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4-22 09:52:59
听新闻

相对于大型的主题性创作而言,中国画领域中的“小品”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据考证,小品画至晚始于唐朝,全盛于两宋时期,经元、明、清至于当代,历经千余年已然形成悠久而深厚的美学传统,为当今的小品画创作者树立了高度的审美标杆,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诸多元素。小品画上所体现的大自然的纯粹感受以及特殊的形式美感是历代画家所向往的。

享誉当代美术界的大写意画家孙成刚先生就是一个“小品迷”。他对小品画的美学传统有精心的研究和梳理,依凭自我对中国画写意规律的熟稔、把握,带着强烈的从艺主体意识来从事其小品画的创作,在盈盈尺幅上写照自然界的草木葳蕤、花香虫唱、案头清供等动人景象,兴之所至,挥手即成,寄其情志,涉笔成趣,所成的系列作品韵味具足,在审美的格调和品味上臻于上乘,备受画界同仁的赞誉和观众的喜爱。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中国人特别重视小的趣味,发现小的智慧,从小中看世界,有“方寸之间见天地,细微之处有乾坤”的说法。试想,在一平尺左右的扇面或册页上来进行其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看似简单、轻易容易得手,实则不然。小品尺幅之狭隘,局面之逼仄,考验着创作主体的构图水准,考验着他的笔墨功夫,考验着他对绘画材质的把控程度,也考验着他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写意能力。联系到作品,可知孙成刚先生以他扎实的文化学养、笔墨历练和精湛的审美造诣,经受住了这些考验。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从孙成刚先生近期写就的《有石本是神仙侣》《傍花眠得梦里香》《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野藤垂下琼浆果》等折扇小画来看,其创作的题材可谓广泛,内容多样,构图新奇,别有一种以简驭繁的笔墨概括性,见出其格物的精微入妙,以小见大地展开一个情迁意动的精神境界。所造的这些意境就像一首小诗、一支小曲,轻松优美,淳朴自然,淡雅清新,亲切暖融,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因此耐人品读。

孙成刚先生一直是立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本位来从事其花鸟创作的,在其不断精进的创作历程中努力扬发着以笔墨为中心的自由抒写的大写意精神。他画小品也不例外。在他看来,一画虽小,却不可掉以轻心,不能以文人墨戏的观念或尝试技法的态度散漫为之,而应该带着严谨的学术习惯为之,一笔一笔写出其胸中心象。看他现场下笔,貌似走笔轻松,实为其平素的多方面潜修和审美积淀使然,可谓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笔墨的简约,实际上却更突显出意象的洒然风姿和生动气韵。

欣赏孙成刚先生画的菊花。画面上,疏影横斜态,赏心三两朵,在这“逸笔草草,聊以自娱”的尺寸阵地,做到笔墨之凝练、写象之空灵,花朵烂漫,枝叶纷披,聚散有常,开合有致,在墨气淋漓之际写得生动传神。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北宋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指出:“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夫内自足然后神闲意定,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定也。”得此启悟,孙成刚先生在其小品创作中注重材质特性对笔墨表达的提升作用,尤其善于在笔墨与扇面材质的互动、碰撞中,将自己独到的审美意趣、写意品质展示出来。这样一来,扇面纸张便敏锐地承接了因画家内力的轻重缓急、起运转收等运笔所显现的笔、墨、色互渗交融和丰富变化,因此能够显现按画家意图排列的浓淡枯湿,有时也会出现预想不到的奇妙的审美效果。

在其扇面佳作《山芋图》中,孙成刚先生用阔笔写芋头的叶子,淡墨写茎,用笔苍劲爽利,但因扇面折痕在其中“作梗”,使其线条在运行过程中自然出现笔断意连的审美迹象,或断或连,似断还连,上下呼应,左右顾盼。无疑,这种借物取势、因纸制宜的创作方式,增添了画面意象的灵动之趣和活泼之气,也由此丰富了大写意之酣畅、简洁、意赅的韵味。他在扇面上写竹子,以淡墨写节、枝,因折皱使然,竹节被自动分出;以浓墨撇竹叶,也因折皱出现一定的飞白效果而为画面增添了类似留白的虚灵之美,而且这种偶然的飞白又如无形的佐料,为意象加入苍劲与辣味,颇为有趣。再如,他以水墨画紫砂壶,笔触与扇面的折叠线杠上了而又“言和”,相交而且迹化,这就使笔下壶的意象油然而产生斜状的块面肌理,突出质感和量感,欣赏起来更显得可爱可玩。

