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4-22 14:52:06
听新闻

文化视界网报道 4月18-19日,著名青年油画家袁俐和齐鲁晚报原副总编辑许志杰一起走进文化视界,漫步中华艺术空间,品评名家作品,袁俐在云间画室挥毫赋彩,并接受了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的艺术专访。袁俐是从山东这块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曾任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三工作室副教授、山东省青年美协副主席、山东省油画学会理事,现任教于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文化创意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此次,袁俐是应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董事长梁洪文先生的邀请,回到济南做客文化视界。在梁洪文先生一行人的陪同下,首先在中华艺术空间参观了馆藏作品,并结合画家个人的创作实践,分析和探讨了画家的艺术风格和绘画语言的形成,分享了绘画创作背后的故事,在感受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众人不时发出赞叹之声。随后,移步两网编辑部,与梁洪文先生一同浏览两网书画艺术频道里袁俐的绘画作品。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参观结束后众人来到云间画室,袁俐拿起画笔,面向在椅子上静坐的“模特”张女士,短暂观察和构思后,开始了油画人物肖像写生。“一开始我只想画张女士,但是感觉张女士有些紧张,恰巧她的儿子坐到了她腿上,张女士一把搂住他时,人似乎一下就放松了,母子相处的温馨,跃然而出。随即我对画的构图做出了调整,母亲的从容娴静与孩童活泼灵动,形成一种互动可人的亲和关系,这使得画面更加饱满鲜活。”而在人物背景上,袁俐选择了墙上悬挂着的中国画中的仕女图,这一选择似乎生成了一种水墨与油彩或传统与当代绘画,既对比又融合的画面效果,也更好地映衬出画中人物女性的柔美和孩童的灵动。片刻间,袁俐将这些都保留在《四月份的某一个下午》油画中……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张女士看完画感叹道,“坐着的过程中完全想象不到画完的样子,以前对油画的认识还停留在油画是写实的,今天看到这幅画觉得有些抽象,但还是很可爱。”

从这幅画了不到一小时,却异常生动的写生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窥见她的绘画作品中的个性和艺术特点,斑斓的色彩、流畅的笔触、人物的精气神……

关于袁俐及她的画——一个不愿被定义的艺术家

在接受采访时,袁俐向记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之前经常有朋友翻我的画册,他们很惊讶地说,以前怎么没见过你这种画法呢?”袁俐说,我很喜欢听到这样的评价,在艺术道路上就应该有个人的绘画语言,艺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画家的绘画风格也在变化。

袁俐评价自己“我不太常规”,因为她的绘画风格到目前还不能用一个单一的概念去定义,她不是始终那么画,总是对自己的作品不够满意,觉得下一张画会比这一张更好。

“有时候在画一张画,但是要去上课了,就先放一放,等上课回来再接着画,可能一时半会衔接不上,这时候就再画另外一张画。就是在这种不确定性当中,我永远没有办法预料我将来的状态,也无法控制变化的过程,所以绘画的风格应该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往前进行。我也习惯性地在一些宣纸、A4纸等纸本上绘画,留存下来贴到另一张画上,每一张画都带有不确定性,我很期待下一张画会是什么样子。”袁俐说道。

从创作、授课、穿梭于当代艺术潮流中到举办多场画展,她在艺术创作的探索中不断挑战平庸程式化的造型、色彩形态,敢于迈入险境,去开辟视觉表现的新空间,创造新的审美价值。

在前人的绘画作品中,袁俐欣赏齐白石的画作中传达出的童趣,也推崇毕加索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的追求。“画作的完形感指一笔画出想要的东西,这个完形感大概只有孩子刚学会拿画笔涂鸦时才能做到。从无知到有知,在经历过写实的过程后,希望自己还能回归天然淳朴的状态。”在画作中,她时常对人物形象进行合理的夸张处理,画中有孩子般的童真和趣味。

在进行“日志系列”绘画的创作时,袁俐虽然也不时会回到或重拾“顺三条”系列及之前绘画创作状态和方式,但不同的是,其更关注一种“有意味形式”的画面创造,这种回归较之前写生,在绘画的审美品格上更纯粹,她总是希望自己在不断进步。

