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醉心传统,融汇中西——张培成个性化的现代国画之路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3-31 10:00:19
听新闻

醉心传统,融汇中西——张培成个性化的现代国画之路

“现代水墨”已成气候,展览不少,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艺术家,相比之下能看到的“现代国画”却不多。

“现代国画”这个称谓很有些陌生感,好像只有水墨才有资格“现代”,国画命中注定和“现代”无关。

不少国画家为了突破博大精深根深蒂固的传统之束缚,目光转向西方,从西方艺术的创新突进中吸取力量,得到启发,他们的作品取得了全新的视觉面貌,其中不乏佳作。但这些作品往往变得不像国画。

也有不少国画家迷恋传统,醉心于传统绘画的气息、笔墨及布局构思,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追求方向。他们作画的心态是真实的,但一个吃汉堡、用电脑、开汽车的人画出和古人一样的画来,却是不真实的。他们的作品当然是国画,却不现代,或许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序列,却和与时俱进的艺术史没有关系。

醉心传统,融汇中西——张培成个性化的现代国画之路

丛林祥和·温存  2024年

也有许多自称创新的国画,或在内容上加入高铁、飞机、大桥,或在形式上吸收西方绘画的强烈色彩等等,作者往往急于创新,心态并不单纯,和中国传统绘画的内核相去甚远,其实观念上也不新,其品位必然不高。

于是,能看到的“现代国画”越来越少。要么现代而不像国画,要么国画而不现代。

当然,这个话题是从宏观层面上展开的。至于艺术家个人,无所谓古今中外,只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便是。

前不久和艺术家张培成谈起“现代国画”的话题,不同于我的空想,他却付之实践,正是在追求这样的目标:“要是中国画,要很现代。”这二句大白话看似很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醉心传统,融汇中西——张培成个性化的现代国画之路

洪荒世界·同舟共济  2024年

从某种角度来看,现代水墨画家往往从西方找到参照,传统画家眼光看古人,两者皆有法可依,虽然“现代国画”也并非无依无靠:我们的前辈画家如齐白石、潘天寿等,他们画的还是国画,却全然不同于他们的前人,他们的作品就是那个年代的“现代国画”。

但毕竟大时代不一样了,无论是面对汹涌的西潮或怀旧的国潮,看来有志于现代国画的艺术家只能靠自己独立前行。

独立和前行其实是有些矛盾的。

一方面要感悟时代,从而适时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不能强调独立而固步自封,宣称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结果陷入自我舒适区而和时代脱节。

另一方面在前行中不能丧失独立的品格,要和种种流行的潮流保持距离,不能随大流、赶时髦、看风向,以投机心态去博得廉价的成功。

张培成便是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

回望他的艺术之路,就是不断从流行的多数中走出来,寻找自己,寻找与众不同。

他是学院国画系科班出身,系统地学习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了深入的体悟,也掌握了扎实的笔墨功夫,从而筑就了他作品中的“中国本位”。但是,这样的经历也可能成为一种负资产,往往有人就此掉入传统文化的海洋之中不能自拔,丧失自主创作的能力。

醉心传统,融汇中西——张培成个性化的现代国画之路

壁画的畅想  2023年

培成早就认识到中国绘画传统绝不仅仅是从吴道子到四王的书画传统。中国的民间美术,从木版年画到剪纸皮影以及洞窟石刻壁画等是一个十分丰富的艺术宝库,有取之不尽的精神营养。他的成名之作《微风》曾获全国美展奖项,就是学习吸收民间年画元素的探索之作。此画呈现出和传统书画完全不一样的视觉面貌,使观者眼睛一亮。

传统书画家有不少人排斥西方艺术,尤其反感西方现当代艺术。而培成却恰恰相反,他关注世界艺术发展的前沿问题,极大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我们不难从他的作品中看到西方影响。

对民间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借鉴学习,使他和传统书画渐行渐远,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然而,培成在学习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可能异化成西方人,始终不忘 “中国本位”,因而又和不少学习西方后彻底西化和国画决裂的艺术家有所不同。

当他的民间风创作得到广泛承认,创作之路越走越顺的时候,他忽然惊觉到这或许可能成为一种惯性和套路,有可能使艺术创作变成艺术劳作。于是决然改变自己的探索方向,另开新路。没有一点胆识和勇气的艺术家是很难走出这一步的。因为这可能要放弃不少可以预见的美妙前景。

现在的中国画人物创作,主要是写实人物画,有的笔头较为奔放,有的工到极点,但骨子里都是西洋素描,要求解剖、结构、透视的精准,使国画“科学化”。这些写实主义国画成功地反映了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反映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出现了不少大师和经典作品。但从另一层面来看,这些“素描国画”毕竟和崇尚写意的国画旨趣不同。

醉心传统,融汇中西——张培成个性化的现代国画之路

时间  2024年

但是就表现现代人物而言,写实国画确实有巨大的优势。传统写意手法描绘古人、少数民族或戏曲人物等尚能自如,一旦要画现代环境中的现代人及器物等,就会水土不服,出现排异反应。

培成作为国画人物画家,没有选择写实国画的阳关大道,固然避开了大部队的蜂拥,却迎头遇上了上面所说难题。

为了化解这个难题,培成对昔日古人描写宽袍、大袖、长裙的笔墨进行改造。对枯湿浓淡的笔墨变化作了较为收敛的“内化”处理。而对人物结构衣纹等也大大简化,使之能适应描绘现代人物。他并未因急于创新而将写意笔墨简单“归零”,而是使写意笔墨发生涅槃式的新生,逐步形成了自已独特的笔墨语言。他笔下的线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所以既不同于陈洪绶、任伯年,也不同于林风眠、吴冠中,更不同于马蒂斯、毕加索。

写意人物画家中也有好几个“群”,有的有痞子气,有的呈荒诞状,培成似乎仍然坚持他自己,卓尔不群。

培成创作了不少大幅历史画,这些画往往大场面出现众多人物,他有掌控这种复杂画面的超强能力,其作品借鉴吸收了中国古代壁画的种种精华,气势恢宏,令人叹服。

醉心传统,融汇中西——张培成个性化的现代国画之路

《五卅运动》素描稿局部

我想特别提一下他的作品《五卅运动》。这是一幅革命历史题材的主题性创作。此画创作的总体思路及构图布局,直到人物造型完全走出了国内此类创作的习惯模式。我认为回过头来对这幅画的创作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梳理,极有必要,必将有利于克服此类创作所存在的图解化、简单化、说教化、舞台化的弊病,以呼唤真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历史画巨作。

培成也画了不少看似比较轻松闲适的作品。这些画似乎具象,其实很抽象:看不出具体的场景和人物的身份面貌,甚至这些人在做什么事也是模棱两可的。这些画没有描绘任何和上海有关的具体景物,却不知怎么就有一种外地画家画不出的上海味道。或许培成并不是刻意而为之,然而,他的作品却无意中恰恰传递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品格和风度。因而,若要研究新海派绘画,张培成的作品有标志性的意义。

醉心传统,融汇中西——张培成个性化的现代国画之路

艳阳天  2023年

张培成的艺术成就,主要并不在他的构思和布局,色彩和造型,笔墨和线条。最要紧的是他走出了完全属于他个人化的现代国画之路,在众声喧哗中保持了一份可贵的独立。

这就是我这篇平铺直叙的“白话文”的关键词。

(文/王劼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

(来源:上海中国画院

艺术家简介

醉心传统,融汇中西——张培成个性化的现代国画之路

张培成

当代水墨艺术家

1948年生于上海

祖籍江苏太仓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国家一级美术师

曾任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

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