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越是中国画世家出身,其父黄原即著名山水画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诗书画三绝的画家,在四川地区绘画界、书法界享有崇高的声望。曾在四川美术学院工作多年的本人,和黄原先生算忘年之交。由于本人研究传统中国画和现代中国画艺术,和在中国画艺术方面有很深造诣的黄原先生在学术上共通的东西非常多,有着很多一拍即合的共识,对老先生在中国画传统继承和发扬方面的热情有着很深的印象。有意思的是,黄原先生的儿子黄越,也是中国画山水画家,现在也是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有那么优秀的父亲,有言传身教的家学渊源,黄越本人的山水画又会是怎样的面貌呢?
黄越《红岩风骨》220x180cm宣纸水墨2021年
几十年来,黄越也画了一大批中国画,我早就说要给他的中国画也写一写,因为事情特别多,一拖也好几年了。这一次,黄越把他近30来年的代表性作品按时间顺序分阶段发给我,在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印象:从20世纪90年代到今天的30余年中,黄越的中国画创作一直在变,紧贴着时代在变,走了一个从现代性追求到自我呈现的漫长迂回的过程。
黄越 《傲骨》 纸本墨笔 136cm×68cm 2017年
20世纪90年代初期,黄越的中国画创作有一种明显的追逐西方现代性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还在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当学生的黄越,本来就经历了以西方现代艺术为标志的追逐西方现代性的过程。由吴冠中掀起的内容与形式的讨论,抽象艺术的讨论,如火如荼的“85美术新潮”,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推崇和模仿,更把对西方式现代性的追逐推到一个高潮。在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画家们看来,中国艺术的现代化,就是一个以西方现代艺术为楷模为标准的运动。对国画家来说,“85美术新潮”中那种彻底推翻中国传统绘画的流行说法,其归宿就是中国画的现代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黄越的中国画创作来看,他也毫无悬念地采用了当时流行的画法。在20世纪90年代,这位传统绘画世家出身的青年画家,也喜欢以现代艺术流行的构成关系来结构自己的画面。黄越的画面往往以直线切割的方式构成方形、矩形或其他硬边的块状图形画面,并且在这种块状构成中分章布白。他把房屋树木、山石河湖、土地农田作块状切割分布,构成山水画形态符号。而在这种块面分布的构成形式中,自然形态的山水元素已不再构成中国画山水的既有图式,而变成各种带有抽象性质的硬边图形的形式构成。有时候,这种硬边结构之外以抽象的留白的方式去处理,有时候充斥着山水元素的图形中反而以留白的方式和周围网纹状的深色水纹或深色的天空所环绕,构成分明的标以山水名目的抽象符号化的结构构成图式。当然,大多数时候这种块面构成的图式,因其中山水符号的呈现,可以看成一种带有抽象意趣和块面构成关系的新型山水画。例如1996年的《东风夜放花千树》、1999年的《梨花瑞雪》。而在另一些作品中,这种抽象意趣得以集中性地出现,使这种块面构成的作品,几乎完全脱离山水画的范式而朝抽象艺术发展,例如1996年的《山水》、1998年的《交响》。一般来说,黄越这种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成性、符号性和抽象性借鉴的倾向,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脱离山水画的基本元素,尤其是在《东风夜放花千树》这类作品中,画家是以现实形态的梨花、房屋和水波,自然地构成这种块状构成关系,构成因素在这种山水元素的形态中自然形成,并未刻意以直线硬边的块面去分割。这种带有抽象意味和符号性的构成关系,的确给黄越的山水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风格,在20世纪90年代追求创新的文化环境中,也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某种被时尚认定的现代感。值得指出的是,这位来自国画世家的青年画家的早期山水画即使全身心在追逐现代性,但国画的笔墨还是颇为讲究的,细读其画,不论是用笔中提按顿挫的若干讲究,运墨中泼破积渍各种墨法,仍然呈现出这位家学深厚的画家独特的素养。进入21世纪之后,黄越山水画又有了新的发展,但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的山水画中对现代性的探索,也给今后自己山水画艺术的表现留下了构成的、抽象的痕迹。