选择绘画,在袁俐看来是人生中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这是她思想和情感表达的一个出口,这些年也保持对绘画的热爱,坚持创作。当谈到对当代年轻人绘画的建议时,袁俐说速写在艺术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快速地把你所想所感生动地勾勒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她就特别喜欢观察人,常常在随身带的速写本上把想画的人物记录下来。她还提出初学者在学绘画的时候不要一味追求画得像、画得对,“应该想到自己是主体,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去把客体表达出来,不要把自己孩童时代对画面完形感的把控扔掉,那是最本真的东西。”

从主题或题材上划分,袁俐的绘画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遥墙荷塘系列”“顺三条少年系列”到“日志系列”,袁俐的风格不曾被单一的概念定义,她不停探索,在更大的范围内找寻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部分。

“遥墙荷塘系列”——对自然的关注

袁俐十几岁时来到山东艺术学院求学,绘画的梦想之旅就此开启。后来她在本校读研、毕业后留校任教十四年,这些经历为她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袁俐回忆,她研究生毕业后在山东艺术学院留校任教时,基本上过着家——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偶然一次机会,她跟随朋友来到济南遥墙国际机场附近的一个村子,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荷塘里成片的荷花,她感到很震撼。

一位大爷看到她喜欢荷花,便立马下到荷塘中,从荷塘深处采了荷花送给袁俐。“他抱着一束荷花走向我的一瞬间,就是一幅很动人的画面。我赶紧用速写本把他的形象记录了下来,后来就有了抱荷花的老人这张画。”袁俐指着画册里的一张画说道。她现在看着这张画的时候,还能想起当时大爷灿烂的笑容,“他就像太阳一样发着光,被风吹日晒的粗糙脸庞与娇嫩的荷花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我深受触动”。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荷塘”系列 抱荷花的老人 油画 2003年     

这个村子位于济南市东边,由于地势低洼,水源充足,适宜种植莲藕,于是也就有了这一片片让袁俐流连忘返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荷塘美景。她也很快就与这里淳朴热情的村民熟络起来,被爷爷带着的孙女见到生人的羞涩、村民农闲时候跳舞的轻松、与小朋友分吃草莓的喜悦,一个个具有生活气息的生动画面都被袁俐一一捕捉,也有画下来的冲动。“这些画面非常真实,非常朴实,我喜欢一切朴实的东西,不需要我去雕琢,能把最初看到时打动我的东西表现在画面上,这是我认为非常棒的一件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袁俐以荷花为主题,完成了一系列的油画创作,这就是后来广受好评的“遥墙荷塘”系列作品。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荷塘”系列 莲蕊有香 油画 2009年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荷塘”系列 夏天故事 油画 2004年

2005年深秋,“大哉荷花——袁俐油画展”在北京索卡艺术中心开幕,这是她举办的第一个个展,展览受到了业内广泛关注和好评。后来著名艺评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陶咏白评价这一系列作品时说:“袁俐的油画就像从荷花淀中吹来的一股清风,带着清香和笑声。它那明快亮丽的色彩、流畅洒脱的用笔、诙谐乐观的人物造型,洋溢着乐观、健康、朴实、爽朗的气息。”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荷塘”系列 买花女 油画 2003年

荷花是绘画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很多画家都画过荷花,袁俐笔下的荷花有何不同?袁俐说,“我当时看到的荷花不同于公园观赏的荷花,那些荷花非常朴素,基本上是白色的,挺立于碧绿的荷叶间,在微风中摇曳。我画中的荷花,在这样的荷塘里生长、绽放,带有原生的生命力。”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荷塘”系列 戏·荷 布面油画 120×80cm

“顺三条少年”系列——花季少年的表现

2016年,因工作调动,袁俐离开母校来到北京,成为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文化创意系的一名老师。荷花系列渐渐地停了下来,远离故士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在新的学校,风华正茂、不一样的少年,给了袁俐新的创作灵感和热情,她把画室所在的“顺三条”街名定为新系列的题目,学生们开始成为她画里的主角。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顺三条少年”系列 油画 100×200cm 2018年

“看到这群少年的感动,跟当初看到荷花的触动是相似的,都是一样鲜活,只是因为生活的土壤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面貌不同。我跟他们像朋友一样相处,在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以后,把他们眼神中透露出来的快乐、内心的挣扎都表现在画布上,个体的故事形成群体的故事,展现出一种鲜活的生命状态。”袁俐说道。

记者观察到,这些绘画作品并不是写实地表现人物的形象,而是对人物进行了一定的夸张处理。“我曾经画过一个女孩,最开始画得很写实,把很多色块堆砌在一起,后来发现用写生的方式去画,完全不能呈现出女孩表面很酷但内心充满渴望的状态,所以在人物表现的时候要做减法,用单一的方法去描绘所有人物并不合适。”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顺三条少年”系列 油画 2021年

