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界网报道 在这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人间四月天,“墨局——当代七人展”亮相泉城,已在济南市美术馆展出了一段时间,其间收获了这片齐鲁大地上众多书画艺术从业者与爱好者的热烈反响。本次展览汇集了袁武、殷会利、曹宝泉、王颖生、王晓辉、刘佳、秦嗣德等当代画坛极具影响力的七位画家不同风格的水墨人物画作品,体现着七种不同的“墨趣”,展现了他们各自对“墨性”独到的理解与表达。
在展览现场,观者得以搭乘与画家之间建立联系的“舟筏”,欣赏人物形象在不同画家手中独特的呈现,感受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的交汇融合,在众生之相间品读画家丰盈的精神世界。展览开幕式已于今日(14日)上午在济南市美术馆圆满举办,展期将持续至4月20日,广大市民朋友可以趁春光正好,到画展现场饱览其间佳作。
昨天(13日)下午,“墨局——当代七人展”的参展艺术家们一同做客文化视界并接受了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的专访。四季有茶春最好,茶是春事,春氤茶中。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董事长梁洪文以茶会友,与七位参展艺术家以及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刘志军先生围桌而坐,分享了画展内外的个中趣闻,相谈甚欢。各位画家带来了自己的佳作赠与中华艺术空间,几位老友畅叙画作的内涵所在,其间欢声笑语不断。
(左起:刘佳、王晓辉、王颖生、梁洪文、袁武、殷会利、曹宝泉、秦嗣德、刘志军)
品茗畅谈过后,梁洪文董事长陪同几位先生漫步于中华艺术空间,欣赏着陈列其间的名家画作。梁董事长讲述了每幅所陈画作的来历与其背后的故事,一行人徜徉于艺术的海洋之中,流连忘返。随后,各位艺术家共同踱步至云间画室,在册页封面题签留念并接受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的专访。让我们跟随各位艺术家的脚步,共同走进他们的创作实践与心路历程,更直观地感受他们对水墨人物画共同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坚定信念。
设计元素融入焦墨形式,民族题材的细腻刻画
本科期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设计的经历,使得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主任殷会利先生能够将一些设计的元素融入焦墨人物画创作的过程当中,先生后又在中央民族大学读博期间接触到很多国画的理论,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了画作中呈现的独特风格。殷会利先生巧妙地将设计中的黑与白从“形”的角度相互作用、相互咬合,在推演的过程中产生了所谓的“形象”。值得提到的是,殷会利先生的焦墨人物画并没有将墨用水去稀释和做更多的变化,就是单纯的黑白相间,所以从直觉上看有些像版画,但这其中还有一定的国画书写性,所以它不完全同于国画,更多的是有设计的理念在支撑创作。
殷会利先生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民 族题材的创作,而这种焦墨的民族人物形象给观者视觉上带来了更强烈的冲击。因为在中央民族大学工作的原因,殷会利先生经常有机会能够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去了解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当然,对于民族文化题材的热衷是能够产生好的创作的关键之所在。相信观者透过作品本身也能够打开想象的闸门,借画家之眼,看到背后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
携传统笔墨语言向当代转型
石涛先生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或许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真正落到实践中还是需要艺术家下很大的功夫。作品的价值随时代而体现,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曹宝泉先生看来,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感受,也就随之产生了不同的笔墨语言,艺术家本人对当下这个时代的真实感觉形成一种思想,从而设定的笔墨秩序便是与时代相关联的,在创作当中携传统笔墨语言向当代转型也是曹宝泉先生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的方向。
传统绘画虽然近乎完善,但是在表现当代性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曹宝泉先生认为,重新设定和考虑如何把笔墨语言准确的、深刻的表达个人对现实的理解,实际上是每一位在当代水墨画领域中探索的艺术家都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而现在对造型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写实造型,它更多的是一种更贴近于艺术家自己内心对造型的感受所产生的形象。“笔墨在造型的基础上发生作用。”这是曹宝泉先生在多年的绘画实践探索中总结的心得,把握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尺度也是相当重要的,而这种鲜活的众生之相,在曹宝泉先生的作品中一目了然。
艺术情感围绕个人的艺术样态发生
“作品创作的审美情趣决定感情寄托的不同。”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艺术家寄托情感的方式也都是独树一帜的,情感的传递也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因此,中央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导、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晓辉先生的水墨人物画创作也寄托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传统题材、现代题材与完全个性化的题材,这几个不同的方面也体现了就算是同一位艺术家,所寄托感情的方式也不是绝对化的,而是在多元样态中发生的。不同的艺术类型、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也可能传递不同的情感,众生如是。因此,在王晓辉先生看来,真正好的艺术家,应该是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当中,可以多向的、多角度的,以多种手段传递自己不同时间段、不同情感表达的内容。
在王晓辉先生的艺术实践中,他的水墨现象里既包含了对传统的研究、对具象水墨人物画的研究,也包含了作为教师的角色在教学里呈现的规范性的内容,同样包含了完全自我的纯个性化的元素。而收藏的爱好也对王晓辉先生的水墨人物画创作产生了不少正面的影响。像是对玉器的收藏,能够使艺术家在博大精深的细节中,体会精微的笔墨表达方式,个中思绪的转换恰能反向印证对艺术理解的深度。倘若观者面画而立,凝神静思,王晓辉先生赋予画中人物的思想内涵便清晰可见。
以水墨之魂,挥洒民族性的当代表达
在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硕导秦嗣德先生近些年的创作当中,更关注许久以来个人与社会进行的一种“行走的迹象”。当代的个人体验从文化的结构到绘画的当代性、主观性,更加注重从个人经历去提炼对传统中国绘画语言秩序的表述。“在一个时代的对接当中,逐渐呈现出我们这种民族形态,在以这种独特的中国绘画元素、素材材料,甚至是观念所对应的多元文化之下,应是在不断完善和构建自己的民族体系。”秦嗣德先生如是说。
秦嗣德先生认为,在时代的浪潮之中,构建水墨画的民族体系,将日益对民族文化的回归进行反思与深耕。在他看来,以造型带动笔墨,以水墨的气氛塑造画面的意境十分重要。虽然当今绘画的整个画面感觉在扩张,但是依然要坚守中国画里独特的材料属性,那便是笔性、水性与墨性,水墨的意趣也通过艺术家的恣意表达而酣畅淋漓地自然流淌,秦嗣德先生的画作便是最生动的诠释。
在汲取滋养的过程当中,在与西方文化的并行之下,在民族性以及中国画的独特属性中,艺术家群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各自独特的绘画性在抒写人间大千中一一呈现。
采访札记
在此次专访之前,笔者去展览现场探了两次展,通过现场赏画以及与到场观展的本土艺术家们的深入交流,每一次都对七位参展艺术家创作风格及创作理念的理解与表达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探展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与作品面对面接触中,更直观地体会艺术家的所思所想,以至于在本次专访中通过与各位先生的直接交流,对“墨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采访中,殷会利先生告诉笔者,展览原本没有做巡展的打算,但是第一站在内蒙展完以后反响不错,紧接着下面就约起来了,一站一站展出到现在已经走到第六站了,接下来有可能会继续开展下去,但不管到哪一站都在更换作品,没有一站是完全同步的,都在不断调整。艺术家们始终通过这样的方式对艺术创作产生一种促进和推动作用。我们也期待这场酣畅淋漓的当代水墨盛宴能够继续在祖国的神州大地上开出“墨花”。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王南休
摄像、摄影/徐智勇 金德锋 陈旋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