许多作品表明,孙成刚先生是带着创作大画的思路来画小品的。他把握意象置陈的虚实、疏密、浓淡、远近、黑白等辩证的对比关系,以提炼性的笔墨,逐一简练地写出种种景物的高低错落和聚散分合,所成意境,近乎巨幅形制的大气;虽属即兴之作,却带有拙朴而苍浑的审美气象。他精益求精,画得很用心,《鼠窃浆果》这幅画,不因意象少而敷衍了事,放笔直写而注意细节表达,能够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使作品含有笔情墨趣的丰富的视觉效果和人文寓意。有朋友题诗:“欲啮熟浆果,饥肠已十回。窣窣步且近,涎向莹莹来。”在其扇面《小栖图》中,我们看到画家注重画鸟点睛,以精而短的线条表现八哥的睡眼、小爪比较到位,特传其神。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赤松小寿一千年》是孙成刚先生2022年夏在68cmX45cm的熟宣上创作的一幅精品。此图,将其偶然所见的盆景引入画中,表现松之夭矫虬曲、风姿宛转如舞,笔墨苍辣劲健,一任自由书写,不雕不琢,尺幅不大,却有大幅形制的那种生气和体势。有朋友欣赏后题写诗句;“小小株栖小小瓯,悠然偃似卧龙休。霜风岂改一身翠?千岁势将过云楼。”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最近,孙成刚先生画了一幅一平尺多的《悦目一花荣》,受到画界友人的好评,大家微信上纷纷转发。此图笔墨简省,对眼中所见的一丛月季花高度提炼,生动再现了此花盛开之际的那种惊艳的娇姿玉貌,设色艳而不俗,冶而不媚。细细品赏,令人联想到清代李方膺的那句诗:“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对此,有朋友题诗:“刺枝层瓣向阳开,谁遣春风深剪裁?玉面含羞娇起靥,红霞照过人眼来。”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明·鲁得之云:“写竹写石,笔简乃贵。理得,则一叶不为少,万竿不为多也。”(《鲁氏墨君题语》)恽向论画:“画家以简洁为上,简者简于象而非简于意,简之至者缛之至也。”(见《玉几山房画外录》)从此论述来寻绎作品,可见孙成刚先生的小品画创作,借形似,达神似,熟而生,生而熟,画得舒展、灵动、神出,见出审美张力,体现出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寻常景象之美从而予以写意提炼、创作提升的精湛造诣。也就是说,其笔墨表达是深及内里的,从而写出其水墨画由生活景新到艺术高雅自然过渡、转化的内在之美。

当今画界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片面追求“展厅效应”导致作品的“大而空”成为时弊,雕琢矫饰之风盛行,绘画本体被忽视,致使中国画核心语言的“笔墨”成为仅仅是塑造形体的一种手段,而不可避免地丧失了艺术本体的独立之美,让中国画已经愈来愈远离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正确轨道。所以说,回归重塑中国绘画的主体意识理应成为当务之急。有鉴于此,孙成刚先生在其各种题材、各种尺幅的创作中一直高扬主体意识和写意精神,他的小品画因尺幅之小,愈发见出其信笔得意的写意之大和着手成春的写象之妙,有格调,有底蕴,有境界。他在小品形制上写意出了耐看耐品的大文章,不因尺幅小而减损其骨力、韵致,相反,有的小品却带有大画的气势和观感。

提起小品画的创作体会,孙成刚先生说:“小品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小品的分类上看,它有斗方,有长条,有团扇,有扇面,还有很小的小品,这种这种表现形式备受历代画家的青睐,明代的陈白阳先生、沈周先生,清代的八大山人还有石涛,近代的吴昌硕先生、齐白石先生,近现代还有潘天寿先生以及当代的郭石夫先生、吴悦石先生、张立辰先生,这些大家经常画小品。小品最引人入胜的,是它情趣化比较明显,画面非常简洁,构图简练,但是寓意深刻,画得好能够令观众耳目一新。我从创作大写意以来,也经常画一些小品,画的题材呢,也是多种多样的,大家喜闻乐见,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孙成刚先生以自己独特的思想理念和大写意文本表明:大写意画绝非一个过时的画种,它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有激越昂扬的力量,它更因能够深刻反映新时代、弘扬中华文明而面临着远大的前程!

文/上官爵文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孙成刚作品欣赏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来源:古香文化网)

画家简介

信笔得意 着手成春——孙成刚小品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和大写意精神

孙成刚,字颢然,号熙斋主人,1960年出生于山东日照。郭石夫先生入室弟子。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山东省美协原副主席,中国金融美协原副主席,山东省国画院副院长,泰安市美协名誉主席。系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员,山东大学兼职教授,聊城大学、泰山学院客座教授。先后师从著名国画家郭石夫、秦天柱先生学习花鸟画,并得到汤文选、姜宝林、朗森、赵宁安、祝涛、王培东等诸大家的亲授。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