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中叶,照相机很稀罕,很贵重,人们不打扮整齐是不会拍照片的。所以伢儿们的游戏、嬉闹,乃至日常生活很少有像样的图像留存。
于是,用笔描述记忆成了很适合的事情。
在完成文字和绘画的同时,我发现我们正在远离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应该用“清贫”去形容,但精神上的富足是现时无法相比的。
那时有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荣辱观,有群体生活中毫无功利的友情、说到做到的诚信、与大自然的亲近、千变万化的集体游戏,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白的,让人从善、向上、静心、深思的东西。
|打弹子|
儿时的我们没有电子化和网络化,游戏材料都很物质,游戏过程都在大自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男伢儿的首选游戏——打弹子。打弹子姿势有长把和短把,输赢方式有看谁的弹子先进完洞窟的,有看谁先击中别人的弹子的。无论刮风下雨烈日暴晒,乐此不疲,伢儿们就像树木一样生长。
▲《打弹子》45cmx45cm
▲《打弹子》45cmx48cm
▲《打弹子》35cmx35cm
|滚铁箍|
杭州话有字发音与“儡”相同,意思是“滚”。“儡铁箍儿”就是滚铁箍。不知道此铁箍与箍木桶的铁箍是否有血缘关系,起码造型一样。铁箍不滚就会倒,有点像单轮自行车,需要平衡。能比赛,有比快的也有比慢的。
▲《滚铁箍》45cmx45cm、
▲《滚铁箍》45cmx48cm
▲《滚铁箍》38cmx38cm
▲《滚铁箍》35cmx35cm
|打旋罗陀|
杭州话里“旋”、“贱”同音,听上去像“打贱罗陀”。外婆曾说:“不管怎么用鞭子抽它,它都旋,越死命打,旋得越快,所以犯贱。”伢儿们常常让各自的罗陀对碰,看谁的先被碰开,跌倒。
▲《打旋罗陀》45cmx45cm
▲《打旋罗陀》38cmx38cm
▲《打旋罗陀》45cmx48cm
▲《打旋罗陀》35cmx35cm
|滚铜板|
“孔方兄”铜板不当钱币了。女伢儿拿来做毽子的底板,男伢儿直接游戏。做个斜坡,远端画一条“满线”,落铜板,滚得远且不过“满线”的,可拿来扔滚得近的,能盖住便算赢。
▲《滚铜板》45cmx45cm
▲《滚铜板》35cmx35cm
|抲蛐蛐|
伢儿们称蟋蟀为“蛐蛐”。夏夜里听到蛐蛐叫,浑身来劲,满院子翻,远的到松木场、昭庆寺去捉又大又野的。然后带着“大霸王”、“黑元帅”、“黄大将”、“急先锋”去找别人的蛐蛐斗,也有外人来院里激战的。养蛐蛐、斗蛐蛐的道道儿巨多。我捉过,只养着听声、撩拨,不斗。
▲《抲蛐蛐》45cmx45cm
▲《抲蛐蛐》345cmx35cm
|粘知了|
夏日知了嘶鸣。儿时,纯柏油铺路,近郊的柏油路树荫少,被烈日晒得软软的。去武林门外公路上挖点柏油入铁罐,回来在炉子上烧化,裹在竹竿头上,便可去树上粘知了。捉来的知了放在小竹笼里能叫上好几天。
▲《粘知了》45cmx45cm
|羊脚斗|
捧起膝盖单脚跳跃着互相进攻,让对方站立不稳,双脚落地或跌倒。因为像山羊在对攻,所以有“羊脚斗”之名,也有叫“羊角斗”、“斗鸡”、“攻攻儿”的。夏天玩羊脚斗,若摔跤容易把皮肤磕破,所以,孩子们喜欢在冬天斗,兼可取暖。
▲《羊角斗》45cmx45cm
▲《羊角斗》35cmx35cm
▲《羊角斗》45cmx48cm
|皮弹弓|
用粗铁丝、杂木树杈做弹弓架,装上宽皮筋或多股橡皮条,用石子或泥巴球烧硬当子弹。打鸟、打老鼠。也有做小弹弓,装单根橡皮条,用废纸小卷成弯弹,攻击性不强,男伢儿的“战争”便开始了。战前规定不能打头部,但不讲武德的伢儿依然有。
▲《皮弹弓》45cmx45cm
▲《皮弹弓》35cmx35cm
|扳手腕|
