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广元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川、陕、甘三省交界处,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被确定为三线建设要地,在国家三线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锻造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助、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同时,三线建设为广元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工业基础,极大改善了广元工业布局,提高了广元工业的生存能力、生产能力和综合实力,带动了交通、水利、纺织、轻工、建材等产业发展。
2024年是我国“三线建设”60周年,为进一步做好广元三线文化挖掘传承,我们将联合北方油画院组织全国美术力量于5月在四川广元开展华夏意韵——中国百位油画名家写生采风创作行(广元站)暨三线记忆——美术采风写生活动,旨在通过油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深入挖掘“三线建设”故事,大力弘扬“三线精神”,助力打造广元三线文化品牌。通过这次写生采风创作活动,油画名家们将聚焦广元三线建设的老厂房、功勋人物和现代工业等题材,创作出具有广元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广元这座蕴含悠久历史文化和具有独特地域性的城市。
张峻明油画《三线建设》创作体会
历史画,作为艺术家根据某一特定历史所创作的叙述性图像,它并非零散的文献、遗迹和实物的陈述总和,而是深刻地融入和体现了艺术家历史观、历史责任感和历史认识水平的创作总和。
三线建设,指的是新中国自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我个人的创作一直在关注“三线”建设时期遗留下的“遗址”,即废墟工厂,画了十几年。这些作品力图表达的,一方面,不断提醒人们曾给予当代人无限青春回忆的“钢铁记忆”,曾经历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另一方面,则形象地揭示了那些被废弃了的工业遗址和楼宇林立的现代化城市景观之间形成的不和谐性。
过去我一直关注三线工程,但是仅仅在工厂内部,画的是废弃的“兵工厂”,这个题材的作品已经将近画了10年。尚辉主编曾就《兵工厂》系列作出精彩的评论:“张峻明在作品中长期描绘废弃了的炼钢厂房、轧钢车间,一方面不断提示人们曾给予当代人的‘钢铁记忆’、曾经历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另一方面则形象地揭示了这些被废弃了的工业遗址和楼宇林立的现代化城市景观之间形成的不和谐性。这些被荒废了的钢铁工厂已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一块难以愈合的伤疤,而这块伤疤也成为我们这代人难以磨灭的情感记忆。”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在中国近代工业的标志性建筑当中体会那种时代的印痕,对我来说,有一种积极的、忘我的情感在里头。我希望用写实的手法把这种历史的痕迹、情感表露出来,让观者那些被尘封的记忆大门打开。所以,这次建党百年创作工程,我选择了画三线工程,就是希望将这段历史落实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真正为百年作出自己的一些贡献。
最早在中国美协的创作动员会上,在200多个选题中,我看到三线建设的题目,当时脑子里就呈现出一些画面的构想。正好旁边有水彩,我就用水彩把它勾勒了一下,大概是一种室内场景的样式。随后听了很多党史专家对题目的解读,我开始有了一些新的想法:通过三线建设的室内场景,来反映这一段比较特殊的历史。第一稿的构思是三线建设工厂中的一个故事,当时的文工团下乡来到基层慰问建设者的场景。但作为一个画面,这种表达可能和历史题材的主题性创作距离有一点远。因为整个画面只是现场的一种气氛,看不出来是20世纪60年代我国举全国之力推动的三线建设工程。
这就需要重新寻找切入点。党史专家提醒我,说“当年有一支部队改编转业,几十万人投身在三线建设当中,机械工程非常壮观,有好多可歌可泣的事情”。经过专家的解读,我就开始着手进一步来查找资料,最后确立了新中国最著名的成昆铁路的建设场景。
(一)草图阶段
《三线建设》共画了四幅草图,第一幅的构思、构图确定在工厂车间里,画的内容是经过了一段时期的苦干,迎来了阶段性成果,当地文宣队来驻地工人与知识分子的场景,道具、背景都符合实际的需要,但就是气氛不够宏大,史诗性不够强大。经过了党史专家对这个选题的进一步解读,确定了此幅作品的表现主题:大背景是成昆铁路的建设,从全国各地涌来时的建设者和军队转业的筑路机械工程兵。对于那个火热的年代来说,作品构思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历史、文化、记忆、陈述、影像等,产生的一种蒙太奇式的组合。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据进行创作,表达出来的不仅是历史的真实,还有那段历史带给今天人们的思考。
作品场景中的人物形象,有测量的、测绘的,还有指挥的。在人物和场景的关系中,大体上是营造大伙儿正在干活儿的气氛:前面有几组具体情景的人物;中景是来到前线的知青,他们拉着红旗,从车上走下来,气氛十分欢快;远景是成昆铁路穿越山洞的建设场景。具体到画面中,比如抬的、挖的,还有铲的人物,他们前后的位置关系、神情动态,包括当时的服装、标语、网兜等这些道具,都直接映射了那个历史年代。人物形象的设计和表现是隶属于那个时代的,不仅仅体现为每个人的精神状态,而且还要构成整个建设的大的氛围,体现出那个时代整个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干活儿的劲头来。
