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平气和地与人们聊天,以普通人的眼光,看周围的一切,似乎一切都是那么平淡、亲切。这里没有奇异的构思,没有激动人心的心灵撞击,只有善良、质朴、勤劳的人们,这是父辈们留下的古老土地。”多年前的一个冬日下午,兰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顾国建的画室里,一束束斑驳的阳光透过窗户,温暖地洒在他正在创作的一幅黄土风情画面上。他一边用画笔涂色,一边对我说着他的创作感悟。
在国内及军内油画界,顾国建绝对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这些年来,从有关媒体或网络平台上,可以看到他或办画展、或参大展的消息。随着岁月的沉淀,他的油画作品日臻完美,为更多的人们喜爱和追捧。
《走出梁家河》2017年创作
名画家是怎么炼成的?
从顾国建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秘诀,并不在于外部附加的条件如何,而是完全基于自身的勤奋坚守与不懈追求。
说点题外话,我和顾国建老师初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年深秋时节,我突然接到前往军区报社学习的通知。对一个基层战士来说,这无异于“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第二天,我匆匆赶往驻地火车站,挤上了东行的T70次列车。
“呼哧,呼哧……”绿皮火车像一头喘着粗气的的老牛,在满目荒凉中蹒跚了将近一昼夜。次日傍晚时分,终于停靠在兰州站。走出车站,几经周折,我终于在车站广场东口坐上7路公交车,直奔位于东教场的兰州军区机关。
军区大门口值勤的警卫战士,目光犀利,懒得正眼看我一眼,挥手让我到一旁的值班室办理手续。记得进入大院后,先是绕过了一个很大的苹果园,再通过两边有整齐榆树绿篱的小道,就到了政治部机关办公楼门口。哨兵查验入楼证件后,已在门口等候的一位老兵,带着我来到二楼的一间大办公室。问过我的情况,他指着一排书柜后面的行军床说,晚上暂时就住在这儿,过两天宿舍调整好后再搬过去。
我仔细观察这间办公室,发现两张宽大的办公桌面上,摆满了书报画稿,还有一些画笔颜料,看上去有些杂乱无序。靠近窗户的墙角处,立着一幅很大的油画,画面上是朱德总司令和几名八路军战士打扑克的情景,人物神态生动而独特。画面上,戴着眼镜、正在思考如何出牌的总司令,咧嘴大笑、仿佛胜券在握的小战士,还有使着劲儿甩牌的小伙子,吸着旱烟旁观的老同志,以及扎着小辫伏在战士肩头看热闹的小姑娘……方方正正的构图,将围坐在黄土地上的战士与总司令、群众与领袖之间的亲密关系,维妙维肖地浓缩在画面中。在并不明亮的灯光下,这幅画显得格外耀眼。
《总司令和士兵们》1981年创作
第二天上午,我才搞清楚这间办公室是报社美术室,那幅油画的作者是美术编辑顾国建老师,不由得肃然起敬。工休时间,我特意找到顾国建老师,表达了住办公室给他工作带来不便的歉意。他听后笑着说,都是当兵的不用这么讲究,随后还问了我的一些情况。顾国建老师有些不修边幅,头发长而散乱,军衣上还沾有星星点点的颜料,加上那爽朗的笑声,一下子消除了我的拘谨。
过了几天,我被安排住进新楼院8号筒子楼一楼北边的一间小房子。中午在院内食堂就餐时,碰到顾国建老师打饭,得知他住在相邻的7号筒子楼一楼。后来,我时常请他给编辑准备刊发的小通讯画插图、制作美化标题,他从来都不怕麻烦,总是用商量的口吻,征求对画面要素的意见,不时还会讲一些笑话活跃气氛。时间长了,我们相互间熟悉起来,我也了解到他的一些过往。
《母亲》2020年创作
1969年2月,年仅16岁的顾国建入伍后,先在甘肃省军区电影队当放映员,后来因为“对电影放映业务钻研不够”,被安排到基层部队参加施工劳动。1974年2月,他有幸考入中央美院深造。1978年3月毕业后,回到甘肃省军区政治部任文化干事。同年10月,调兰州军区政治部《民兵建设》杂志任美术编辑。刚到机关时,就住在值班室里。半年后,才在新楼院7号筒子楼分得间一楼北边的小房子。
新楼院里的筒子楼,如同招待所的房间布局,每层楼中间有一条公共过道,将南北两边的房间隔开,南边朝阳,面积相对大一些,两边分别有两个套间;北边为阴,房间大约八九个平米的样子,仅容得下一张单人床、一张桌子。
回忆起筒子楼里的最初时光,顾国建“就特别地兴奋”。他说,一个单身干部,当时能有一间独立的小房间,已经够奢侈的了。业余时间,他开始了《总司令和士兵们》的创作。处于阴面的小房子采光不好,他就买了个大灯泡换上。到了晚上,小房间的灯光比白天还要亮。缺少油画材料,他就到创作室找一些画家们用过的旧画布,在背面继续画;画布长度不够,自己用手工缝上一节。在简陋的环境里,他完成了这幅历史画作。1981年,这幅画参加全军美展后,又入选建党60周年全国美展,在《美术》《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美术》杂志主编评论此画在表现领袖题材上有所突破。从此,他走上了一条业余美术创作的艰辛之路。
