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4-17 09:17:30
听新闻

袁武的创作,继承了传统的中国画精神与美学标准,坚守着艺术对人性的理解和属于个人的表达。他的人物画,以传统的笔墨方式表现出新的视觉效果,将那些逝去的“历史面孔”用传统中国画“造像”的形式造型出来,传递着人物背后的文化精神,记录着时代思潮的演进变化。

(文/赵力,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农民在朱耷的山水图景上耕种、袁世凯站在《寒林图》中、毛泽东的庐山与沈周的《庐山高图》会面了……袁武从对“人”的境遇的思考出发,重新激活了因文人消散、故土凋零而一度失语的文人画,释放出了传统绘画更多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源于一种矛盾,表现为疏离感中依然潜藏着的连续性。即从形式来看,袁武在现阶段的探索并非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他对传统的思考表现出未与传统真正割裂,对人物在历史境遇中的探讨将历史再次连接起来对话。不是对立和否定,而只是拆解、释放,正如解构主义以去中心、去权威、消除二元对立而显示出强大的破坏力,但如果没有之前结构主义对普遍价值和规律的确立,解构所谓的“反叛”是无法成立的。我们可以说,过往的传统和经典是这破坏力量的泉源。保守与激进并存,这是解构主义本身的矛盾,也是袁武的矛盾。

袁武是关注人的,可是他的手太“准”了。

“我的手现在太准了,这不是炫耀”,因为准确描绘现实人物,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这项绘画的历史任务,前人已经完成了,重复不会产生更重要的价值和新的意义。20世纪初,以徐悲鸿、蒋兆和提倡的写实水墨人物画开始登上画坛,并影响了一大批人物画家。“徐蒋体系”确立后曾长期引导着中国水墨人物画坛的走向,袁武没有成为这类绘画体系的例外。他硕士就读于央美国画系,毕业后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授、副主任,这一时间段内,他遵循的依然是传统写实主义的道路,过往经验和体系影响的痕迹难以消除,怪自己手准这件事,显得有些无奈。在聊到现阶段许多画家水墨探索的推进都比较艰难时,袁武表示了赞同。他说 :“人生是无法重新洗牌的,我只能驾驶着现有的这辆‘破车’沿路修补,继续前进。所以我的探索并不激进,也无法激进,会更倾向于‘改良派’。”

袁武是关注传统的,可是他已经“自由”了。

“解构”具有搞砸所有框架的力量,但作为一位艺术家,当他意识到自己可以拥有这股“破坏”的力量时,似乎有些晚了。2017 年,袁武辞去北京画院执行院长一职,宣告着自己在艺术上彻底的自由。那时的他已近耳顺之年,如果没有前五十年的经历,他在艺术上或许会更自由,但在面对“对前五十年的经历会抱有一种懊恼怨恨的心情吗”的问题时,他几乎不带迟疑回答道 :“没有”。因为他的确关注传统、敬畏经典,只是当他想站在更个人化的角度、站在更开阔的平原上重新审视传统的那个节点来晚了,以至于他心中隐隐有一些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人生总是有限。

《大昭寺的清晨》中有一个细节值得细心体会,袁武所描绘的一部分朝拜的人物的脸和手之间常常出现“断裂”“暂停”“空白”,他对此解释道:“我被信徒身上强烈的宗教感震撼到了,而如果要聚焦这种宗教感,我发现它在面部和手部,所以我在画面中只保留了这两个部位。”

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整个艺术史实际是艺术结构方式的演变表现,无论是形式、结构还是解构,都有内在完整的逻辑线在其中,并不会出现逻辑本身的断裂。袁武认为,在西方美学体系里,这些画是不成立的,但是在中国可以。他是指中国的美学、哲学,是指中国的观看方式。

“一件作品要看它在哪种观看方式里能够成立。”《大昭寺的清晨》中,人物形象造型、整体的气势和氛围是西方的,但在这种大框架下,却暗藏了一个“断裂”的中国美学细节,显然,袁武的作品不在东西二元对立观念下的任何地域成立,这是他自由的取胜,是艺术家个人权力的取胜。

批判和怀疑精神是后现代语境的特征,其理论基础则来源于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理论。德里达认为,意义产生于差异,而在去除中心价值之后,意义将会向四面八方延宕、播散。一切文本都有播撒的能力,文本自身瓦解,不向读者传递任何既定内容,经过差异和延宕的无限运动,在不同主体内解读出差异的意义。

“延宕”本身便指向无限和不确定性,尽管“解构”不等同于“破坏”,但要在如珍珠散落一地的局面中重新建构一个没有中心意义的意义,似乎并非易事。艺术创作中,其不确定性是指当代水墨人物画脱离传统写实体系后再没有参照系的事实,所有的推进都在探索中进行,作品是否成立的答案被抛给了创作者自身。

利奥塔曾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写道 :“我们为缅怀整体和统一,为观念和感觉的契合,为明晰可见与可沟通的经验的一致,已经付出了高昂惨重的代价……让我们向统一的整体开战,让我们成为不可言说之物的见证者,让我们不妥协地开发各种歧见差异,让我们为秉持不同之名的荣誉而努力。”

“艺术要不要更自由”是个太过宏大的问题,而对于袁武来说,五十岁之后的他倒是越来越“敢”画了。

(文/张敏,艺术品鉴杂志


作品欣赏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来源:综合艺术品鉴杂志、九八一六) 

画家简介

袁武|水墨人物的连续性与疏离感

袁武,1984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199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历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教授;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执行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六、七、八、九届理事。现任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国画作品曾获全国第七届美展铜奖,第九届美展银奖,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曾担任全国美展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国画展区评委和总评委。

个展情况:

2014年《大昭寺清晨》袁武个展,维多利亚艺术家协会·墨尔本;

2015年《天·灯——袁武绘画作品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6年《大墨苍茫——袁武水墨人物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7年《艺术长沙“大江东去”袁武百年肖像作品展》,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长沙。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