在袁俐看来,绘画创作过程不是简单地对着绘画对象精准复刻描摹,像照相机一样把人表现得那么写实、详细,而是捕捉转瞬即逝的某个瞬间,先把画面变成速写,再经过画家自己主观的处理,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在画布上。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顺三条少年”系列 油画 2019年

在袁俐构思的时候,最想捕捉的就是人物放松、自然的状态,她认为这透露出人内心某些微妙的情感。她的“顺三条少年”系列作品中,既有人物的开心时刻,也有迷茫伤感的瞬间。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她认为这种状态只是人某时某刻的状态,不管对方是什么样的状态,她看到的都是鲜活的生命,她想呈现出来的画面不是死气沉沉,而是生机勃勃,令观者观后有会心一笑的愉悦。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顺三条少年”系列 油画 100×50cm 2018年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顺三条少年”系列 油画 140×160cm

2019年,“花季·风景——袁俐油画作品展”在北京市1+1艺术中心举办,“顺三条少年”系列作品作为展览的三大板块之一,展示了城市少年特有的个性和生命活力。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巨德先生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言:“从袁俐的画中,能感觉到她对艺术对绘画,内心是狂迷,甚至是狂颠的状态;非常自信,非常有她自己的想法。我一看到袁俐的“顺三条少年”系列作品,就知道她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好……她们在一起是那样的其乐融融,她的作品看上去是那么自然。”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顺三条少年”系列 油画 2022年 

“日志”系列——与自己对话的记录

近两三年间,袁俐在工作和画画空闲时间读了很多书、对外界的事物有了更多的关注、从教与学的过程中也有了更深思考,跟学生有了更多交流,学生们没有被束缚的作品中有了很多的发现、感触……,在这一系列变化中,突然有了把这一些“此时彼时”的感受,在画布上,像记日记一样的记录下来,从而有了这一批“日志”系列作品。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日志”系列 女王 2022年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日志”系列 本命年 2022年

袁俐介绍说,翻看这些作品,会发现这些画作呈现的风格跟之前的作品完全不同。这些画的内容看起来也许并不和谐,甚至有矛盾冲突,但是它们被放置在一个画面之内,形成了这时期画作的整体风格。而在材料上也更丰富,除了油画外,也画了大量纸质等综合材料的作品。“日志”系列,也许这就是袁俐阶段性生活工作状态的反映,不论画面的表现还是综合材料的选择上,都是如此。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日志”系列 滑板故事 2023年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日志”系列 纪念爱琴海滑板公园 2023年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日志”系列 滑板故事 2023年

对袁俐来说,生活就是画画,画画就是生活。绘画记录着她思考的轨迹,当一种状态成为一种习惯,一切便显得顺理成章。她的作品也就是个人所关注的生活中的一些情绪、回忆所组成的厚涂薄敷之图像景观,是个人体验与社会化的主题相融合的结果。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日志”系列 北美札记 2024年

她曾表示,希望自己的认知不是停留于拷贝式的图解生活,而是一种若即若离又不失泰然若定的观察和表现,是一种现实与个人思考相纠缠的诗情与幻化。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日志”系列 西班牙札记 2024年

可以看到,这一阶段她开始由关注自然、关注人物转向关注自己的内心,与自己对话,也有一种从书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的渴望。她发现,再富足的物质生活都无法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个人应该在精神层面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日志”系列 2024年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日志”系列 西班牙札记 2024年

陶咏白先生曾对袁俐的荷塘系列印象深刻,认为她表现出了一种美好的田园式的生活。当看到袁俐的“顺三条少年”系列,特别是“日志系列”画作的时候,她都表示很震惊,指出袁俐的绘画风格跨度之大,造型、色彩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对这种变化予以肯定,鼓励她继续勇敢地向前探索。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日志”系列 2024年

袁俐表示,如果说我前期的作品注重一种“形”的描写,中期的作品“形”“意”结合,那么现在的作品更加注重“意”的营造,自己还处在探索的过程中。

此次专访活动接近尾声,云间画室里众人流连在袁俐的画作前,在他们的“第二世界”里欣赏着油画的魅力。最后,梁洪文董事长诚邀合影留念,期待着下次相聚。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做不被定义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袁俐走进文化视界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孙秀青

摄像、摄影/金德锋 徐智勇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