黄越 《山荫雪霁图》 纸本墨笔 140cm×69cm 2013年
从2000年开始,黄越的水墨作品进入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黄越似乎想从抽象的角度再深入地进入现代性创作。如果说在第一个10年这种抽象仅仅是他的创作中的某种因素的话,那么,在第二个10年的前半段,黄越似乎想强化水墨与抽象的特质。这其实是当时一种水墨倾向,或者叫现代水墨或者叫抽象水墨的倾向。2000年的时候,黄越画了两幅白描作品,一幅叫《丛林交响》,另一幅叫《生机》,这两幅很有意思。一幅是想从丛林的树干中提炼出一些抽象元素,但还能大致看出是丛林与树干;而另一幅则从丛林树干抽象成几乎完全的抽象装饰艺术。这仍然是一种前述那种现代性思维:即抽象是走向现代性的一个必要途径,这也是前述抽象水墨何以又叫现代水墨的原因。把这种白描的、抽象的丛林转化成抽象水墨,是2005年的《笔舞》与《曲折又一春》。从2000年到2005年,是黄越的抽象水墨阶段。这个时段他画的水墨作品,大多是从山水中提炼出点线面,然后重构成一幅在“似与不似”中偏重不似与抽象的抽象水墨作品,尽管在作品的名称上还保留着明确的山水画的题目,如《云起幽壑》《空山新雨》《斑驳阳光万点花》等。的确,与当时流行的现代水墨抽象水墨用排笔挥洒涂抹不一样,黄越的这些抽象的水墨山水的确是用山水画的笔墨在处理,这里不仅有勾皴染点,还有浓淡泼破,从题目到技法,从图式到意味,这位有着传统绘画素养的画家还是没能割舍与水墨山水的联系。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内在的割舍不了的联系,从2006年开始,黄越开始逐渐摆脱对西方现代性的追逐,朝中国山水画回归成为他绘画人生的转折。
黄越《巴山苍茫》137x69cm水墨宣纸2023年
2006年黄越用具有宿墨效果的墨膏画他的水墨效果的《漓江烟雨》,开始了向水墨写意山水画的回归。水墨意味中的泼墨和破墨如浓淡互破之墨韵已在如《一枕清凉烟雨梦》中成为画中的亮点。这期间作品的转折意义在于,黄越已不再追逐西方意义上的现代性,而是向传统绘画的意象精神回归,向笔墨思维回归。在2008年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例如《柔风》《深黛图》中,黄越开始形成后来山水画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画面中大多有块状重墨浓墨在作品总体“色阶”中厚重的奠基作用;劲直强悍排列性的侧锋用笔如传统皴法在画中的塑形作用;画中大量的留白对笔墨的对比衬托凸显作用,直线在山水中大量出现呈现的力量感和强悍意味,当然,还有富于诗意的自然山水的形态又在作品中重新出现。黄越经过近20余年的探索,在2009年,他的画风渐趋成熟。他在2009年创作的《万里晴天》,上述特征充分地呈现,浓墨在画中的垫底,劲直的短笔在山水中的塑形,笔墨间大量的留白,而宋人大山大水的山水意象,使中国山水画意味更趋浓烈。在2009年创作的《雪域山魂》中,这种浓墨上留白的强烈对比,劲直强悍的侧锋短笔排列,直线运用与直角的转折在山势中的出现已经比较娴熟了。或许,2009年创作的《蜀山绿衣》应该更有意思一些。如果《雪域山魂》的黑白对比近乎于焦墨,那么,《蜀山绿衣》不仅保留了上述特征,而且因为是水墨,那些重墨的墨块与水墨揉在一起,加上水墨之间的互破互渗,及水墨之浓淡干湿形成的丰富墨象及水墨层次,画面总体强悍的意味中又揉进了一些中庸的文化意蕴。比之年轻气盛之时,那种简单地把抽象、构成当成现代性,黄越此时画面的处理显然更为老练成熟、游刃有余。尽管我们在今天的笔墨处理中,仍然能看到黄越当年现代性探索的某种转换和延续。
黄越《灵泉诗音》137x70cm水墨宣纸2013年