这一年,顾国建29岁,正值胸怀理想、踔厉奋发的好年华。身为美术编辑,又是机关干部,除负责刊物、报纸的插图、制题,以及编辑美术专版外,还要参加机关组织的各种学习教育以及会议活动,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务性工作。他热爱的油画创作,只能安排在节假日或晚上等业余时间完成。多少个夜晚孤灯相伴,多少个假日沉迷于笔墨画布之中,日子虽然过得单调枯燥,但他对自己的选择乐此不疲。
《战斗间隙》2006年创作
有一年,顾国建老师创作了一组《舟曲的记忆》油画,画面分别为藏女、岁月、暮色、伙伴、江畔、山的孩子等写实描述,他嘱我为其配诗,准备在一家杂志上发表。我看到的画面是黑白复印件,那浓重的黑色更映衬出藏域独特的沧桑感,我被那些画面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你是那块神秘草地上长出的一朵格桑花,你是那片辽阔天空中飘过的一朵高原红。你的眸子是远方那一阵阵波浪起伏的羊群,你的爱情是那一串串策马而过的歌声。《藏女》”“如血的残阳晚照,你静坐在高高的山岗上;前方那条弯曲的河流,在你的心里流淌;你是在回味妈妈教你的歌谣,还是在憧憬一个玫瑰色的黎明。《山的孩子》”囿于对画面的有限理解,我的诗写得马马虎虎。
我调入报社后,我们一起交流、探讨的机会多了起来。每有空闲,我会到顾国建老师办公室坐会儿,看他作画亦是一种享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顾国建离开居住了十年多的7号筒子楼,搬进机关大院内的单元房。搬家时,他把自家孩子用过的一个小木床送给了我女儿。好传统更要传承,我离开筒子楼时,又将其转送给了另一位年轻战友。
搬离了筒子楼,可与筒子楼的缘分并没有结束。当时,《西北民兵》杂志为节约办刊经费,改邮局发行为自办发行。每期刊物出版后,除主编外每个编辑都要轮流负责发行工作。当散发着墨香的刊物,从印刷厂拉到筒子楼的库房后,顾国建便带领在杂志社学习的学员,按照各单位订阅的数量,分捡捆扎包装,然后分别贴上打印好的邮寄标签。
这样琐碎的工作,顾国建却情有独钟,像绘画一样做得认真而细致。他笑着说,用塑料绳捆扎杂志,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还是个技术活。他把每一捆杂志捆扎得“井井有条”,像打好的背包一样方方正正,线条疏密得当,外型整齐美观,让年轻人也甘拜下风。为提高工作效率,他还言传身教,手把手指导年轻人,有时要干到深夜一两点。第二天,看着一摞摞杂志装完车后,他才放心地离开。这时,他竟会生出一种莫名的满足感。
成名成家前的顾国建,和大家一样做着这些杂芜的工作。他干过分拣基层通讯员来稿,分发稿费、填写稿费单等通联工作,还管过杂志社的财务账目,骑自行车将每期杂志的四封清样送印刷厂。所不同的是,他忙里偷闲,手中的画笔却从未停止过。这样的坚守,他持续了17年。
《全国道德模范张富清》(作品局部)2021年创作
1995年,顾国建如愿调入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成为一名专职画家,这年他43岁。
作为一名军旅画家,顾国建把目光、感情、笔触倾注在军事题材油画创作中。海拔50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执勤点,硝烟滚滚的老山前线,风沙弥漫的训练场地,抢险救灾的一线……都留下他深入生活,采撷素材的足迹。他的作品,将军旅生活的内在美质与外在表现形式完美地结合,让人在粗犷雄浑、大气磅礴中感受艺术的张力。作品《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以广阔的蓝天为背景,映衬出我军战士冷峻坚毅的目光。同时,画面上出现的飞机、火箭、坦克等现代化装备元素,真实再现了我军官兵履行神圣使命,能打仗、打胜仗的决心与信心。
《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2006年创作
大型油画作品《1998夏》,反映的是98军民抗洪的英雄壮举。1998年夏,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受灾群众的安危,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每晚的新闻联播,成为顾国建必看的内容。我军官兵临危受命、激战洪流的感人画面,感召、点燃了他的创作激情。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经过几个月的加班加点,完成了这幅惊心动魄的抗洪作品,展现了我军官兵在抗洪抢险战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用画笔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洪壮歌。
