峰教授的画和解说让我看见一个愿意等待的画家的观念和始终沉浸在生活里的习惯。画家的等待,是等待生活——等待生活中停留在这里那里的人,等待经过在这里那里的人,也等待从这里那里离去的人,以及此时彼地升起又消灭的烟云。这颗愿意等待的心是最温柔、最宽厚的。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的文学。在我们文学评论的专业中,我特别敬仰路遥先生,为了写好《人生》,为了写对矿工,他要在矿场深入生活几年,和矿工同吃同睡同劳动, 然后他才有底气来写矿工——有血有肉的真实生动的矿工。但是,今天AI可以写小说,作家们也可以在电脑上一天几更,一更便是几万字。可叹,写生活的人不再计算与生活的距离。
画家的意义——“肉身的在场”。正如蔡枫先生在画展后记当中所写的那样,石峰教授的画“不是刻意为之的摆拍”,“也不可能是写实现实的抄写”,而是“肉身在场”。此感与我心有戚戚。
肉身在场的意义,在于画家与自我的沉浸,对世界的亲临,与人物共情的意愿和耐心。一日一日,一年一年,无数个身影往来复去,时空亦散落在大多数人的生活里,变成无迹可寻的、模糊的碎片。然而,画家却愿意站在那里,以“肉身在场”的认真等在那里,投之以迅速于时间而又钝于时间的目光,并用画笔、线条、色彩和画布努力拽住似水流年,让生命的印象有迹可循,是为“印迹”。
(文/张红翠,大连大学文学院教授)
展览现场
作品欣赏
《最后的城》草图手稿 纸本炭笔、水墨 2004年
《最后的城》草图手稿 纸本钢笔、水墨、水彩 2004年
《海岸线2号——休渔期》草图手稿 纸本签字笔 2014年
《自画像》纸上水彩 23.8×18.5cm 2020年
《无题》纸上水彩 18.5×23.8cm 2020年
《柏岚子海边写生》纸上水彩 29.7×84cm 2017年
《秦大师 曹大师写生太阳沟》纸上水彩 9×27.8cm 2017年
《秋阳艳照》纸上水彩 20×50cm 2019年
《自画像》纸本圆珠笔 1993年
《西行日记》纸本炭笔 1988年
《游戏规则》草图手稿 纸本圆珠笔 1988年
《獐子岛旅行日记》纸本钢笔、墨水 1988年
《正在工作的陶艺大师》纸本毛笔、墨汁 1987年
《认真雕刻的老人》纸本毛笔、墨汁 1987年
《和陶泥的老匠人》纸本毛笔、墨汁 1987年
《修瓶的工人》纸本毛笔、墨汁 1987年
《泽基村速写》纸本毛笔、水墨 1986年
《泽基村口印象》纸本毛笔、水墨 1986年
《南大亭渔村》纸本钢笔、墨水
《小屋一角》纸本钢笔、墨水 1984年
《美术活动组一瞥》纸本钢笔、墨水 1983年
《高二六班的课堂一瞥》纸本钢笔、墨水 1983年
(来源:大连中山美术馆)
画家简介
石峰,1967年生于大连,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铜版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9月任教于大连大学师范学院美术系,现任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中国农工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粉画艺委会副主任,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估专家,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教育厅美育教育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辽宁省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农工党中央书画院理事,辽宁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农工党大连市委常委、大连大学主委,大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大连市版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大连市金普新区文联副主席。长期从事版画、水彩、油画艺术创作。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级各项展览中获奖。百余幅作品被国家、省、市级美术馆、艺术机构、个人收藏,出版数部个人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