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非山
新疆是中国版图上一颗明珠,其自然气候多样,风光闻名遐迩,作为长期身处这一广袤地缘中的本土画家秦天星,却唯独钟爱刻画当地的裸山。多年以来,他从写生出发,完成了一张又一张的裸山图景,笔下之山兼具具象与抽象,质朴的语言饱含他对这一土地和历史的深情。这些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山川图景显示出艺术家对于当地自然与文明的深刻理解,亦体现了一种来自于中国传统的人文关怀和审美自觉。
《帕米尔之夏2022-1号》
150:300厘米
2022年
《裸山之境2022-帕米尔之夏4左联》
150:150厘米
2022年
《裸山之境:新疆山像2022-10号》
100:200厘米
2022年
《裸山之境:新疆山像2022-10号-左联》
100:100厘米
2022年
在秦天星的绘画中,裸山基本占满全画幅,视觉冲击强烈,带来压迫之感。延绵的山脉横亘于天与地之间,以主体之姿态向两边挤压,使画面在威严壮阔的同时又产生了一种崇高性。饱经风霜的山石肌理在艺术家具有个性的笔触痕迹中愈发明显,块状色彩的堆积和涂抹精准地传达出这一地貌在历史长河中的粗粝质感,凝结了厚重的时间痕迹,使其笔下山石的苍凉纹络显得无比真实。秦天星的绘画选择了低饱和的同色系,不同层次的灰度却依然通过画笔和刮刀的走向以及明暗之间的对比而相互撞击,造就了画面中奇崛浑厚的山石,而这正是新疆山脉最为真实的一面。
《裸山之境:山流沙2022》
150:150厘米
2022年
《江山图:喀喇昆仑山下的哨所2022》
150:150厘米
2022年
《大地之像》
150:300厘米
2022年
《大地之像2022-1》
100:100厘米
2022年
观看秦天星笔下的山脉,不禁让人联想到塞尚为圣维克多山绘制的多幅风景,那些块状的颜料和轮廓线覆盖在画布上,呈现出某种动势;也令人想起唐宋时期有关山脉的图像样式,画面构图在焦点和散点中游走。他的绘画无疑对古今中外风景画有选择地吸收和继承,同时又加入本土特色和自身主观感受。秦天星笔下的的裸山似乎被赋予了生命力,山脉或山石仿佛一个无声的讲述者,躺卧在天地之间,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历史,而其自身却在时间的长河中永恒伫立。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日常体验中,这些雄美壮阔的山脉为我们带来一丝远离尘嚣的疏离感,并非因其陌生,而正是因为山石一直保持静默地存在着,才会被现代人所忽视。
《裸山之境2022-15号》
100:100厘米
2022年
《裸山之境:腹地印象》
100:50厘米
2022年
《天山山像2022之雪霁》
100:100厘米
2022年
《裸山之境2022-11号》
150:150厘米
2022年
他日复一日的用这种既写实又具有表现性的当代语言呈现这一本该日常的场景,也借此将我们传送到另一重时空里去。秦天星在绘画之中,实现了与自然的对话,与人文的对话,亦完成了与自身的对话,对于艺术家来说,他的艺术绝非仅限于写生式的表达,更是他自身的体验与修炼,最终达到一种“画山不是山”的境界。
(文/张子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原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杂志主编)
《帕米尔之夏2022-3号》
100:100厘米
2022年
《帕米尔之夏2022-2号》
100:200厘米
2022年
《大天山》
320:130厘米
2022年
《大地之像:淤泥河》
240:120厘米
2022年
《远山》
100:100厘米
2022年
《新疆山像2020-11号》
160:130厘米
2022年
《近山雪霁2022》
100:100厘米
2022年
《雪线上移之高山的眼泪》
150:150厘米
2022年
2021年前部分作品
《帕米尔之夏:碧水》
180:100厘米
2021年
《新疆裸山之境:悟山2》
200:80厘米
2021年
《新疆裸山之境亦石亦山》
120:120厘米
2021年
《裸山之境2021-9号》
240:120厘米
2021年
《天山山像2021-13号:动车进疆之一》
320:130厘米
2021年
《天山山像之东天山记2》
240:120厘米
2020年
《新疆裸山之境2021-4号》
160:130厘米
2021年
《新疆裸山之境:悟山1》
160:80厘米
2021年
《新疆裸山之境2021-8号》
80:200厘米
2021年
《新疆山像之响动的大地1》
180:150厘米
2019年
《新疆裸山系列流星划过2020-5》
40:60厘米
2020年
(来源:北庭雅集)
画家简介
秦天星,昌吉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新疆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新疆美术家协会主题性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新疆学校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新疆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研究员,昌吉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新疆画院院聘画家,北方油画院副院长,70油画公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