扳手腕在武林门一带叫“拗手筋骨”。有规矩:不准在开始前手腕向内,不准另一个手扶任何东西,不准压身体,不准在裁判发令前发力等等。孩子头也带我们玩,握住我们的手臂,告诉我们“力臂”不一样,臂短则力大,臂长则力小。力气活,要想赢,只有猛练。
▲《扳手腕》45cmx45cm
▲《扳手腕》35cmx35cm
|踢皮球|
万石里大院空地大,可踢皮球。书包、衣服当球门。一旦开踢,很少团队配合,全是个人英雄主义,连球门员也会跑到对方攻门。小一点的孩子以触到球为乐,也不管自己属于哪方球员。
▲《踢足球》45cmx45cm
|单手拔河|
没有大绳子,无法集体拔河。伢儿们就玩单手拔河。双脚相抵,把人拉过来就算赢。显然,力大不吃亏。于是有了团体赛,需要排兵布阵,那时就知道了“田忌赛马”。
▲《单手拔河》45cmx45cm
▲《单手拔河》35cmx35cm
|攻碉堡|
用小刀在泥地上划个方块算碉堡,双方互相检查,确定碉堡内没有暗石。先行的一方往泥地甩刀,扎住后划线与碉堡相连,算是出发了。此后每扎一刀连上一线,往前行进,连线不长于一掌跨度。长线一直连到对方的碉堡,围着碉堡转一圈,再在碉堡里扎三刀,即绞杀对方,大获全胜。如果线到半途,刀没扎住,对方即可出发向你进攻,打断你的线,甚至把你绞杀。在地貌复杂处游戏,扎刀艰难,会反复进退绞杀,惊心动魄。
▲《攻碉堡》45cmx45cm
▲《攻碉堡》35cmx35cm
|西瓜棋|
儿时能玩的棋特多,如象棋、围棋、军旗、国际象棋、飞行棋、海战棋、跳棋等等。随地可玩的是西瓜棋,棋盘似西瓜而得名。在地上画好棋盘,各领一色石头,摆位后走子,逼对方棋子无路即可吃子,吃完算赢。秋天会用榛子、白果、皂角等树果当棋子,平添清新。
▲《西瓜棋》45cmx45cm
▲《西瓜棋》35cmx35cm
|轧轧热热|
杭州发音“阿阿涅涅”。冬天,男伢儿打堆时靠墙站成一排,两边的人往中间猛挤,中间的人会被挤出队列。为了不被挤出就要手脚并用,把别人挤出去。被挤出的人跑到两边再往中间挤,循环往复。所有的孩子竭尽全力,一边挤一边喊“阿阿涅涅”。挤到全身烘热才开心散去。
▲《轧轧热热》45cmx45cm
▲《轧轧热热》35cmx35cm
|骑马打仗|
这大概是男伢儿最暴力的游戏,全力把别人拉下“马”,曾有同学摔成骨折。所以,在花港观鱼、平湖秋月或者后孤山的草坪上玩会好一些。除了混战也有分两队或三队的。接战后,还喊:“关云长来也!”“张翼德取你首级!”“常山赵子龙驾到!”“无名鼠辈接招!”英雄们一个个地倒下,最后可能只剩“关公”和“张飞”对打,很无厘头。也有喊“为了苏维埃,前进!”“为了新中国,冲啊!”声音稚拙,气势却不凡。
(文/池沙鸿)
▲《骑马打仗》45cmx45cm
▲《骑马打仗》45cmx48cm
▲《骑马打仗》35cmx35cm
▲《骑马打仗》230cmx192cm(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本期作品创作于2009年—2019年,其中出品四本图文集。
2010年《武林旧事:池沙鸿作品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3年《武林旧事·杭儿风》杭州出版社
2013池沙鸿迎春新作展恒庐美术馆
2013年《池沙鸿国画作品》杭州瀚阳艺术中心
(来源:湖畔闻莺)
画家简介
池沙鸿,1956年生于杭州,祖籍台州。1977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1982年毕业。现为浙江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作品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和其他全国展,获银奖三次,优秀奖多次。举办个人新作展览十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