(二)正稿阶段
因为有过去画历史画的经验,最开始正稿进展得还算顺利,但后来遭遇新冠疫情的席卷,创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无法出去收集具体形象的素材,以至很多形象无法展开深入刻画。2020年6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艺术组来工作室指导的时候,对画面一些形象如铁道工程兵的服装、形象、道具等,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其间遇到最大的问题和自己思考最多的,是那个年代人的精神肖像和气质的把握,还有历史语境问题。在正稿深化阶段,我将主体形象及周围人物的组合搭配,都重新作了调整,中景中的人物动态和形象也作了改动,以更好地表达出年轻知识分子的朝气与义无反顾的革命精神。经过了半年多的折腾(其间有三个月给本科生上课),作品展现出了现在的样子。我想,如果再给我半年时间会比现在好。
(三)完成阶段
从画草图开始到3米高、6米宽的大画初步完成,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其间有党史专家、美协领导、学院领导与专家的辛勤付出,在此叩谢大家。一件作品的完成,应该重新回到创作的“初心”上。历史的车轮轰轰烈烈碾过时,深沉的印记不仅会留存在广袤的土地上,更会镌刻在几代人的心灵与生命中。“三线”建设者们,天当房,地当床,披星戴月地创造了世界奇迹。“三线”建设的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硬是把封闭的与世隔绝的大山与外界连接了起来。
创作过程即“重构”的过程,由实物到思想,再到画面的转化过程,将历史带入新的语境。还记得以前画《兵工厂》系列时,我去废旧的工厂“深扎”写生,曾画过的工人师傅、桌子、椅子、干活用的工具、沾满油腻的服装和堆满图纸的旧书柜,有的车间仍旧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但有的车间已经空荡荡⋯⋯情绪平复后,我开始了习惯性的写生,把自然界的东西转变成艺术形态,中间需要一个类似“化学反应”的过程。我选择了最为明确直白的写实语言,来叙述中国五六十年代三线工厂一幕幕感人的故事,以及留下的痕迹与思考。这次三线建设的主题性创作,也延续了这种思绪、追求与表达。我们需要看见,只有“看见”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正在向哪里去。
(节选自《美术》)
张峻明作品欣赏
《和平年代老兵工厂之一》布面油画110cmX160cm2006年
《钢铁年代》布面油画195cmX350cm2012年
《凝固的空间》布面油画195cmX350cm2012年
《走过冬日》布面油画200cmX170cm2013年
《岁月留声》布面油画170cmX200cm2014年
《钢铁记忆》布面油画180cmX350cm2013年
《温暖记忆》布面油画180cmX230cm2018年
《老英雄孟泰》布面油画295cmX500cm2019年
《三线建设》布面油画300cmX600cm2021年
《岁月留声之二》布面油画190cmX220cm2021年
《贵州写生》布面油画60cmX80cm2015年
《丽江写生》布面油画100cmX200cm2021年
《江洪码头写生》布面油画60cmX80cm2023年
《新疆写生》布面油画60cmX80cm2023年
《湛江江洪写生》布面油画80cmX100cm2023年
(来源:广元市美术馆)
画家简介
张峻明,山西晋中人,曾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班和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油画高研班,师从油画大家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钟涵先生。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推广与合作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教育智库网特聘专家。
作品曾在俄罗斯联邦卫国战争纪念馆参加“让历史照亮未来”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作品展,获优秀奖;油画《岁月留声》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奖、创作奖、优秀作品奖;油画《新废墟》获首届南京国际美术展金奖;油画《和平年代——老兵工厂之二》获2012交通银行·时代杯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金奖;追光·合奏——2020提香绘画大赛获评委提名奖;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徐悲鸿奖”。曾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国家主题性创作;伟大征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无声诗里送千秋——中央电视台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做专题介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