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流变:当代中国绘画艺术展
展览时间:
2024年5月25日-6月7日
展览地点:
新西兰汉睿德艺术中心(HANRAD)
联合策展:
汉睿德艺术中心(HANRAD)
当代油画
龙吟雅风美术馆
协办:
北京龙吟雅风视觉艺术中心
展览前言
“流变:当代中国绘画艺术展”,旨在呈现绘画语言在时代更迭中所发生的变革,以及传承与嬗化的轨迹。通过艺术史的发展规律与学术性的梳理方式,展示中国艺术家在绘画语言的实践与探索上所形成的状貌。展览以“流变”为题,包含了对绘画传统与当代观念的审慎思考。通过作品的集中展示,传递绘画语言在不断流变中所产生的价值与意义:突显中国艺术家在绘画语言的演进中,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对于时代的敏感呼应,以及对于东西方绘画传统的反思。本次展览将成为一个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平台,让世界看到中国艺术家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用当下的视角消化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如何吸收外来文化,从而形成具有东方意蕴的绘画语言结构与视觉景观,为未来艺术的发展带来启示。
参展画家何红舟作品欣赏
如何把画画好是件难事。这个“好”字中包含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自我及他人的判断。这里的“好”是形容词,与之相反的是差、坏,具有相对性。“好”也是一个模糊、笼统的评价词汇。一旦要深究起来,穷问以什么为好?就会变得很麻烦,如同讨论以什么为“美”一样,变成一门大学问了。就画画来讲,画好一张画的“好”字包含了一种可意会的标准在其中。特别是当身处中国、学院的环境、专业是油画、喜好的是具象绘画中的写实门类···等等境遇变得具体而现实时,关于“好”的程度倒也会渐渐有些模样。
圣托里尼的黄昏,布面油彩,60×80cm,2018
我们常常将过往的、业已成为经典的绘画,在教学中引用给学生作为一个个的“标杆”。美术史发展进程的杰作在这点点滴滴的标识中成为可追求的目标,能否做到暂且不说,但在这纵横交错的比对中,关于“好”的标准慢慢生成一条虽无法用言语细说,却可以感知的浑厚的底线。这条由对传统、对绘画发展的理解以及感官经验的积累而成的修养所构筑成的底线,不仅在建构学生的认知,同样也在构筑我们自身的判断。
我赞美能融于手的智慧的观察,但不是一个唯技巧论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艺术个性的存在及其在艺术创造力方面体现的价值,也深刻地体会到时代性、民族性与绘画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多元化时代的格局为艺术发展提供了成长的空间,我们依然还要面对画面时,把画画“好”不仅是一种态度,还是一种关乎人生修为的愿望。
(文/何红舟)
圣托里尼的黄昏(局部)
上海老街,布面油彩,80×80cm,2010
山风,布面油彩,60×90cm,2020
塔里木河边的村道,布面油彩,50×60cm,2019
胡杨林边,布面油彩,60×80cm,2019
湖光,布面油彩,60×80cm,2019
乐葵与文森,布面油彩,100×100cm,2020
哈萨克小伙子,布面油彩,80×80cm,2008
研究生,布面油彩,80×80cm,2015
女肖像,布面油彩,100×100cm,2017
(来源:当代油画)
画家简介
何红舟,1964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8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同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7月毕业回四川美术学院附中任教。1995年-1999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班,1999年起在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2003-2007任教于油画系第四工作室,2007至今任教于油画系第二工作室。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特聘研究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