正是出于对军旅生活的挚爱,对战士的真情,才在他的画笔下产生了大气磅礴的《1998夏》、震撼心灵的军营英模挂像、苍劲深邃的《全国道德模范张富清》等诸多令广大官兵喜爱的优秀作品。
《1998夏》1999年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融合,艺术地再现革命历史题材与现实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唱赞歌。油画《陕北岁月》描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夜晚,那昏黄的油灯透过窑洞门窗,照亮了寂静的黄土院落,大家静听领袖讲话的一个场面。画面以沟壑纵横的黄土山丘、古朴苍凉的窑洞和随意堆砌的土墙为背景,表现了我军不畏艰难、团结一心、敢打必胜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画面雄浑自然,主题鲜明,寓意深远,艺术地展现了我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风云。
《陕北岁月》1994年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顾国建用艺术家的目光,深情关注着平凡生活和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把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场景和细节,艺术地再现在一幅幅画面上。作品《集市》描绘的是西北农村农贸市场所见,几位背手或插手的西北汉子,正在围观几只小牛犊、小毛驴或小山羊,似乎在评论着它们的优劣,或者已经达成了初步的交易。画面上,人物形象或舒缓而细腻,或粗犷而凝重,是对西北农村生活的真实重塑。作者在立足于生活的客观基础之上,忠实于自己的细致观察,忠实于对生活的独到感悟,作品朴素而率直,蕴涵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集市》2022年创作
江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深;泰山不择土壤,方能成其大。大凡事业成功者,脚下的路都是一步一步坚实走过来的。顾国建成了名家,但他长期坚持画速写、素描,不断充实自己的艺术创作根基。他还抽出宝贵时间,指导机关大院幼儿园的小朋友学习绘画知识、热心辅导参加艺考的学生掌握相关技能,留下一段佳话。1996年,我搬迁新居时,他还给我画了一幅静物,至今还挂在餐桌正面的墙上。
“要朴素、率直。”这是罗丹送给青年艺术家的一句话。我无法从专业的角度评价顾国建的艺术成就,但我欣赏他绘画中所表达的那种浓郁厚重的生活气息,张扬的那种所向披靡的钢铁旋律,蕴含的那种舒缓流淌的心灵共鸣。欣赏他的油画作品,仿佛在听一首优美动听、但又简洁明快的交响乐,朴实、自然、真挚而亲切。一幅画作,能给人留下如此的美感,这就够了。
(文/段金泉)
《危难时刻》2010年创作
(来源:西风文艺)
画家简介
顾国建,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师从靳尚谊、闻立鹏先生。解放军美术创作院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美协顾问,西安市美协油画艺委会顾问。曾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兰州军区文艺创作室副主任。第八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作品获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第十届全军美展银奖,第九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铜奖,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入选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三届全国油画展,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世纪伟业中国绘画艺术特展,纪念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国际艺术大展等全国全军美展60余次。油画《1998夏》被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成功拍出。油画《父老乡亲》获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军委大楼、中国邮电博物馆收藏。中央电视台曾以《追逐天边的彩云-军旅画家顾国建》为题做专题报道。