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晷时印迹——周吉荣艺术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展,展览将艺术家近40年的创作成果集中呈现,展示其在当代艺术领域的丰富实践和深入探索。
周吉荣的艺术实践源于对现实生活最真挚的感受与思考,自1980年代开始,他就有感于都市的变迁,在穿行都市的古老街区中寻找历史的存在,从最初的“城市”“门”系列到近些年的“海市蜃楼”“绮梦”系列,他的作品代表了不同时期他对城市变迁的关切之心、追问之思和怀古之意。展览展出了周吉荣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让观众有机会一窥艺术家如何通过对材料的深度理解和创新使用,构建出独特而深邃的艺术世界。
周吉荣介绍称,《海市蜃楼》系列作品不仅是城市变化的现实映照,也是他个人创作的转型和拓展。天地之间的暮色、灰黄朦胧的华灯、依稀可见的路标,都是视觉可见的城市景观。记忆也会流淌出来,而且以符号化的痕迹固定在画面上,让作品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它自身的意义。“景观”和“故城”系列作品从材料和方法上都做了更大的尝试。这些作品突破了丝网版画的局限,向着自由综合材料的方向延伸。藏区红土,材烧烟黑,天然彩石颜料以及画、印结合的自然痕迹,都使作品更加自由、奔放,充满力度。
当天举办的“晷时印迹—周吉荣艺术展”研讨会上,多位业内权威嘉宾对周吉荣创作进行阐释、提出各自见解。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称,纵观周吉荣近40年的艺术探索,可以看到其视觉图像变化的过程,即由具象到抽象、由叙事到非叙事、由平面到立体不断进行转换,从中看到一个伴随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对自我进行超越的艺术家。
此前,周吉荣在北京举办个展时,中国美协主席、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展览前言中称:在一次次的思考与追问中,周吉荣不断突破着材料的局限,作品就像从现实追忆历史,图景随着记忆的流淌不断清晰,在模糊、朦胧的气息中表现古今交织的都市色泽,留下韵意悠长的“历史的清唱”。
据悉,此次“晷时印迹——周吉荣艺术展”是湖北美术馆“20世纪美术家”专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旨在通过呈现各时期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和思考,构建起一个多元且连贯的艺术史话语体系,进而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梳理与研究提供更为开阔的视野。
展览将持续至5月26日,展览地点为湖北美术馆1、2号展厅。近期将举办艺术家导览等配套活动,广大艺术爱好者可前往参观、打卡。
部分展品欣赏
《海市蜃楼之八十三》综合材料 2024年
《中国天眼》综合版画 2019年
《故城 之三》纸浆综合材料 2019年
《景观——鸟巢》综合版画 2013年
《最后的纪念No.1》综合版画 1997年
《城市-惊蛰之一》丝网版画 1993年
《北京之一》丝网版画 1987年
(来源:湖北日报 记者/海冰)
艺术家简介
周吉荣,1962年生于贵州省,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同年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学院版画研究院第一副院长、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秘书长。
曾参加1994年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香港、悉尼、伦敦Marlborough美术馆巡展、2002年克罗地亚萨格勒布的“金色的收获——中国现代艺术展 ”、2004年意大利博洛尼亚现代美术馆“Officina Asia”国际艺术双年展、2013年国家博物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展,作品获典藏;
曾获得(1979——1999)鲁迅版画奖、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徐悲鸿艺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