第三个10年开始后,黄越的水墨山水画创作越发得心应手。在2013年创作的《灵泉诗音》中,淋漓舒展的大写意笔法构成的淡墨山体上,那几棵标志性的重墨树木存在于画面显著的位置,与山顶上重墨的树木相呼应,预示着黄越水墨大写意山水风格愈发成熟。也是2013年创作的《峭壁育劲松》中,那些浓重的墨块在画中依然存在,但已经自然地嵌合在山体形态的有机构成之中而无突兀之感,劲健的直线已开始变为勾勒山石树木重拙有力的墨骨,侧锋横扫的用笔在画中也变为黄越独特的山岩皴法而别具一格,画中闪烁的留白除了衬托出刚劲的墨块墨骨外,已形成黄越自然洒脱山水风格的语言要素。并未刻意追逐风格形成的黄越,在体验自然山川细节上也格外的细腻和用心。在2014年创作的《翠云满山》中,除了上述已经成熟的技法之外,这幅画值得一提的是画树木。黄越用了十几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许多是他自己独创的树木画法,在山水的前景画了一大片树木,以和后边山岗上远远的树丛相呼应,圆满地完成“翠云满山”的主题。2014年的《极目云天》中,那种劲直有力的直线、醒目深重的浓墨,以云雾流荡而生的留白,奇峰陡起方硬挺直的山峰……黄越的这种技法和风格呈现得非常的完善与自足。在最近这10年中,黄越已经逐渐地完善了自己的技法,形成了自己相对成熟的风格。应该特别指出的是,黄越的水墨山水不是工笔山水,也不是兼工带写或小写意山水,而是真正大写意的水墨山水。这种大写意山水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笔墨要奔放洒脱,要能笔飞墨舞,笔墨运用不能有半点犹豫挂碍,故能笔法跌宕、墨意淋漓。笔墨如此豪放,山水又要能大能小、能收能缩,既要大气磅礴,又要细节丰富。多年来,黄越总是在名山胜水的写生之中,结构他的山水,故其山水总是富于生动的细节而笔墨变化也极为丰富。而要同时照顾笔墨情境,对大写意水墨山水来讲是十分困难的。清人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中说:“山水不出笔墨情景者。情景者,境界也。古云:境能夺人,又云:笔能夺境。终不如笔境兼夺为上。”让人高兴的是,在近几年的水墨山水创作中,黄越似乎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创作于2017年的《高山云影》、2017年的《贡嘎秘境》、2019年的《乌江画廊百里春》、2019年的《云山深处》、2021年的《奇峰翠云裁》等近年的一系列作品中,黄越更在浓浓淡淡、虚虚实实之中随意点定,画面中干湿燥润、破泼积渍、提按顿挫、疏密黑白,诸般笔墨章法要素信手拈来而灵动自如。而那些源自大山大水乃至雪域高原的山水意象,又成为黄越山水情景意趣灵变不乏之源。经过30多年的修炼,黄越的确已形成他自己水墨山水画独特的笔墨语言和别致成熟的风格。
从20世纪90年代山水画中对西方现代性的追逐,到30年后鲜明的自我风格的呈现,黄越大写意水墨山水画之路,既是这几十年社会变动时代影响之反映,又是民族艺术生生不息之必然。黄越这种绝非因袭西方和古人的自我风格,无疑是更真实、更亲切,又更自我的今日中国山水画时代感之象征。
(文/林木,四川大学教授、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来源:中国美术报)
画家简介
黄越,重庆人。曾任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现为重庆市政府参事室参事、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二级)、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重庆书画院副院长、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美术学院墨华艺术研究会会长、黄原书画奖学金总负责人。
长期从事中国画与书法的教学与创作,高校教龄38年。擅长水墨山水画。作品以奇崛丰茂的巴蜀山水为主要描绘对象,以大写意为基本特征,意境超迈宏阔,格调率真洒脱,笔墨酣畅淋漓,融中西艺术思想为一炉,表现出雄浑、刚劲的独特个性风格,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代表作品有《红岩风骨》《黄山松涛》《灵泉诗音》等。
著有《山水画艺术探要》《笔翰别裁》《看山归来》等著作10余部。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等报刊媒体刊载。连续主持10届《黄原书画奖学金》展评活动。作为第一负责人的教学成果《赓续·复兴·再生——高校书法教学理论与实践》曾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